我的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3552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的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的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的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的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我的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我的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我的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我的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论文.docx

《我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的论文.docx

我的论文

 

山西、内蒙古及河北安国产地黄芪

性状及主要含量分析

 

目录

一、原植物来源和分布

二、药材性状

三、药材主要鉴别与含量分析

1、显微鉴别

2、其他主要含量

2.1总灰分

2.2酸不溶性灰分

2.3重金属及有害物质

2.4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2.5浸出物

2.6黄芪甲苷

四、讨论

五、致谢

 

 

内容提要:

本文从山西黄芪、内蒙古黄芪、河北安国黄芪的原植物来源和分布、药材性状及主要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显示,在性状外观显微结构方面,山西黄苠与内蒙古黄芪有相近之处,与河北安国黄芪差异很大;其他鉴别和黄芪甲甙测定显示,山西黄芪优于内蒙古黄芪及河北安国黄芪,文中对山西地道黄芪的地域资源、生长环境、内在含量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为保证中药材质量和其稳定性,建议使用道地药材。

 

关键词:

黄芪山西内蒙古河北安国性状含量

 

黄芪是一味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为历代中医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

黄耆(或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李时珍释其名日,耆长也,黄耆色黄,列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通作黄芪。

陶弘景说:

“第一出陇西(今甘肃岷县之南)者,洮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次用黑水(今四川黑水),宕昌(今甘肃岷县之南)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

又有蚕陵(今四川茂波西北)白水者,色理胜蜀芪者而冷补”。

唐.苏敬说:

“今出原州(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县或甘肃镇原)及华原(今陕西耀县)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直州、宁州(甘肃、四川、陕西边界地区)者亦佳。

”。

宋《图经本草》载:

“夸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明《本草蒙筌》载:

“绵耆出山西沁州绵上,此品极佳”。

清《植物名实图考》载:

“黄芪有数种,山西、内蒙古者最佳”。

由此可知,我国黄芪正品的产地有从甘肃、四川向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过渡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其药材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黄芪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铜类化合物及多糖。

它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症。

由于其用途广泛,历史悠久,曾一度在我国中药材出口中排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7个品种之首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近两年来,由于伪劣黄芪的泛滥和黄芪品质的不稳定因素等,使黄芪的国内外市场均受到一些冲击和影响。

为了黄芪的开发和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和疗效的有效性,笔者现将我国黄芪主产区中的山西黄芪、内蒙古黄芪和河北安国黄芪,从原植物来源和分布、药材性状及主要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一、原植物来源和分布

1、蒙古黄芪

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A.mongholicusBge.)——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草本。

主根长而粗壮,条较顺直。

茎直立,高40~80cm。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小,宽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mm,宽3~5mm,两端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

总状花序腋生,常比叶长,具花5~20余朵;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至淡黄色,长18~20mm,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两体(9+1);子房光滑无毛。

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直径11~15mm,先端有短喙,基部有长子房柄,均无毛。

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

野生或栽培。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2、膜荚黄芪

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A.propinquusSchischk.)——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草本,高50~80cm。

主根深长,条直、粗壮或有少数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7~30mm,宽3~12mm,先端钝、圆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尖,基部圆形,上面近无毛,下面伏生白色柔毛;托叶卵形至披针状线形,长5~15mm.总状花序腋生,通常生花10~20余朵;花萼钟状,被黑色或白色短毛;萼齿5,长为萼筒的1/5~1/4;花冠黄色至淡黄色,或有时稍带淡紫红色,长约116mm,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冀龙骨均具长爪及短耳;子房有柄,被柔毛。

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长20~30mm,宽9~12mm,被黑色或黑白相间的短伏毛。

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或疏林下。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

二、药材性状

1、蒙古黄芪

根呈圆柱形,根少分枝,长30~70(~90)cm,直径0.7~3.5cm。

表面灰黄至淡棕褐色,栓皮机哦啊紧实不易脱落,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生皮孔。

质硬而韧,可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

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有时可见裂隙,厚度约为半径1/2,形成层部位呈灰褐色的环,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俗称“菊花心”。

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2、膜荚黄芪

主根圆柱形,常有分枝。

表面灰黄色、黄棕色至淡褐色,纵皱纹较深,略呈沟状,质硬,较难折断。

味微甜,有豆腥。

以条粗长、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表1

三个产地黄芪的性状特征比较

产地

生长年限

外形

质地

气味

山西

2

粗长、条直、无分枝、皮细

质坚韧

显粉性

生豆气

味甘

内蒙

2

无分枝、皮较粗

质坚韧

显粉性

生豆气

味甘

安国

2

细而弯曲多分枝

质坚硬

显柴性

气无

味淡

由表1可看出,山西产的黄芪性状特征明显,呈现地道黄芪“条粗长、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的特点。

环境地域条件是山西黄芪的外观性状优于其它产地黄芪的因素之一。

山西黄芪产地是以五岳中的北岳恒山为中心,向五台山、吕梁山等辐射,其境域内气候垂直带变化突出,常年平均气温为4—6℃以下,全年降水量约在40O一650mm之间,无霜期仅为160天以内,从而形成一个凉爽、干燥的独特地理气候,这一带土壤基本属于亚高山草原草甸土,土质肥厚,故适宜于喜凉爽、耐干旱、耐寒冷的深根系植物黄芪的生长。

我国著名中药学家肖培根院士也曾这样评价山西恒山黄芪:

生长环境对中药材的生长和质量有明显影响,恒山黄芪的品种优势与其特有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

三、药材主要鉴别与含量分析

1、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

木栓细胞多列。

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

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黄白色。

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µ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

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

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表2

三个产地黄芪的显微特征比较

产地

薄壁细胞

淀粉粒

纤维

木栓组织

山西

众多

众多

较少

内蒙

众多

众多

较少

较少

安国

较少

较少

较多

较多

2、其他主要含量

2.1总灰分

不得过5.0%(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K)

2.2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1.0%(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K)

2.3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B或附录ⅪD)

2.4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六六六(总BHC)均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均不得少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均不得过千万分之一(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Q)

2.5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冷浸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XA)测定,不得少于17.0%。

2.6黄芪甲苷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实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32:

68)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理论板数以黄芪甲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芪中粉各约4g,分别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l,冷浸过夜,再加甲醇适量,加热回流4小时,提取液回收溶剂并浓缩至干,残渣加水10ml,微热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4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充分洗涤2次,每次40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放冷,通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1.5cm,长12cm),以水50ml洗脱,弃去水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脱,弃去洗脱液,继用70%乙醇8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5ml容量瓶内,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以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计算,即得。

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于0.040%。

收集山西、内蒙古及安国三个产地的黄芪药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检测,另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XE测重金属,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XF测砷盐,结果见表3、4(附上黄芪甲苷图谱1、图谱2、图谱3、图谱4、图谱5、图谱6)。

 

表3三个产地黄芪主要含量分析

批号及产地

来源

总灰分(%)

酸不溶性

灰分(%)

黄芪甲甙

含量(%)

浸出物

(%)

重金属

(mg/kg)

砷盐

(mg/kg)

山西1号

蒙古黄芪

2.7

0.4

0.071

34.5

<10

<2

山西2号

膜荚黄芪

3.0

0.3

0.077

45.7

<10

<2

内蒙古1号

蒙古黄芪

2.7

0.4

0.062

36.4

<10

<2

内蒙古2号

膜荚黄芪

2.8

0.3

0.059

33.6

<10

<2

河北安国1号

蒙古黄芪

2.6

0.2

0.034

32.0

<10

<2

河北安国2号

膜荚黄芪

3.0

0.5

0.034

30.0

<10

<2

表4

(mg/kg)

铅0.28

(mg/kg)

α-BHC1×10-3未检出

镉0.011

β-BHC1×10-3未检出

铜7.77

γ-BHC1×10-3未检出

砷0.30

δ-BHC1×10-3未检出

汞0.014

总BHC 1×10-3未检出

总DDT1×10-3未检出

PCNB1×10-3未检出

黄曲霉素B1

(µg/kg)

<5

由表2、3、4测定结果表明,山西黄芪的质量有明显优势。

从显微鉴别中可以看到其木栓组织、纤维等厚壁细胞的比例亦明显少于其薄壁细胞及其内含物,因为有药用及营养价值的成分都由此产生并贮存于这些细胞中,所以山西地道黄芪呈现出“粉性足、韧性坚”的特点,反观安国黄芪则缺乏这一特点,而内蒙黄芪的显微结构与山西黄芪颇相似。

从表3中可以发现,通过对黄芪产地与来源的比较,影响黄芪内在含量的主要条件关键还是产地的选择。

根据《中国药典》规定,黄芪甲甙的含量不得少于0.04%,但山西黄芪的黄芪甲苷含量是安国黄芪的1倍。

所以从含量上来看,山西产区的黄芪中黄芪甲甙含量较高。

四、讨论

本文主要是对我国黄芪主产区中的山西黄芪、内蒙古黄芪和河北安国黄芪从原植物来源和分布、药材性状及主要含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山西省黄芪无论从性状还是从内在含量,都比另两个产地的黄芪更有优势。

此外内蒙古地区的黄芪质量也较好。

所以确定山西黄芪和内蒙古黄芪为道地产品。

我们为了确保中药材有更好的疗效,及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建议采购和使用道地药材。

五、致谢:

 

二00七年六月于上海

[参考文献]

[1]潘飞等,中国中药杂志1995,20(7):

391

[2]刘亚明等,中国医药学报2001,16(4):

23

[3]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一卷)P876~P885

[4]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P212~P2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