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4060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题号

总分

书写分

座位号

得分

一、语文知识及其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音和字形都没有错误的一组是()(2分)

A.修葺(qì)猥琐不期而至(jī)致死不懈

B.辔头(pèi)取谛血气方刚(xiě)以身作则

C.亘古(gèn)稠密海市蜃楼(shèn)忍俊不禁

D.自矜(qín)愧作深恶痛绝(wù)大庭广众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老师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引发人们对传统礼义更深层次的思考。

D.古人讲究称呼,对象不同称呼不同,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要用尊称,不能混为一谈。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默默地写了一本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如今,不仅年轻人喜欢上网购物,一些老年人也加入到“淘宝一族”的行列。

C.第27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D.贝克汉姆在巴黎圣日耳曼队夺冠后宣布即将退役,停止20年的辉煌职业生涯。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扫帚不到,垃圾照例不会自己跑掉”②但创卫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连续全面的抓实③“创卫”的关键还在源头治理④有关部门应在摸清污染源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精准减排、有效发力⑤近年来,为了治理环境卫生,我县各部门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A.①⑤④②③B.⑤②①③④C.⑤①②③④D.⑤②③①④

5.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中国文学必须走出国门,中国作家也必须走向世界。

A.中国作家能走向世界吗?

B.中国作家怎么能走向世界?

C.中国作家是否该走向世界?

D.中国作家怎么能不走向世界呢?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本大题共24分)

(一)古诗阅读(4分)

秋晚归故居(李昌符)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

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

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作者提及“连嘶渡晚河”,似乎是连马也思乡心切,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家乡去。

B.颔联“渐识路人多”说明作者逐渐回到了故乡。

C.颈联写出了一种苍凉倾颓的感觉,在回乡的喜悦心情上增添了一种寂寞感慨的氛围。

D.尾联仅仅反映出诗人到家时产生的无着落之感。

7.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颔联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描绘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B.“连嘶”一词明写马儿心情的兴奋和神态的昂扬,实则写归途的诗人。

C.作者巧妙地使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将自己秋晚归故居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忽惊乡树出”与“路转溪头忽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8——12题(12分)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

①没人:

能潜水的人。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B.康肃笑而遣之()

C.故北方之勇者()D.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公亦/以此自矜   B.徐以杓/酌油沥之

C.以其言/试之河D.十五/而能没矣

10.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11.[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2.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对镜贴花黄。

(北朝民歌《木兰诗》)

(2)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

(3)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4)正入万山圈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5),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6)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7)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8),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16分)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

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

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

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

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

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

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

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

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

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

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

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

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大家都知道,老

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

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

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

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

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

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

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

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

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

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

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

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

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

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

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

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

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

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

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

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

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略有改动)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3分)

15.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地道”是什么意思?

“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这句话表明老舍先生什么特点?

(3分)

16.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3分)

17.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部分说说其表达效果。

(3分)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1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

(14分)

自渡彼岸(雪小禅)

⑴那年,他17岁。

⑵家贫。

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饺子。

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

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冀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遗漏了什么——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⑶衣裳更是因陋就简。

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补丁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衣服……

⑷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

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

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铭印一样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⑸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

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

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

哪里有秋衣、秋裤?

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

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

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⑹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

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

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

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

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

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⑺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

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

上山4个小时,下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

⑻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⑼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

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另一套前天穿过的棉衣。

晚餐依然是窝窝头。

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⑽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

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20几块。

⑾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⑿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

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⒀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

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选自《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2分)

20.文章

(2)(3)两段文字能删除吗?

为什么?

(3分)

21.第

(2)段中“小心翼翼吞咽”中的“小心翼翼”和“吞咽”矛盾吗?

为什么?

(3分)

22.“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

(3分)

23.“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己自渡。

”这句话是作者对“苦难”的体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4.综合性学习(6分)

“座右铭”出现的历史比较久远。

东汉书法家崔瑗(yuàn)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

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

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

崔瑗自知因一时鲁莽惹了大祸,吃足苦头,就把“铭”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勉励自己、鞭策自己、约束自己的警言称为“座右铭”。

(1)根据上述内容拟一个标题。

(1分)

(2)某校七

(1)班准备举行一次“交流座右铭”口语交际活动,假如你是该班学生,并被同学们推举为这次活动主持人。

作为主持人你应该先有一段精彩开场白。

那么现在请你展示出来吧!

(2分)

(3)“座右铭”是放在身边用来激励或提醒自己的警句格言,如“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的座右铭是:

“一个人你脊梁不弯,就没有你扛不起的山。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为自己创作一条座右铭。

(不超过30字)(3分)

25.写作(50分)

鲁迅先生告别“百草园”时,是那样动情: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人……和心爱的事物告别,和自身的恶习告别……在告别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

关于告别,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经历?

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体会?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七年级语文答案

一、语文知识及其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C;2.C;3.B;4.B;5.D;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本大题共24分)

(一)古诗阅读(4分)

6、D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出一种由喜悦和感慨交织的动人氛围。

7、C巧妙运用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8——11题(12分)

8.A.点头B.打发

C.因此(所以)D.全(都)

9.A

10.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关键词“矢、但、颔、日、道”等词漏译、错译一个扣1分。

句子通顺得1分。

11.(3分,每空1分)

甲文: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或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

(或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

生不识水。

(或不学而务求其道)

12.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并告诉我们人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

(3分,表述完整、意对即可,未结合扣1分)

【译文】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

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名句的缺处或按要求默写(每空1分)

(1)当窗理云鬓;

(2)百般红紫斗芳菲;(3)闲敲棋子落灯花;

(4)一山放过一山拦;(5)箫鼓追随春社近;(6)无案牍之劳形;

(7)独怆然而涕下;(8)荡胸生曾云;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16分)

14.

(1)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

(2)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3)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评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5.真正的,纯粹。

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评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6.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

(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评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7.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高得像泰山北斗一样,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欣赏、敬佩、赞叹。

评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8.示例:

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

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是一个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

评分:

共4分。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

(14分)

19.“他”在17岁那年冬天到东北林场拉木头,熬过严寒和劳累,用挣来的1000块钱给家里盖了五间大瓦房。

20.不能。

内容上:

这两段文字选取生活中的饮食和穿衣典型片段,具体细致地表现他“家贫”;结构上:

为下文写“他”为挣钱到东北林场拉木头做铺垫

21.不矛盾,“小心翼翼”表现了他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条件下能吃到白面饺子时的珍惜,舍不得吃的心态,而“吞咽”表现了在饥饿的情况下吃饺子时的兴奋激动、狼吞虎咽的样子。

22.同情之泪:

为他年轻时贫困的生活处境而流泪;心酸之泪:

为他在东北运木头时饱尝艰辛而流泪;感动之泪:

为他年轻时挣钱养家的举动、责任心而流泪;钦佩之泪:

为他现在回忆苦难岁月时表现出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而流泪。

(答出两点即可)

23.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苦难或许是无法避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