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厦门大学学长传播学考研经验.docx
《转载 厦门大学学长传播学考研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载 厦门大学学长传播学考研经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载厦门大学学长传播学考研经验
转载厦门大学学长传播学考研经验
原文地址:
厦门大学学长传播学考研经验作者:
雨雷成为厦大广告系的研究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黄埔军校的美誉自不必说,爱上广告,倒是完全因为考研的事。
至少在那时的我看来,我想世间再难有第二份职业,会比广告来得更不可预测。
它是一种克制的艺术,无以复加地渗入人的生活,浸润着人对世界的观感。
我爱广告,全然是因为它的不稳定感,以及那种来为别人带来成功而蒸腾出的成就感。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我的面前。
我写这个帖子的用意,倒不是想对各位的复习安排指手画脚,而更希望用我自己的经验,让各位各自获得一些启发,甚至是信心,使各位在为梦想前进的道路上,不至孤独,不至彷徨,不至放弃。
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点,于我而言,则善莫大焉。
我要谈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谈书本的复习,包括如何把握几本书的主要结构,以及如何在整个复习过程全面贯彻"以真题为指导"的思想,这些都是干货;二谈课本以外,对于时新热点的关注和一些个人思考,关于如何以考试的思维来统合你手头能获得的补充材料。
这在专业实务中会派上很大用场,当然也是新闻传播人必须培养的一种专业习惯;三是关于心理调试。
正如我在另一篇帖子里提高的,"心理问题直观全局",因为整个考研过程,你很可能会经历类似富士康员工的生活体验,甚至可能因为心理调适的不当,而让自己每个月都会有那么几天不舒服。
我两次考研,两次病过,不是胡扯。
鉴于本篇文字较长,务请同学们各取所需。
当然,主要目的仍在激励和启发,而不是模仿,如果列为能从之获得一些有益于自己复习的地方,减少复习中不必要的错误的话,我想是对我闪亮人格的最大肯定。
一、关于课本和真题
首先来介绍下九本参考书:
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试参考书目:
1、《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版,2009年1月第三版;
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主编,人大版,2009年6月第一版;
4、《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新闻与传播实务考试参考书目:
1、《广告学概论》,陈培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纪华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3、《广告心理学》,黄合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4、《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人大版,2001年12月第一版;
5、《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版。
由于理论课去年刚换过书,所以今年再次变更的可能性不大,而理论部分的复习精力(主要指整理和背诵)下的也最大。
所以同学们现在大可安心复习。
关于实务,参考书目的价值的的确确是"参考"了,当然这并不是指你可以无视课本的基础知识,而是说,对于教材精神的把握,会比单纯背诵段落和答案来的更为重要。
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
在对参考书目进行解读之前,更重要的是对真题精神的理解。
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一份参考资料,更是一份复习指南。
吃透真题,在真题基础上有所侧重地分配精力,会获得更加优秀的复习体验。
下面我分别以基础和实务两篇,以2010和2011年两年的真题为样本,来阐述我对复习的理解。
(一)新闻与传播基础
统观几年来的新传基础题,06年以后,题型变化固定,填空--名解--简答--论述。
出题重点的层次感相对分明,比较容易把握。
1、填空:
重点人物、事件、年份、专业术语等。
出题来自《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去年新增)两本。
当时我花了一个月的零碎时间,依照书本的章节顺序,整体了可能出现的考点。
这里的"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
主要是整理那些包含"第一"、"首次"、"最"的知识点。
提两点细节:
(1)在整理填空考点时,务必力求简约。
例如:
"《遐迩贯珍》、1853、香港最早中文刊物(铅印)、1855出《布告篇》、率先
推出广告收费。
"
许多同学更愿意大段大段地摘抄原文,这是没有必要的。
填空题的整理量相对庞杂,一些时间也并不是非常重要。
格式控们应该摆脱掉自己的毛病。
(2)以前有朋友在帖子里提到,填空可以以人物、事件、时间或某一大报的发展历程
为复习子集,各自整理复习。
这是个可以作为补充的复习方法,例如关于《大公报》,可以对其发展过程进行简要整理,但纵观整本书,这种分类显得有点多余。
因为人物、事件等常常是相互交叉的,所以按照书本原有的章节,重点抠出可能出现的考点,整理一份简洁干练的知识点大全,对多频考点重点记忆,是性价比最高的复习方案。
2、名词解释:
重点人物、专业术语、经典理论等,出自《传播学总论》、《新闻学概论》两本。
并以传播学为主。
基础,不偏,复习同样要有层次。
所谓层次,是指要对考点进行重点值的梯度划分。
名解的整理可以参考分类法。
一张卷子不可能既考麦克卢汉,又考拉斯维尔。
每一种分类,都可以规整出一个答题范。
以"传播学重点学术人物"为例,一个标准的名解答案可按照"谁、学术身份、主要成就、历史地位"来构架;又如传播效果理论,可按"提出者、来源、主要观点、特点、意义"。
当然,这是大体的范式,并不是每一点都要兼顾到。
而如果你了解这种结构,是可以提高不少效率。
举例:
施拉姆:
1)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
2)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和修正,从而创立了传播学,其标志是1949年由
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3)他还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的学术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
一大批知名学者;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
观点或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此外,施拉姆还是最早向中国
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名词解释的整理还要注意两点:
(1)不要全盘迷信课本。
和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这本如农夫山泉般透彻的教材相比,《传播学总论》则完全是剪刀加浆糊的成果,大量蹩脚的直译和霍金似的造句,让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更加晦涩无比。
如果大量摘抄原教材,那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你这刻背住了,或者你考前背住了,可上了考场,却遭遇记忆模糊的恐怖经历。
原因之一,便是它不利于理解,没有化作正常的句式和通俗的概念,而只是单纯的文辞堆砌。
"我不管它什么鸟意思,只要我写的出来就行。
"理论上,这种想法是对的。
但实际问题是,不知道鸟意思,往往背的不透彻,写的不利落。
所以名解的整理,一个可参照的标准是,你的名解答案,可以让外行人也能理解。
而要作出这样的归纳,就不用仅限于指定书目。
我在复习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课外辅导教材,如金圣才的新闻传播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教程复习参考书,XX百科,其它的经典教材(就是指《传播学概论》啦)以及其它高校传播学考研的复习笔记。
这些你都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或者网络或者手机来解决。
而且,你整理的名解,必然是你思考过的结果。
这样的答案,犹如苍井空般简约、通俗、丰满。
(2)字数。
从应试的角度出发,字数的重要性在于,你可以以一种合理的姿势提炼成一个合理的解答,并获得一个合理的分数。
许多同学对于名解的复习,往往只是从参考书中出现的该名词之后的一个段落稍加整理,然后死命死命地背。
而悲催的地方在于,辛辛苦苦背烂的一道250个字的名解,即便考到,你的答案很可能得不到满分。
每当想起这些同学,我的内心就无比惆怅。
一般来说,名解的字数以150--300之间为宜。
3、简答:
新闻与传播合考之后,06、07、08均为4道简答;09、10、11改为2道。
其中06、07年新闻史两道,新闻学和传播学各1道;08年新闻史和传播学各2道。
09年以来,新闻史和新闻学连续3年对半开。
当然,这并不代表传播学没有出简答的可能。
只是从我们对于复习过程中的分层理解,新闻史和新闻学中可能出现的简答,是首要的掌握目标。
(1)新闻史:
11年没考察到,令人先是意外,接着是无尽的对于大脑曾经所遭受的摧残的哀号。
不过这个很难有具体的规律可言,所以12年大家还是要好好看的。
新闻史的简答,书中按照时间顺序的划分也是相对比较明朗。
并且通观过去出现的考题,亦是中规中矩。
最近十年来的新闻史简答列表如下:
2002简述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宣传业务的发展。
简述时务文体的特点。
《申报》《新闻报》,"五四"时期如何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
2003邹韬奋优良的办报作风
2004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播的变化和趋势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005近代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五四"时期我国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访业务的改进。
2006邓拓的新闻思想。
"九一八"前后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
2007十年内战时期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
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2008梁启超在流亡海外后提出哪些新的新闻观点
宋代"小报"
2009民国初年,《申报》和《新闻报》如何向企业化大报发展?
(新教材已删除)
2010辛亥革命以后新闻业务的改进。
2011无
可以看出,厦大的新闻史题出得还是相对人性的,其中许多题目也是其它高校的新闻史中会出现的。
所以,在通过梳理每一段历史时期的重要大报、大事件、新闻传播业务的发展,你可以整理出大致四十道题目(其中包括论述大题)。
然后没道题目整理大约600--800左右的答案,背诵即可。
这种整理,并不是让你一个一个字抄,就像我前面提到过的,这里已经有很多前人的成果在那里了。
且况新闻史属于机械脑力学,不需要过多理解,你只要让你的这份答案尽量符合你个人的用词习惯即可。
以上对外新史也管用。
(2)新闻学:
只出简答题。
所以,参考上面的方法,通览整本教材,新闻学的简答题考点也是呼之欲出的。
绪论部分:
"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至三章:
只有第三章中"新闻与三个概念的区别";
第四、五章:
报纸产生的历史原因(复旦考过,原题是: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必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比、媒介融合(11年复试题之一)、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把第五章的各节标题稍加整理)。
第六、七、十三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功能;我国新闻媒介的性质、功能;我国新闻媒介的工作原则(其实这个"我国"完全只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可以无视)。
第七、十三章的标题都是"新闻事业",但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完全将"新闻媒介"和"新闻事业"等同起来复习。
到时候看考题再自行替换。
具体考点:
(1)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复旦02、07年都考察过,重点)
(2)新闻媒介的商品性(可结合传播学中斯密塞的理论复习)
(3)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作用和任务(中传04、厦大11)
(4)新闻媒介的正负功能(也参考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
(5)新闻媒介的真实性(重点)
(6)新闻媒介的群众性(这个的确是中国特色,中传05年考到)
(7)新闻媒介的党性(中传08年考到)
第八、十、十一章: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大众传媒、传媒业的运作和各国传媒模式。
掌握大概,心中有数即可。
第九章:
新闻自由
第十二章:
受众的细分和媒介的受众定位(复旦02)
第十四章:
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选择的过程(复旦09)
第十五、十六章:
新闻从业者的伦理道德
这里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粗糙分类,各位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作划分,但只要抠出考点,整理好答案,剩下的就是重复性脑细胞凿刻运动,也就是背诵啦。
4、论述:
这一部分悬念不大。
新闻史的重点,参考书目中已较为明确;传播学,则采用"现实问题--理论分析--个人观感"的解答范式。
最近六年来的传播学论述大题列表如下:
意义理论(2006)用"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分析两岸的交流和互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2007)用该理论分析选秀节目走红的原因
把关人理论(2008)用该理论分析西方媒体国际报道中对中国的"妖魔化"
沉默的螺旋(2009)用"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的观点圣火国外传递的报道
意义理论(2010)分析海峡两岸对60年国庆的报道
大众传播内容(2011)用"德弗勒对于媒介内容的分类"来分析当前电视节目的低俗现象
根据5W的分类,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除对意义理论的考察外,这六年中分别考察过
传播者(Who)、传播内容(SaysWhat)、受众(toWhom)和传播效果(WithwhatEffect)。
并且均为核心的重点知识。
这一点尤其更换参考书目之后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论述题的重点考点,不仅仅是传播效果一章,而涵盖了第七章之后的整本教材。
当然,根据行文的惯性,论述题同样应该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1)简答题模式的背诵方法是否有必要?
以传播效果一章为例,通俗的方法是,整理出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包括:
提出者、形成过程、主要观点、主要特点、理论、形成过程、主要观点、主要特点、理论意义;然后加以背诵。
这一方法的前半部分是毫无争议的。
但对于后半部分,我有所保留。
理由是:
第一,经典理论出简答的概率较小,因此原文不差的背诵没有不要;第二,论述题更多的需要你对理论,乃至在理论背景下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而非八股文似的"内容--特点--意义"。
把整套理论全盘背下当然也能得分,但问题在于,传播学论述题的答案中,理论知识只是前戏,你点出具体的理论,稍作阐释,接下去的就是你结合理论后的个人化表达。
所以,以其死背理论,倒不如拿准框架。
(2)大家懂才是真的懂。
论述题的精华,一半是扎实的理论功底。
这不是指你对某一理论的复述能力,而在于你的确懂的它的机理。
传播学的复习是理论基础课中唯一一门稍有点技术含量的科目,因为我花更多的时间去摸索和总结。
而两年后的个人感受是,要说人话。
诸如"电视媒介框架与单向面社会空间"之类的词汇,并不会让你的答案显得高明。
我懂,我想,我说。
论述题的另一半,就是来自平常的积累,包括对社会热点和重要传媒事件的关注。
做有心人,很可能你看到的一篇内容扎实的评论,那就动笔记录下其中的一两个观点,这很可能就成为你未来论述大题的答案。
许多人的一个感受是,做论述,如做小论文。
我有一个见解,很好,那我把它扩展成一个段落;那么,三五个观点下来,答案差不多成型了。
(二)新闻传播实务
实务课的试卷题型是相对稳定的。
名解--简答--论述--综合。
其中论述和综合占据2/3左右的分值。
实务课的试卷题型是相对稳定的。
名解--简答--论述--综合。
其中论述和综合占据2/3左右的分值。
实务课是相对难以给出具体的策略。
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这里的"特点",还包括各自的知识积累、阅读习惯、写作特点的差别。
通过两年的真题比较,相信大家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
1、参考书真的只是"参考"。
这就是说,沿袭基础课的"背多分"策略是有待商榷的。
理由有:
(1)实务课涉及的知识点松散庞杂,很难具体归结出背诵点;
(2)实务课的考点松散庞杂,很难对上具体的背诵点;(3)实务课的答案松散庞杂,很容易进行合理的自我发挥。
第一点主要是指实务课涵盖的面。
厦大新传将新闻和传播合考一卷,因此在实务课方面,覆盖了广告、公关、电视、报纸。
其中广告部分又是实务课的大拿,公关和电视次之,报编最后(11年甚至没有考到)。
但分析近年来的试卷,电视和公关的比重有抬头的趋势,尤其是公关,连续两年都大面积考到。
所以,在以传统的广告课为复习核心的前提下,电视和公关也必须提到相应的高度。
下面我就具体的科目略作阐释:
(1)广告部分由《广告学概论》和《广告心理学》两本。
其中《广概》是基础理论,也是考察的重点,《广心》相对是额外的补充。
广告部分五年来的真题分布如下:
20072008200920102011
名解广告环境
恐惧诉求
企业形象广告广告合同制度
忠诚性购买行为广告预算分配
日用品
到达率广告心理效应
广告合同制度
简答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广告环境
二阶段认知反应理论整合营销的概念及产生背景中年人的消费心理特点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
论述广告是传播行为还是市场行为?
新产品的促销策略广告传播行为还是市场行为?
综合述评蒋雯丽"乱伦"广告广告社会公信力广告代言人问题广告语与品牌长期价值广告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的运用策略
分值60+55+70+35+60+
注:
分值统计具体略有出入
亲,你能看出什么规律么?
是的,实际上广告部分,考察的范围比较庞杂,因为广告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学问,所以还是需要一个自成体系的复习脉络。
根据书本的框架:
(1)第一篇是总论部分,亦即广告学的入门通识部分。
这部分知识点在历年综合大题中都可以有所放映。
是我们把握广告学的纲。
核心是把握什么是广告?
广告与其它学科有什么区别?
它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它受到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你可以多问问类似的题目,找一张白纸,把这些问题理顺。
这样,无论是那一种分析题,都可以有一个合理而恰当的解释。
(2)第二篇是原理篇。
可以归结为"四大"--定位、USP、IMC(包括4P4C)、品牌形象论。
每一个理论,不是要你原原本本地背句子,要是掌握关键知识点。
但最好可以预备一两个案例分析,复习的过程中不时抚摸。
这些案例都可以在综合题中被运用到,成为额外增值分数的凭证。
顺便说一句,案例不在多,在深度,许多品牌案例都不仅仅单涉及一个方面。
熟悉的案例,在解题的时候,可以节约许多时间。
(3)第三篇是5W。
即WHO(广告三主体)--SaysWhat(广告信息)--InWhichChannel(媒介策略)--ToWhom(广告客体:
消费者研究)--WithWhichEffect(广告效果)。
广告学的大部分微观知识,都可以依照这种分类。
你剩下需要做的,就是将每一个W下的知识点细化,划分成不同的模块。
而在做题的时候,如果涉及微观广告学,可以迅速用5W进行分析,然后调取分类下的知识点。
具体内容不解释。
电视新闻学同样也可以砍成三块:
电视新闻学基础知识、电视节目分类、大事件新闻与现场直播。
(1)电视新闻学基础知识:
包括现代电视新闻的传播理念、职能、报道原则、取材方向、语言特征、报道方式及新闻采访学。
(2)电视节目分类:
包括消息新闻、深度新闻(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专题新闻、访谈节目、评论节目。
(3)大事件新闻与现场直播。
这部分实际上可以并入节目分类,不过由于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中的一个重点,因此单独列出来复习。
电视新闻学的复习策略,重在"胆大心细、抓大放小"。
基础知识方面,只要每块知识点都能说出一二三出来,问题也就不大。
电视节目的分类,把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如何做三个问题,需要自己捎带进行"专题整理",也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让自己对每一种电视节目的分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例如11年简答考查解释性报道、09年简答考查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区别,都需要对这种报道样式有一个清晰的框架。
大事件新闻和现场直播有许多案例可供探讨,现场直播是现代电视新闻的一个特色,既可以考查直播本身,也可以从直播中人的角度出发(主持人、出境记者、采访对象),还可以从社会意义的层次上,探讨电视直播的意义。
当然,这里的整理,依然应该遵从我之前提到过的"抓大放小",即你可以从宏观上先进行自我分析,思考出几条答案,并通过对一些资料的参考,不断丰满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
这种理解,完全可以在脑子里进行。
比方说,现场报道中出境记者的素质要求,可以从1)新闻敏感性、2)现场驾驭能力、3)口头表达能力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不是在本子上一五一十地把每一点扩张出来整理出来,因为如果这样做,一是十分耗费精力;二是即便有可能考察,也很难完全回忆起你整理的答案。
所以,把握大方向,自己勤思考,捎带做笔记。
这一原则对广告和公关的复习,同样有效。
公关的复习也是相对简单。
首先,拿准大是大非的问题。
即什么是公关?
公关的特点是什么?
基本功能是什么?
基本原则是什么?
如何理解公关的两个最基本概念?
公关与其它传播活动的区别?
复习中我整理了类似的三十道问题,应付考试足够。
二、如何利用课外资料
新闻传播学科的特性,要求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该经常关注重要的社会热点事件和传媒事件。
当然,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即便不去关注,大家也多少会有耳闻。
我的看法是,要有关注的心态,但不必花太多时间。
毕竟书本还是复习的重心所在。
那么,是不是等到考前1个月再来集中整理呢?
也不是。
因为越到考试,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越不够用,多数人容易出现焦躁的情绪,到时候上阅览室整理热点?
也不现实。
那应该怎么做?
注重平时的积累。
实际上只要你有智能手机,每天吃过饭坐在自习室的座位上发呆的时候,就是个最佳的选择。
同样也是要有个小本本,把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做个简短的记录。
注意,贵在坚持,不要耗时。
三、如何进行心理调试
这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至少对我来说。
因为整个复习过程我一直是比较悲观的。
因为是二考,所以偶尔也会被"我日,怎么还傻坐在这里"之类的问题困扰到,但基本上很快会消失。
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暂时的。
每天7点起床是暂时的,每天静坐10个小时也是暂时的,我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每个科目尽量做好,只要尽力,其它就不想了。
如果不小心能成功,那来年的夏天,球场沙滩阳光仙人掌,想想都会很开心。
不过,不能一个人闷着。
我复习的时候,和一个已经工作的朋友租住一起。
感觉心情烦躁的时候也可以得到及时的舒缓,这很重要。
考研是个痛苦的甜蜜之旅。
你每天醒来,觉得自己充满力量,你会觉得有很多事情等你去做;你每晚躺下,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因为又虚度一日心慌体颤。
这每一天的坚持,都会成为你日后美好的见证。
所以,去做吧。
不要想太多,也经常多想想…半年不过一眨眼。
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体能健康,并且肯坚持,那么,来年的4月份,你也能端着电脑,坐在家里,喝着速溶,误人子弟。
最后再重申一下,个人经验,主要价值在于参考,如果其中提高的那怕一小点对你有用,这文章就对我有用了。
也可以与我交流,因为我的过去,就是你们的现在。
(744679334@加好友注明来自聚英)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