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47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docx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四)

一.(2014·上海闵行区教育质量调研【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7分)

赤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

(1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

(4分)

【答案】:

14、咏史怀古记游

15、C

16、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

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

语言表达(1分)

二.(2014·重庆万州区考前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7分)

谒金门

【宋】陈克。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

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⑦弄晴天色。

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注]①陈克(1081年一?

),l临海(今属浙江)人。

绍兴七年(1137年),吕祉节制淮西抗金军马,荐为幕府参谋,他欣然响应。

②一向:

此处作“霎时”讲,“向”通“晌”。

(1)请简要分析“小楼山几尺”一句的妙处。

(3分)

答:

(2)清人王昶云:

“南宋词多黍离麦秀之悲,北宋词多北风雨雪之感;”其中“黍离麦秀”乃哀伤亡国之辞,“北风雨雪”多用于写行人不归。

陈克此词表达的是哪一种感情?

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

【答案】:

(1)①夸张手法,以山之小突出重重烟树隔断了芳信;(2分)

②以景写情,渲染凄迷无助的情绪。

(1分)

(2)表面看写的是闺中思妇的伤感;实际上寄托着深深的家国之恨。

(2分)

理解:

“目断江南江北”寄寓着山河破碎,“东风无气力”寓有无力恢复失地之痛。

(若认为只是闺情亦可。

)(2分)

三(2014·甘肃天水一中阶段考试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

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4分)

四.(2014·安徽蚌埠教学质量检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①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注】①二女: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8.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9.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湘江”、“斑竹”和“鹧鸪”,请问李益诗的前两句和李涉诗的前四句都用了《诗经》中的何种表现手法?

试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8.(4分)李益诗主要表达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以及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之情;(2分)李涉诗主要表达怀古及游子行客的羁旅愁情。

(2分)

9.(4分)起兴。

(2分)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女主人公怀念情郎的愁怀。

(1分)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1分)

五.(2014·江西南昌一中、十中联考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1)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4分)

(2)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

请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1)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1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1分)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1分)

(2)“日光穿竹翠玲珑”好。

(1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亦凋,(1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

(1分)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1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

(1分)

六.(2014·安徽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1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7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问这首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准确传神?

请你指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8.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或:

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9.“系”、“啼”两字用得准确传神。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和藤蔓牵扯农服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的挽留、凄凄的惜别,表现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七.(2014·河北冀州中学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8、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6分)

9、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6分)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2分)②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

(2分。

9、(6分)答:

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

(每点2分)

附诗歌赏析: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

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那疾徐相间,高低起伏的音乐声,从“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这首诗的“题眼”,下面的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无限秦人悲怨声”。

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

“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

接下来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

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气氛。

“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

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

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悲苦。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不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递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诗人展开联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幽怨之声。

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写“悲怨之声”,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八.(2014·福建南侨中学、永春三中、永春侨中、荷山中学、南安三中统一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不见①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②,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

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②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

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③匡山:

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

(3分)

(2)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1)示例:

①对比手法。

(1分)通过“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1分),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1分)

②对比手法。

(1分)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

(1分)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

(1分)

③直抒胸臆。

(1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1分),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

(1分)

(2)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③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

④希望好友相聚。

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九.(2014·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1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

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

②共怜时世俭梳妆:

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来塑造贫女这一人物形象,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2)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1)①将贫女对高超的才干和不同流俗的品格的追求与世俗之人对时尚、浮华的追逐进行对比,②贫女自身贫贱、无人理睬的地位与贫女不同流俗的品格与高超才干进行对比

(2)良媒不问蓬门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修美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格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已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十.(2014·吉林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菩萨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

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

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

天河。

借指人间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

凫:

野鸭。

鹭:

白鹭。

③浪发:

滥开。

8.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请简要分析。

(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8.(6分。

手法2分,景2分,情2分)拟人手法。

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

借景抒情(以景写情)。

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

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9.(5分。

意思接近即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分,漂泊+孤寂+思念)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

(2分)

【基础再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渔家傲·斜月

黄 裳①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

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②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

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③晓。

[注]①黄裳,字勉仲,北宋词人。

延平(今福建南平)人。

著有《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

②剑光:

用“双剑化龙”典。

《晋书·张华传》载:

雷焕任丰城县令时得双剑,剑名“龙泉”“太阿”。

雷焕死后,“龙泉”不知流落何方。

后雷焕之子佩“太阿”过延平津,剑从鞘中跃进潭内。

使人潜水寻剑不得,只见双龙在水中相偎。

③扶桑:

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故谓为日出处。

(1)词中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是上阕的________和下阕的__________。

(2分)

(2)请结合全词,概括“未到盖棺心未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

②浪西楼:

潮州名楼。

(1)请对颈联中的“悬”“浸”二字做简要赏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

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尚为由船只连成的浮桥。

②九轨:

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1)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6分)

霜天晓角·仪真①江上夜泊

黄 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市,在长江北岸。

②黄机,南宋词人,身处中原沦丧时期。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该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

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②生憎:

犹言偏憎、最憎。

(1)结合第一联和第二联,请简要分析作者送路六侍御时内心悲愁的原因。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风光是明艳的,而作者偏说“不分”“生憎”,此系运用何种手法?

请简要赏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本词上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简要分析。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结处三句“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析其“不尽之意”。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6分)

渔家傲

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

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城沽酒市。

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