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5532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设问视角

命题分析

2019年Ⅰ卷

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

特点类、内容类、作用类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

(2)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3)从问题设计来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4)从设问视角来看,多采用比较类(5次),原因类(8次),作用类(13次)、特点类(6次)、其他类(3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5)逐渐加大与教材的关联度,特别是古代史与选修教材内容的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如2019年高考全国三套卷分别涉及商鞅变法、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日本明治维新等。

2019年Ⅱ卷

明治维新

[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作用(意义)类、原因类

2019年Ⅲ卷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原因类、特点类

2018年Ⅰ卷

汉武帝纪年方法的改革

[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比较类、意义类

2018年Ⅱ卷

现代中国的科技改革

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背景类、内容类、影响类

2018年Ⅲ卷

近代中国治安机构的改革

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原因类、比较类

2017年Ⅰ卷

现代中国的工资改革

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特点类、意义类

2017年Ⅱ卷

晚清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苏继祖《清朝戊戌朝变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原因类、启示类

2017年Ⅲ卷

唐代法律制度改革

《隋书》

特点类、意义类

2016年Ⅰ卷

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内容类、作用类

2016年Ⅱ卷

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改革

《清史稿》

特点类、影响类

2016年Ⅲ卷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

《魏晋南北朝史》

内容类、意义类

2015年Ⅰ卷

唐代的币制改革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2015年Ⅱ卷

清代的养廉银制度

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原因类、作用(影响)类

考点一 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措施

(1)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3)政治: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

(4)思想: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性质:

商鞅变法是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

4.意义

(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2)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

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

(2)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

(3)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

(4)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三冗”

①分化事权形成“冗官”。

②“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③“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

(2)“两积”

①“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

②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

(3)直接原因:

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

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

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

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培养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成效: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局限性:

由于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3)新法变质:

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考点四 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唯有变革才能自救。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

①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②农奴得到一块需高价赎买的份地。

③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3.评价

(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3)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4)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考点五 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危机:

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

黑船事件,民族危机加深。

(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

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

2.措施

(1)政治上:

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

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教育上:

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生活西化。

(4)政治体制上:

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3.评价

(1)积极性:

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局限性:

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考点六 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政治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

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康、梁的准备:

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势力。

2.内容

(1)政治:

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

(2)经济:

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军事:

增强军事力量。

(4)文化教育:

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创办学堂。

3.结果

(1)矛盾激化:

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

(2)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4.意义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上: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考向一 考查重大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典例1】(2019·全国Ⅰ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战国时期和曹魏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爵位制度的发展情况。

(1)问,可结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信息推理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创设的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据的《周礼》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属于同一体系推理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推理出授予对象主要是军功的创建者——军人,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即国家的官员。

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理出其在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代推理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统一王朝基础的奠定。

答案 

(1)流派:

“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5分)

(2)对象:

“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5分)作用:

“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5分)

考向二 多角度考查改革的分析比较

【典例2】(2019·全国Ⅱ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6分)

解析 第

(1)问,抓住“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等分别概括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即可;抓住中下级武士的处境和思想认识分析前期的原因;抓住“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等说明后期的原因。

(2)问,抓住“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从有助于政局稳定、改革深入、近代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 

(1)作用:

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3分)

原因 前期:

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3分)

后期:

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3分)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6分)

考向三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中外陌生的改革

【典例3】(2018·全国Ⅲ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

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7分)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辨析材料中对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后的相关叙述,结合设问从不同角度分析相应问题。

(1)问,既要注意外部因素,也要注意清末时局以及湖南当地的因素,回答时可依据材料中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和设立时的叙述分别从西方的影响、清末治安的状况、地方官的重视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2)问,需要结合材料从西方和日本的影响、创办主体等角度回答。

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8分)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7分)

一、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

这主要是因为:

1.王朝初期:

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

2.中后期:

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二、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三、阐释中外改革的基本方法

1.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

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

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

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2.判断“改革的结局”的方法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失败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3.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4.评价改革的原则及规律性认识

(1)评价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判断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1.(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在中国古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大唐六典》规定:

“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

”除了郎中以外,考功司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

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

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

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检勘、汇总、上报,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

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考课制度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的作用。

(7分)

答案 

(1)特点:

日臻完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

(任答四点得8分)

(2)作用:

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激励官吏改善吏治;巩固和扩大唐朝统治基础;对后世有借鉴作用。

(7分)

2.(2019·湖南永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1985年5月15日—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

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

《决定》的主要内容是:

其一,明确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其二,确立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

一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三是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其三,提出了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大措施。

《决定》的颁布使得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坐标与方向。

——摘编自张乐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

(6分)

答案 

(1)原有教育体制存在明显弊端;教育战线“左”的思想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

(任答三点得9分)

(2)进一步推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使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任答两点得6分)

3.(2019·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是最早使用天花接种术的国家,最初英国皇家学会引入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但此法的破相率与死亡率较高。

在政府的支持下,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副作用小的牛痘接种法。

1808年英国政府设立负责接种的专门机构,在各地开设防疫站。

1853年再度完善《接种法》,要求所有婴儿出生3个月后必须进行接种,面向全民的强制接种制度确立。

强制接种法激起了部分社会民众的强烈反抗。

反对者认为政府过分重视医学科学而忽视了普通公民的诉求。

查尔斯医生提出,天花爆发的主要根源在于生活环境的恶劣,这一医学观点被反对者广泛接受。

随着政治民主化和工业革命后生活水平的提高,英国民众的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对者提出“政府侵犯了公民身体的隐私,使公民失去了在自由国家中原本享受的公民权利”。

面对强烈的社会舆论,1898年,英国政府将强制接种改为自愿接种。

——王广坤《十九世纪英国天花疫苗接种及其争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解决天花的主要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社会出现反对强制接种制度的原因。

(7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最初英国皇家学会引入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得出借鉴中国的人痘接种法;根据材料“在政府的支持下,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副作用小的牛痘接种法”得出大力支持医学科学相关研究;根据材料“1808年英国政府设立负责接种的专门机构”“完善《接种法》”等得出设立专门的接种机构,并颁布专门法律等。

(2)问,结合材料“反对者认为政府过分重视医学科学而忽视了普通公民的诉求”得出过于重视医学意见而忽视了公民的诉求;根据材料“查尔斯医生提出,天花爆发的主要根源在于生活环境的恶劣,这一医学观点被反对者广泛接受”得出医学知识的不断普及;根据材料“随着政治民主化和工业革命后生活水平的提高,英国民众的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得出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众的权利意识增强。

结合所学英国宪政的发展,得出英国自由宪政的历史传统。

答案 

(1)借鉴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大力支持医学科学相关研究;设立专门的接种机构,并颁布专门法律;建立强制接种制度。

(每点2分,四点8分)

(2)公民参政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过于重视医学意见而忽视了公民的诉求;医学知识的不断普及;英国自由宪政的历史传统。

(每点2分,四点7分)

1.(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开创了西汉的鼎盛局面,但又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弊病。

武帝晚年对群臣说: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于是散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

同时,武帝又下罪己诏,罢轮台之戍,减少边事。

“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这些政策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晚年统治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武帝晚年的改革。

(5分)

答案 

(1)调整:

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

(4分)

原因:

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

(6分)

(2)积极性:

恢复生产,改善民生;缓和矛盾,延续统治。

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