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6548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docx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第十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及划分标准

1、含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两个含义:

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

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2、划分标准在统计分类上:

发展中国家一般以60岁以上划为老人,发达国家以65岁以上划为老人。

自0-14岁,一般称少年儿童阶段,15-60岁或15-64岁为劳动适龄阶段,60或65岁以上称老年段。

我国一般是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国际上则多以65岁为起点年龄。

目前,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在分析老年人口问题时也逐渐地将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向65岁的国际标准靠拢。

(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形态,它取决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生育率下降导致少儿人口数量减少或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从而使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上升;二是死亡率下降和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增加和相对比例提高。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的前一阶段,主要原因是生育率下降导致少儿人口比例下降。

而到第二阶段,导致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则转变为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其主要表现不是少儿人口的减少,而是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的增加。

可以说,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第二阶段的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它标志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因为只有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生活水平上升以及医疗发达的国家,出生率和死亡率才会呈现下降趋势,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才会延长。

(三)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概况

1、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

[经济日报]:

据法国《论坛报》刊登的统计数字,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意大利64岁以上的老人比例最高,占18%,日本为17%,德国、英国和法国均为16%,荷兰为14%,美国为13%。

人口老龄化趋势已使西方发达国家忧心忡忡。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对老龄化最早的关注出现在19世纪末的法国。

早在1800年,法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就超过了5%,到1900年时逐渐增加到了8%。

这是法国在19世纪里,生育率逐渐下降到更替水平的结果,它引起了对人口潜在减少的担忧。

瑞典是另一个在19世纪经历人口老龄化的国家。

当法国、瑞典走在老龄化的前列时,其他西方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则都是20

世纪发生的现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育率的下降和经济衰退使西方国家对人口减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表现出很大关注。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与研究不断增长,特别是美国、法国和联合国的人口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尤其是1982年维也纳国际老龄问题大会以来,国际社会对老龄化问题出现了空前的关注,频繁的区域性和国际性论坛在评估老龄化形势、后果,开展研究和探讨对策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2、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状况

到20世纪中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死亡率大幅下降之后,平均出生率保持在千分之四十以上,人口增长迅速,导致人口的年轻化.1950年,发展中国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4.1%0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年龄

结构一直经历年轻化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增长抑制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东南亚)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下降。

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但各国发展速度差异很大。

如亚洲与非洲。

在不断增长的研究中,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亚洲老龄化的关注开始出现并在迅速增加。

这是由于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迅速的生育率下降引起了人口增长与年龄结构的很大改变,决策者担心老龄化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口的福利。

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

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

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

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

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

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

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

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

中国按2005年统计,60岁以上的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因此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世纪之交:

人均GDP达1000美元,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2020年:

预测表明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人均GDP达3000美元,开始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

2050年:

老年人口比例最高峰值可上升到23%左右,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中国的老龄化有四个特点

第一,人数多。

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是1.44亿,世界上60岁超过1亿人口的只有中国。

第二,进展快。

据统计,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将占到30%。

从2005年的11%到30%,中国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而许多国家用了一百年的时间。

因此,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大大快于其他国家。

第三,我国的生产率水平比较低。

刚刚达到了小康,人均GDP比许多西方国家低很多,用来支持这方面事业可动用的财力也是有限的。

即我们是先老后富,而许多国家是先富后老。

第四,历史欠账比较大。

我们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没有养老积累的,这个包袱就留到现在,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

老龄化给我国带来很多问题:

第一、养老金的压力比较大。

年中国万享受养老金人员付出的养老金已经超过了5000亿,这是巨大的数字。

第二、医疗的费用会加大。

按照一般统计,老年人所花费的医疗费用是年轻人的3倍以上。

第三、老年人需要照顾,老年的护理等事业也有很大的压力。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

20世纪

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

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

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

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

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而中国老龄化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地区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

北京、天津等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而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要远强于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将会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的老龄化速度预计将高于东部地区。

二、城乡倒置

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的进行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

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

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的2.8倍。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谁来养活中国?

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

未来

中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而且人口仍在持续膨胀,增速为每年570万。

一方面是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会难题。

安联集团上一期《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

100。

按照中国现行60岁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届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养老体制的改革显得任重道远。

专家表示,作为第一支柱,以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社会养老体制改革是关键。

争议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观点,国家卫计委负责人表示,“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绝非主要原因,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2035年之前,我国劳动力人口将保持在8亿以上,这个数量相当于欧洲各个国家人口的总和。

所以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劳动力数量问题不会出现,但是劳动力素质需要提高。

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

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2009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

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从人口经济学角度: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一般具有负面作用,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抚养的人口负担增大,而且通过影响消费、储蓄、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劳动生产率而体现出来。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老龄人口比重的增加和绝对量的增加,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和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相应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因此增加。

在社会福利政策下实施的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减少生产部门的投资规模,加重国民经济的负担。

2、老龄人口实际收入比较低,对储蓄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减少了资本积累。

根据经济学理论,储蓄等于投资,储蓄减少等于投资减少,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削弱社会的经济活力。

3、在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人口老龄化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

即出生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段人口比重相应下降,不利经济发展。

老年劳动力较难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如目前西欧、北欧、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都面临这一问题。

4、人口老龄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老龄劳动力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比青壮年要慢,对新兴产业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也受到一定影响。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进步速度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更显不利。

(二)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1、老年人口非纯消费者,是“次要劳动力”,仍然可以从事经济活动,劳动经验和知识积累丰富,可弥补体力上的不足。

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扶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发展。

2、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

政府颁布禁止年龄歧视的立法,推迟退休

年龄等。

知识经济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者智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健康状况逐步改善,老年劳动力对经济发展将作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

3、减缓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知识经济,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减轻对劳动者体力的需求。

对中国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展望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意见:

1.21世纪中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是20世纪50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后果,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一致。

2.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实施至今,使中国少生3亿多人,降低了21世纪中期老龄人口的数量,从而减轻了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

3.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使中国的劳动力总量直到老龄化严重的21世纪30年代

前后,仍可保持在总人口50%以上,在21世纪20年代前劳动力总量最丰富时甚至可达总人口的65%。

4.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相对缺乏仍将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基该国情。

尽管日本人均耕地只有7分,但劳均耕地却有13亩,远远高于中国。

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扶养老人的各种需求,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5.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未来扶养老人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应从培养高素质人口着力,采取各种措施使中国从人口数量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为此,中国应采取稳定低生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口,完善经济、社会制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发展。

6.中国各个地区人口差别巨大。

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3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多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1/4。

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

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7.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影响将反映在社会结构及功能、人际关系及代际关系、家庭内经济流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这些变化也会对老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政府应当相应地在社区建设、养老保障、医疗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安排。

8.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扶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中国许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个领域继续作贡献。

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提倡“老有所为”是中国特有的老龄工作方针之一,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重视、尊重,仍应继续作为中国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针。

9.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

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

中国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努力为世界提供范例。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

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为引起各国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1990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1991年起每年的10月1日为“国际老年人日”。

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并决定将1999年定为“国际老年人年”。

2002年,第二次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以回应21世纪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促进多年龄社会的发展。

2011年10月1日是“国际老年人日”。

由于2012年是《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通过10周年纪念日,为了彰显这一即将到来的里程碑,2011年的“国际老年人日”主题被确定为“启动马德里+10:

全球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日增”。

2012年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的主题是“长寿:

塑造未来”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

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

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

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

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3、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

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

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

目前,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

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

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

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只是凸显了这些压力。

目前,这些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