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6625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x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

单元检测卷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的“计量”地理

唐晓峰

读史书,不难发现,古人谈地理总有一套一套的数字,比如四海、五岳、九州等。

用数字描述世界是古人认识世界的特点。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

“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通常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

”我国古书《易经·说卦传》里也说“参天两地而倚数”,意思是依数目来考察天地。

研究思想史的学者指出,古代数学是从已知推未知的认识手段,数可以揭示事物的大小、长短、高下、方圆、直曲、有穷无穷、有久无久。

微观的东西可以丈量,而宏观的东西则只能推算,推算的结果必然是数。

先秦时代的邹衍以“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的方法推算世界结构,结论是世界由九个有“大瀛海”环绕的大州构成,中国位于其中一州,称作“赤县神州”。

禹是中国上古时代与地理渊源很深的一个大人物。

《山海经》《淮南子》《周髀算经注》都说了不少大禹与数学有关的事。

大禹的传说多与测量有关,他开九州时就是“左准绳,右规矩”,一边量,一边开。

记载大禹传说的《禹贡》一书,顺着禹的事迹一连说出好几个带数目的地理:

九州、四奥、九山、九川、九泽、四海。

除了大禹,先秦的齐国是文化大国,也是数学大国,齐国人管子重数,有“地数”。

出自齐人之手的《考工记》,也大用数目字,比如规定王城的规模是“方九里”,国都的道路要“九经九纬”,等等。

熟悉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人都知道,四、五、九是最常用的地理数字,或者说古人的地理认识总围绕着四、五、九三个数目,如四方、四野、四封、四望、四裔、四垂,五方、五土、五服、五郊、五湖,九土、九州、九山、九川、九囿、九原、九域。

这几个数目中,“四”较容易理解,因为根据天象,古人很容易得到四个方向的概念,按照四个方向的框架,便归类出许多“四分法”的地理事物。

“五”是在“四”的基础上加一个“中”,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在五个方位的基础上再加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便得到“九”的格局。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素问》),到九就到头了。

九个方位的格局,后来有一个专名:

九官。

在四、五、九三个地理分法中,四分法的根据是自然征象,而五、九分法的基础是社会结构,因此属于古代文明的范畴。

五、九分法的关键是“中央”概念的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中”的作用是将“四方”“八面”统率起来,这显然是大地域集权政治的反映。

将集权社会的结构扩展到“莫非王土”的“溥天之下”,便推出了五、九分的天下观念。

五、九地理模式表面看起来是“分”,但灵魂是“统”。

统的概念用数字表达就是“一”。

“一”是理想,《荀子》一书中共说了十一次“一天下”。

五也好,九也好,都是形式,都逃不出那个整体的“一”,在“一”的整体之内才允许有五或九的框架。

五、九格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地论”,四方与中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在中国这个大地域帝国里,有了强有力的“中”,则不担心处于江湖之远的臣民有贰心。

(选自《人文地理随笔》)

1.下列关于“数”和“数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数字”是古人描述世界的工具,古人也借助“数”这一工具认识世界。

B.“数”是揭示事物大小、长短等各种性质的工具,能帮助古人推算地理。

C.“数”既可以帮助人们丈量微观的东西,也能帮助人们推算宏观的东西。

D.“数字”是中国古代描述地理的工具,最常用的地理数字是四、五、九。

答案 B

解析 “揭示事物……各种性质的工具”错,原文是“揭示事物的大小、长短、高下、方圆、直曲、有穷无穷、有久无久”,“各种性质”扩大了范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代,人们根据对已知事物的认识采用推断的方法,认为由九个有“大瀛海”环绕的大州构成了世界,而中国属其中之一。

B.《禹贡》记载了有关大禹的传说,该书在叙述禹的事迹时写出了一连串带数目的地理:

九州、四奥、九山、九泽、四海等。

C.古人的地理认识总是围绕着四、五、九这三个数,可以说四、五、九是最常用的地理数字,这为熟悉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人所知道。

D.齐人管子重数,出自齐人之手的《考工记》大量运用数字表述,数字已经融进齐国的文化中,这反映出先秦的齐国也是数字大国。

答案 A

解析 不是“人们”认为,而是“先秦时代的邹衍”认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海经》等书籍记载了不少大禹与数学、测量有关的事,这说明禹与地理渊源很深,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B.“四”是古人根据天象,归纳出的关于四个方向的概念,这说明四分法形成的依据是自然征象。

C.古人谈地理总有一套一套的数字,比如四海、五岳、九州等,这说明数字的最早形成与地理有直接关系。

D.古人认为,天地间的数字从一开始到九,九是终极数字,因此,确定了九个方位后,就不再分下去了。

答案 C

解析 “这说明数字的最早形成与地理有直接关系”的推断过于武断,并非所有数字的形成都与地理有直接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

性宽仁恭爱。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

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

茂问曰:

“子亡马几何时?

”对曰:

“月余日矣。

”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注]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

“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

“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人曰:

“往遗之耳。

”茂曰:

“遗之而受,何故言邪?

”人曰:

“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

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

”茂曰:

“汝为敝人矣。

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

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

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人曰:

“苟如此,律何故禁之?

”茂笑曰:

“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

且归念之!

”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选自《后汉书·卓茂传》,有改动)

【注】 嘿(mò):

同“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

希望。

B.后以儒术举为侍郎举:

推举。

C.茂辟左右问之曰辟:

躲避。

D.岁时遗之,礼也遗:

馈赠。

答案 C

解析 辟:

使……回避。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3分)

①举为侍郎,给事黄门 ②心知其谬,嘿解与之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 ⑤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 ⑥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A.①②⑥B.①④⑤

C.②③⑤D.③④⑥

答案 C

解析 ①表明卓茂的履历,表现其谙儒术。

④表现“言部亭长受其米肉”之人对“吏”的看法。

⑥这是一种假设,“今”相当于“如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认为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解给了那人,那人找到了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仁大德。

B.卓茂担任密令时,有人告发下面有位亭长收受别人赠送的米肉。

卓茂问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怕亭长而自愿送给亭长的礼物,并非亭长乘威所致。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收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律条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卓茂认为,不论是邻里老人,还是官吏百姓,都应该“有仁爱,知相敬”,有经纪礼义而互相往来,以顺应人情,不应死守教条,无限上纲。

答案 A

解析 “感谢卓茂的大仁大德”不当,应为“谢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译文:

 

(2)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译文:

 

答案 

(1)(卓茂)操劳尽职,谆谆恳切,对待百姓,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拿善政来教人,口里没有半句恶言,官吏百姓都对他相亲相爱而不忍心欺骗他。

(2)人比禽兽高贵,是因为人有仁爱精神,懂得互相尊敬和来往的事理。

【参考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

本性宽厚仁爱恭顺。

起初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办事,孔光称他为长者。

卓茂有一次外出,有人把他的马误认为是自己的。

卓茂问道:

“你的马丢失多长时间了?

”那人答道:

“丢失一个多月了。

”卓茂的马跟随自己已好几年了,卓茂心里知道那人认错了,却坦然解下马来给了那人,自己拉着车回去,回头对那人说:

“如果这匹马不是您丢失的,希望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

”后来,马主在别的地方寻到了自己丢失的马,就把卓茂的马送到丞相府归还卓茂,并叩头谢罪。

后来,卓茂因为通晓儒术被推举为侍郎,供职于黄门,升迁为密县县令。

(卓茂)操劳尽职,谆谆恳切,对待百姓,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拿善政来教人,口里没有半句恶言,官吏百姓都对他相亲相爱而不忍心欺骗他。

有人曾对卓茂说,下面有位亭长曾接受他米肉的馈赠。

卓茂使手下的人避开问他道:

“亭长是向你索取的呢,还是因为你有事嘱托他办而收受的呢,还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

”那人说:

“是我自己前往送他的。

”卓茂说:

“你送给他礼物,他接受了你的礼物,有什么理由来告发他呢?

”那人说: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不索取别人的财物。

我现在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亭长已经接受了我的馈赠,所以我才来告发的。

”卓茂说:

“你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啊。

人比禽兽高贵,是因为人有仁爱精神,懂得互相尊敬和来往的事理。

现在邻里年长的人尚且互相赠送食物,这是人们用来互相亲善的做法,何况是官吏与百姓之间呢?

官吏只是不应当凭自己的威势向百姓强行索取罢了。

人生在世,群居杂处,所以有经纪礼义而互相交接往来。

你难道不想修好人际关系,宁可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

亭长向来是个好官,一年到头送点东西给他,是合乎礼仪的。

”那人说:

“如果这样的话,法律上为什么要禁止官吏接受贿赂呢?

”卓茂笑道:

“法律设置的是大法,礼顺的是人情。

现在我拿礼来教你,你一定没有抱怨我的恶意;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怎么来对待呢?

一门律条之内,从小的方面看,可以判罪,从大的方面看,可以杀头啊。

你暂且回去想想吧!

”于是百姓接受他的教诲,官吏们记着他的恩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注]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 可人:

知己。

8.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

(6分)

答:

 

答案 “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

原因:

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9.宋诗重理趣,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5分)

答:

 

答案 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具体分析略。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若要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

(枚乘《上书谏吴王》)

(3)________________,安能雌伏?

(范晔《后汉书·赵典传》)

(4)失之东隅,________________。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5)________________,不如退而结网。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6)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其势不俱生 

(2)除非己莫为 (3)大丈夫当雄飞 (4)收之桑榆 (5)临渊羡鱼 (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精神贵族”钱钟书

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

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

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

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

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有人这样谈观感:

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

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

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

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

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

恰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

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对校方的特使说:

“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

钱钟书说:

“不卖。

”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方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

他说:

“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

更使杨绛好笑的是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

有同事找他借钱,他问:

你要借多少?

答:

一千。

钱钟书说:

“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五百,不要来还了。

”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

他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出车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

他问:

“需要多少?

”司机答:

“三千。

”他说:

“这样吧,我给你一千五,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

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朴素。

沙发是用了多年的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

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那时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

据说犹太人认为把知识的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办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

”(摘自《魔镜里的钱钟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性格中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一面,以及人们对钱钟书的缅怀与尊敬之情。

B.钱钟书认为自己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他的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不愿出国的心意。

C.钱钟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扑朔迷离的形象,如偶露一鳞半爪的云中之龙,这是由他的独特的个性与作品的别具一格所致。

D.《管锥编》是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这部书引述材料虽很少,但处处都是精到的见解,在作者看来是“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

E.钱钟书在经济陷入困顿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在文稿里掺进一些东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为此他创作了通俗易懂的《围城》。

答案 CE

解析 A项“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性格中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一面”错。

B项“不愿出国的心意”不确切,形象地拒绝去国外,主要表现他不事张扬,不热衷出头露面的活动。

D项由上下文看,该书旁征博引,最能表现先生的博闻强识;事实上它引证了四千位著作家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钟书的?

请简要概括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性格方面:

恃才傲物且有童心、聪明机智、博闻强识、淡泊名利、乐于助人。

②文学方面:

创作了《围城》《管锥编》等名著,文学成就显著;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

③生活方面:

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

(3)钱钟书“精神贵族”的表现很多,请根据文章概括并简析。

(6分)

答:

 

答案 ①不看重金钱,物质上要求低:

拒绝普林斯顿大学的高薪聘请、拒绝出售重金求购的英文大辞典、婉拒好莱坞片商的多次盛邀、别人借钱对折送人、家里陈设朴素。

②重视精神追求:

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

③在困境中仍能坚守:

困居上海时学术文稿没人买,写《围城》仍旧精工细作。

(4)文章结尾写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

”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探究名家与金钱的关系。

(8分)

答:

 

答案 ①名家也需要钱养家糊口,但绝不把发财当作做学问的目的;②当今商业化社会一味追求财富的名家很多,他们应该学习钱钟书的精工细作精神,向社会奉献高质量的文化成果;③一些出了名到处走穴挣钱的人,应该多学学钱钟书坚守文化阵地、潜心研究学问的高尚品格;④名家当如钱钟书一样不迷信金钱,超越金钱,把知识看作是自己最大的财富。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__________。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__________,值得一看。

A.别具一格   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

C.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不落窠臼独树一帜

答案 A

解析 别具一格:

另有一种风格。

独树一帜:

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不落窠臼:

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在与绿色金融相结合的空间上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B.根据我国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特点,人大代表建议推行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弹性退休。

C.红薯是很普通的一种食物,但它具有减肥、抗痛、防止骨钙流失的功效不可小视。

D.王总经理与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并签约了一批重要项目。

答案 A

解析 B项成分残缺,句末加“制度”。

C项句式杂糅,去掉“具有”或“不可小视”。

D项“其他公司领导”有歧义,既可指本公司的其他领导,也可指别的公司的领导。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自古中国多圣贤。

他们在精神领域大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①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②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事务的人 ③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 ④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⑤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 ⑥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

A.②④⑥①⑤③B.④⑥①②③⑤

C.②④①⑤③⑥D.④①②⑥⑤③

答案 C

解析 本文阐述内容为中国圣人的人格特征。

第②句句首“但是”二字表转折,表示后面的内容由写中国圣人与佛、圣者的相同处转入论述中国圣人与佛、圣者的不同处,紧承段首,应置于开头;接着用概括性的句子交代中国圣人的人格特点,故第②句后面紧承的应是第④句;第①句是对第④句“内圣外王”的进一步解释;第⑤句补充交代中国圣人“外王”并非一定可以为王,由剩下的句子各自的关联词可看出语序为⑤③⑥。

15.请为下面两个上联写出下联,赞颂苏武的爱国精神。

(6分)

(1)上联:

人在异域不忘祖国真义士

下联:

 

(2)上联:

握杖挥鞭塞外草

下联:

 

答案 

(1)身处绝境不辱使命大丈夫 

(2)饮雪吞旃中原心

16.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车标语”文化也越来越值得我们品味把玩。

请从下面车尾标语中任选一则,写一段鉴赏性文字(不少于40字),并自拟一则车标语。

(5分)

①距离产生美。

②你让我也让,心宽路更宽。

③别吻我!

我怕羞。

(1)鉴赏性文字:

 

(2)车尾标语:

 

答案 

(1)示例:

①语意双关,有距离才有美,另一层意思是请保持好车距,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才是安全的,才是一件“美”事。

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将“你”“我”“心”“路”巧妙对应相连,不仅含蓄形象地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互相礼让,而且含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人的语态来表示在行车中应保持一定的车距,让他人警醒,不要靠得太近。

(2)示例:

①你让我也让,心宽路更宽。

②人与人近点,车与车远点。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

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近日出版。

调查显示,“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

(2)①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第一》

②子曰: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第十四》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文体、标题。

不得脱离材料作文,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这道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

必须在正确把握两则材料意思的基础上构思作文,不可断章取义,不能脱离材料。

第一则材料表明当今社会存在着贫富差距现象;第二则材料用孔子的话表明一种态度,即“贫而不怨”“贫而乐”,“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据此便可立意写作。

当然,具体行文时要注意话题的集中、观点的鲜明、论证的充分以及语言的生动。

【佳作展台】

心贫·心富

清欢、闲适、恬淡……已悄然离我们而去,“贫而无怨”“富而无骄”的心态不知何时也开始渐行渐远了。

这种心态远了,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不再;这种心态远了,陶渊明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铁骨不再;这种心态远了,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不再。

乾隆时期的和珅可谓家财万贯、富可敌国,然而他又是极其贫穷的。

因为,他对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