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6647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docx

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

2004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

2005-4-1823:

39:

55

四川新闻网-招生考试报讯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

2004年高考是自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最大的变化在于全国一下子出现了15套试卷。

对于备战2005年高考的学生来说,这15套试卷无疑是值得借鉴的最好资料。

本文仅就就文言翻译这一考点而言,对15套试卷中的相关题目作一个简单的剖析。

  先作两个方面的比较:

  1、考查的方式和赋分情况

  考察方式均为主观题。

赋分的情况,2002年和2003年都是5分,2004年的4套全国卷,都增加到了8分。

由赋分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文言翻译题“身价”的提高。

  从横向来看,2004年的15套试卷,只有北京卷没有文言翻译题,而考的是文言断句。

14套考了文言翻译的,又无一例外是主观性的试题。

赋分的情况,除了上海卷和辽宁卷是6分,其他12套均为8分。

  2、考查的范围和题目数量

  考了文言翻译的14套试卷,翻译的文句,除了福建卷出自另选的材料,其他13套都是出自第一卷的文言阅读题的材料。

文言阅读材料的选文,大多仍然是史传文中的人物传记,少数为其他类型的文言文,如湖南卷选的是文学类散文———苏轼的《放鹤亭记》。

题目的数量,只有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四省考的那套全国卷只设置了一道题,其他13套,分别有二道或三道小题。

  下面对14套试卷中的文言翻译题逐一评析,并附上原题的翻译答案,以供参考

  1、全国卷(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与其他13套试卷的题相比,这道题的最大特点是虚词考得特别多,考纲上规定的18个,就考了“乃”、“其”、“而”、“焉”、“也”等5个,考纲以外,还考了“特”、“然”、“及”、“固”等,“然”还出现了两次。

所有虚词中,难度最大的是“特”———在这里是副词,意为“只是”。

不过,考生并不陌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一句的“特”,就与之相同。

实词中,“诬”的词义和“雄”的用法是难点。

“诬”很容易理解成“捏造事实,冤枉他人”,而结合语境,应该是“欺骗”的意思,这在《报任安书》中,也是有先例的———“因为诬上卒从吏议”一句的“诬”,即是如此。

“壮”的用法是使动,“壮其说”就是“使其说壮”。

用法判断正确了,再琢磨“壮”的意思,应是“文章有气势,力透纸背”,但如果这样翻译,再译出一个“使”字,译文难免生硬;参考答案译成“文笔雄健”就比较自然,再加上一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的意译,原文的意思就完整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译文也贯通了。

  译文: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2、全国卷(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8分)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这道题显得平和一点。

  第一小题的“谷实”与“珠宝”对举———“对举”是文言的特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钥匙”之一———据此,“实”就不会误译为“属实”之类了。

“交趾”也作“交?

”,古地名。

“比”是“并列,靠近”的意思,《核舟记》中有“共两膝相比”句,“比”与之类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的“比”,则是相同了;结合语境,“比境”当译作“接壤,接界”。

“商贩”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而在这里是两个名词的同义联用,用如动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从事商业活动”,“通商贩”就是“互相通商”。

  第二小题的“身”,考生应是比较熟悉的,副词,“亲身,亲自”的意思,“身自”也是这个意思,高中语文课本《勾践灭吴》中有“身自耕作,夫人自织”句。

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对“就居止者”的理解。

“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还有“到某某地方做什么”之意,如“就位”、“就餐”等,据此,“就居”就是“到某个地方居住”。

“止”在古汉语中原本就有“居住,栖息”的意思,如《后汉书·党锢列传》中就有“困迫遁走,望门投止”一句。

考生不熟悉,可结合“就居”和“百余户”的语境来推测,应是“住下来,定居”之意。

  译文:

  (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3、全国卷(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8分)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第一小题没有什么难点,整齐的对举句式会给考生帮不少的忙。

第二小题的“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所以”是一种固定结构,古今异义,在这里表示“用来……的”。

“惠养”的“惠”是比较常见的表敬副词,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如“惠顾”、“惠赠”、“惠存”等,参考答案用了一个“赐”字,顾及了这一层意思。

答案“乡党”的“党”,是古代民户编制的一个单位,500户为“党”,“乡”与“党”连用,指“乡里”,《赤壁之战》中有“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句。

“飨”是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乡人相聚宴饮”,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多种词义,如《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句中的“飨”就是“用酒食慰劳”。

“飨”也通“享”,本题的“飨”即为“享”,且已虚化。

  译文:

  (1)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2)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享受他的恩赐。

  4、全国卷(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新疆)(8分)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第一题的“裁”通“才”,副词,意为“刚刚,仅仅”,《促织》中有“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句,“才”即是“刚刚”之意,结合本题的语境,“才”则是“仅仅”。

本题的难点在于“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纺”是“把各种纺织纤维制成纱或线”,“绩”专指“缉麻成缕”,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即有“昼出耘田夜绩麻”句,故“绩”和“纺”应补出各自的宾语“麻”和“纱”(或“线”。

“朝夕”省略了在这样的时间范围内“做什么”,或者理解为以吃饭的时间替代吃饭,翻译时应将省略的部分(或说是替代的对象)补出。

  第二小题的难点在于对几个实词的翻译:

“逮”的本义为“赶上;及;到”,结合本题的语境,“不逮”正好译作“赶不上”。

“孝悌洁敬”四个字就是四个词,意思分别为“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和“敬业”,翻译时,应“字字落实”。

至于“替”,现代人很难想到,其本义就是“废弃”,原高中语文课本《?

之战》中有“不替孟明”一句,“替”即是这样,结合本题的语境,“不替”应译作“没有改变”。

  译文:

  (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5、重庆卷(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

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第一小题的难点在于“义无屈”,这句话省略了介词“按”,翻译时应补出。

至于“妻子”是古今异义,作为副词的“徒”意为“白白地”,考生并不陌生。

  第二小题,“公逸感端之节”是省略了介词“于”的被动句,“亦固守”是省略了宾语“杞州”的省略句,翻译时应充分注意到。

  第三小题,“比”是“等到”的意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比及三年”句,“比”即是此意。

“在”是“存在,存活”之意,并不难理解。

“癯”是“瘦”的意思,“体发癯焦”是古汉语中的“并提”修辞,实为“体癯发焦”,参考答案中译作“身体瘦弱,毛发枯焦”。

考此修辞,似有“超纲”之嫌。

  译文:

  (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

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

  (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6、福建卷(8分)

  (1)范氏富,盍已乎?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第一小题的“盍”是一个复音兼词,读音为“何不”,意思由“何”与“不”合成,表示反问或疑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盍各言尔志?

”句。

“已”通“以”,“止”的意思,《劝学》中有“学不可以已”句。

“已”的宾语是“婚事”翻译时应补出。

本题的整个句子为反问句,翻译时应译出。

  第二题的“执”,本义为“拘捕,捉拿”,原高中语文课本《梅花岭记》中有“被执至南门”句。

“纺”在古汉语中通“绷”,意为“捆绑悬挂束缚”,这是考生不熟悉的,解此题,可根据具体的语境“猜读”。

“而”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翻译时可不译出。

最后要注意的是,这个句子是典型的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应将之调顺。

  第三小题的“欲而得之”省略了主语“你”和“欲”的宾语“某种东西”,应补出。

全句是反问句,“焉”是疑问助词,相当于“呢”,翻译时应注意。

  译文:

  (1)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或:

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2)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3)(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7、广东卷(8分)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第一小题,对“越”的理解是个难点,“越”的本义是“经过,越过”,古人席地而坐,由坐姿到站姿,有一个起身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竖直方向的动作变化,而不是横向的;经历这个短短的过程,叫“越”,“越席”就是“起座离席”。

“促驾召颜回”的“促驾”是“召颜回”的方式,参考答案译作“派人”是意译,这样译简明扼要;若要直译,则要译为“急忙派人驾车”。

  第二小题,“吾子”是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原高中语文课本《殽之战》中有“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句。

“奚”是疑问代词,意为“什么”。

“奚以知之”是介词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奚以”就是“以奚”,即“凭什么”。

整个句子是疑问句。

  第三小题,难点在于一个“穷”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穷其下”就是“使其下穷”。

“而”在这里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作“却”,也可不译。

整个句子为感叹句,句末的“也”相当于“啊”。

  译文:

  (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招颜回来(派人把颜回招来)。

  (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8、湖北卷(8分)

  (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3)附元忠立致族灭。

  第一小题的“无以”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结构,表示“没有……(用来)”,或“不能”,此题表示“没有人”。

“易”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取代,替代”。

  第二题的“党”,动词,意为“偏私偏袒”,从“党邪陷正”的对举关系上,对“党”字的理解可受到启发。

“以”在这里是连词,表目的。

  第三小题难度较小,“附”就是“依从,依附”,“附元忠”最通俗的译法就是“站在元忠一边”。

“致”显然是“招致”之意。

  译文:

  (1)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

  (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

  9、湖南卷(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湖南卷的这道题基本上没有多大难度。

  第一小题,“斯”为代词,考生见得很多。

“乐之”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以之为乐”。

  第二小题的“全”是形容词的意动,“全其真”就是“使其真全”,译作“保全他们的真性”,“使”字不必译出。

“名”是动词,意为“闻名,留名”。

  第三小题的“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翻译时要将句子调顺。

“履”在这里是动词,意为“踩”。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小题都有“而”,都是连词,但用法不一样:

第一小题的表承接关系,第二小题的表递进关系,第三小题的表并列关系,可不译出。

  译文:

  (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10、江苏卷(8分)

  (1)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第一小题的“曲意”是个难点,对之,可联想到成语“曲意逢迎”,“曲意”就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

如“曲意”一时不知如何翻译,可试一下“直意”,“直意”就是“心里直接的(真实)想法或意愿”,以此反过来推断,“曲意”则不难理解为“非真实的意愿”———参考答案以“违心”意译之,可谓言简意赅。

  第二小题比较浅易,考生一般都能译出。

  第三小题,“尤为帝所礼重”是典型的“为……所……”的被动句,参考答案将之以“主动”的方式译出,突出了受动者,也使译文更顺畅。

“尤”为副词,意为“特别”。

“时”为时间副词,意为“当时”。

  译文:

  (1)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2)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3)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11、辽宁卷(6分)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3分)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3分)

  第一小题,根据原文可知,“罴”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罴”。

根据语境,“遗”的意思“赠送”不难理解;但由于是上对下,则译作“颁赐”。

“当”是副词,“理当,应当”,译作“一定”。

  第二小题,“著于人”是倒装,调顺后是“于人著”,“著”的本义是“明显显著突出”在这里是“显现,显扬”之意,“信”是“守信”,“讲信用”,“有信誉”;“信著于人”译作“能取信于民”。

“得粟不少诸州”承前省掉了主语“王罴”,省掉了介词“于”,“于”在这里表比况,译作“比”,“得粟”则根据原文可知,是指“征收粮食”事,故此句译作“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

  译文:

  (1)于是就颁赐给王罴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

  (2)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

  12、上海卷(6分)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第一小题,全句从逻辑关系看,是假设复句,“使”就是“假使”。

“尧在上”省掉了“在上”做什么———即当权,主政,翻译时应补出。

“理”就是“法官”,《报任安书》中有“遂下于理”句,“为理”就是“当法官”。

“安……乎?

”是反问句式,译作“怎么(哪里)……呢?

  第二小题的句型很复杂,整个句子是假设复句。

“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调顺后就是“如是见暴叟者”。

“见暴”又是被动关系,即“被暴”,“暴”是“欺凌”之意。

“者”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如有见暴如是叟者”译作“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

“又不必与也”省掉了“与”的宾语“马驹”,翻译时应补

  出。

  译文:

  (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13、天津卷(8分)

  (1)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2)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第一小题,“厉”通“励”,“振奋”之意。

《五蠹》中有“坚甲厉兵以备难”句。

“北”指“败兵”,《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一句,考生头脑里的印象一定很深。

  第二小题,“纵”的本义是“松缓”,在这里是“释放”之意,《?

之战》中有“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句。

全句是一个否定判断句,句末表判断语气的“也”不必译出。

  第三小题,“卿”是古时对人的敬称,“西”是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向西”,“伐”是“自吹自擂夸耀自己”,《屈原列传》中有“令出平伐其功”句。

以上三个词,考生应是比较熟悉的。

这道小题的难点在“应对常若不足”:

“应对”是“对答”,也就是“与人交谈”;“不足”不是对物质条件或他人不满足”,“不知足”,而是对自身感到“做得不够”,“者”在这里是助词,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故“应对常若不足”译作“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

苏轼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与之相类。

  译文:

  (1)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2)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

  (3)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往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

  14、浙江卷(8分)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第一小题,据原文可知,省去了主语“祖逖”,翻译时应补出。

“省州县之役”的“省”,不是现代的行政单位“省”,而是动词,“减少”之意。

“役”是“徭役”。

“称旨”的“称”是“适合,符合”之意,“旨”是指“圣上的心意”。

  第二小题,“谕”是“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

“谕以祸福”是介词后置的倒装句,翻译时应调顺。

“谕”的的宾语(他们)省略了,应补出。

“蛮”是“我国古代南部民族”,“也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以”在这里是动词,“认为”之意。

  第三小题,前后两个句子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后置的成份是动词涉及的范围,两个句子之间构成整齐的对举形式。

“闻”和“著”都有“闻名”、“出名”之意。

  译文:

  (1)(许逖)陈述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2)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3)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以上试题,就一道题而言,不可能将考纲规定的考点都考完,但14套试卷的同一类型的题集中起来,那么多的考点基本上都涉及了。

  我们再重温一下语言文字界的行家总结出来的关于文言翻译的一些普遍规律:

  文言翻译的要求:

信(忠实于原文)、达(语句通畅)、雅(文字优美)。

  文言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翻译的方法:

对(逐字逐词对应解释)、留、补、删、换、调。

  不难发现,这些“规律”基本上都在14份答案中得到了体现。

  文言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在“借鉴”了2004年高考文言翻译题之后,亦不妨再强调几句:

  首先,还是要强调“读书”———这是前人,更是奋战在高三第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之“老生常谈”了。

  怎么读?

那就要带着“有色眼镜”去读。

什么是“有色眼镜”?

就是考纲规定的考点及一个个考点组成的知识体系。

还要像“庖丁解牛”那样读,“牛刀”就是文言翻译的要求、原则和方法。

果真能这样去读,面对一篇文言文,就不会再是满眼的平面文字,而是跳跃在脑海的一个个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语,活用的词语,或一个个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就不会再是无序的知识一堆,而是有着明显规律的文字大军……至于读书的作用,从前面对14道文言翻译题的评析中可见,大量的考查要点,都能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找到直接的例子,这就是有力的证明,而潜移默化的作用,那就更大了。

  关于泛读和精读。

这两种读法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并存的,当然,在高三复习的后期应收缩范围。

一般说来,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课文都应该“过”一遍,而又侧重于高中;高中的宜精读先秦的散文———这是最典范的“古文”。

  关于课内和课外。

以课内为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读一些课外的篇目,以扩大视野。

  一边读,一边做一定量的配套练习题,以不断巩固知识和形成良好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书读得“精”后,练习的量则随着加大。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不管读书还是做题,都要有计划,都要不断进行总结,随时“校正”好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