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6690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现代文(课内)阅读汇编

《春》

(一)

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想像一下,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最接近?

(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第二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      到       ,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         、         的特征。

3、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4、作者由花朵想到了果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那么,你由“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到了什么?

用几句话把它描写出来。

 

5、景物本身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

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请说说你的看法。

 

6、第①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______________,后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

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是写花的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

8、“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通过(     ),使描述更加(     )。

9、文中写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是用来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段共用了下列哪些修辞方法?

()

A、比喻、拟人、借代、引用B、拟人、比喻、排比、夸张

C、比喻、夸张、排比、引用D、拟人、借代、比喻、夸张

(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________图。

作者抓住了___________的特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从景写到________,从________写到人,由近写到________。

2.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    ______ ,而且也写了“织”字是承上句像________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3、用“别恼”一词的作用是(  )

A、劝别人不要生雨的气。

B、写出江南春雨的特点。

C、表现作者将要把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读者。

D、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4、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①像牛毛                 ②像花针                  ③像细丝                  

5、下面是对划线部分几句描写顺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

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

6、用双竖线给文段划分层次。

7、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                  

8、“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江南春雨的     ,作者用“    ”字领起,状写春雨的可爱。

9、“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  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  的情状。

10、本段描写的对象是春雨,为什么还要突出对小草儿和树叶儿的描写?

11、“静默”一词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用该词写雨中的房屋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

(三)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4.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

5.这三个比喻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谈谈这一部分给你怎样的鼓舞和力量。

 

7.课文描绘了春草等多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

为什么?

(四)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

____,本文指__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①  ②  ③  ④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        ____    和 ______           的特点。

5、“卖弄”原是炫耀的意思,含贬义,本文中的意思是                  ,属于                  的用法。

6、这段文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A、比喻  拟人  排比     B、排比  拟人  引用C、引用  比喻 拟人   D、引用  对比  拟人

《济南的冬天》(五)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7.第一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8.把这两段景物描写具体表示空间的词语依次写出。

山上→(  )→(  )→(  )→(  );

城内→(  )→(  )。

9.加粗部分把景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谈谈你对这一处的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6)秋天的怀念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

为什么?

 答: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

为什么?

 

(7)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7.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8.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9.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

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10.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11.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

“走大路。

” (母亲)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八)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      ) 

   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              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2.“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你一种什么样的印象?

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我”和妻子却都走得那么慢,那么仔细呢?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有没有用到比喻手法?

“好像”的作用是什么?

                                                                                               

5.说说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纪念白求恩(九)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5.对上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6.对下面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A.“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B.“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

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7.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B.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

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8.选文中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同志”和“白求恩医生”三种称呼,如果改用同一种称呼好不好?

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好。

这样可以使行文简洁、明了。

B.好。

因为称呼只不过是人的代号,只要大家明白就行。

C.不好。

同一种称呼会使行文显得呆板。

D.不好。

因为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白求恩,所以用词自然要讲究变化。

9.这段文字批判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________鲜明对照;批判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________鲜明对照。

这种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叫正反对比论证。

10.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

为什么?

原句: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②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③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④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用文中的话回答,白求恩同志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A.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的精神。

D.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属于哪种问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三个“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这种精神又指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横线上填出这一段叙述和议论的句子的序号。

叙述的句子有:

________;议论的句子有:

________。

(十一)1.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泠泠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人。

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本段的某句话中有三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________改成________;②________改成________;

③________改成________。

(2)本段的论点可以用第________句来概括。

(3)本段的议论性语句有________。

(4)本段中的加粗的字在表达上起了什么作用?

(5)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6)本段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

对比的双方是什么?

这样写有何作用。

(十二)2.①我和白求恩同志见过一面。

②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③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④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⑤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⑦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全段八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从表达方式看,这两部分分别是[   ]

A.叙述和议论B.叙述和抒情C.议论和叙述D.叙述和描写

(3)第八句的四条横线上的词使用正确的是[   ]

A.纯粹、高尚、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B.纯粹、高尚、脱离了低级趣味、道德

C.高尚、纯粹、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D.高尚、纯粹、脱离了低级趣味、道德

(4)第七句的“这点”是指[   ]

A.共产主义B.国际主义C.毫无自私自利之心D.对技术精益求精

(5)第八句的修辞方法是[   ]

A.夸张B.排比C.比喻D.无修辞

植树牧羊人(十三)

14.认真阅读选文,指出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3分)

15.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16.

(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7.文章开头说: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2分)

  18.

(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

“奇迹”指什么?

(3分)

  19.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2分)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猫》(十四)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

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2、为什么“我”会说: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

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发现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

“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

“一定是猫”D.因为猫会吃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有何深刻含义?

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8、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

 

  

9、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10、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1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

为什么?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

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13.如果让你来处理“猫吃鸟”事件,你会怎么办?

     

              

14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15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鸟》(十五)

19.作者在本文的一开头便点出自己喜爱鸟,“我爱鸟”。

通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喜爱鸟的原因。

(4分)

20.第2小节中的画线句“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4分)

21.有人认为第5小节中的画线句可以不要,你同意吗?

为什么?

(4分)

22.在这篇散文里边,作者尽情赞美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但是在最后一小节中作者又写出了另一番寓意,你能读出这番寓意吗?

(6分)

(十六)阅读《鸟》1-4段

8.作者在选段的开始便点出自己爱鸟,仔细阅读这几个选段,请分条概括作者爱鸟的原因。

9.如何理解“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的深刻含意?

10.“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一句所呈现的画面很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11.“我爱鸟”一句在文章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1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天上的街市》(十七)

9.对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改变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是为了表达自己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B.四个“定然”,以绝对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

C.由“流星”想到“灯笼”是联想。

D.“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暗示了黑夜的降临。

10.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其用意是()

A.“朵”常用花的量词,这里是暗把流星比作花朵,用了比喻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