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6702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4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docx

04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

04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

 

第四部分(第八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

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

发展理论

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

理社会文化理论

 

本章要求:

了解埃里克森、皮亚杰、维果茨基

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埃里克森、皮

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本章重点:

了解三种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

点;掌握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本章难点:

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

2学时

 

如同身体的发育成长一样,人的心理会随年龄

的增长而变化。

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会经

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上,个

体会出现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

 

如果社会不能创造条件让个人的心理按其自身

的规律发展,个体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就会大

大增加,从而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痛苦和

不幸。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

析医生,现代精神分析

理论家之一。

祖籍丹

麦,1902年生于德国法

兰克福。

他的生父是丹

麦人,在他出生前就抛

弃了他的母亲,母亲后

与一位犹太医生结婚。

 

直到青少年期他才知道自己是私生子,其生

理特征与生长环境使他对自我的认同非常混

乱,因为他生活在犹太人家里,却保留了他

的斯堪的那维亚父亲的生理特征。

一战爆发时他正处在青少年期,感到非常困

惑,不知道该忠诚于德国还是丹麦。

这段经

历对埃里克森的影响非常大,“青少年同一

性危机”成为他提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核心。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认为个体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

响,个体的发展包含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中都有一

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

心理发展危机。

个体在发展中如果克服了这些危机,就能取得重大的

进步。

大部分人能顺利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心理危机,

然后去接受新的挑战;但有些人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些

危机,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需要继续解决。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1、信任感对怀疑感(出生到1岁)

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了解其他人是否可以值得信

任以满足基本要求。

2、自主对羞耻和怀疑(1-3岁)

当父母和其他照顾者鼓励自立的行为时,学步的儿

童就会形成一种自主意识——一种能独立处理许多

问题的意识。

但是当照顾者要求太多、太快,拒绝

让孩子完成他们能够做的任务时,或者嘲笑对自立

行为的早期尝试时,儿童可能会对处理各种问题的

能力感到怀疑和羞愧。

 

3、主动对内疚(3-6岁)

儿童越来越能够单独完成任务,而不是依靠成人

为他们做这些工作。

当父母和学前教师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努力,同时

也帮助他们做出不与其他人的需要相冲突的合乎

实际的选择时,儿童变得主动,亦即独立地计划

和从事各种活动。

当大人阻拦他们从事独立的活动或者把这些活动

作为愚蠢而又令人讨厌的事情不予认真考虑时,

儿童可能会对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产生内疚感。

 

4、勤奋对自卑(6-12岁)

小学阶段对自信心发展至关重要。

理想的做法是,学校通过手工制作,如通过画画、

解决加法难题和写句子等活动,为儿童提供许多得

到教师、父母和同伴认可的机会。

儿童因自己的努力而遭到嘲笑或惩罚,或者如果他

们发现自己辜负了其老师和父母的期望时,他们可

能会产生自卑感,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处于本阶段的青少年正在形成一些概念(如他们是

谁,对他们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们的价值何在,

长大后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试图将自己

的多个方面(如智力、社会、性别和道德等)整合

起来达到一个整合的自我同一性

顺利通过本阶段的学生发展了对自己正确的认知,

而那些未顺利通过的学生则依旧对他们是谁、会变

成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迷惑不解。

 

6、亲密感对孤独感(20-40岁)

这个阶段的年轻人会寻求与他人亲密的关系。

顺利通过这一阶段的个体可以学会无私的爱--无

论是给予还是获取。

如果不能顺利通过,个体会产

生孤独感,很难与其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顺利通过这一阶段的成年人,比如教师,会对学生

奉献而不期待回报,他们为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发

展树立了榜样。

 

7、繁衍感对停滞感(40-60岁)

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为社会作贡献并帮助指导

未来的一代。

在此时期,当一个人通过抚养家庭或通过为改

善社会的工作来作出贡献时,一种普遍性的感

觉——一种生产能力和成就的感觉由此而生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和不能或不愿帮助社会前进

的人就会产生一种停滞的感觉

 

8、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60岁以后)

具有自我整合的人,表现出对他人的爱,形成自

己的生活风格,保持自己在一切物质和经济上的

权威性。

他以自己的智慧,形成自己的一种哲

学,并使这种哲学延伸到生命周期以外,与新一

代的生命周期融合为一体。

如果一个人在此阶段不能达到自我整合,同时也

不能保持自己在一切物质和经济上的权威性,就

会出现一种失望或绝望的情绪,并产生对死亡的

恐惧。

觉得人生短促,并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二、理论的现实应用

 

1、幼儿期心理发展

基本信任的建立是幼儿期儿童发展的关键,幼儿基

本信任的建立主要依赖于父母对幼儿的行为呼应。

当父母向幼儿发声、微笑或表现出惊喜的眼神,都

会得到宝宝的回应。

幼儿的这种积极呼应能力,表

明了他的自信与信任。

父母与子女的双向交流是一种因果呼应关系,孩子

能意识到,他的行为能引起父母的回应,并能产生

不同的效果。

当幼儿的行为得到回应时,他与人交

流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2、儿童期心理发展

(1)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与教育

感觉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到5岁,其中2岁至2.5岁

达到顶峰。

感觉训练是这个时期儿童学习的主要方法,可以

直接用感觉刺激法促使儿童的感觉得到合理的发

展。

 

秩序的敏感期是从1岁或1.5岁开始,持续到

4岁左右,其中3岁时最为明显。

秩序不仅是指把物品放到适当的地方,还包

括遵守生活的规律、理解事物的时间、空间

关系,以及儿童在生活中要对千百件物体进

行分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的能力等等。

 

语言的敏感期是在儿童出生后8个星期至8岁。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有顺序的,首先是对语言感兴

趣,然后是对词,最后才是对语言的复杂结构产

生兴趣。

动作的敏感期约是从出生到6岁。

为儿童设计各种各样做动作练习的教具,使他们

的粗大和细小的肌肉得到锻炼,动作更加协调

 

(2)儿童自立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强烈的自主意向,这时

的儿童什么都想自己干,常常拒绝父母的帮助。

家长给孩子独立活动的愿望和行动以适时的鼓

励,并耐心地给予行动技能上的指导,形成孩

子自己做事的习惯,会较快地培养起他们独立

生活的能力。

 

(3)亲子关系与儿童心理发展

影响亲子关系的要素:

父母本身的特质,父母的教育观念、心理健康

状态、情绪、修养及夫妻关系等;

儿童的特质,如气质、对父母的态度、自我评

价能力和智力等,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支持系统,父母周围的环境、学校所提供的支

持和压力,会影响父母的角色扮演与功能执行

的有效性。

 

一项研究表明,父亲在少年社会化过程中

的作用较母亲更显著。

一般来说,父亲较

理性,对孩子的意志、独立性、自信和阳

刚之气的培养有较大影响,对少年儿童性

别角色的获得有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家庭教育应是父母优势互补,组成

教育合力。

该项研究中发现,父母双方能

积极参与亲子关系调适的家庭,亲子关系

改善明显,孩子的进步显著。

 

(4)改善亲子沟通的策略:

①定时沟通。

②尊重子女人格。

③鼓励表达。

④耐心倾听。

⑤宽容异见。

⑥解释规则。

 

3、青春期心理发展

 

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自我同一性,也称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寻求内

在合一及连续的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

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稳定一致和比较

完整统一的意识

 

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

相互支持、帮助、关心、自由表达、鼓励资助和独立的家庭环

境促进大学生同一性的发展,形成高级、成熟的同一性状态;

学校环境

研究者(如德赖尔)概括了课程结构化设置促进中学青少年同

一性发展的方式:

第一,能够提高同一性的课程应该促进学生

的探索、有责任性的选择以及自我决定。

第二,鼓励角色扮演

以及不同代际之间的社会互动,并对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做出合

适的理解。

第三,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接受能力,并且教师和教

练要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反馈。

第四,青少年的课程设置要符

合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需要。

 

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是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

发生认识论专家。

其一生致力于个体认识

发生发展的研究(认识论研究),创立了

“发生认识论”;而该理论的核心内容—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

力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都具有与周围环境相互

作用并理解周围环境的本能倾向。

皮亚杰提出四

个概念: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1、图式

 

图式是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心理结构,

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2、同化

 

个体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并建构到自己已有

图式之中的过程;

 

3、顺应

个体遇到自己不能用已有图式同化新知识

时,对已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构,以适合新

知识的过程。

4、平衡

平衡是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

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

应状态。

 

在皮亚杰看来,同化与顺应是主体适应环境的

功能,对于认知的发展都是必要的,而同化与

顺应出现的相对量,对于主体的适应也同样重

要。

只有当同化与顺应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

保证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相对稳定

的状态,也就是达到某种暂时的平衡。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平衡是一个重要环节,不

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

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说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

出生时婴儿只有先天的遗传性条件反射。

随着

动作的不断泛化与分化,逐渐发展出应付外部

环境刺激的能力。

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与动

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

萌芽。

9-12个月时,才形成了客体永恒性的概念,也

就是说即使物体不在眼前,儿童也能知道物体

仍然存在。

 

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客体永久性

和心理表象

 

因果性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的。

(1)知觉的集中性,即当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

某一个方面时,就不能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方面。

 

(2)不可逆性,突出表现为缺乏概念守恒结

构,此阶段儿童在做出判断时只能考虑一个标

准或维度,尚不能同时考虑两个维度。

 

(3)自我中心性,即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

点和自己的动作上,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

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先后获得了

守恒概念,但运算形式和内容仍要以具体事物为支撑。

7-8岁达到质量守恒;9-10重量守恒;11-12岁体积守恒。

 

重量守恒:

先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

泥球给儿童看,然后把其中一个作成薄饼,香

肠,或糖果状。

问儿童:

它们的大小,重量是

否相同

体积守恒:

把纸片假设为湖,上面的方型是小

岛,要求儿童在这些不同面积的小岛中盖房

子,要能装下相同的东西。

考察儿童是否理解

要以高度的增加类弥补面积的减少,从而达到

体积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此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为: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开

始区分;能运用假设-演绎进行各种逻辑推理;能合理

运用归纳,有特定的形式运算结构形式。

举例:

比例问题

实验材料包括两个人物模型,(一个高,一个矮)、

园形钮扣及回形针。

让儿童先用钮扣分别测高个子和

矮个子的身高,例如测得高个子身高是6个钮扣,矮个

身高是4个钮扣。

然后再让儿童用回形针测量矮个的身

高为61回形针,但却不许用回形针测高个的身高,而

要求儿童根据已有的条件算出高个的身高来。

 

二皮亚杰理论的教育价值

 

1、不只是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要关注思

维的过程

 

2、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中

的重要作用

 

3、不主张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

 

4、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

 

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简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

心理学家。

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

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

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其心

理学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是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也是

苏联认知心理学的先锋。

 

维果茨基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种观点:

首先,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

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其次,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

系统。

这种用于帮助人们思维、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

符号,诸如语言、写作系统或者计算系统,是文化历

史所创造的。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首先需要掌握文化交流系统,然后

去学习运用这些系统来管理自己的思维过程,由此产

生认知的发展,形成运用思维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一、心理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茨基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就在于强调学习的社会

文化性。

他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可能

进行真正的学习。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

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为此,在确定儿童发

展水平及其教学时,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

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

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

人帮助得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

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成了三种类别:

 

学生能独立进行的;

即使借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

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表

现出来的

 

维果茨基明确指出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

学促进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良好

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

之。

”(Vygotsky,1978)

 

2、教学支架

那么教学如何促进发展呢?

基于维果茨基理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

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

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

和指导。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最终能独立完成任务,帮助

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提供恰

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

 

如果教师提供的帮助太多,学生独立思考或操

作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展;相反,如果提供的

帮助不够,学生又会因失败而泄气。

 

有效的教学支架必须是灵活的,必须

适应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二、维果茨基理论的教育价值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的影响,认为心理结构是外

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主张教育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

展的积极作用,其理论对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作用。

 

1、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

 

在传统学校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总是针对学生

现有的水平,因此即使考试得了高分,但对学生

的认知能力却很难有什么帮助。

 

在最近发展区进行的教学,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在

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知识之外,更因为面对

新知识时需要新的认知思维方式,从而启发了学

生的智力。

 

2、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维果茨基特别强调的在最近发展区内教学的看

法,在原则上对传统学校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性。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科的性质以及对

各个学生能力水平、知识经验、人格特征等方面

的了解,适时帮助与辅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

认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