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77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docx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

 

 

————————————————————————————————作者:

————————————————————————————————日期: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汉语言文学

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

王冬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语表、语义、语用三方面的深度解析,旨在分析同类关系联词“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并试图探讨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不是……而是……”“不是……就是……”对比异同

一、引言

“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是现代汉语中构型极为相似的一对复句关系连词。

就其隶属的复句分类来说,学界的观点有细微差别,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

一是“二分法”,即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联合复句又下辖并列、选择等类。

“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同属联合复句,但前者是联合复句中的并列复句,后者则是选择复句(黄伯荣、廖序东,1990);二是用“三分法”,将复句划分成因果、并列、转折三类,并认为二者同属并列复句,只不过前者表示否定与肯定关系,后者表示选择关系(邢福义,2001)。

这两种分类法虽观点不同,但均肯定了“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具有十分相近的平行关系。

综上所述,二者可被称之为“同类关系连词”。

这对同类关系连词在形式和意义上有不同程度的相似。

例如①:

(1)当内部燃料耗尽燃烧停止时,星球不是慢慢地收缩,而是突然地坍缩。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暴露在地面上的人员,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被冲击波气浪抛到远方。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上例中,“不是”和“而是(就是)”均连接一个分句(分别记作“p”“q”),“p”“q”间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

(1)中“慢慢收缩”和“突然地坍塌”是二元对立关系;例

(2)句,“严重烧伤”和“被冲击波气浪抛到远方”是选择关系,可理解为“高温和冲击波”可能造成的两种并列的结果。

通过替换法可进一步了解二者差异:

(1′)*当内部燃料耗尽燃烧停止时,星球不是慢慢地收缩,就是突然地坍缩。

(2′)暴露在地面上的人员,不是被严重烧伤,而是被冲击波气浪抛到远方。

通过替换,两句的句意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改变,且均和客观现实情况不符——这是用朴素的语言经验就能直接感知到的事实,是十分明了的。

但感性事实和理性分析有所不同。

只有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才能完全了解所谓“同类”者的区别和联系。

了解区别和联系,对语言实践、特别是语言教学实践有很大裨益。

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通过深入客观的理性分析,才能弥补外国学生对汉语天生的语感缺失,从而使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事实表明,“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区别对外国学生来说确实是难点:

笔者任意抽选了5本权威出版社针对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所给出的参考资料②,发现所有的书籍在指导语或模拟训练中涉及到了“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辨析;“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在模拟题中的共现率高达75%以上。

本文旨在对上述两词进行深入探讨,在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就这一论题的既有成果来看,学界对两词各自的语表、语义、语用上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

如邢福义(2001)在《汉语复句研究》中对“不是……就是……”的语义和用法进行了解释;周有斌(2002)撰文研究“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席嘉(2006)就选择关联“不是A,就是B”的语法化问题进行了详尽研究;余晓环(2004)发表《“不是……而是……”格式新论》;邵敬敏、王宜广(2010)就“不是A,就是B”句式假性否定的功能价值作了研究。

相比之下,二者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

多数文章只是对表面现象进行了简要提及。

仅戴木金、黄江海合编的《关联词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等书对二者有比较性研究。

下面,从语表、语义、语用三方面剖析二者的异同。

二、语表解析

语表形式,是探求二者异同最直接的层面。

(一)配对状况

首先,二者均为配对使用,不管连接的句子成分有多长,“不是”和“而是/就是”总保持前后呼应之态。

二者连接的成分间多用逗号连接,构成标准的有间复句。

邢福义认为:

“根据分句与分句间隔情况的不同,复句可以划分出有间复句和异变形式紧缩句。

”其中,前者指“分句间有明显音距和停顿”,后者指“音距消失、分句凝合的复句形式”。

③例如:

(3)我绕了过去,不是为看文化机关,而是希望找个清静地方去忍一会儿。

(老舍《猫城记》)

(4)现时搞个人住宅装修的,不是无执照、无资质等级证书的“路边游击队”,就是有执照无资质等级证书的施工队伍。

(《人民日报》1999年12月)

上两句中,“不是……就是……”和“不是……而是……”分别连接了两个分句,分句间有明显音顿,是标准的有间复句。

有时连接成分间不用逗号,形成了紧缩复句。

例如:

(5)他担心的不是纵火的罪证而是模样太惹眼的小娥。

(陈忠实《白鹿原》)

(6)斯大林开会时不是乱画些什么就是抽烟。

(沈永兴、朱贵生《二战全景纪实》)

两相比较,“不是……就是……”比“不是……而是……”更容易被用于紧缩复句中。

以下随机抽样可证明这一结论:

笔者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两词例句各100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不是……而是……”构成的紧缩复句所占比例小于10%;而“不是……就是……”连接的紧缩复句则超过50%。

因而,“不是……就是……”比“不是……而是……”的可减缩性要高很多。

紧缩复句体现的是汉语的趋简性特征,但这种“趋简”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笔者认为,复句是否能够“趋简”取决于以下因素:

第一,在相同条件下,分句越短小、成分越简单的复句,容易被紧缩,这是由于句子的一般特性所决定的。

第二,从邢福义给紧缩复句下的定义来看,音距的消失与否是衡量有间与紧缩的重要标准。

就一个句子来看,其形式与意义应当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因而,音距的消失,绝不仅仅是一个句子的形态现象,而是与整句的意义和“p”“q”间的关系相勾连。

这一点,在后文探讨二者语义时再详谈。

(二)延展性

“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都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所谓延展性,是指“其连接的成分可以不断被扩充,形成更长的句子”。

具体说来,又包括“在前分句进行延展”和“在后分句进行延展”。

1.前分句延展

“不是……而是……”的前分句“p”有着充分的延展性,进行扩展时,多用的关联词有“也不是”“更不是”等,但“不是……就是……”很少这样用。

例如:

(7)哲学讲的“时间”,不是钟表显示的时分秒,也不是日历上的年月日,而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和持续性。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8)在这一整篇文章中,最聪明的人不是梁中书,也不是高俅,当然更不是猪头三杨志,而是那个出谋划策、将十万生辰纲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文书幕僚。

(王小枪:

《无厘头水浒故事:

完全强盗手册》)

2.后分句延展

相比之下,“不是……就是……”的后分句“q”延展性更强,可使用的关联词包括“或是”“要不就是”“再(不)就是”等。

如:

(9)只听得彬格莱小姐恭维话说个不停,不是说他的字写得好,就是说他的字迹一行行很齐整,要不就是赞美他的信写得仔细。

(翻译作品《傲慢与偏见》)

(10)在我国的电视广告中,人们不时地可看到少女少妇,不是超短裙,就是泳装,或是沐浴,或者扭来扭去……(《人民日报》1996年6月)

相比之下,“不是……而是……”中后分句的延展性稍弱,在笔者考察范围内,仅见于使用“或者”进行扩充的情况。

例如:

(11)孙达得每走一步,不是什么向前迈腿,而是从雪窟里向外拔腿,或者说是从烂泥塘里向外拔腿。

(曲波《林海雪原》)

3.相关形式

在形式和意义上均与上述两个关键词较为相似的词语,可将其看作是相关形式。

“不是……而是……”的相关形式包括:

“不……而是……”“不是……是……”“(并)非是……而是……”等,这些相关形式与原词在形式和意义上基本相等。

例如:

(12)奇妙的是,这两个圆斑并不在星系本身的位置上,而是在星系两侧对称的位置上,彼此相距30万光年。

(13)不是送你进京,是送徐副局长去住医院。

(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

(14)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他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老舍《骆驼祥子》)

“不是……就是……”的相关形式则较少,常见的仅有“不……就……”。

例如:

(15)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连接成分

一般来说,二者的连接成分“p”“q”可由多个种类的词语充当。

二者可连接成分均包括:

动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和形容词性词语(包括形容词)等。

例如:

(16)a.你的意思恐怕不是问我研究什么问题,而是问我研究什么问题的解决。

(钱钟书《围城》)

b.战争就是这样,不是敌人消灭我们,就是敌人被我们消灭!

(吴强《红日》)

(17)a.成功与幸福,不是智士的目的,就是俗人的期望,这与我全不相干。

(沈从文《水云》)

b.当时他已经是中共党员,在学校里很活跃,学生方面有啥组织,他不是委员,就是代表。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8)a.他不是渺小的,而是伟大的。

b.他的着装往往不是黑色的,就是灰色的。

上述例句中,例(16)中的“p”“q”为动词性词语,例(17)、例(18)分别为名词性和形容词性词语。

三、语义分析

“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在语义上有很大不同,这是两词的核心差异。

“不是……而是……”最常用于否定一种说法并肯定另一种,从而表明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才是正确的。

例如:

(19)老夫人说礼应该如此,而且她说这也不是她个人的谢意,而是魔教列代祖师的谢意,谢公子使得魔教的血胤得以延续。

(古龙《圆月弯刀》)

其所连接的成分“p”“q”的关系大致有如下三种,如上图所示:

其一,纯粹并列式。

即“p”“q”大致呈平行并列关系,“p”“q”具有某种内部联系,这种联系大多是具有一定对立性的。

这之中,有的属绝对的二元对立,有的是同一语义场中的相对的事物,有的逻辑关系则较为复杂,如呈现出一种比拟的关系。

如:

(20)这样就造成了地球上的阳光直射点并不是固定不动,而是南北移动的。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1)飞机投弹的位置,不是在目标的正上方,而是在目标前上方。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2)其实,湖中的火光,并不是真正的火焰,而是一种含有荧光素的发光浮游生物发出的荧火。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就上例来看,例(20)中的“不动”与“动”属绝对二元对立;例(21)中,“正上方”与“前上方”是相对而言,它们都包含在“上”这一语义场中;例(22)中,“真正的火焰”可看作对“浮游生物发出的萤火”的一种比喻。

其二,“p”含“q”式。

“p”“q”虽然仍并列起来说,但从逻辑上讲,“p”包含了“q”,也即是说否定的“p”,其实是否定p中非q的部分。

(23)原来,她爱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身份和地位。

“他的身份和地位”是“他”的一种属性,用“不是”否定“他”,实质上是否定了除他的身份和地位之外的一切,如他的美德、个性等。

其三,“q”含“p”式。

和第二种关系相似,只是“p”包含在“q”里。

这一种关系的递进意味似乎更强,还颇有“以退为进”的意思。

例如:

(24)你给我的并不是一件破衣服,而是你所有的衣服,你请我吃的也不是一点牛肉,而是你所有的粮食。

(古龙《圆月弯刀》)

例句中从“破衣服”到“所有衣服”,从“一点牛肉”到“所有粮食”,无不体现出递进和“以退为进”的意味。

与“不是……而是……”不同,“不是……就是……”属于标准的选择复句,强调“非此即彼”。

换句话说,有一种迫选的意味。

其连接的“p”“q”多为平行并列关系。

例如:

(25)到末了,年青人不是听其飘流四方,就是听他们腐化堕落。

(沈从文《辰溪的煤》)

(26)他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上两例不仅反映了“不是……就是……”所表示的迫选意味,还勾勒出了其连接两个选择项所具有的不同意义。

例(25)表示一种可能性选择,说明两种选择项都有可能发生,且“p”不发生即“q”发生,只是还未证实罢了。

例(26)则表示一种交替性选择,说明两种选择项交替发生④,而且这种发生是一种必然。

前文在探讨紧缩复句时曾提到,“不是……就是……”比“不是……而是……”更容易被用于紧缩复句中。

按照紧缩复句的定义,我们还可理解为:

“不是……就是……”比“不是……而是……”的平均音距要更小。

而音距显然与句意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我们可尝试用句意来解释这一问题:

“不是……就是……”中“p”“q”并列呈现,“p”与“q”完全是平行的关系,选择“p”或选择“q”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换句话说,“p”“q”的地位是完全一样的。

在“不是……而是……”中,“p”是被否定的,“q”是被肯定的,否定“p”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肯定“q”。

因而,“p”在句中的地位显然要低于“q”。

综上所述,“不是……就是……”和“不是……而是……”赋予“p”“q”地位的不同,决定了紧缩句在两句式中应用频率的不同。

例如:

(27)目前,经济学家们担心的不是美国经济能否继续增长,而是经济增长能否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28)及至她又去对别的人,或别的东西楞起来,你就又有点可怜她,觉得她不是受过什么重大的刺激,就是天生的有点白痴。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在例(27)中,科学家们担心的只是“经济增长能否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这一问题,而“美国经济能否继续增长”这一分句只是对比参照,如若去掉,不影响句子大意。

但例(28)中,“受过重大的刺激”和“天生有点白痴”,都是“我”对”她”可能抱有的看法,二者在句中地位是相同的,如若去掉音距,例(27)中“p”“q”的层次性就很难体现出来,而例(28)不会有这样的后果。

另外,“不是……就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与“不是……而是”近似,即为了强调某一事物,先笼统否定其他一切情况(通常用“别的”“别人”等词)。

例如:

(29)可是照孟子所说,它仍然是每个人都能够养成的。

这是因为浩然之气不是别的,就是充分发展了的人性。

(冯友兰、涂又光《中国哲学简史》)

(30)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打老家带来的胖厨子。

(冯骥才《市井人物》)

在上述情况中,“不是……就是……”的迫选意义已经消失,其用法已类似于“不是……而是……”所表达的“否定p,肯定q”之义。

上两例中的“不是……就是……”均可替换成“不是……而是……”。

如:

(29acute;)可是照孟子所说,它仍然是每个人都能够养成的。

这是因为浩然之气不是别的,而是充分发展了的人性。

(冯友兰、涂又光《中国哲学简史》)

(30acute;)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而是那个打老家带来的胖厨子。

(冯骥才《市井人物》)

通过替换可发现,在上述情况中,“不是……就是……”与“不是……而是……”意义基本相同。

四、语用探析

最后,从语用层面探讨一下二者的关系。

“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都带有着很浓的语用色彩。

“不是……而是……”突出强调了后分句“q”的内容,而所谓的突出,正是建立在对“p”的否定基础上的。

对比以下两句:

(31)真正的苗天王不是那个天神般的巨人,而是一个不满四尺的侏儒。

(古龙《天涯·明月·刀》)

(31′)真正的苗天王是一个不满四尺的侏儒。

在上例中,“巨人”与“侏儒”有着天壤之别,二者在一句中共现,并提前否定了前者,后者才更加被凸显出来。

若“p”“q”为纯粹并列的关系,那么其否定的“p”有上下文作为照应,或是有一种隐含的心理预期。

如:

(32)原来,蓝黑墨水的主要成分是鞣酸亚铁。

它既不是蓝色的,也不是黑色的,而是浅绿色的。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3)他计划总共行程10万公里,途经130个国家和地区。

在谈到旅途中最大的困难时,他说不是旅途劳顿,不是山高水险,也不是财力不足,而是在第三国申请签证。

(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在例(32)中,前文已提到“蓝黑墨水”(包含蓝色和黑色),因而“p”部分是否定这两种颜色;例(33)中,长途的跋涉自然让人联想到“旅途劳顿”“山高水险”“财力不足”会成为最大的困难,但事实并非如此,因而上述惯常性联想成为了否定的对象。

若“p”“q”的关系是包含式或被包含式,那么这种肯定就更为强烈了。

此时,对“p”的否定其实是为了以退为进,从而凸显“q”所描述的内容,并间接宣泄一种情绪。

以上文中的例子来说明:

例(23),他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是他的一种属性,“她爱的不是他”,这实际是一种“假性否定”⑤,即并未完全否定“她爱他”的事实,而是以否定为前提,强调她爱他的身份和地位,由此传达出一种鄙夷的态度;例(24),“一件破衣服”包括在“所有的衣服”之中,“一点牛肉”包含于“所有的粮食”之中,说话人故意退一步,先否定了“一件破衣服”和“一点牛肉”,继而递进到了其表义的实质层面,更加凸显了说话人心中的感谢之情。

与“不是……而是……”不同,“不是……就是……”句式并未刻意强调“p”“q”中的某一个,其感情色彩凸显源于对“p”“q”的迫选——正是因为选择项的极度狭隘,句子必然蕴含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层深意往往在上下文中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代,当然也有省去的。

同时,这层深意又能间接反映出作者或说话人主观的判断或情感。

例如:

(34)反正有朝一日,夏家会连块土坯也落不下,不是都被她拿了去,就是因为她而闹丢了。

(老舍《柳屯的》)

(35)当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说法,翻译过来的佛经,不是晦涩难懂,就是失真走样。

玄奘决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学习、取经。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34)中,“夏家会连块土坯也落不下”的原因是“(土地)被她拿了去”或“为她而闹丢了”;换句话说,无论是“被她拿了去”也好,还是“为她而闹丢了”,“夏家”都“连土坯也落不下”,即得不到任何好处——两种原因同时指向一种负面结果,更突出了说话人的负面情绪。

例(35)中,深层含义虽未明确交代,但由此表达的“二者都让人不甚满意”的意思却十分明了,这也表达出一种惋惜和遗憾之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这一对同类关系联词在用法上有异有同,且异大于同。

二者的相同或相近之处有:

1.句法特征上,二者均为配对使用,有紧缩形式,都具一定的延展性,有数种与之相关的形式,连接成分均包括动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和形容词性词语(包括形容词)等,二者均经历语法化过程。

2.语义上,二者在某一特殊情况下近似,即为了强调某一事物,先笼统否定掉其他一切情况(通常用“别的”“别人”等词)。

3.二者均带有较浓的语用和情感色彩,这种情感与具体的语境有关。

“不是……而是……”的情感色彩源于“p”“q”的对比;“不是……就是……”则来源于对“p”“q”的迫选。

不同之处有:

1.句法特征上,“不是……就是……”比“不是……而是……”更容易被用于紧缩复句中(这与句意也有密切关系)。

二者语法化程度不同:

“不是……而是……”可在任何情况下充当谓语,“不是……就是……”则只倾向于在连接名词成分时。

2.二者的基本语义不同。

“不是……而是……”最常用于否定一种说法并肯定另一种,从而表明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才是正确的;“不是……就是……”强调“非此即彼”,有一种迫选的意味,具体说来又包括可能性选择和交替性选择。

3.语用上,“不是……而是……”突出了后分句“q”的内容,“不是……就是……”营造出的限选语境常使句子蕴含深层涵义。

注释:

①本文例句主要源自北京大学语料库(http:

//)。

②赵菁.HSK(初、中等)全攻略教程[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李妍.HSK捷径:

汉语水平考试应试对策与考点精练(初、中等)[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韩志刚,张文贤.HSK语法指要与训练[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白晓红,赵卫.汉语虚词15讲[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朱庆明.HSK帮你顺利通8级之语法篇[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③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18.

④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250.

⑤邵敬敏、王宜广.“不是A,而是B”句式假性否定的功能与价值

[J].世界汉语教学,2010(3):

325~327.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2]戴木金,黄海江.关联词语词典[M].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赵菁.HSK(初,中等)全攻略教程[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5]李妍.HSK捷径:

汉语水平考试应试对策与考点精练(初,中等)[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韩志刚,张文贤.HSK语法指要与训练[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白晓红,赵卫.汉语虚词15讲[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8]朱庆明.HSK帮你顺利通8级之语法篇[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柳传谨.试析不是……而是类句式结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104~105.

[10]邵敬敏,王宜广.“不是A,而是B”句式假性否定的功能与价值[J].世界汉语教学,2010,(3):

325~327.

[11]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84~88.

[12]席嘉.选择关联“不是X就是Y”的语法化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6,

(2):

21~27.

[13]余晓环.“不是……而是……”格式新论[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

43~46.

[14]李晋霞.“如果”与“如果说”[J].汉语学报,2009,(4).

(王冬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1008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