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640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永春一中高一年期中考试历史科试卷(2018.04)

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

论。

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

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宪法

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毛泽东意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

A.成为联合执政机构B.仍是国家立法机关掌握着立法权

C.职能已被人大取代D.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

3.建国后,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是在()

A.抗美援朝期间B.解放战争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4.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

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

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

这部影片反映了

()

A.“文革”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B.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D.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5.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其意图是()

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B.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6.图8中两面旗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和平共处”B.“一国两制”C.“求同存异”D.“九二共识”

7.图2场景出现的前提条件是()

A.两岸实现停火B.两岸民间交往的启动

C.两岸认同一个中国原则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8.下图是反映冷战时期的一幅政治漫画,图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他们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各奔东西B.同归于尽C.你死我活D.走向联合

9.1954年某国际会议在欧洲举行,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会议。

下图生动再现了周恩来率团参会情景。

这次会议是()

A.亚非会议B.不结盟会议C.开罗会议D.日内瓦会议

 

10.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主题是“黄金法则”:

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

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我国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B.多边外交政策

C.不结盟政策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周恩来总理强调:

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

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

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

吵架的”。

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12.下图所示的“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

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这表明()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丧失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之间

的矛盾彻底消除D.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13.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

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一边倒”、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出现三次建交高潮: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第二次是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次和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得益于()

A.日内瓦会议中美关系改善

B.联合国大会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改善D.多哈会议中日邦交正常化

15.中国自1990年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先后向全球各地派出5000多人次的维和人员。

今天,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承担联合国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出资额在联合国所有成员国中位居第二。

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6.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17.“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宋代李

处权这首《土贵要予赋水轮》描绘的是()

A.筒车B.翻车C.曲辕犁D.耧车

18.“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

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赵州桥

19.《齐民要术·序》中说到: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

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的意图是()

A.发展商品经济B.重农抑商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D.告诫人们要因地制宜

20.清初,地主商人“以末敛之,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逐渐贫困B.手工工场发展缺乏技术力量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21.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22.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

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

心。

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B.广州C.上海D.天津

23.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

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

“名片”是茶叶。

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A.战国B.汉朝C.宋朝D.明朝

24.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包括()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纸币出现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商帮形成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5.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中超过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

为()

A.私营作坊技术水平高B.官府资金投入不够

C.商品经济的发展D.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26.白寿彝先生说: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

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

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这

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

A.技术水平领先世界B.技术工艺不断创新

C.技术传承封闭保守D.技术交流范围广泛

27.下图为宋代文物图案,上有文字“济南刘家功夫针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收买

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转卖兴贩别有加饶”,对图案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案具有商标广告性质B.宋代坊市制被打破

C.济南发展成为商业城市D.宋代商人地位提高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

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宋朝

“商业革命”的是()

A.统一货币“半两钱B.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C.出现纸币“交子”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29.《新唐书》记载:

“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

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

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好转B.坊市制度崩溃

C.都城人口剧增D.城市管理更严格

30.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

入清以后,山

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了首位。

雍正帝朱批称:

“山右大约商贾居首,首次者犹肯力农……

最下者方令读书。

”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D.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

31.早期殖民扩张给欧洲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贡献B.为欧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C.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黄金D.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香料

32.“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

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这里的“它”是指()

A.丝绸之路开通B.新航路的开辟

C.郑和下西洋D.英国的殖民活动

33.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这场革命

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

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34.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35.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

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

的成本为50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

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

这主要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C.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D.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6.小明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

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

造成这种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D.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37.1931年10月18日凌晨,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

为纪念他的伟大贡献,美国各

地在爱迪生下葬时,()

A.熄灭电灯一分钟B.轮船鸣笛三分钟

C.教堂敲钟84响D.音乐厅齐鸣《英雄交响曲》

38.马克思说:

“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

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

不包括()

A.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B.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C.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D.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39.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B.通讯工具不同C.主要动力不同D.交通工具不同

40.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

下列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出现的新兴行业的是()

A.机器制造业B.电力工业C.石化工业D.汽车工业

41.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从那个时候开始,人

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这里的“分水岭”的含义是()

A.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工业革命的兴起D.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42.1602年经议会批准,在爪哇岛的万丹,荷兰各种私营贸易公司合并为一家大的垄断

公司一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使各个资本家(公司的各单个股东)减少了由于经营殖民地事业

可能发生的危险。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A.标志着荷兰出现了垄断组织

B.使西欧兴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适应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D.说明荷兰垄断了世界航海运输业

43.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舶从英国港口出发到广州从事贸易时,其船载物资中经

常有90%是白银。

这一事实可以说明当时()

A.清政府禁止进口英国商品B.英国丧失殖民强国地位

C.英国政府禁止大量出口本国产品D.英国对华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44.马克思说: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这表明()

A.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工业革命

C.蒸汽机和机器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

D.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45.导致图9中世界贸易总额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开辟新航路加强世界各地联系B.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C.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垄断组织在世界上的普遍建立

46.自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

“梦想有坚船利炮,梦想有新型

工业,梦想有民主制度……”最先将“新型工业”梦想付诸实践的是()

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47.关于黑奴贸易,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②促进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③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④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A.①

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8.秦奋在历史学习中发现:

欧洲的一些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

(Zealand),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美国有新奥尔

良(NewOrleans)。

对此现象的由来,正确的解释是()

A.两者地理形势相同所致B.两者文化传统相同所致

C.两者关系世代友好所致D.欧洲列强殖民活动所致

49.一篇历史论文把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

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50.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

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

《有害物质去除法》;l876年,《河流防污法》。

其主要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B.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D.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51题12分,第52题18分,第53题20分,共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时间 

西方专利情况 

中国专利情况 

17世纪初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以钦赐形式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美国颁布垄断法规,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含义的专利法; 

英国、法国、荷兰先后颁布了自己的专利法; 

  

19世纪下半叶 

比利时、巴西、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11国签订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 ,建立巴黎联盟; 

签定《伯尔尼万国版权公约》,成立伯尔尼联盟。

 

李鸿章批准保护和扶持官督商办企业“十年专利权”; 

维新变法期间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引进西方专利制度。

 

阅读上表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要求:

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52.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图1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1)杜鲁门总统执政期间(1945-1953年),美国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其在政治上、军事上各有什么重要表现?

战后世界格局由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据材料一、图1和所学知识,说说新中国重点是与哪些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有什么积极作用?

(4分)

 

材料二

(3)材料二中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有哪些新兴力量崛起?

(4分)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2分)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4)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4分)

 

53.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材料二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年份

英国人口(千人)

城市人口(千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1751

7390

1657

22%

1801

10755

3488

32%

1851

20879

11194

54%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2)阅读上表,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8分)

 

材料三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

洋钳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分别发生了怎样的重要变动?

(2)

材料四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年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

在德国,雇佣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在1907年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39.4%,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75.3%和77.2%。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如何评价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4分)

 

附加题(12分,不记入总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区域/国家 

GDP总量 

百万美元 

人均GDP 

GDP比例 

世界百分之(%) 

1820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228600 

600 

32.9 

法国 

38434 

1135 

5.5 

英国 

36232 

1706 

5.2 

日本 

20739 

669 

德国 

26349 

1077 

3.8 

美国 

12548 

1257 

1.8 

1870年 

大英帝国 

265000 

  

24.1 

清穆宗同治九年 

189740 

530 

17.2 

英国 

100179 

3190 

9.1 

美国 

98374 

2445 

8.9 

法国 

72100 

1876 

6.5 

德意志帝国 

71429 

1839 

6.5 

日本帝国(明治时代) 

25393 

737 

2.3 

1913年 

大英帝国 

570406 

  

21.1 

美国 

517383 

5301 

19.1 

中华民国 

241344 

552 

8.9 

德意志帝国 

237332 

3648 

8.8 

英国 

224618 

4921 

8.3 

法国 

144489 

3485 

5.3 

日本帝国(大正时代) 

71653 

1387 

2.6 

历史学家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系,

最后做出恰当的判断。

请你以此为标准对上述表格进行历史解释。

(12分)

 

永春一中高一年期中考试历史科答案(2018.0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C

C

B

C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C

D

B

A

A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B

C

C

A

C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B

C

B

D

D

A

C

C

A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C

D

B

C

A

D

D

D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51题12分,第52题18分,第53题20分,共50分)

51.(12分)示例一

论题:

西方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近代化和法制化的进程。

(2分)

阐述:

(8分)

①17世纪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多次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采取钦赐形式,具有鲜明的人治特征;

②18世纪末以来,欧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