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760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5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案

《山中访友》教案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

《山中访友》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芝田镇中心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

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

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

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

能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评价任务三:

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运用课文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8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8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静谧、瀑布、小巷、俯身、邀请”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

(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活动一

1.听录音体会作者那童话般的世界。

思考:

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2.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画出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画出拜访的朋友

环节三

品读课文

领悟情感

活动一

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

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2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3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

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

啊,老桥,你如……)

讨论明确:

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学生能准确画出作者赞美老桥的相关语句,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简要批注阅读感受。

活动二

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自学提纲:

(课件)

山泉部分:

(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

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1.通过讨论交流,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赞美。

2.朗读时要正确理解语句内涵,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语气等。

活动三

1讨论交流:

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2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完成目标二)

环节四

欣赏佳句,

积累语言

活动一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评价目标二)

环节五

学习写法

迁移运用

活动一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活动二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和同学交流交流并拿起笔写下来。

(200字左右)

(完成目标三)

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运用课文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评价目标三)

 

《山雨》教案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

《山雨》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芝田镇中心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山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组教材围绕“感受大自然”这一主题来编排,训练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怎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的。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3.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为此,我创设了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

评价任务二:

能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评价任务三:

背诵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利用课件出示了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的视频

2引出课题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环节二

检查预习

活动二

ppt课件出示“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学生认读。

(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活动一

 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学生能判断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环节三

再读课文,

品味赏析

活动一

1、自读感悟。

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完成目标二)

学生能通过文章中的重点的语句的交流、感受,领悟到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评价目标二)

活动二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环节四

背诵积累,

拓展延伸

活动一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完成目标二)

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关注文章表达,领悟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表达方法。

(评价目标二)

 

《草虫的村落》教案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

《草虫的村落》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芝田镇中心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

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

能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评价任务三:

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运用课文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

(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活动一

1.听录音体会作者那童话般的世界。

思考:

“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想一想:

“草虫的村落”在哪儿?

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画出相关内容。

环节三

品读课文

领悟情感

活动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学生能准确画出相关语句,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简要批注阅读感受。

活动二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1.通过讨论交流,感受甲虫的性格。

2.朗读时要正确理解语句内涵,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语气等。

活动三

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完成目标二)

环节四

欣赏佳句,

积累语言

活动一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

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评价目标二)

环节五

学习写法

迁移运用

活动一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

活动二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目标三)

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运用课文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评价目标三)

《索溪峪的“野”》教案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

《索溪峪的“野”》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芝田镇中心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教材。

本单元大部分文章都是写景文章。

这篇课文是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这篇文章围绕着索溪峪的“野”从“山的野、水的野、物的野和人的野”四方面去写的。

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紧紧围绕着题目,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后具体描写的方法。

3.学情分析

这篇略课课文内容比较长,而且文章中的词语比较难理解,六年级学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且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但是能做到欣赏性的品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有了《桂林山水》一课的学习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专题网站的辅助下,学生应该能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运用网站资源和已有的阅读知识与方法,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读“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迈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的美的独特感受。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

评价任务二:

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评价任务三:

学习作者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仿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9个生词,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读准字音。

活动二

指名分段读课文,初步梳理课文内容

(完成目标一)

读准9个生词的字音。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研究讨论,体会索溪峪的“野”

活动一

1.读了课文,索溪峪在你头脑中的总印象是怎样的?

(野)

2课文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述来写索溪峪的“野”?

 

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活动二

1.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环节三

品读课文

欣赏野景

活动一:

赏析“山是野的”。

  

1齐读这一段,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

课文是怎么描写的?

2赏析句子: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

3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的惊讶,赞叹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能通过读、画、品、想像、读的学习方法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评价目标二)

活动二

用上面的方法赏析“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是野的”

(完成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写法

课堂练笔

活动一

整体回顾课文,思考:

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是怎样把索溪峪的特点写的引人入胜的?

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作者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大胆的想象和联想的表达方法

活动二

欣赏张家界武陵园的图片,以“迷人的武陵园”为主题,运用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大胆的想象和联想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

(完成目标三)

课堂小练笔(评价目标三)

环节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摘抄或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詹天佑》教案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

《詹天佑》课时:

第一、二课时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芝田镇中心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六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这篇课文按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

文章叙事集中,选材典型,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一层深入一层的表现了中心思想,使读者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了解一个伟大人物。

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凸显了本单元的主题——“民族之魂”。

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我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充分体现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出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体现詹天佑的“杰出”。

而开凿隧道,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隧道,很有代表性。

课文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语言朴实通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论交流,相信学生能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读会写“施工、毅然、居庸关、恶劣、惹人讥笑、岔道”等词语。

2、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3、抓住詹天佑的言行、想法等关键词句,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4、能背诵喜欢的句段。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

会说出詹天佑的事迹。

评价任务三:

能从课文中画出詹天佑的言行、想法的句子,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评价任务四:

会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8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6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阻挠、施工、居庸关、泥浆、讥笑”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

(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活动一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1)詹天佑是怎样的人?

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学生能抓住要点,根据文中中心句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评价目标二)

活动二

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1)课文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

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

(2)“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接受使命后,詹天佑带领施工人员做了哪几件事?

结合文中语言概括。

(完成目标二)

环节三

接受任务,感受爱国。

活动一

1、你可知道,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使命,修筑京张铁路的吗?

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认识。

(1)“当时,清政府刚提出……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他们为什么阻挠?

(2)“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他们就不在过问。

什么是要挟?

抓住中国的什么弱点啊?

(3)“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还没有出世呢。

这是在嘲笑我国的工程师,嘲笑詹天佑,更是在嘲笑中国人。

学生通过默读,画出相关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环节四

品词析句感悟人物

 

活动一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是怎么说的?

怎么做的?

找出有关句子用批注写写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读学习。

3、全班讨论交流。

(1)指名读詹天佑说的话。

师:

从詹天佑说的话中你体会出什么?

指导朗读。

齐声朗读,再次感受。

(2)他是这么说的,又是如何做的呢?

4、从他的想法中,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相关的句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感受。

活动二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读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詹天佑是如何克服困难开凿隧道的?

在纸上画画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再看看詹天佑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设计“人”字形线路的?

想想火车是如何开上陡坡的。

(课件出示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指名上黑板画画开凿隧道示意图。

4、点评:

画对了吗?

詹天佑,我想问问你,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开凿隧道啊?

(完成目标三)

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从课文中画出詹天佑的言行、想法的句子,体会他的爱国情怀(评价目标三)

环节四、

整体概括升华主题

这四年里,你可知道詹天佑经历了多少磨难?

这是老师收集整理的一段资料(多媒体出示)

学生阅读资料

环节五

积累背诵

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背诵下来。

(完成目标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