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897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图文稿Word文档格式.docx

1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_D___进行教育。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E.稳定性

12.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它的功能有__ABCD__。

A.定向功能B.调控功能C.激励功能D.评价功能E.衍生功能

1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_ABCD__。

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研究生教育

14.按照评价的不同功能,课程评价可分为___ABC__。

A.诊断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定量评价E.定性评价

15.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__ABCD__。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E.参观法

1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__C__。

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长期性E.多重收获性

17.“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C 特点。

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个体性E.长期性

18.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教师职业形象有__BCDE__。

A.独奏者B.伴奏者C.协助者D.领导者E.促进者

19.身体发育异常显着,性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和判断能力增强,开始要摆脱成人的束缚,这些特征是人的身心发展处在__D__时期的表现。

A.婴儿期B.幼儿期C.儿童期D.少年期E.青年期

20.智力平常者(大多数人)的智商IQ值是__D__。

A.大于140B.120-140C.110-120D.90-110E.低于80

21.学校管理工作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原则中的__D__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E.规范性原则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1.我国最早对教育的内涵做出解释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3.对教育的起源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它们是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4.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两个方面是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5.苏格拉底采用一步步追问的方式使对话一方对所讨论的问题不断阐释质疑,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是“苏格拉底法”,也称为“产婆术”。

6.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目的性。

这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

7.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总是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8.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名个体从幼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表明:

智力发展的速度先快后慢,_5_岁前是智力发展的最迅速时期。

9.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主要分为_学前_教育、_义务_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个阶段。

10.由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其指导思想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11.德育基本方法大体有认知明理法、心理咨询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和品德评价法。

12.所谓封闭制教师培养模式是指在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模式。

12.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之所以称“师范学校”。

“师范”的涵义是学高身正。

13.《儿童权利公约》规定未成年人有四项基本权利:

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14.青春期是指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内分泌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变。

青春期是人生的突变期期,也被认为是个“困扰期”。

15.学校工作中一直贯穿着两条活动主线:

其一是学校教育活动,其二是学校管理活动。

16.学校民主管理主要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教职工直接参与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的一种组织形式。

17.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年)》(2010-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8.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审议监督机构。

三、辨析题(本)(除去判断“对”或“错”外,请写出理由。

每小题6分,共18分)

1.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错。

社会和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2.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人的素质既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完全是后天影响的结果,而是在先天的生理机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特质。

3.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个阶段,在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中,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4.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教育目的不是一个超社会、超历史的永恒范畴,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总是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5.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6.学制即指修业年限。

学制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7.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实现,是显性课程功能的补充。

8.新课改教材提倡的“多样化”,就是“多本化”。

错。

“多样化”不等于“多本化”,具体体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适用群体的特点。

缺少特色和没有特定适用群体的“一纲多本”教材实际与“一纲一本”教材并无区别。

9.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10.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在现实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德育过程都能促进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1.德育中对人的陶冶,其内涵就是环境陶冶。

陶冶教育法的方式有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科学知识陶冶及各种活动和交往情景陶冶等。

12.在学校德育中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引导学生自主的原则,这就需要教育者疏通引导,而心理疏导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13.只有接受正规的教师教育才能获得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包括接受正规的教师教育、自主发展和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涵养教学智慧。

14.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

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一些条件。

15.学校管理就是教学管理。

学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教育人事管理和教育财务管理。

四、简答题(本)(每小题8分,共16分)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P50

⑴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⑵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⑶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⑷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P77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3.简述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P218

心理准备阶段;

.感知知识阶段;

理解知识阶段;

巩固知识阶段;

运用知识阶段;

评价学习效果的阶段

4.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P226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参观法等。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等。

5.简述现代教学倡导哪些新的理念。

P235

有效教学;

对话教学;

体验教学;

实践教学;

反思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

生命化教学。

6.简述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

P303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从教的能力,是教师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专业本领。

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能力。

通常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求教师具有四项基本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7.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有关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P325

⑴遵守法律法规;

⑵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⑶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⑷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8.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P321

(1)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①学生是未完成的人。

②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

③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

①学生是儿童。

②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个体。

9.简述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P324

生存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人身自由的权利。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现实谈谈学校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

P90

要点:

(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

(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3)唤醒个体的发展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

(4)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2.结合实际论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P181

⑴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改变课程结果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⑷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⑸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⑹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生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结合实际论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儿童是课程实际与设计与实施的中心和主体,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生活是课程的依据。

(2)超越“书本世界”,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构建人生意义的活动。

(4)儿童的学习方法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简单的适应。

(5)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和儿童一样是课程的建构者。

4.论述为什么档案袋评价会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

P202

档案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该方法在教学方面的作用表现为:

方便评价与教学的结合;

提高评价的效度,与课程保持一致;

评价广泛领域的任务和活动。

(2)评价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过程。

允许学习有更多的参与,学生可以选择将什么装进成长记录袋;

评估自己的作业,并对自己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进行反省;

允许学生较多地为自己设定教育目标。

(3)可以为教师提供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教师检查学习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的发展。

(4)对教师行为有积极影响。

该评价方法影响整个教学、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参与评价。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学实例,谈谈你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理解。

P220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只有从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中去探索,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反映。

⑴间接性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学生认识的来源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⑵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想统一的规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认识的关系,做到教书育人。

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⑶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人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认为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就自然地发展了,而有的人则强调开发学生的能力,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

这两者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⑸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学。

要正确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

6.结合实践谈谈你对生命化教学理念的认识。

P242

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

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感情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

生命化教学的特征:

关注生活的体验;

教学的交往互动性;

教学的生成发展性。

7.结合实际论述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反思性教学新理念。

P239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特点:

⑴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反思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反思”和“内省”。

教师们反思的过程即将新旧教学理念作对比的过程,因此,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反思,就能不断锻炼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教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们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意识到不足,才能“竭尽所能”地更好地完成任务,进一步生成自己的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

⑵在反思中解决实践问题。

反思性教学立足于教学实际,面向广大老师的实践问题,主张教师们通过反思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反思性教学的另一突出特质。

反思性教学反映了人们对于实践合理性的永恒追求,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在行动前,中,后有效的反思,就能真切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实现教学专业化。

8.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P267

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

(1)要注重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当知、情、意、行等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在方向上和水平上相互协调,和谐一致,就能有效地促进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知,情,意,行在方向上和水平上发展不平衡,相互不协调,差异很大,甚至很不一致,就将影响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甚至会导致“品德两性”的产生。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知,情,意,行相互联系和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

既要注意知、情、意、行全面培养,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重点。

(2)要注重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人生道理和道德常识。

当然,理要为学生晓之,不能脱离实际,要有针对性。

导之以行,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把一定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付诸实践,并使用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导之以行,不仅要注意使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还要注意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而努力地提供多种帮助和指导,使其行为持之以恒。

(3)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多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统一的品格。

(4)教育者自身要以身作则。

在德育中,任何方法上的不当,都没有比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更糟糕的了。

9.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长善救失的原则。

P263

长善救失,即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这一原则在实践中需要把握好的主要问题是:

⑴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刻板”印象,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恰当、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所长所短。

⑵德育工作者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要抑其所短,“沙里淘金”,扬其所长。

⑶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10.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P327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分享知识、智慧、情感、精神,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是心灵的沟通,感情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而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强者对弱者的控制。

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尊重、理解、融合。

教师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和接受,而要在课堂上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如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由探索的空间、自我表达的机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课下,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研究、思考、动口、动脑、动手,在整个过程中去体验、实验、创造,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其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因为全身心的参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