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610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docx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道德作文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篇一: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经济学院12财税2班蒋盈莹20121409218向来只知《道德经》这篇著作,却从未读过。

而这学期有幸接触到了此书,初读并不大懂,结合了一些视频才更加了解了这本书。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说是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曾说: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

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

虽然一书仅有五千余字,但“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

竟什么是道呢?

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

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眼中,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

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

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

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

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

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

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

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

我们不能!

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

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

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

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

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

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

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

永远不能超越她!

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

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

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

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

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

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

“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

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

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

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

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

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

追求“无”。

追求一个

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

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

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

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

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

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

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

“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

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

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

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

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

然后又恢复正常。

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

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

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有’和‘无’,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样。

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变化’,变化又变化,这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原因。

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点,虽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

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几件善事,虽然也是善行,却不是真善。

自然界的事物,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转

换。

长和短互相呈现,高和低有比较才显明。

音和声互相配合,前与后总是相随。

圣人治理天下,采取的政策,都是不和民争利益政策。

从来不口口声声的强调仁义,闭绝空谈,只是实实在在把最仁义的事做出来给天下人。

万物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会表示占有的意图’,万物产生出来了,也不认为有自己的一份。

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勤勤恳恳地辅助万物的生长,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求回报。

收获的时候,更不据为己有。

他不据为己有,但谁能把他的功劳给忘了呢?

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功劳最大,因此他的收获也最多。

君王不贪恋钱财,百姓也不用为钱财犯愁,就不去争夺财产。

君王不爱珍宝物,就不会去搜刮民财,民众就不必去偷窃。

君王不为所欲为,天下民心就不会大乱。

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众都没有什么负担,一心一意的务农做工,每天都能吃饱喝好,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只希望把身体养好,多活几年。

因为经常都是让民众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也没有更高的欲望,即使有几个狡诈的人想作乱,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采用不扰民的政策,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不争的表现,无处不在,但使用的时候并不显得多余。

它蕴藏深厚呀,好像是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它十分隐蔽,没有锋芒,没有纠纷,没有光辉,如同微尘。

但很明显,在各个领域都存在。

我可不明白它从哪里来,应该是比天帝产生的更早。

如果天地不仁义,就把万物当作草编的狗,随便折腾,天下一片萧条。

如果圣人如果不仁义,就把民众当作草编的狗,任意奴役,折腾的死去活来,天下一片衰败。

天地之间的事,是不是有点象风箱呢?

【篇二: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系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

《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记得初次知道《道德经》是在小学的时候,看到的电视里面的少年张三丰抄写《道德经》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到得大学时候,时间充裕,终于是将这本短小精湛的道教经典看完了,心里感触良多,写与同学老师共勉!

《道德经》是韵文哲理诗体,全文共八十一章,其中钱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道是体,德是用,构思严谨,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并且文章内阐述的观点和哲理非常发人深省。

汉末张陵长五斗米道,立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教典,创立道教,并做《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阐述了《道德经》,故成为道教经典。

当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章仅是个人见解,如有不对之处,敬请老师海涵教导。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

可是我通读全篇,却感觉其实不是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是人们误解了老子的“无为”的真正意思,“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

“无为”的这个含义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其他经典中也有表述。

比如:

老子提出“无为”不是叫人不作为,也不是自己不作为。

对于该做的事情,老子是主张要做的。

所以所谓的“无为”,我觉得应该是内心平和的去处理事情,顺势而为,而不是人们理解的无所为的意思。

前三十七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第三十三章。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

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

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老子在这段话里面,阐述的思想,是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

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

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比如现在在网络小说中,却是把这段话看作了激愤之语,而不再是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延伸和解释。

当然,老子的思想是好的,劝导人们在天地眼里,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作用。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当然,体现在现代里面的,可能就是太极最为人熟知了,太极里面讲究的就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水的水滴石穿,教导我们的是我们要一往无前,坚持一个目标,去努力的做到。

当一切东西我们都能做到善时,还有什么不能达成呢?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思是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的。

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

这是一个对自身能力的理智认识,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会“盈”,这时,只有功成则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

联系到现代社会,我们也是一样,树大招风,只有对自己的能力清楚的认知,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的。

这句话是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话之一了,智,是自我之智。

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己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本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

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而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更需要有这些精神,知人、自知、知足、强行!

后四十四章中,我喜欢第四十二章、第六十四章、第八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一生二,乃至生万物的一种内涵,也是将万物存在以及运行的规律,都是顺着道的规律而运行的。

老子认为道就是事物的运行过程,所以在老子的眼里,才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的说法,当然,我们知道,在太极里的两仪,就是阴阳的意思。

所以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阴阳衍生万物的看重。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起来舒服的话不能相信,值得相信的话通常不那么顺耳。

“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

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

其文风既不像表现情感的诗词歌赋,更不像猎取功名的八股文章。

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

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文章里面还有很多的处世箴言,限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了,很希望同学嗯都可以去看看这本书,的确是很有好处的,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对人生,对社会的处事态度。

愿同学们、老师们,能够在《道德经》的陪伴下,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篇三:

道德经读后感】

读老子的《道德经》有感

通读了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共有81章。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

纵观整部道德经,我个人认为老子写道德经的重点是下部德经。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的触动。

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

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

道德经使人能够更好的接近于自然。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

没有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

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

人类社会天长地久。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

例如:

在现实中,每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人生理想,必须要付出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天不负有心人,这是符合人生天道的。

但是,功成之后也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不要过。

这样才能自保,安享幸福,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二、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人所处现代都市,面对金钱美色,时有冲动,会给人造成巨大的损失。

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

读了道德经之后,我认为人们需要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

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

倘若自己先乱,必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例如:

在管理工作中,如果发生干群矛盾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事情,避免急躁,常施恩惠,多做善事,像水一样柔韧、流畅、润物无声,化解矛盾于无形之中,这样就能避免很多的干群矛盾。

三、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对人宽容。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无为可使人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

以对于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思想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

例如:

和同事相处,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最重要的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要包容。

还有就是自己要有能容人和事的心胸,才能成就大事。

四、“大道至简”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

他们做什么呢?

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

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

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

这样因为没有难度,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

老子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大道至简。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

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例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工作之中,要注意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小事,把每一

件小事都做好了,注重管理的细节,有了量的积累,那么才能有质的飞跃。

还有就是,我们给老师布置的教学工作,不是越复杂越好,有时候往往是越简单越容易操作,才能保障教师能够顺利的完成上级布置的教学任务。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之理,依道而行。

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2015年9月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