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679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docx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第4周《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高考

阳东广雅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4周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高一

科目

语文

主备教师

邓光松

日期

2015/3/18

课题

必修三《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时

5课时

参与人员

邓光松、李盈、周启良

主备教案(由主备教师填写或另附详案)

1、教学内容:

《雨铃霖》(2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2课时,阅读课1课时《琵琶行》、《蜀道难》默写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将诗歌知识、文言语法等知识有机融入到语感和表达的培养中去,使学生拥有相对扎实的语言知识,在理解字词语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雨铃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重点讲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等方式,落实诗歌赏析基础知识的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雨铃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感受柳永、苏轼的境界,感悟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品味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特点与风格。

3、资料准备:

(1)结合《步步高》的“夯实基础知识”和“重点词句梳理”部分,完成相关的预习作业。

(2)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特点与风格介绍。

4、授课方式:

依据教学需要分别选取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方法。

C层学生多采用讲读式教学,严抓基础,稳扎稳打,步步落实。

B层学生基础相对较好,适合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尝试采用讨论式教学。

A层学生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适合采用研究式,论辩式的教学方法,对所学内容做精深地研读。

5、分课时教学任务:

雨铃霖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相关内容和宋词的流派;了解词人柳永词作代表及各自的风格特征。

2、 感受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不同风格特征。

3、 掌握《雨霖铃》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够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

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

词有四个特点:

a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

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

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

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

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尝有《鹤冲天》词云: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创作背景】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

此词是词人从汴京南下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之作。

【赏析】

师:

刚才我们说过,柳永的词多是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

那么,本词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什么呢?

生:

离愁别恨。

师:

对,离愁别恨。

离愁别恨就是写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绪。

本词写离情,那么,从具体来看,它分别写了哪几个场面,如何抒发离情,现在我们先看上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分别的哪些信息呢?

生:

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

师:

对,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

那么,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征?

对感情的抒发有什么作用呢?

生:

“凄切”突出环境的凄凉冷落,“长亭”在唐宋时期被看作离别地点的通称,说明词人在寒蝉凄切声中要离别。

“骤雨初歇”,一场大雨,也许会为一对恋人赢得一点时间,继续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然而,雨停了,船家催行了,此时,恋人不愿离别而不得不离别。

“歇”字说明了离别在即的紧迫。

所以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离别环境的凄凉冷落,渲染了离别时的悲伤气氛,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造就了离别的情调和气氛。

师: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人本来难舍难分,留恋不已,偏偏又“催发”,从“留恋”这一主观感受与“催发”这一客观形势的矛盾冲突中,使别情达到了高潮。

这前面两句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就要分别了,作者怎样写分别时的情况?

生: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

只是一个镜头,写得很简洁,称为“白描”的手法。

接下来,“念”是想到的意思,那么,念字后面的景物描写,跟前面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呢?

生:

①景象阔大,比较有气势。

②感情仍是饱含愁绪的,“烟波”说明作者前途渺茫,“暮霭沉沉”与作者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天辽阔,含有虽空阔辽远,却没有他容身之处的意思。

③此处写的景是想象的,是虚写。

说明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虚实结合。

师:

后面这两句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

由上阙分别时的时间、地点、环境、情态来看,整体上来说,是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

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题,“更那堪”推进一层,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偏又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更加忧伤。

注意此句在结构上的意义:

长调的过渡最不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粘”。

这首词上片的“念去去”句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

既不“全脱”又不“明粘”。

下片开头“多情”句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接下来是写景,写了些什么景物?

这些景物与上阙的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

写了杨柳、风、残月。

这些景物是虚写,是设想次日酒醒后的景况。

师:

这一句是千古名句,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呢?

为什么作者要写杨柳、风、残月而不写其他的景物呢?

生:

这些景物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它们都与离别有关,都表示离别。

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关于杨柳和残月,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关于风,如“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

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别后的景况,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着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

从下阙的整个内容来看,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相思。

【小结】

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缠绵的离情之歌: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念奴娇·赤壁怀古

【导入语】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这个人回答: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前面我们领略到了柳永的温婉缠绵,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体会苏轼的豪迈奔放。

【写作背景介绍】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

双调,一百字。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

《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抱负。

【赏析】

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的意思是不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杰出英雄人物。

 

   明确:

“大江”和“浪”是两个比喻,不能简单解释为长江和波浪,它们比喻“时光”,即“历史的长河”。

这句意思是说“千百年来,许多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都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变得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师: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水比喻时光的例子呢?

明确: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

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

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突出了空间的广阔。

那么,千古呢?

又突出了什么?

明确:

时间的无垠。

师:

因此这一句一开始就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时间中,长江浩荡,广阔无垠,往昔风流人物也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

这两句似乎很熟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

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样不一样?

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两个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

分别看看。

 

   明确:

“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像化为“三国”,“风流人物”具像化为“周郎”。

 

师: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明确:

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

“故垒”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

那个“赤壁”在哪里?

请同学们看课后注释①。

明确:

在湖北蒲圻。

师:

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

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

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

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名吗?

不闻名。

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

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

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明确: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驚”的意义,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师: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明确:

“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

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

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

“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

“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师:

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

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

有句话,新婚燕尔!

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

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

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做错,有意如此去写。

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明确:

“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师:

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也就是美女陪衬英雄。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

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

哪四个字?

明确:

雄姿英发。

师:

“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明确:

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明确:

既能文,又能武。

师:

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

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一个真正的男人就应该像周瑜那样有很多面,七匹狼男装就这样说了:

男人不止一面,有英雄面,童心面,领导面,温柔面等。

在座的男生们,今天,你们要秀哪一面呢?

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明确:

侧面描写。

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是对比。

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

回顾历史,回到现实,作者却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

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

他笑,笑的是什么呢?

明确:

笑自己老大无成,居然与周瑜相提并论。

师:

周瑜那么年轻就建功立业了,使作者联想到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感慨万分。

于是悲从中来,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

讨论记录

1、讨论试卷中作文写作出现的问题,落实相关的作文指导资料和写作任务,切实做到训练有成效。

2、讨论第一次诊断性测试中各班出现的问题。

教学反思

在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性考试中,都发现学生们对于课内文言文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对语音,病句,成语掌握不好,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强调,要求学生必须注重早读、预习和课堂学习中对于课内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从而切实把握相关知识。

备长签名:

邓光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