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884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

《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

柳永《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柳永《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

二、词的相关知识

词的起源:

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

(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

“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

”“何用浮名,且填词去!

”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五整体感知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

哀婉、悲伤、凄清,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2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3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柳、风、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六精读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

是情?

是景?

(写景)

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萧瑟)

明确: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景物特点:

“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

(写情)明确: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

为什么?

明确:

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

这句写情态。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

这句写什么?

(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

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寒蝉凄切)

明确: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

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联系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

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学生自主讨论)

总结:

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

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

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七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八拓展思维:

鉴赏诗歌的技巧?

1总思路:

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情感(通过哪些景物?

景物有何特点?

描绘怎样的画面?

表达什么感情?

措施:

看题目,典型景物,关键字词。

2你最喜欢那句话?

原因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

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

(实)

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

(实)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

(虚)

十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

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

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

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

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作业:

背诵,把词描写成片段。

十二教学反思

姜肖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