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749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docx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

儿童心理学论文15篇

儿童心理学论文

摘要: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儿童的心理也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性,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两个重要的部分。

现如今,社会如此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单单从学校教育上下功夫远不够。

所谓劳逸结合,如何在游乐场中也能给孩子在玩乐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就需要在设计游乐场时,参考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更符合当代儿童健康生活理念的游乐场。

关键词

儿童心理学心理学论文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论文:

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育起重要的作用。

除了家庭外,幼儿最早进入的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结合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

本文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成长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的几方内容,以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助益。

 

关键词:

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

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

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

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

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

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

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

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

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

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

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

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

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

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

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

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

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

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

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

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

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

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

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

反之。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

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

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

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

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

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

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

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

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

福禄倍尔曾说过:

“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

”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

“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

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

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

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

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

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

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

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

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

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

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质,使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习惯。

有一句话叫:

文明的环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环境使人没有必要不文明。

在美丽干净以及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以最轻松的心情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校风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如果周围的孩子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们本身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净化”一些入“歧途”的儿童们的身心。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在孩子们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举到的很多实例,看出其实很多家长做了“无用功”,甚至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可只停留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这个层面,还要足够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

学校作为孩子们的第二任亲密接触的老师,也是任重而道远。

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

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

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心理学论文: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的三点启示

 

摘要:

本文介绍了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教学思想,从主动学习观、通过动作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三个方面阐述了皮亚杰思想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强调了皮亚杰思想对传统教学方法不足之处的弥补。

 

关键词: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指导

 

让・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虽然他没有系统地论述他的教育观点,但是他的理论中凸显出来的教育思想却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现代教育学中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其根源之一便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他的一些观点,如发现学习论、准备性原则、个别差异论、认知冲突协调论、同伴交往法等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有着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一、主动学习观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

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

他曾指出:

“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的、自发的过程,这就是说,家庭或学校教育可以利用和加速这种发展过程,但是这种过程并不是产生于教育,相反,它们乃是任何形式的教学产生效果的先在的和必要的条件。

”②由此,皮亚杰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学生。

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

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发学习机会外,还可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皮亚杰的上述理论对教育界的影响较大。

美国密执安州的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教育研究所从1962年开始进行了一种把皮亚杰理论变为教育实践的认知发展课程实验,研究者们很重视儿童自我发动的主动学习,认为年幼儿童是通过自我发动的活动而学习概念、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的。

通过10年的追踪比较研究,实验者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些在三四岁时参加了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研究项目的儿童,在后来的小学和中学学习中,在毕业后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上,以及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其表现都明显好于那些当年未参加过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的儿童。

”③1979年在美国出版的《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一书记载了30年来认知发展课程的研究成果,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

 

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注意品质较差,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兼有叛逆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学习风格的可塑性强。

受皮亚杰主动学习观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地设计课程,多设置一些课堂主动探索和体验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也是一种主动学习观。

 

二、通过动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

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

他还认为,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包括观察教师的活动在内,儿童并不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

他指出,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只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整体结构的活动。

他十分强调动作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动作,他把知识分为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二者均起源于动作。

物理经验是个体作用于物体,得到所观察物体的知识;数理逻辑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总之,二者都是个体在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中收集的信息。

因此,皮亚杰认为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和直观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演示。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反面例证,促使学生重新进行组合和思考。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一是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实施教学,二是因材施教。

皮亚杰的阶段理论认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个阶段的必要条件。

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前面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儿童还不具备应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如果把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教给了儿童,儿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只能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

因此,教师不要强迫儿童学习他们没有认识的材料,否则将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

同时教师要注重儿童的个别差异。

尽管皮亚杰强调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但他不否认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他的阶段理论指出,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个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

因此,他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而且要面对认知发展上的先后差异,不能只考虑全班学生所处的共同发展阶段和集体需要,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不同的进度要求,使教学个别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身心高速发育的阶段,年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

举例来说,11岁的儿童和13岁的儿童虽然只相差2岁,但是身心特征却可能相去甚远。

而这样的两个儿童却极有可能在同一个班。

按皮亚杰的理论,教师不能不重视这一差异,在组织集体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小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班内分组辅导、个别帮扶、成立互助组等方法来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

另外,传统教学法采用的是“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对学生的充分发展是不利的。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兴趣爱好等个体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和辅导。

 

儿童心理学论文:

关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艺术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对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必须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从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改革。

 

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

然而,在一些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系),比如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

笔者拟以所执教的长沙师范学校音乐舞蹈系为例探讨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现状分析

 

笔者在音乐舞蹈系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已6年有余。

回顾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影响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下设音乐教育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技能技巧课,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具体、形象,正是这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1〕

 

技能技巧类课程的教师多采用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其形式主要是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较有利于师生沟通,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而学生也主要是在反复练习中理解、领会并巩固技能技巧类课程的知识及技术要领的。

而《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技能技巧类课程来说,内容抽象得多,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

另外,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为大班教学,有时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上大课,人数多达数百人。

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数百个学生,很难谈得上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开展因材施教。

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与技能技巧类课程,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显著不同,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2.学习动机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

笔者曾对音乐舞蹈系65名学生作过调查,学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学生只有6人,仅占9%;而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的学生却有54人,占到了83%;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不愁将来找不到工作,至于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今后前途的影响不大。

可见,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的是受外在动机支配,缺乏持久的动力。

〔2〕

 

3.学习态度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的原因是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先天不足,而正是这种先天不足,使得他们往往把自己学业成绩的不佳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不高,觉得自己难以应付文化课课程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了在文化课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情感上的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行为上的逃避学习,产生诸如抄袭作业、无故旷课、上课心不在焉等情况。

〔3〕

 

许多音乐舞蹈系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时产生了心理矛盾:

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特殊,无需具有太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产生了学不好基础理论课的自卑心理。

这种矛盾心态体现在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气氛沉闷,参与度低。

 

三、改革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

 

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通常相对薄弱,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学习内容又以具体形象为主,因而不太习惯抽象化的思维方式。

然而,目前《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大都体系陈旧、内容僵化,并且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案例,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又比较强,因此无形中更加大了学生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难度,并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低下。

笔者调查还发现,目前大多数《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几乎不介绍普通心理学知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缺陷,如果教师仅仅用这样的教材来授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4〕

 

因此,要想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效果,我们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既能满足幼儿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又符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校本教材。

笔者认为,该教材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二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内容可重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应尽可能反映当今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三是根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着重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有关心理测量的内容。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摒弃讲授法,而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又告诉我们课堂上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因此探索新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1)自我分析法。

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心理学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自我剖析。

在学习普通心理学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剖析自我,回顾自我成长历程及分析期间的各类发展规律,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心理素养和培养学科感情的重要途径。

 

(2)角色扮演法。

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幼儿的行为表现,揣摩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心理现象。

 

(3)案例分析法。

由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现象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

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上,以主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直观、具体、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如利用教学录像、视频、挂图等,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图像、语音、符号、动画等多媒体方法综合传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如前所述,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对自己在基础理论课学习方面碰到的困难归因不当,这是他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时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这种归因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该课程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要想改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

可有意识地发挥艺术专业学生想象力丰富、极具创造性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归因。

比如,当讲到“能力”这个概念时,我们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重点放在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上,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艺术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上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并不证明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一步坚定只要肯付出、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就一定能获得丰厚回报的信念。

 

我们知道,信心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更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5〕对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只有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心理学论文:

浅谈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科教创新

 

伴随着信息技术科学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积极、稳步地开展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创新活动,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