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759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7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75.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75

第5讲 地球的公转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水平3-4]

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

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

[易误辨析] 1.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含义

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其大小是23°26′。

示意图如下:

2.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②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

②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易误辨析] 2.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 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加(减少)2°,寒带范围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4°。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与昼长、夜弧与夜长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如果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如果昼弧短于夜弧,则昼短夜长;赤道上昼弧等于夜弧,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分布规律: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与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2)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移向哪个半球,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与直射点位置无关。

[易误辨析] 3.太阳直射的地方,昼最长夜最短吗?

提示 不一定。

例如,北半球各地只有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规律

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二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规律

总结

“近大远小”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纬线(90°)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最值

变化

北回归线

以北地区

夏至日达最大值

冬至日达最小值

冬至→二分→夏至逐渐增大

南回归线

以南地区

冬至日达最大值

夏至日达最小值

夏至→二分→冬至逐渐增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两次最大值(直射时),夏至日或冬至日达最小值

直射点移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

规律总结

“来增去减”规律:

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

[易误辨析] 4.春秋分时,40°N和40°S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吗?

提示 相同,因为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两条纬线与赤道间隔相同,因此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成因:

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天文四季

(3)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的划分

[易误辨析] 5.北极极昼天数为什么比南极多?

提示 由于地球公转速度不同(七月初远日点附近较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较快),北极圈内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圈内的天数(179天)多。

考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和四季

【例1】 (2017·全国文综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

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

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

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

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下题。

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B.6月28日

C.9月2日D.11月2日

[尝试自解] ________

[错因诊断] 对信息理解不全,不能准确判断半球。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丁:

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第二步,思维路径:

极光应该是在高纬度,向北望去,应该位于北半球。

此时应为北半球冬半年。

第三步,筛选答案:

D

1.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

北半球冬季(1月)

北半球夏季(7月)

地球公

转规律

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

直射点

位置

太阳直射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太阳直射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昼夜长

短变化

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正午太

阳高度

12月22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6月22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太阳升

落方位

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区域除外)

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区域除外)

日出、日

落时间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地方时)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地方时)

2.其他判断季节的依据

判断季节的依据,除地球运动相关规律外,还有气温和气压、季风、天气和气候、洋流和水文特征、山地植被和雪线变化、农事活动和极地考察等。

(2019·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二十四节气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左图是天赤道与黄道示意图,右图是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图。

读图完成1~2题。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该节气太阳最接近左图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2.关于节气与农事、气象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春分——江淮地区播种小麦B.谷雨——东北地区采摘茶叶

C.大暑——长江流域伏旱天气D.霜降——天山南北油菜花开

解析 第1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该节气是白露节气,位于秋分日前约15天。

结合左图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地球公转到最左侧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

地球公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丙、乙之间是秋分日,丙在秋分之前,太阳最接近左图中的丙地,C项正确。

第2题,春分,我国东北地区种植小麦,江淮地区是秋分左右播种冬小麦,A项错误。

谷雨节气,江南地区采摘茶叶,东北不产茶叶,B项错误;大暑,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是伏旱天气,C项正确;霜降,天山南北大雪封山,D项错误。

答案 1.C 2.C

考点二 昼夜长短

【例2】 (2016·上海地理)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50°

40°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尝试自解] ________

[错因诊断] ①不会计算正午太阳高度;②不能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题干信息“40°N”“连续三个月”;图表信息“正午太阳高度”。

第二步,思维路径:

在连续3个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在递减;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计算,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

第三步,筛选答案:

D

1.昼夜长短分布和变化的三大规律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

(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

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2018·湖北八校联考)下表所列的是2015年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3~4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昼长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3.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4.四地按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解析 第3题,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

第4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即为12小时)。

丙、丁两地相对来说离赤道较近,昼夜长短变化比甲、乙两地小,而且丙地更接近赤道,纬度更低。

甲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纬度最高。

答案 3.D 4.B

考点三 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应用

【例3】 (2018·天津文综)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高度约415米。

读图文材料,回答

(1)~

(2)题。

(1)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

A.5:

00~7:

00B.8:

00~10:

00

C.12:

00~14:

00D.15:

00~17:

00

(2)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

A.1月15日到2月15日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D.10月1日到10月30日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错因诊断] ①不知道塔影朝向,导致时间计算错误;②不知道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塔高度约415米”;图像信息“天塔影子此时朝向”“比例尺”。

第二步,思维路径:

(1)题,对比图2中的梯形凸出与图1中的梯形平台,可知天塔位于梯形平台的正南方。

可推断“天塔”影子此时朝向西北方向,说明太阳位于该地的东南方向,结合太阳一天中的位置变化可知,此时应是当地上午,天津的地方时接近北京时间。

(2)题,结合上题分析,“天塔”的影长可以通过比例尺计算得出大约为200米,“天塔”高415米,说明该日天津太阳高度较大,此时并非正午,正午日影应更短,即太阳高度应更大,天津位于40°N附近,太阳高度较大的时间应是太阳直射点位置靠近北回归线的时段,即靠近夏至日。

第三步,筛选答案:

(1)B 

(2)C

1.理解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日变化

 

极点上

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没有变化,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非极点地区

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有变化,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地方时12时),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回归线

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

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

至极点

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正午太阳高度是地方时12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2)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一般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且日影背向太阳;反之,日影越长。

(4)计算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H是互余的,即二者的关系为α+H=90°时效果最佳。

(5)计算楼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其关系为:

tanH=h/L。

(2019·天津十二校二模)天津王先生的家是一个高层建筑的二楼,令他苦恼的是因为南楼遮挡,寒冬的正午直到1月16号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朋友李先生家的顶楼阳台则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为了更好地采光晾晒衣服,李先生家的伸缩式晾衣架的高度在不同季节绳索距离楼顶的高度还是要调一调,据此完成5~6题。

5.王先生家的阳台正午时分每年大约有多长时间没有阳光射入(  )

A.18天B.36天

C.25天D.50天

6.与上海的同等情况相比较,李先生家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

A.冬季长,夏季短B.冬季长,夏季长

C.冬季短,夏季长D.冬季短,夏季短

解析 第5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南楼产生的影子越长,北楼被遮挡的时间越长。

由材料分析可知,王先生家在冬季的正午直到1月16号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可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天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之后逐渐变大,由此推算,1月16日距离12月22日相差24日,因此在12月22日之前的24天内,也没有阳光照到阳台,即一共48天左右,故答案选D项。

第6题,上海的纬度较天津低,因此冬季和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影子较短,所以在晾晒衣物时,相同情况高度晾衣竿的高度可以低一点,绳索则需要长一点,因此,天津李先生家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较短,故答案选D项。

答案 5.D 6.D

人地协调观

1.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

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

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哪个?

请说明理由。

答案 ③更好。

图示地区位于华北,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南方。

根据图中太阳能热水器朝向可知,房子左侧为北,右侧为南。

落叶阔叶树冬季树木落叶,利于阳光照进房屋。

夏季遮荫效果好,布局在南侧;冬季,华北地区盛行偏北风,常绿针叶树防风效果好,布局在北侧。

下图为某小区甲、乙两楼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上图为南京某小区的楼房分布,为了使住宅楼一楼正午也始终有阳光照射,最好的观察日期是(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2.甲楼房位于北纬21°34′,欲在乙处建一新楼,如保证乙楼房全年采光充分,甲、乙楼距X最少应是(  )

A.10mB.15m

C.20mD.25m

解析 第1题,一年中正午都有太阳光照射,只需保证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有太阳照射就好,南京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第2题,保证乙楼全年采光充分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冬至日)可以采光,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90°-|21°34′+23°26′|=45°,由图可知甲楼高20m,故甲、乙楼距X最少应是20m。

答案 1.D 2.C

综合思维

2.“曼哈顿悬日”是指在纽约(约40°N,74°W)曼哈顿出现的妙境,由于街道大多呈现棋盘式布局,并且高楼林立,日落时就有阳光洒满某条大街的“悬日”现象,下图为2014年当地时间7月11日的现象。

判断图示景观所在街道的大致走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 大致东南—西北向。

7月1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

图示为日落悬日景观,故街道和日落光线平行,为东南—西北向。

(2017·全国文综Ⅱ)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

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据此完成下题。

3.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解析 最佳测试期为11月至次年4月,该时段内该测试场太阳基本上每天从东南方升起,但春分日当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春分日之后到4月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该测试场纬度在68°N以北,且最佳测试期包含冬至,则肯定出现了极夜现象,因此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该测试场主要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该测试场冬至日昼长为0时(极夜),春分日昼长为12时,春分日之后至4月期间,其昼长大于12时,因此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大于12时。

故选B。

答案 B

区域认知

3.近几年,鸟类学家研究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

微型光感定位仪是研究的工具。

工作原理是通过记录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即日出日落变化(记录时间为北京时间),进而估测鸟类所处的地理位置(某地某日昼长有资料可查)。

说明估测鸟类所处的经纬度计算原理。

答案 经度值:

先算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中间值,再根据中间值应为当地地方时12点,确定经度;(也可根据算出的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纬度值:

依据当天的日出日落时间算出昼长,结合日期确定当地纬度。

下图所示的是我国某楼盘的方位和北京时间15时的太阳光线,该日该楼盘南面阳台能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长为9小时40分钟。

据此回答4~5题。

4.该楼盘最可能位于(  )

A.上海B.北京

C.成都D.乌鲁木齐

5.该地该日昼长约为(  )

A.9小时40分钟B.10小时40分钟

C.12小时40分钟D.13小时40分钟

解析 第4题,该楼盘位于北半球,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当北京时间为15时,该地太阳光线从南偏西40°直射阳台,说明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2小时40分=14时40分,与北京时间相差20分钟,从而可计算出该地的经度为115°E,所以B正确。

第5题,首先以二分日为例计算南北阳台光照时间。

二分日昼长12小时,日出正东,当太阳光线东偏南40°时,南阳台才能被太阳光照到,结合地球自转速度可知,需要时间2小时40分钟,据此可以计算出南阳台二分日时被阳光照射的时间为9小时20分钟。

该日南面阳台太阳能够照射的时间为9小时40分钟,比二分日长20分钟,说明下午太阳照射时间比二分日长20分钟,则昼长比二分日长40分钟,为12小时40分钟。

答案 4.B 5.C

地理实践力

4.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天文观测,于太阳直射5°S当日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2米直立杆子的杆影长恰为2米,杆影朝向如下图所示。

绘出甲地两分日地平线以上太阳运动轨迹,并在地平圈与运动轨迹间注明正午太阳高度角,说出甲地相对于北京的方位。

答案 轨迹如图;50°;西北(西、西偏北)。

6.(2018·浙江学联8月调研)下图为一游客在比萨某日正午时从高空拍摄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景观图,该塔高55米。

该游客游览比萨斜塔后的以下观点,判断其是否可信并说明理由。

观点一:

拍照后的几小时内,塔影将向图中的M方向移动。

观点二:

一年中某段时期的正午,建筑物N处的底层朝南窗户将被塔影遮盖。

答案 观点一可信。

据拍照时间可知,正午塔影朝向北方,即图的左面是北方,右面是南方,上面是东方,下面是西方;正午后,太阳向西移动,位于西南方向,塔影将向东北方向移动。

观点二可信,冬至日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23.5°,此时塔影最长,若正午太阳高度30°估算,影长大约是95米,已遮盖。

 地球运动与生产、生活

热点一 古人利用圭表确定节气

在没有现代天文学知识及精密观测仪器的情况下,古人利用一种简单易行的观测方法和一种相应的观测仪器来确定节气。

这种观测方法称为高表测影法,相应的仪器就是圭表。

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正午时处于最高的位置。

但季节不同,正午太阳的高度也不相同,夏季时太阳高一些,冬季时低一些。

因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了太阳高度变化造成的物体影长变化与岁月周期变化的相关性,进而确立了最早的几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由于我国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当正午时,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方,圭表中的圭尺朝南北方向放置,垂直的表因太阳照射形成的影子正好落在圭尺上。

到了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影子最长;而到了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

经过长期的反复观测记录正午日影,确定了一年中影子最长最短的位置,因此确立了夏至与冬至。

而两次冬至或夏至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在确定了回归年周期之后,人们把一年的时间再二十四等分,即得出了二十四节气,古人把这种方法叫“平气法”。

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

我国古人利用冬至日间隔来计算回归年,所测量计算的结果十分精确。

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时间精度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由于圭表中表的高度与测量精度呈正比,所以,在我国有一部分的圭表设计的非常高大,比如河南的登封观星台。

(2019·福建泉州单科质检)位于河南省贾湖遗址(33.5°N)中发现贾湖先人将骨笛和叉形器组合起来,做成原始“圭表”,观测正午日影。

下图示意该原始“圭表”使用原理(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时的日影末端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贾湖先人利用骨笛和叉形器观测时,应将(  )

A.两根木桩按东西对位,叉形器置于东端

B.两根木桩按东西对位,叉形器置于西端

C.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南端

D.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北端

2.当贾湖先人进行农作物春播时,骨笛上正午日影末端位于(  )

A.①、②之间,正在向②处移动时

B.①、②之间,正在向①处移动时

C.②、③之间,正在向③处移动时

D.②、③之间,正在向②处移动时

解析 第1题,我国河南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其正南方,日影朝正北,因此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南端。

故C正确。

第2题,读图可知,①处日影最长,应代表冬至日;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