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800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

16582128】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直到唐代中叶,都持有相似的观点。

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

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

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

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

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种风格的另一体现,是苏轼将“平淡”解释为“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

他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说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自然存在。

另一首是写李花,“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

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秾”。

在东坡先生的眼中,纯白的李花虽然没有其他花卉的绚丽色彩,却是更强烈、更浓烈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

这不正是平淡为绚烂之极的生动写照吗?

曹雪芹先生就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

苏轼先生在评人论文时,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观点。

在黄州,他是一个待罪的不自由的官身,可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他称颂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

在当时的“太平盛世”中,把这样的人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明显地与其作品一样,是一种退避社会,只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

所以,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符合苏轼的美学标准了。

他那“心远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才是苏轼最为加以注目而赞叹的。

整个南北朝,陶诗并不很被看重,终唐之世,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目。

直到苏轼,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苏东坡全集》里,和陶诗的作品就有120首之多。

他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和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认为是美的极致,艺术的顶峰。

之后,陶渊明的地位被确立,陶诗也以苏化面目流传下来。

可是,人们只关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潇洒,而忽略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不正证明了禅宗的影响力么?

(摘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提倡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要求文艺作品要为道德伦理政治服务。

B.白居易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说到底,也是主张写文章要为道德伦理政治服务。

C.禅宗的兴起,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格局,中唐以后经历“安史之乱”的知识分子都投向禅宗,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审美观点。

D.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受此影响,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由此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向。

【解析】 C项,以偏概全,文中说的是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向禅宗”,所以不能说“都”投向禅宗;另外,“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审美观点”也是言过其实,故C项是错误的。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在艺术上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B.苏轼的创作风格是以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作为思想基础的,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就是作品如行云流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C.苏轼所主张的“平淡”,不只是“绚烂之极也”,还应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这种审美趣味在他诗中得到了体现。

D.曹雪芹在创作上深受苏轼审美趣味的影响,因而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

【解析】 D项系无中生有,“曹雪芹在创作上深受苏轼审美趣味的影响”在文中无据,故D项是错误的。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称颂了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并把这些对象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

B.苏轼把陶渊明看作是最符合自己美学标准的人,对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最为推崇,他有120多首和陶的诗歌。

C.整个南北朝,陶渊明的诗并没有被人们看重,整个唐代,李白、杜甫的诗地位也不高,是苏轼将陶渊明的地位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

D.苏轼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并认为陶诗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解析】 C项,偷换概念,“整个唐代,李白、杜甫的诗地位也不高”错,文中说的是“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目”,意思是李白、杜甫也没有看重过陶渊明的诗,故C项是错误的。

【答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

16582129】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梁 衡

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

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

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

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

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

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

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

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

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

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

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

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

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

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

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

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

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

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

他一生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他的作品。

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白胡子老头儿。

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

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

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

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

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黄羊,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唯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看见。

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屑一顾。

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

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

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

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

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

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三自然段的描写,表现了草原的美丽,回应文题,暗示清爽纯净的自然美、悠悠清静的人性美是王洛宾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B.王洛宾热爱音乐,成就巨大,是一位音乐奇才,背负美的情感使命,信仰、工作、生活都是歌的附属。

C.王洛宾为了音乐,不屑世俗,只认音乐,不管对象,他为王震将军写过歌,也为马步芳的词配过曲。

D.王洛宾与音乐有割不断的情缘,音乐成就了王洛宾,音乐救过王洛宾的命,他也曾用救命的窝头换一曲民间小调。

【解析】 C项,王洛宾为马步芳写过歌,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

【答案】 C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一句表明作者既有实现夙愿的喜悦,又有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的欣慰。

B.王洛宾能写出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实际生活中没有找到的“歌唱中的甜蜜”。

C.作者写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其实道出了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的原因。

D.文章以“追寻”为明暗两条线索,明写了作者对遥远的青海湖金银滩美景的追寻,暗写了作者对王洛宾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

E.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

作者远赴青海湖,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美丽的草原、动人的风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有误;D项,重点表明了王洛宾对音乐的追寻;E项,对“原因”的解释有误。

【答案】 AB

6.题目是“追寻那遥远的美丽”,请你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的意蕴。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尊重文本,对文本内容全面准确地把握,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忌空发议论。

【答案】 ①作者追寻的是美丽,这美丽包括了纯净的自然美,悠然的人性美,灵动的艺术美,表现了作者对美的热切向往。

②那美丽又是遥远的:

地域的遥远(千磨万难的路途),时间的久远(二十年的企盼、渴望)。

③既是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探寻过程,探寻主人公的追梦人生,也是人物追求艺术的艰辛坎坷的人生过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导学号:

16582130】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

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

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的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

“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

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穿越之感,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

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

“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

”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旅客。

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叫,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四百多个洞窟只开放了二十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

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种磨难来自于自然。

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

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

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

最早是北魏太武帝:

“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

”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

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

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

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辨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

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

绝美的壁画的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玻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

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

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

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

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

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

不能碰莫高窟。

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

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

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他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

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到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话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

【解析】 B项,“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不正确,敦煌城已变成了一个摩登小城,“异国商贾云集”是曾经的景象。

C项,“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不准确。

文中只是说作者去之前有人告诉他“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

D项,二者对文物的态度相同,都是“惜”。

【答案】 A

8.结合文章,赏析题目“莫高窟的挣扎”的作用。

(5分)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

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挣扎”一词,运用的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自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从全文内容来看,标题起着领起文章内容的作用,“挣扎”表现了作者对莫高窟困境的担忧。

【答案】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②领起本文要写的内容,点明文章写作的重点,是莫高窟的困境;③表现了作者对莫高窟现状的遗憾和对其前景的担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9.作者认为“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美”和“磨难”之间的关系。

(6分)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先结合着文本内容,概述文中莫高窟的“美”与经历的磨难,然后根据对莫高窟的残存的美与经历的磨难的感悟,联系生活现实,从美的事物与磨难之间的关系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例如,美与磨难总是在一起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①莫高窟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代表着我国佛教文化的灿烂辉煌,它千百年来经历了很多苦难,遭到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但是莫高窟残存的美仍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残存的美更值得珍惜,更应该得到保护。

②美的事物是珍贵的,但它又不是永恒的,总是要经历磨难。

真正的美往往不会孤立存在,它常常伴随着磨难出现。

生命中的美和磨难总是在一起,共同打造着复杂而又多彩的人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导学号:

16582131】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也。

庆沉深有器局,少以聪敏见知。

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

既而谓人曰:

“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

”庆善射,有胆气,好格猛兽,宇文直甚壮之。

后从武帝攻河阴,先登攀堞,与贼短兵接战,良久,中石乃坠,绝而后苏。

帝劳之曰:

“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

”复从武帝拔晋州。

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

宪挺身而遁,庆退据汾桥,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

及破高纬,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

周武帝诏曰:

“庆勋庸早著,英望华远,出内之绩,简在朕心。

戎车自西,俱总行阵,东夏荡定,实有茂功。

高位缛礼,宜崇荣册。

”于是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

初,上潜龙时,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上谓庆曰:

“天元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

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吾观之,殆将不久。

又复诸侯微弱,各令就国,曾无深根固本之计。

羽翮既剪,何能及远哉?

尉迥贵戚,早著声望,国家有衅,必为乱阶。

然智量庸浅,子弟轻佻,贪而少惠,终致亡灭。

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庸、蜀险隘,易生艰阻,王谦愚蠢,素无筹略,但恐为人所误,不足为虞。

”未几,上言皆验。

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

上省表大悦,下诏曰:

“朕之与公,本来亲密,怀抱委曲,无所不尽。

话言岁久,尚能记忆,今览表奏,方悟昔谈。

何谓此言,遂成实录。

古人之先知祸福,明可信也,朕言之验,自是偶然。

公乃不忘,弥表诚节,深感至意,嘉尚无已。

”自是上每加优礼。

卒于家。

(节选自《隋书·宇文庆传》,有改动)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

B.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

C.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

D.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亦非池内之物”的意思是“也不是甘心当池中之鱼的人”,这是一个独立的判断句,所以排除B、D两项。

“未能为害”的意思是“不足以成为大的祸害”,所以排除C项。

故答案选A项。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观”是东汉的藏书室与史学馆,后因此指称国史修撰之所。

B.“邑”有“城市”的意思,也指古代帝王诸侯分给臣子的封地。

C.“潜龙”一语为典故名,常常用来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

D.“表奏”属于古代文体范畴的概念,泛指臣下进呈宰相的文书。

【解析】 “泛指臣下进呈宰相的文书”不对,应是“泛指臣下进呈帝王的文书”,故D项错误。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宇文庆在年少时因聪明敏捷而出名,同时这个人为人低调,有器量,有远见。

B.因宇文庆多次的军功,周武帝非常赏识他,任命他为大将军,封号汝南郡公。

C.皇帝曾就国家命运、人才选用以及农业生产等问题与宇文庆进行过深入交流。

D.因多年以后,宇文庆还清晰地记得皇帝当年与他的谈话内容,皇帝深为感动。

【解析】 C项,“人才选用以及农业生产”无中生有,故C项错误。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

(5分)

译文:

                                    

                                    

                                    

                                    

(2)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

(5分)

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