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895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标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备课人

班级

第课时

知识与

技能

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形成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化学这一实验科学的美好前景。

教学重点

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存在的巨大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

分组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

玻璃刀、玻璃、小刀、直尺、干电池、金属导线、小灯泡、电键、6B铅笔、生锈铁锁、集气瓶、研钵、锥形瓶、烧杯、铁架台、漏斗、玻璃棒、圆形滤纸等

二氧化氮气体(两瓶)、红墨水、木炭、钻石、石墨矿物标本、焦炭、活性炭等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学操作过程

点评

创境设疑

引思

展示钻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实物给学生观察,引入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碳的几种单质。

让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简介金刚石和石墨》,看完影片后请同学们谈一谈对金刚石、石墨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简单评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请预习课文。

实验启发

促思

 

实验启发

促思

 

实验启发促思

教师设问:

老师这里有一块玻璃,有玻璃刀、直尺、小刀,请两位同学分别选用不同的工具,看能不能将这块玻璃裁开?

两名学生上台演示:

用玻璃刀能将玻璃裁开,而小刀不能。

学生讨论:

为什么锋利的小刀不能裁开玻璃,而玻璃刀却能?

并通过实物展示台观察玻璃刀刀刃上的金刚石。

1名学生上台演示:

用铅笔芯粉末作润滑剂打开生锈的铁锁。

学生分组实验:

1、用小刀削一些铅笔芯,用手摸一摸。

2、石墨的导电性实验。

完成实验习题一(附后)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分析归纳引思:

[归纳、小结]:

同学们对金刚石、石墨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请同学们根据你看到的和你动手做过的实验比较、归纳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先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归纳、总结后投影完成以下表格。

金刚石

石墨

色态

硬度

熔点

导电性

用途

[难点分析]:

学到这里,同学们有何疑问吗?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物理性质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投影:

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

大家看到了,这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而造成的。

正如建房子一样,用相同的砖,但用不同的方式,可以建出不同结构的建筑物。

所以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

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如金刚石和石墨、红磷和白磷等。

二、无定形碳

我们已研究了金刚石、石墨的一些重要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另外,还有几种主要含碳元素的物质,木炭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属于无定形碳,通常无定形碳还包括焦炭、活性炭、炭黑等。

木炭、活性炭等有何特性呢?

教师演示:

将一瓶二氧化氮气体中放入适量木炭,振荡,另一瓶用来对比,可发现放有木炭的一瓶红棕色褪去。

学生分组实验:

木炭吸附红墨水

完成实验习题二(附后)

教师提问:

为什么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和锥形瓶中液体的颜色会消失或变浅呢?

学生讨论。

[归纳、小结]:

木炭、活性炭等具有吸附作用,能将有毒气体、色素等吸附到松疏多孔的孔隙表面。

教师提问:

这一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了解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的用途。

阅读、理解、反思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出重点问题。

投影:

课外知识——C60。

练习运用拓思

1、根据你所学的知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分金刚石和石墨?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就一定是单质吗?

3、都说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布置作业

1、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做一个简易的净水装置。

(可参照教材P58图)

2、近年来,科学家们又发现C60、C70及纳米碳管,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它们的认识,有兴趣的同学如想了解更多,可点击教育网站。

3、请查找资料,了解铅笔上的H或B代表什么意义。

四、板书设计

第六章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金刚石、石墨

1、物理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

石墨

色态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

深灰色、鳞片状

硬度

最硬

最软的矿物之一、滑

熔点

很高

很高

导电性

良好

用途

①装饰品

①铅笔芯

②钻探机钻头

②电极

③刻刀

③润滑剂

2、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二、无定形碳: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

五、教学后记

 

新课标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备课人

班级

第课时

知识与

技能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碳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其不同的用途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古人用碳或墨作的字画久不褪色的事实,和升高温度碳也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明白物质化学性质的活泼与稳定都是相对的。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化学这一实验科学的美好前景。

教学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

碳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表明碳具有还原性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分组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

试管、酒精喷灯、铁架台、导管、单孔橡皮塞、试管架、药匙等

木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等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学操作过程

点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投影:

钻石、石墨、C60等等。

提问:

研究表明,透明的金刚石、深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性质存在着差异?

点拨:

是由于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1:

【投影】古代字画、钻石饰品

【思考】人们用炭黑制成墨,用金刚石做成光彩夺目的钻石饰品。

不论是文人的墨宝还是华丽的钻石饰品都能保存多年而不褪色,这些例子说明了碳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

【点拨】说明碳在常温时,即使接触日光、空气和水也不容易起变化。

【归纳】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

【提问】一定条件下,碳能不能跟其他物质反应呢?

【投影】O2充足,碳完全燃烧:

C+O2=CO2。

【思考】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将门窗紧闭,用煤炉取暖,但往往会发生中毒的事故,这是为什么?

【投影】O2不充足,碳不完全燃烧:

2C+O2=2CO。

【讲述】这是因为碳的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气体CO,CO会引起人体中毒。

为了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取暖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使碳完全燃烧。

【小结】化学反应中,即使反应物相同,如果条件不同,那么生成物也有可能不同。

活动2:

【提问】碳能与单质氧结合,那么碳可不可以与氧化物中的氧结合呢?

例如CuO。

如果能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讨论交流】碳与氧结合可能变为CO2或者CO,碳能使CuO还原为Cu。

【提问】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如何检验生成物呢?

【演示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

【讲述】黑色的CuO变为红色的Cu,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CO2,CO可以用点燃的方法来检验。

【提问】加热时要注意什么?

【点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些装置能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

【讲述】反应中看到试管中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物质,说明CuO变成了Cu。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学生板书】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交流】填写教材“C与CuO反应”实验现象和分析表格。

活动3:

【提问】在反应中,碳与氧结合变成CO2,这是什么反应?

【讲述】是氧化反应。

CuO失去氧变为Cu,像这种含氧化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追问】那么是什么物质夺取CuO中的氧,促使CuO发生还原反应呢?

高温

【讲述】是碳。

因此,像碳这种能够夺取氧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另一方面,CuO提供氧,被称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投影】C+2CuO→2Cu+CO2↑

C:

得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

CuO:

失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

阅读、理解、反思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出重点问题。

练习运用

教材P109习题第6小题

布置作业

达标练习

三、板书设计

第六章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二、碳在升高温度的情况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可燃性

2、还原性

四、教学后记

 

新课标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备课时间

备课人

班级

第课时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对获得二氧化碳气体的途径的讨论和分析,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2、通过对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让学生在组装并使作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并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教学难点

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出发,学习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分组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

试管、烧瓶、铁架台、导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试管架、药匙、烧杯、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漏斗、锥形瓶等

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等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学操作过程

点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引起探究兴趣,引入新课。

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哪些因素决定了制取装置和收集方法?

2、在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

活动1:

【投影】一组对比实验:

1、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反应

2、稀硫酸与石灰石的反应

3、稀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提示】观察反应有无气泡和气泡产生速率的快慢。

【归纳】三个反应中都有气泡产生。

其中稀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速率非常快;稀硫酸与石灰石的反应进行一会儿后反应停止,无气泡产生;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反应速率较适中。

活动2:

【提问】三个反应的原理是怎样的?

【点拨】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CaCO3+H2SO4=CaSO4+H2O+CO2↑

活动3:

【提问】为什么稀硫酸与石灰石的反应进行一会儿时反应停止,无气泡产生?

【点拨】稀硫酸与石灰石的反应进行一会儿时就停止的原因:

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因而大部分CaSO4以沉淀的形式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活动4:

【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归纳】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

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其主要成分为CaCO3)和稀盐酸反应制取。

(CaCO3+2HCl=CaCl2+H2O+CO2↑)

活动5:

(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

【投影】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

【讨论】1、实验室制气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

2、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3、确定收集气体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确定。

活动6:

【投影】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讨论交流】学生比较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

【提示】夏天我们常喝的雪碧等饮料都是将CO2加压溶解在水中制成的,因而可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活动7:

【投影】课本中的相关仪器

【操作】选择仪器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展示】选择几套典型装置在全班展示。

【讨论交流】注意事项:

1、长颈漏斗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

2、伸入集气瓶中的导管应伸至瓶底(便于排尽空气)

活动8:

【实验】制取二氧化碳

【讨论】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怎样知道二氧化碳已收满?

【演示】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石灰水变浑浊。

【归纳】检验原理: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验满方法:

用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

活动9:

【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阅读、理解、反思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出重点问题。

练习运用

教材P112习题

布置作业

达标练习

三、板书设计

第六章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制取装置:

(略)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

用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

检验方法: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四、教学后记

 

新课标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备课人

班级

第课时

知识与

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反应,通过已学知识介绍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检验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分组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

锥形瓶、导管、、双孔橡皮塞、试管架、药匙、烧杯、长颈漏斗、矿泉水瓶、铝条(折成梯状)、火柴、小蜡烛、O2、小白鼠等

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等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学操作过程

点评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投影:

“死狗洞”的图片

讲解:

在意大利某峡谷里有一个山洞,叫“死狗洞”,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狗会晕倒在地,人却安然无恙,但当人弯腰救狗时,人也会晕倒,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1:

实验启发促思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

观察它的色、态、味。

学生回答。

提问:

大家判断一下,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密度比空气大,因为集气瓶是正放的。

演示实验:

向纸筒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倾倒二氧化碳的一端向下倾斜。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①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天平倾斜;②正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可以像倒水一样把二氧化碳从一个容器倾倒入另一个容器里。

提问:

下面,同学们自己来动手做3个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其他一些性质。

实验开始前,我想问大家,得到二氧化碳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学生实验:

1、“清水变牛奶”——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2、向石蕊试液中吹气,再加热,具体为:

(1)、先向石蕊试液中加入稀硫酸,观察现象;

(2)、再向石蕊试液中吹气,观察现象;再加热,再观察现象。

3、向装有点着高低两支小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

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实验小组,完成实验习题(附后)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同时思考原因。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活动2:

分析归纳引思

实验1(学生回答)

提问:

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反应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板书: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讲解:

我们通常用这种方法来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2(学生回答)

提问:

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它与石蕊试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中CO2是与石蕊还是与试液中的水在反应呢?

受热后碳酸还存在吗?

演示:

CO2与石蕊的固体颗粒不反应的实验。

小结:

CO2能与水反应。

CO2+H2O=H2CO3(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H2CO3=H2O+CO2↑(变红的溶液受热又变紫)

实验3(学生回答)

提问:

是否有不同现象?

讲解:

前两个实验现象都是相同的,这个实验出现不同现象是什么原因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的操作,在蜡烛的哪一侧倾倒CO2?

倾倒时速度快慢如何?

玻璃片抽取多少?

演示:

倾倒CO2的实验。

讨论:

对不同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板书:

CO2不可燃,一般情况下不助燃。

密度比空气大(标准状况下)

提问:

CO2还有其他性质吗?

演示:

将小白鼠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

板书:

CO2不能供给呼吸。

演示实验: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观察:

小气球慢慢涨大。

证明:

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讲解:

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增大压强,能溶解更多。

阅读:

教材P87第二自然段,找出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

学生回答。

板书:

CO2(气)CO2(液)CO2(固)(干冰)

提问:

干冰是冰吗?

它们分别是何物质?

学生回答。

讲解:

我们研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其中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

阅读、理解、反思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出重点问题。

练习运用

投影:

“死狗洞”插图

提问:

1、为什么?

CO2有毒吗?

2、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某处CO2含量是否过高?

演示实验:

模拟灯火实验。

提问:

这是利用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思考题:

①、石灰水能否存放在敞口的容器中?

②、鉴别一瓶氢气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可用哪些方法?

③、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需要在室内生个炭火盆?

为什么刚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布置作业

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CO2。

学生实验

1、“清水变牛奶”:

向试管内倒入半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Ca(OH)2溶液],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将塑料吸管插入试管内,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注意:

不要吹得太急,防止液体溅出来),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2、

向一支试管中倒入约2~3ml石蕊试液,仔细观察,它是什么颜色?

,再向石蕊试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就会变(填红或蓝)。

向另一支试管中也倒入约2~3ml石蕊试液,再将塑料吸管插入试管中,向石蕊试液中吹气(1~2分钟),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这说说什么;将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观察,有什么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

3、向装有点着高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缓慢倾倒CO2,发现什么现象?

,这又是为什么?

三、板书设计

第六章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1、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能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4、干冰易吸热升华

5、不供给呼吸6、本身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7、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8、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四、教学后记

 

新课标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备课人

班级

第课时

知识与

技能

关注温室效应,注意环保的有关知识。

认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过程与

方法

1、对温室效应的教学可采取课前——调查与研究、课上——讨论与交流、课后——撰写小论文的方式。

2、对CO的性质的教学采取老师介绍和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介绍CO的毒性并进行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4、联系物质的性质介绍CO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毒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分组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

贮气装置、导管、单孔橡皮塞、试管架、药匙、烧杯、火柴、酒精灯、小气球等

CO气体、澄清石灰水、CuO等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学操作过程

点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有同学说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越多越好?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1:

【讨论】二氧化碳的用途。

【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性质决定用途)

【讨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进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交流】学生交流讨论成果

【讲述】二氧化碳与地球温室效应

【总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共同采取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活动2:

【阅读】阅读教材有CO使人中毒的内容,并勾画出重要语句。

【提问】CO是如何引起中毒的呢?

【归纳】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活动3:

【提问】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分析煤在燃烧过程中怎样产生的CO?

【讨论交流】碳在O2不足进容易产生CO,高温下碳与CO2也可以生成CO。

【讨论】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小结】室内通风,确保O2充足。

活动4:

【设问】过去我们对CO有一些了解,你能系统地说出CO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演示】预先收集的一瓶CO(介绍贮气装置)

【归纳】无色气体,难溶于水。

【设问】CO能否像CO2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

为什么?

【讨论】由于CO的密度接近空气的密度,所以不能。

【提问】人为什么在受CO毒害时不易察觉到它的存在?

【讨论交流】因为纯净的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讨论】CO与CO2物理性质的相同点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