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2065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docx

杭师大心理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_。

神经冲动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_来说明。

动作电位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_传导。

电传导、化学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_来完成的。

突触,神经递质。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_,另一种是__。

兴奋,抑制。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_。

反射,反射弧。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交感神经。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

___、__、__、_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__;__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_。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听觉中枢。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语言。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

__;无条件抑制包括:

__。

抑制。

消退抑制、延迟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

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邻性,相倚性。

12、在心理学上,当一个反应的概率由在其之前的事件决定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应答性的;当一个反应的概率依赖于随后事件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__。

操作性的。

13、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是__,行为是对其之前出现的刺激的应答。

另一位心理学大师斯金纳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另一种学习——操作性反应,并认为行为是被其之后的刺激__的。

应答性的,强化。

14、对行为起动力作用的个体因素很多,如:

__、__、__、__、__等。

需要动机、意志、价值观、理想信念、情绪。

15、意识分为正常意识状态和异常意识状态;__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

注意

16、一般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叫__,主要包括:

__、记忆、__、__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

17、__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的选择与偏向。

18、人如果把意识指向自己内部的大脑加工过程,这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叫__。

元认知

19、__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心理理论

20、心理学上研究个体差异心理的主要两个方面是__,__。

能力,人格。

21、如果说,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那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__;另一类是__。

内隐行为,外显行为。

2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__。

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或:

心理现象。

23、个体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五大方面:

需要动机和意志,意识和注意,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__。

能力和人格。

24、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_,它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__。

弗洛伊德,潜意识。

25、采用多种先进的脑成像技术,研究认知活动、大脑神经元电生理反应和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是__。

认知神经科学

二、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冯特B韦伯C费希纳D艾宾浩斯

3.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C),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思维B脑电C心理D情绪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

下面(C)是人本主义代表。

A皮亚杰B苛勒C马斯洛D科胡特

5.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A)。

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

三、名词解释

1.反射弧

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叫做反射弧,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2、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3、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费洛伊德在对精神疾病进行治疗的实践中于19世纪末创立的,代表人物还有荣格,埃里克森,梅莱尼克莱因,费尔贝恩等。

四、简答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心理现象,研究个体行为及其背后的心里过程。

主要内容1.需要、动机和意志2意识与注意3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改善行为

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那么的反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包括:

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该学派于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

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2)机能主义

美威廉詹姆斯。

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

研究对象:

意识的过程。

基本观点:

意识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认知,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3)行为主义学

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

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之间连结建立的后果。

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4)格式塔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

研究对象:

意识和行为。

研究方法:

知觉场。

基本观点:

心理意识是整体的或完整的。

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5)精神分析学派

19世纪末,弗洛伊德。

研究对象:

潜意识。

研究方法:

临床实践。

基本观点:

人格的三种构成相互作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沙利文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6)人本主义

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研究对象:

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

基本观点:

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

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7)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20世纪50年代末。

研究对象:

人的认知过程。

研究方法:

实验。

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第二章需要、动机和意志

一、填空题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状态。

一种不平衡

2、()提出需要层次论,最有力量的需要是()需要。

马斯洛,生理的

3、()对动机的归因理论作了系统研究,指出归因的三个纬度是()、()、()。

韦纳,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性

4、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安全需要、()、()和()的需要。

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5、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包括()、()、()。

成就需要,成功恐惧,交往需要

6、若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状态,如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这样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则不仅减低动机,也会有碍于人格的成长。

缺乏能力

7、在期望理论中,()指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学习任务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的判断,即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或目标吸引力;()指个体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即目标实现的主观概率。

若V()和()都很高,说明激励价值目标高、意义大,有吸引力,那么激励的力量(动机强度)就大,反之,就激励不了人。

效价,期望值,效价,E期望值

8、在双因素理论中,包括的两个因素是()、()。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9、意志行动的两个基本阶段是()、();意志行动中的四种冲突是()、()、()、()。

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

1、(B)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非指活动本身。

A需要B动机C意志D情绪

2、(D)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安全的需要B爱与归属的需要C生理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3、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B)

A内驱力B诱因C需要D爱好

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A)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5、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境界是(C)

A每个人都能达到的B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

C少数人能够达到的D没有人能够达到的

三、多项选择题

1、需要是(AB)

A、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

B、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C、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D、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2、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ACD)

A、需要B内驱力C情绪D诱因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他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而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ABC)

A、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

B、力量强的需要

C、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

D、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的需要

4、社会需要包括(BD)的需要。

A、求知B、交往C、休息D、成功

四、名词解释

1.需要

指的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背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2.动机

是由目标或者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

3.需要层次理论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把自我实现需要定义为人的潜能充分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思想是人的需要是有不同层次的,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准则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5意志

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五、问答题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

二是人的需要都有层次轻重,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会出现.

2、你的意志品质怎样,举例分析。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3、简述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但需要不等于动机,当满足需要的外部条件并不具备是,他只能是一种静止的、潜在的动机,表现为一种愿望,只有当满足的外部刺激出现,需要才能被激活,从而转化为动机。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推动行为。

行为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和调节的,动机是行为发生的内部原因,而行为是实现动机的外部原因。

4、依据动机理论,如何激励动机?

1)归因理论2)自我效应感理论:

努力学习技能,多增加正向经验,接受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等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3)期望理论:

1目标适当,经过努力可以达到2目标要有价值4)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满足低级的需要(生理安全感情)

激励因素:

满足高级的需要(成就趣味挑战责任尊重自我实现)

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获得满足感。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一、填空题

1、介于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之间,高度卷入的幻想活动室(白日梦状态)。

2、睡眠可分为两种状态:

(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

做梦是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3、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梦魇、夜惊、睡眠窒息和(嗜睡)。

4、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5、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广度)

二、单项选择题

1、(Alpha)波出现在睡眠的(A第一阶段)阶段

2、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A)

A.注意的起伏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3、梦境在(D)开始出现。

A睡眠初期B睡眠中期C睡眠晚期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三、名词解释

1.意识

意识是指人运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态和环境的觉知。

2.注意

是我们从无线的信息(外界、信息加工过程中)中针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集中、激活和抑制。

3.有意注意

即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

即随意后注意,兼具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点。

它像有意注意那样有预定目的,但又像无意注意那样不需要意志付出努力,因此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但又像无意注意那样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5.注意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6.无意注意

即不随意注意,是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注意广度?

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㈠注意对象的特点;㈡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2、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

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㈠客观因素;㈡人的主观因素

3、教师应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来组织有效教学?

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的组织活动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做斗争

4、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对于引起无意注意有巨大作用,另外刺激物的对比性和新异刺激物,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2.个体自身状态。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_。

感觉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_知觉。

歪曲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_,这个过程是__。

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_,这个过程是__。

提高,暗适应,下降,明适应

4、_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视杆,视锥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_关系。

反比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_的现象。

降低或减少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_、__、__、__。

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_、__、__。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信息,组织信息,赋予意义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_的刺激。

韦伯定律,中等强度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_和_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辐合,双眼视差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_、__、__、__。

迎合,自我美化,自我表露,威胁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C)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

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A、动景运动的作用B.适应的作用C.对比的作用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

5.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D)。

A近距刺激B远距刺激C物体本身D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C)。

A整合B对比C适应D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AC)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

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 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C)

A.运动知觉B.似动现象C.动景现象D.现象

4.内部感觉包括(ABCD)

A.运动觉B.平衡觉 C.内脏感觉D.机体觉

5.空间知觉包括(ABCD)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D.方位知觉

6.错觉的性质包括(ABD)

A歪曲的知觉B虚幻的知觉C特定条件下的知觉

D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四.名词解释

1、感觉

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2、知觉

个体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3、感觉阈限

感受器官对适应刺激的反应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来度量的,这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4、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5、敏感化

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6、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7、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征。

8、似动现象

当两个刺激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先后呈现时,我们看到的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

9、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社会知觉

个体对他人、群体关系和自我的认知。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知觉?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当人面对大量的刺激时,总是倾向于有选择的输入一部分信息,倾向与从连续变化和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整合和组织信息,然后在结合自己的经验把它归类或赋予某种意义。

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2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

⑴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

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

我知道的准确吗?

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

我的假设是什么?

到底对不对?

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

⑵打破知觉习惯,不受习惯化的影响。

每天要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再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种,有时不妨试着换另一只手,不要总是使用利手;再看望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

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考系。

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食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者写的文章或书,再安静的树林里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

不同的经历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⑷克服知觉定势。

无论何时,只要你把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己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

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

⑸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

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的支配是困难的。

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且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

在争论或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地观点。

⑹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

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

第一,要提出疑问;第二,要澄清事实;第三,要参考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

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整。

⑺注意,要努力有意识地去注意你周围的人何事物,而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

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行沟通。

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

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的检验(即通过获得追加的信息来检查自己的知觉)之后再把它知觉为事实。

3.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

1.根据知觉的选择性,更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对比、不一致等更可能成为知觉的对象,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学过程中,色彩对比鲜明的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教学内容的重复等,都是利用知觉的特点。

2.知觉的整体性形成过程中,刺激物强的部分比若得部分起的作用大,刺激对象强的特征决定知觉的整体性,而弱的特征常常被掩盖。

所以,教师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讲授等,都能提高学生的知觉理解性。

3.增加知识经验、运用语词可以提供知觉的理解性。

 

第五章记忆

一、填空题

1、按记忆的内容来分,有()、()、()和动作记忆;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和()。

形象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2、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和()。

编码,储存,提取

3、斯伯林开始研究感觉记忆时,采用了(),后来他设计了()。

整体报告法,部分报告法。

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长时记忆的容量是()。

7加减2个组块,无限的。

5、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

艾宾浩斯。

6、心理学家佩维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