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077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docx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设计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学时:

72学时     学分:

4学分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课 开课单位:

旅游与环境学院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 

一、课程的性质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一门基础性和导论性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在人文地理课程群体中处于总括地位,主要向学生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及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掌握部分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让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主要有文化与人文地理、人口地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工业的出现及发展、种族民族民俗、聚落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及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等。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可以选讲、旅游地理和语言地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

四、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学时

1

绪论

6

2

文化地理学

10

3

人口地理学

10

4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6

5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4

6

种族民族民俗

6

7

聚落地理

10

8

旅游地理

8

9

语言地理

自学

10

政治地理

8

11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4

 

         

 

 

 

 

 

 

 

 

 

 

 人文地理学课程共包括11章,计划学时72课时,其它章节作为自学部分。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自学、讨论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启迪学生的思维。

六、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30%:

包括人文地理课程小论文及作业、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

2.期终考试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期终考试成绩)×0.7。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主要教学参考书:

1、王恩涌,赵荣等,人文地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

2、陈慧琳,黄成林,郑冬子,人文地理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1)

3、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

4、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

5、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

6、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

八、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特点,了解人文地理的发展历史,能掌握并运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特征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古代人文地理学,近代人文地理学,现代人文地理发展,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论,人文地理学传统方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重点: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人文地理学发展。

难点: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及方法

 

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识记文化的概念、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理解和掌握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整合以及人地关系的概念和理论。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结构

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文化的形成,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

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难点:

文化适应、生物适应,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史层说

第三章人口地理学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并达到综合应用;识记世界人口分布格局及特点、迁移历史;掌握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模式,能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人口增长

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出生,人口的死亡,人口的自然变动类型,世界人口的发展过程,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年龄构成。

第三节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人口迁移

世界人口的迁移概况,人口迁移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五节 人口迁移的理论模式与模式

拉文斯坦迁移法则,“推—拉”理论,成本——效益理论,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重点:

人口出生、死亡的指标,影响人口出生死亡的因素,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

难点: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容量,人口迁移理论,人口转变模式。

 

第四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农业起源的理论和过程,识记各类农业的概念、特征,并能综合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主要介绍农业起源的理论、农业起源的地点、农业的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产生的背景条件、主要类型的概念及其特征。

重点:

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宴享说),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原始农业。

难点: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及其类型。

 

第五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做到综合分析和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工业生产的扩散,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主要产业类型及工业区

第三节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工业分布的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

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扩散及继续发展,工业分布的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难点: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第六章种族民族民俗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达到理解,能综合应用分析问题。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种族与地理人种

种族的起源,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

第二节 民族

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

第三节 民俗

民俗的内涵、形成与特点,主要民俗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流行文化

重点:

种族,种族的起源理论,地理人种。

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民俗的内涵、形成与特点。

难点:

种族与环境,种族划分的标志,民俗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七章聚落地理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达到分析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聚落

聚落与聚落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城市

城市概念及特点;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化过程及类型;城市体系及模式

第三节 集镇与农村

集镇、集市及特点;村落与环境的关系;村落类型等

重点:

聚落,城市,乡村,城市与环境的关系,集镇,集市特征,村落与环境,村落类型。

难点:

城市化,城市化类型,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第八章旅游地理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识记、达到综合分析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古代旅游业的发展,近代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旅游的区域特征

旅游活动的性质、特点与类型;旅游业的性质及特点

第三节 旅游者的动机与决策

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分类,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

第四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旅游地

第五节 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旅游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的影响等。

重点:

旅游、旅游活动,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客源地与目的地,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旅游地,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旅游的环境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难点:

旅游动机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第九章语言地理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领会。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的产生,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世界语言谱系,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语言传播的特性,语言的传播与环境,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

第四节语言景观

世界文字及其特点,地名景观

重点:

语言的产生,语言的本质,世界语言分布,语言的扩散及结果、语言景观、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难点:

语言景观、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第十章政治地理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领会。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

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过程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国家的中心性区域,边界与边疆

第三节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要素,国家实力分析

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重点:

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过程,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国家的中心性区域,边界与边疆,、国家权力要素,国家实力分析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难点: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第十一章 人文地理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领会、初步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节 世界新政治地理格局重的人地关系

世纪之交的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第三节 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

重点:

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纪之交的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难点:

阿米什人生产中的节能农业村,客家人土楼中的传统文化,万丰村—一个共同富裕的城市村落。

二、陕西师范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模块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见习(野外实习)大纲

 

学时:

1周              学分:

开课单位:

旅游与环境学院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

一、实践的目的与任务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一门基础性和导论性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人文地理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及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让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人文地理基本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

对于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只有到现实环境中去考察,才能使认识深化,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了解,扩展、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1)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课堂所学的各种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复杂关系,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印证,联系实际加深对人文地理事象及其规律的认识。

   

(2)学习人文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及开展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开展野外考察和实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田野工作方法和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程序,为以后的教学与实践工作服务。

二、实践时间、地点

   实习时间:

安排在“人文地理”课程课堂教学期间或课堂教学完成之后。

一般安排在第3学期,实习时间共1周。

   实习地点:

根据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实习预选地点的发展特点等情况选择实习地点。

三、实践组织方式及要求

1.组织管理的方式及要求

   由地理专业带队教师2—3人以及实习学生组成野外实习队伍,带队教师中设队长1名,负责实习队伍的领导工作。

专业指导教师由实习带队教师以及聘请实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2.对教师的要求

   带队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地理教学和野外实习指导经验。

负责野外实习的讲解、实习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实习地(实习单位的联系)的联系及协调、交通食宿等的计划和安排等。

3.对学生的要求

   遵守实习队的纪律,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维护个人、集体以及学校的形象;野外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4.对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实验员的要求

   人文地理的野外实习在选择地区和路线上有自己的独特要求。

实习地区应尽量选在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业,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都有一定实习价值的地区。

   实习地区的人文现象应比较复杂,有多种经济类型及各种人文景观;实习地区在自然地理方面与人文、经济条件方面要具有典型性,而且二者联系密切,便于考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实习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有较大的经济中心作为实习的根据地。

地区经济发达,辐射力强,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显著,有利于考察相分析;实习地区人文景观变化大、景观类型较多,能增加更多的地理物象的知识,可以从不同侧面观察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

5.对实践教学报告的要求。

   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内容充实、文字简明扼要、分析透彻、提出的建议合理而有价值。

在报告撰写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想性、科学性、综合性和逻辑性。

完整的实习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图件、数据、表格、照片等。

四、实践考核方式及办法

   对于野外教学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成绩考核,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单独记录成绩,也可以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分。

根据野外实习的目的和要求,还应该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作风和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

五、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野外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考察实习的主要内容可以选择:

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调查分析;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别性与相似性及其形成的因素,如不同地域文化、景观及工农业活动、旅游活动等的调查和对比分析;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发展演化规律等的调查和制图分析,如民风民俗、方言、旅游资源及景区、宗教、行为等;城市及农村聚落的形成因素、作用及辐射范围,聚落地域系统(以城市地域系统为主)的内外联系和作用等;一些特殊社会现象的调查研究,如区域社会贫困状况及阶层分化等。

对于野外实习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习区域的特点及实习时间和经费限制等情况,在实习计划中具体选择部分内容或侧重点予以进行。

六、教改说明及其他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是让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特的基本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地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能够加大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力度,为做好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