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467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docx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作文指导《学会记事》

v【情窦初开】(导入新课)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情,有些事情很有意义,值得赞扬;有的事情却给人留下深刻的教训。

把这些事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某一侧面如实地、有条理地记叙下来转告给更多的人,这样的文章就是叙事作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一件事叙述得有声有色,条理清晰。

v【立竿见影】(教学目标)

1.掌握叙事作文的写作顺序;交代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重点)

2.完整具体曲折叙写亲身经历的事;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感情。

(难点)

3.留心生活,培养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的习惯。

第一节作文指导课

诗意篇

v【开门见山】(例文剖析)

1、回忆本单元《秋天的怀念》《散步》在记事上有些借鉴的地方。

(1)《秋天的怀念》

1.回忆了几件与母亲有关的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2.多处人物描写,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

(2)《散步》

1.用一件小事来抒发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呈现多元化的主题,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2.两处景物描写,烘托一家人散步的愉悦心情,映衬家人之间的和谐温馨,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3.多处运用对称句描写人物的语言和“我”的心理,更加真实可感。

2、读同学的作文,完成学习任务

雨中送伞

①那天,是一个同往常一样的一个星期五,但那天的天气却很差,下着瓢泼大雨,刮着呼呼的风,天空中时不时地传来轰轰的雷声。

②和往常一样,向家里打一个电话,但接听电话的却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

一声颤抖的“喂”震撼了我,电话那边传来一个断断续续的声音,“是亮亮吗?

”我连忙答道:

“嗯,爷爷,没什么事,再见!

”说罢就挂掉了电话。

③一个人坐在向家驶去的汽车上,心中想着:

“接电话的为什么不是爸爸妈妈,哦,他们今天肯定不在家,但为什么不要爷爷来接我呢,下车的地方到家的那一段路怎么走呢?

淋雨就淋雨。

④终于到了,想到自己将在这昏黑的地方,冒着风雨奔跑,却又有一些恐惧。

不过,随即在不远处的屋檐下,看到了一抹鲜红,一个矮小的身影,撑着一把鲜红的伞,虽然陈旧但仍然醒目,不时的踱着步,搓着手。

⑤我一眼便认出了那是爷爷,于是我下车后迅速地绕开了爷爷。

准备独自离开,爷爷却似乎真的比我想象的敏锐的多。

他先开口叫住了我。

我故作惊讶地说道:

“啊,爷爷,你怎么在这?

”爷爷说道:

“我来接你啊!

我还以为我来迟了呢,在家洗澡换衣服花了不少时间。

”眼前的爷爷确实让我惊讶,穿着整洁的衣服,还穿了一双皮鞋,或许爷爷知道,我不喜欢他穿着灰仆仆的衣服,和充满烟味的衣服吧!

不过更让我惊讶的是爷爷瘦了,瘦得只剩下皮包骨,我实在难以想象,他是如何走到这儿来的,说不定一阵风就能将他掀翻。

⑥爷爷又说道:

“亮亮,走回家吧。

”我走到爷爷伞下。

那柄鲜红的伞为我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里面阳光灿烂,充满着温馨的气息,“阿嚏”,由于衣服穿得太少,我不禁打起了喷嚏,爷爷见了,连忙说道:

“来,孙子,披上我的夹衣,我来给你背书包。

”爷爷的衣服上仍然残留着一丝烟味,但我却觉得能从中嗅出爷爷的爱。

就这样,爷爷用颤抖的手努力平稳的撑着伞。

⑦爷爷虽然已离我而去,但雨中的那一抹鲜红却是我永远的记忆,无论何时,那淡淡的烟味都让我无法忘记,爷爷永远活在我心里。

优点:

记叙事件清晰,表现了爷爷对我的理解与关心。

缺点:

事件太常见,描写不细致,主题少新意。

建议:

(1)文章的开头,要给人一见倾心的感觉,即使是旧的材料,也要在语言上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

(2)对一些不真实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调整;充分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

(3)适当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4)运用铺垫的手法,使情节更加真实自然;

(5)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更加强烈;

(6)运用一语双关的方法结尾,写出走路踏实,也表现心中的踏实,从而含蓄地揭示文章主旨,从送伞的过程中,感受到爷爷爱孙子,孙子也爱爷爷。

情意篇

v【仙人指路】(知识指南)

1、叙事完整。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

往往在文中点出即可。

2.把“事件”清楚、完整最关键——起承转合

(1)“起”是起因;

(2)“承”是事件的过程——线索明确,脉络清晰,前后连贯,描写具体:

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

(3)“转”是事件的转折——出人意料;

(4)“合”是对该事件结果。

2、情节曲折(有波澜)

(1)善用伏笔与铺垫。

1.伏笔可以理解为前面文章为后面文章埋伏的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伏笔要有伏必应,前后照应。

刚刚从外面回来,两只手冻得通红的我,一边搓手一边跺脚,企图用“摩擦生热”汲取热量,教室的门上写着“随手关门”四个大字,因为坐在前排的同学往往要吃开关门的苦头,那一股透骨凉的寒风直从裤管向上钻,侵袭着全身,可偏偏有同学大意,开了门却不关紧,所以同学们在门上写了“随手关门”四个大字,用来提醒同学们注意。

点评:

开头的“随手关门”为后文埋伏笔,暗示下文将会写到班里与“关门”有关的事情。

2.铺垫是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可以渲染气氛,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切心情,增加作品的吸引力。

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

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

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

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

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

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

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

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

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2)合情合理的悬念与转折。

“号外,号外,林立在北京的妹妹来信了,里面还有一沓照片呢!

静谧的中午就这样被打破了。

宁静的嗓门天生尖锐,加上她刻意捏起了嗓子,又运足底气,就格外具有震撼力。

几个小子,加上几个“野丫头”早已按捺不住,一群“疯子”冲出来就想抢信。

就连几个睡觉特别香的家伙也睡眼蒙眬地喊:

“什么事?

什么事?

这么刺激!

点评:

开篇为读者亮出一封神秘的信,这封信不仅吸引了文中小伙伴的注意力,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信里到底写了什么?

”伴随着这样的猜想,文章顺着开篇巧设的悬念一路铺陈开来,紧紧牵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3、环境渲染(用好环境衬托,为记叙文增色)

(一)分类

1.用环境描写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

【例如】《夜走灵官峡》的开头描写了那高山大谷,描写了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为的是表现筑路工人和他们的孩子们生活、战斗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之中,从而表现工人阶级不畏艰苦、献身建设的精神风貌。

如果此中描写的是花好月圆,那么故事也就不会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和如此深刻的含义。

2.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活动的背景

【例如】《最后一课》的开头,写了一个孩子眼中那暖和、晴朗的天气,又更多地写了普鲁士兵的操练以及那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

——它表现出人们生活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只有在这种背景下才有可能有那悲壮的“最后一课”。

3.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

【例如】《枣核》,通过对“朋友”的花园特别是“北海”的描写,表现了人物对祖国对故土的眷念。

又如《老山界》,通过对“半夜里”山景的描写,烘托了革命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用环境描写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

【例如】《花市》的开头,描写的是美景:

“紫竹、刺梅、石榴、倒挂金钟、四季海棠,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这段描写生动地透露出了一种充满生机的、祥和的生活气息。

有了这种气氛,就有了“花市”,有了“花市”中的故事。

5.用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心情

【例如】《社戏》中对“两岸的豆麦”等内容的生动描写便是。

在这春夜出航的诗情画意之中,难怪“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6.用环境描写来抒发人物的感情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对百草园景色那生动而又深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乐园”的美好情感。

(二)注意:

1.写景要有分寸,不要求多,点到为止;

2.写景要有目的,即景物的描写一定要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中心服务;

3.写景要准确,也就是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不要把春天的景物当作秋天的景物写出来;

4.要安排好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

4、真情实感。

(1)积累动情点。

积累动情点,就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

(2)寻找动情点。

不说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大明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3)选好动情点。

1.真实原则。

选择真实的材料来写。

要把所选的材料写真实。

2.细微原则。

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4)交待动情点。

为什么同样的事,别人不能动情?

又为什么相似的事情,昨天没有动情尔今天却会动情?

交待了动情的原因,也等于营造了令人感动的氛围。

(5)渲染动情点。

对典型事件,运用烘托、对比等手法,渲染人物的精神品质。

5、语言生动。

(1)词语运用求一“准”

练习题一:

1.先填上适当的动词及修饰语

剥落岁月涂满脂粉的脸庞,八女投江的故事,像血,依然(动词)在我们民族的脉管。

背对着敌寇的追杀,八个抗联女战士,相携着蹈入(修饰语)江……那一刻,苍山悲鸣,秀水呜咽。

70多载流转的岁月(动词)了历史的风云,只有那(动词)烈士躯体的乌斯浑河,在奔腾不息地激越流淌中,一直在低吟挽歌。

参考:

剥落岁月涂满脂粉的脸庞,八女投江的故事,像血,依然奔腾在我们民族的脉管。

背对着敌寇的追杀,八个抗联女战士,相携着蹈入寒江……那一刻,苍山悲鸣,秀水呜咽。

70多载流转的岁月漂洗了历史的风云,只有那收留烈士躯体的乌斯浑河,在奔腾不息地激越流淌中,一直在低吟挽歌。

2.看看上面参考部分哪些地方还能再添修饰语,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

剥落岁月涂满脂粉的脸庞,八女投江的故事,像(修饰语)血,依然奔腾在我们民族的脉管。

背对着敌寇的追杀,八个(修饰语)的抗联女战士,(修饰语)相携着蹈入寒江……那一刻,(修饰语)的苍山悲鸣,(修饰语)的秀水呜咽。

70多载流转的岁月漂洗了历史的风云,只有那收留烈士躯体的乌斯浑河,在奔腾不息地激越流淌中,一直在低吟(修饰语)的挽歌。

3、填上上面参考部分的修饰语。

参考:

剥落岁月涂满脂粉的脸庞,八女投江的故事,像滚烫的沸血,依然奔腾在我们民族的脉管。

背对着敌寇的追杀,八个衣衫褴褛的抗联女战士,蹒跚相携着蹈入寒江……那一刻,流黛的苍山悲鸣,磅礴的秀水呜咽。

70多载流转的岁月漂洗了历史的风云,只有那收留烈士躯体的乌斯浑河,在奔腾不息地激起流淌中,一直在低吟凄美壮丽的挽歌。

练习题二:

1.填上适当的古诗词,为语句增添伤感与凝重的气氛

在(古诗词)的深秋季节,也是在(古诗词)的清晨,踏着一路的伤感与凝重,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乌斯浑河河畔。

参考:

在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深秋季节,也是在落木萧萧下的清晨,踏着一路的伤感与凝重,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乌斯浑河河畔。

2.填上适当的诗句(可引用现成的,或即兴创作的),使句子优美、形象,有文采。

听她的音乐,你能感受那种(一两句诗,表达婉约、悠扬的意蕴)的境界。

参考:

听她的音乐,你能感受那种一笛芦花飘落的细雨,被桨橹驮到远岸的境界。

练习题三:

填上适当的动词、修饰语,使语句更贴切、富有文采和表现力。

1.1925年的春天,(修饰语)的光影(动词)了那一季的艳阳,街头的杨柳仿佛一夜间返青。

她背着新书包,(修饰语)地(动词)着自己的情绪,纵容放牧自己的好心情,走进悦来镇北门里小学校。

参考:

1925年的春天,琐碎的光影斑驳了那一季的艳阳,街头的杨柳仿佛一夜间返青。

她背着新书包,随意地宠溺着自己的情绪,纵容放牧自己的好心情,走进悦来镇北门里小学校。

2.赵一曼的名字,就像一颗(修饰语)的星辰,高高闪亮在(修饰语)天空;又像一轮(修饰语)的圆月,照亮每一个我们怀念她的夜晚。

参考:

赵一曼的名字,就像一颗耀眼的星辰,高高闪亮在历史的天空;又像一轮皎洁美丽的圆月,照亮每一个我们怀念她的夜晚。

练习题四:

填上适当的动词、修饰语,使语句更具有文采。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冷云归入弱者的先烈。

她在她的时代,(动词)过、(动词)过、(动词)过、(动词)过、(动词)过……她坚持了自己的信仰,为自由而战,既是为了民族,也是为了个人。

她始终将自己的生命,保持在出生状态。

参考: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冷云归入弱者的先烈。

她在她的时代,反叛过、挣扎过、探索过、抗争过、奋斗过……她坚持了自己的信仰,为自由而战,既是为了民族,也是为了个人。

她始终将自己的生命,保持在出征状态。

(2)构造句式求一“活”

利用一些具有特色的固定句式来构建整句,可尽显铺排之势,助于抒情,利于议论。

1.可用假设性关系的句式,利用推理的方式,层层深入,步步逼近,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例如: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翠绿。

(《人生的斗士》)

2.可用条件性的句式构建整句,析事明理,增强思辩。

例如:

只要你不拒绝小草的卑微,希望的田野不会拒绝你放飞的梦想。

只要你不拒绝雪山的巍峨,圣洁的雪莲就不会拒绝你内心的纯洁。

只要你不拒绝一步一个脚印的平凡,诱人的光辉就不会拒绝你对他们的拥有。

只要你不拒绝帮助别人的诚心,善良的人们就不会拒绝他们对你的喜欢。

(《人生的内涵》)

3.可用因果性的句式构建整句,明确因果增进推理。

例如:

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

(《思维,请守住幸福》海南考生)

在创作的过程中,除可利用多种逻辑关系来构建整句,还可以在状语、定语等方面做文章,还可以运用独词句,还可以利用倒装句式等来构建整句。

(3)修辞巧用求一“美”。

在语言表达中运用修辞手法,恰如给人穿上华美的服饰。

如果在一段话中同时使用几种修辞手法,往往能获得美不胜收的效果。

例如《珍惜所拥有的青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青春是水,是正在东逝的水;青春是柴,是正在燃烧的柴;青春是风,是正在弄舞的风。

水是淹没庄稼还是滋润土地呢?

青春是创造辉煌还是甘于沉默呢?

柴是助长灾害还是完成使命呢?

青春是无悔逝去还是满怀泪痕呢?

风是助长浪头还是帮帆过海呢?

青春是造福人间还是殆害万年呢?

(4)嫁接移用求一“趣”。

调侃活泼的语言追求情趣化表达

1.夸张,让事物的特点夸大明显,如“人运气坏,喝凉水都塞牙缝”;

2.比喻,新奇的喻体不仅可以使深奥的事情通俗化,还让人发笑,如“老师的问题仿佛一道美味可口的红烧狮子头,同学们举起叉子一样的手臂抢着要吃”;

3.比拟,选择特别的动词,营造幽默,如“才走两步,她的高跟鞋的鞋底和鞋跟就离婚了”;

4.曲解,故意对我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新颖的解释,“强词夺理”中,得出荒谬的结果,如“我喝水只喝纯净水,牛奶只喝纯牛奶,所以我很单纯……”

5.综合运用:

《战“痘”记》中写道:

“曾几何时,我光滑的脸上突然冒出了一群美丽的青春疙瘩痘,顿时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在我的脸上呈现。

那一颗颗红色的小痘子在我脸上找到了合适的住所后,愈加放肆,开始呼朋唤友,繁殖后代。

不几天,我整张可怜的脸就红一块白一块了,用手一摸更是高低起伏,仿佛是一张中国地图,咱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挤到这儿来了。

(5)诗词借用求一“雅”。

1.一是引用诗词典故,能显示积累之多,运用之活;

2.二是让文言白话交融互渗,兼顾明白晓畅的白话和整齐典雅的文言。

这样的语言如行云流水,韵律畅达,文字精练,内蕴丰赡。

《致和坤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

“能看到自己的人和只能看到别人的人,都是凡人;既能看到自己又能看到别人的人,方为圣贤。

奈何先生只看到自己,却熟视无睹于别人,是以身死名裂。

君不宜怨天尤人。

第一句话,用白话文在摆观点;第二点,用文言说理,显得自然贴切,格调高雅。

v【柳暗花明】(文题解析)

1、下边这件事写得既简单又干巴,不能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

请你帮忙“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2、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

回到家里,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3、提示:

4、1.扩写练习要以保留语段的原意为原则,适当地“添枝加叶”,尽量把事情写得丰满、生动一些——一是添加细节,二是融入情感。

2.添加细节,比如:

为什么摔跤,摔跤时的惨状,长辈看到后心疼的目光……

3.融入情感,就要恰当使用一些描写心情、感受的修饰语或句子。

可以在叙事之中融入个人情感,也可以在结尾处抒发情感,以此点题。

范文1:

那天中午放学回家,我和小宇在路上你追我打,玩得不亦乐乎,但乐极生悲,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磕在水泥路面,刚穿不久的新校服擦破了一个洞,里面的肉露出了白花花的骨头,手撑在地上向前滑了半米远,也像“开了花”。

从未吃过这种苦头的我只觉得一阵钻心的疼痛!

痛得忍不住像小刺猬一样缩成了一团。

小宇见状,连忙跑过来搀扶我,在他的帮助下,我一瘸一拐地挪回了家。

一家人都围了上来,爷爷摸着我的手,奶奶抚着我的膝盖,眼里噙着泪水,嘴里一边直喊“乖乖”,一边叫爸爸、妈妈“赶快拿药”.妈妈腰上还系着围裙,正在准备午饭,见我这个样子,顾不上解下围裙,心急火燎地在柜子里找药。

爸爸站在一边不停地询问小宇“是怎么一回事”,妈妈拿来药后,他接过来小心翼翼地为我搽上消毒药水,一边问我“怎么样”“是不是很疼”“要不要送医院”……看着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暗暗发誓:

为了自己,也为了亲人们,今后再也不在路上疯闹了。

范文2:

好好的天说变就变,正是放学的时候却下起了小雨,还好早上出门的时候妈妈让我带了一把伞。

因为雨不大,我把伞拿在手里懒得打开,就和几个好朋友有说有笑地回家,说到高兴的时候禁不住嘻嘻哈哈你追我赶起来……突然我脚下一滑,“啪”地一声摔在地上,立刻感到右手和膝盖火辣辣地疼,耳边听到他们在哈哈大笑。

他们看到我龇牙咧嘴的样子就把我拉起来,我低头一看,原来我右脚正好踩在湿滑的石块上,再一看右手掌出血了,校服的裤腿也磕破了。

我再也笑不起来,狼狈地回到家里。

妈妈看到我,问我怎么了,我低着头不出声,伸出右手。

妈妈拿起我的手,立刻大叫起来:

“这是怎么了?

怎么出血了?

”爷爷奶奶闻声从里屋出来:

“怎么了?

出什么事了?

”我抬头看见他们脸上写满了“着急”。

我小声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他们。

妈妈正在唠叨我“不好好走路”的时候爸爸回来了,他赶紧拿起我的手看了一眼,快步走到摩托车旁,一下子骑到摩托车上,说:

“赶快到医院去!

”……

【点评】经过“添枝加叶”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交待得很清楚。

与原文比较,一是添加了细节,如摔跤的原因、摔跤的惨状、长辈的反应等。

二是融入了情感,如长辈们的语言和行动都包含着疼爱、着急之情。

范文3:

那天放学,刚走出校门,我就看见前面围了一大群人,发生什么事了?

①我边想着边迅速地跑过去。

一不留神,重重地摔了一跤,手上擦破了皮,校服裤子也磕破了。

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奶奶一看见我就大惊失色地叫起来:

“哟,这是怎么了呀?

撞倒了还是摔跤了……”我还没开口,妈妈又围上来,心疼地检查我身上说:

“瞧这手上都蹭破皮了,还有哪里伤着没有?

……”还是爸爸比较冷静,简单地问清原委后,摸着我的头说:

“男子汉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以后走路注意一下就行了!

”站在边上的爷爷,手上已经拿着药水和纱布。

①开头发出疑问,情节顿生波澜,吸引读者阅读。

②鲜明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人物形象毕现。

【点评】行文紧扣文题,摔跤是因,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对“我”的关心是主体。

扩写增加了对摔跤原因的交代及细致、生动的人物刻画,使情节合理完整而起伏有致,人物栩栩如生如在面前,表现了亲人对“我”无微不至的浓浓的关爱之情。

5、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记叙为主的作文。

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这是半命题作文,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

注意题目中“真”表明这一感觉或心理应是很深刻的、记忆犹新的。

2.要求以记事为主,那就要注意记叙的六个要素,有重点地将这件事写得清楚、完整。

3.注意开头、结尾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扣住题目。

叙述中要适当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语句,让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

那一次,我真惭愧

每当想起那件事,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就感到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啃我的脸一样。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非常寒冷,外面刮着凄厉的北风,地上都冻得硬硬的。

早上第一节课下后,该做广播操了。

我怕冷,真不想出去做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我缩着脖子琢磨起来。

一个念头忽然跳入我的脑海:

前天沙晓娟同学说肚子疼,夏老师不是没让她做操吗?

我不如也装肚子疼。

广播里响起了《运动员进行曲》,同学们照例出去做操了。

我坐在位置上,右手捂着肚子,左手放在桌上,脑袋垂得低低的,嘴里还不时地哼哼。

夏老师走进来,见我这副痛苦模样,便关切地问:

“赵志达,怎么啦?

身体不舒服吗?

”一边说,一边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

“肚子疼。

”我无力地点了点头。

“要不要到学校诊所,去拿点药吃一下?

”“不用了,早晨吃过了,还是有点疼。

”“那你今天就别去做操了,以免再受凉,好好休息一会儿,也许就好了。

”说完,老师就出去了。

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不由暗喜,这么容易就躲过去了!

我慢慢走到窗边,看见同学们正迎着大风,整齐而有力地做操。

不知什么原因,心里总有点不自在。

广播操结束后,同学们回到班上,纷纷围着我嘘寒问暖。

有的问:

“你肚子还疼吗?

”有的说:

“多揉揉就不疼了!

”还有的说:

“要不,我陪你去学校诊所看一看吧!

”我连忙说:

“不要紧的,不要紧的,我吃了药,休息一会儿马上就会好的。

”大家听了,也就放心了,一起出去玩了。

看着他们玩得正高兴,我脚都发痒了,但因为担心露馅,只好坐在位置上埋头“休息”。

第二节上语文课,夏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同学们也踊跃发言。

平时我是个爱发言的人,一时忘了自己“生病”,忍不住高高举起手来。

当我响亮地答对了问题时,老师不仅肯定我思维敏捷,声音响亮,还当场对我大加表扬:

“赵志达同学今天身体不舒服,还这么积极地回答问题,我们大家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而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脸上火辣辣的,仿佛那一个个巴掌正抽在我的脸上似的。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想起它,就惭愧得脸发热、发烫。

因为惰性发作,我撒了谎,欺骗老师,欺骗同学、欺骗自己。

而老师的关怀和表扬,同学的问候与情谊,却像寒冬的一缕缕阳光,照在我心上,暖乎乎的。

我想,今后再也不能做这种荒唐的事了。

【点评】这篇作文细细回味,主要有这样几个亮点:

①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串联起众多材料,文脉贯通,组成一个整体。

从开始的“怕冷”“不想出去做操”到“不由暗喜”,从“心里总有点不自在”到“担心露馅”,从“心里真不是滋味,脸上火辣辣的”到“惭愧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