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4358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docx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学习目标全解

通过观察、比较和阅读,学会描述火山喷发、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目标解读:

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

知道火山是由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地震是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断裂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的现象。

乐于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地震,并意识到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目标解读: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

模拟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的结构模型和工作模型,模拟火山喷发现象,意识到火山喷发的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模拟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形成,借助三个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形成、岩层断裂和岩层错动等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观察并体验能量积聚及释放时会产生震动。

通过阅读与研讨,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

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

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

难点

教材内容全解

活动一一了解火山喷发

1.什么是火山喷发?

火山形成于地表下面,越深的地方,温度就越高,大约在32千米深处,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岩石熔化时,就会膨胀而需要更大的空间。

这种被高温熔化的物质便会沿着隆起形成的裂缝上升,当熔岩槽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的压力时,岩浆会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发形成一座火山。

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大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薄弱地带。

有时候,熔岩从地面上的一个洞口逐渐渗出来;有时候,它会被喷射到空中再落到地面。

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2.火山喷发时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3.火山喷发后又是什么样的?

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

4.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可怕、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

喷发出的火山灰不仅污染空气,流出来的炙热岩浆还会淹没村庄和城市,毁坏农田。

发生在海底的火山喷发还会形成海啸。

 

火山喷发虽然伴随着灾难,但灾难过后,却留给人类一笔"财富"。

火山喷发时产生的大量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因此往往火山附近的土地都非常肥沃。

火山内部蕴藏的热量可以用来发电和供热,有的火山喷发还会增加陆地面积,一些岛屿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另外,火山喷发还能产生许多珍贵的矿藏,如金刚石等。

活动二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目的:

模拟火山喷发,仔细观察给土豆泥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体会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实验材料:

三脚架、铁盒、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

实验步骤:

(1)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人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3)将铁盒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活动手册

实验现象:

土豆泥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

上面的土豆泥被顶起来;番茄酱开始冒出大泡泡;周边土豆泥松动。

实验分析:

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土豆泥模拟地球的岩石圈层(地壳);番茄酱模拟地幔层的岩浆;番茄酱穿过土豆泥冒出来的过程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结论:

火山喷发前有预兆,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名师点拨这个实验中,番茄酱模拟岩浆,土豆泥模拟火山,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

最关键的是土豆泥和番茄酱的黏稠程度。

番茄酱要呈液态,以便受热喷出;土豆泥要稍黏稠些,能堆成火山状将番茄酱围住,顶部覆盖厚度以番茄酱膨账时能顶破它为宜。

活动三了解地震

1.什么是地震?

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

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在地球上从木动时就把长期积累的能发大板块之间相挤发的构道地震。

地下深处岩石在破裂、动时就把长期的能急刷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引起房摇地功。

地展的能大小展级来表示,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用烈度来表示。

2.了解地震带米的尼舌。

地震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公路毁坏,桥梁断裂、水坝开裂、铁路变形、冲毁港口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导致地面裂缝、塌陷、山体滑圾等目然火吉。

地展的且接灾害发生后,会使引起次生灾害,如水灾和火灾等。

地震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活动四一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

1.模拟地震。

实验目的:

能用简单的器材模拟地震,形象地感知地震的力操作提示

量和地震形成的过程。

实验材料:

海绵、木片、泡沫板等。

弯曲的木片不能离眼睛太

实验步骤:

(1)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的产生。

(2)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

(3)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

实验现象:

(1)多层海绵丛中间向上隆起,产生了褶皱。

(2)木片断裂:

产生震动,发出断裂声,两手有震感,会感觉到麻木。

(3)泡沫板产生错动,一块在下托起另一块。

实验结论:

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褶皱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使大经烈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的破坏力量,这就是绝大多数地震产生的原因,有时这种力量会使板块之间发生错动、抬升等情况。

比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活动五了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救常识

1.在家中如何进行自救?

头脑保持清醒冷静,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在单元楼内,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

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可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2.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自救?

 

正在滴出的影居院应立即停止演出,观众应躲在排榜下或舞台脚下,震后有秩序地组用众分需.正在体育场进行比赛的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

正在上课的学生应迅速躲避在课桌下,地震停止后,在教师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

3.地震逃生口诀。

地震逃生口诀

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

厨房有危险,厕所把身藏

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

高楼遇地震,电梯不能乘。

楼梯要通畅,沿墙安全撤。

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房。

切忌胡乱跑,目标是广场。

地震发生时应保持镇定,采取正确的避震和逃生方法,避免错误的做法。

就地避震时要选择安全场所、保护好头部。

逃生时要走安全通道,到空旷的广场。

名师点拨地震发生过程非常短暂,通常只有短短几秒到十几秒。

所以当地震发生时就近躲避是非常必要的,除非在十几秒内能迅速跑到户外开阔地,否则不要尝试往外跑或往楼上跑。

遇到地震时,牢记"伏地、遮蔽、手抓牢"的地震保护自身口诀,做法是在地震来临时要赶紧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能产生色散现象的光是()。

A.蓝色光B.黄色光C.太阳光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一现象叫做光的色散,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能产生色散现象的光是太阳光。

2.地震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在教室里迅速躲到课桌下

B.在家里,可以钻到床下、桌下、卫生间等

C.在外面,向空旷安全处疏散

D.高层住户马上乘电梯下楼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

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

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当地震发生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不能乘坐电梯下楼。

3.下列光源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蜡烛B.灯泡C.荧火虫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一般能够发出可见光的物体叫光源,通常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蜡烛、灯泡是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

4.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有()。

A.月亮B.镜面C.萤火虫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以上选项中的物体是光源的有:

萤火虫。

月亮、镜面不是光源。

5.小红距镜子2米,镜子里的像和小红相距()。

A.2米B.4米C.5米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2m+2m=4m,所以B符合题意。

6.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原理制成的。

A.折射B.反射C.发光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反射是一种光学现象。

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日暑是由面和针两部分组成的

B.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是N级,指向南端的是S级

C.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少

D.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夹角越小,成像越多,因为两面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结果。

A、日晷是由面和针两部分组成的,说法正确;B、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是N级,指向南端的是S级,说法正确;C、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少,说法错误,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夹角越小,成像越多,因为两面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结果。

D、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说法正确。

8.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

A.越差B.越好C.不变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物体的反射效果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9.阳光射在室内的镜子上,镜子又能把光射在墙壁上,这是光的()现象。

A.反射B.折射C.斜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10.雨后,空中悬浮的许多小水点像()一样将阳光分成七色光,形成彩虹。

A.三棱镜B.平面镜C.凹透镜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所以雨后,空中悬浮的许多小水点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成七色光,形成彩虹。

11.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衣服是()色的。

A.红B.白C.绿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反射的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透过的色光。

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12.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正确。

A.铅笔发生弯折了B.铅笔变细了C.铅笔没变化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光在真空中偏折角度最大)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从侧面看铅笔发生弯折了。

13.牛顿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利用的是()。

A.凸透镜B.三棱镜C.平面镜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

14.下列现象,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

B.

C.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子:

小孔成像、影子、日食和月食等,所以A符合题意。

15.下面是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其中正确的是()。

A.红橙黄绿蓝靛紫B.橙红黄绿靛紫蓝C.红绿橙黄靛蓝紫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光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

16.下面的物体中,反光效果最好的是()。

A.镜子B.陶瓷C.塑料D.木头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最好。

因此选项中,镜子的反光效果最好。

17.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时,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

A.月亮所致B.太阳光的传播速度很快C.太阳已经升起,只是还被云挡着D.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是,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18.北宋时期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有著作()。

A.候风地动仪B.天工开物C.梦溪笔谈

答案:

C

解析:

C

【分析】

在世界的历史中存在很多著名的发明家,这些发明家的发明推动了世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详解】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19.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它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A.地壳B.地幔C.地核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

20.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可分为()。

A.岩石圈、地幔、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

C.地核、地幔、地壳D.地壳、地核、地幔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从地核到地幔到地壳,温度递增,密度递增,所以温度最高的是地核,密度最大的是地核。

21.在地球的许多地方都有温泉,通过这个地表现象,说明地球内部()。

A.有热水B.温度高

C.有水D.温度低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的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所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越深温度会不断升高,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温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22.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层,中间那一层叫做()。

A.地幔B.地壳C.地核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点睛】

掌握地球内部结构。

23.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探测地球的深度只能够达到()千米。

A.14B.20C.24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科学家早就想通过钻孔来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但目前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达到14千米,所以科学家的想法无法实现。

24.地球的圈层()依次是:

地核、地幔、地壳。

A.由里到外B.由外到里C.由近到远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地球的圈层由近到远依次是:

地核、地幔、地壳。

25.阳光可以通过什么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A.放大镜B.三棱镜C.平面镜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6.许多科学家都认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原因是()。

A.岩层被拉伸B.两大陆板块碰撞C.火山和地震

【答案】B

【详解】

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

许多科学家认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7.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迅速跑到空旷处B.乘坐电梯下楼

C.躲到桌子或床下

【答案】B

【详解】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目前尚难以准确预报。

一旦发生地震,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千万不要乘坐电梯,那样会被困在电梯里面,非常危险。

28.()不会风化岩石。

A.观察猜测B.风吹日晒C.雨水冲刷D.生物破坏

【答案】A

【详解】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观察猜测不会风化岩石。

29.大脑表面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有利于()。

A.大脑快速地生长B.更好地保护大脑C.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答案】C

【详解】

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

30.大脑和脊髓合称为()。

A.神经中枢B.脑神经C.脊神经

【答案】A

【详解】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31.脑的表面是()的。

A.平整B.有沟纹C.光滑D.块状

【答案】B

【详解】

人类的脑大致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个部分。

其中最大的部分就是大脑,约占脑部总重量的80%。

大脑呈半球状,分为两半。

由上往下看,就会十分清楚,左右脑几乎是对称的。

大脑的特征之一,就是表面有无数的沟槽,就是俗称的褶皱。

脑的表面是灰质,即大脑皮层,其隆起的部分为脑回,凹陷的部分称沟裂。

脑的表面是有沟纹,所以B符合题意。

32.神经就像电话电缆,起着()的作用。

A.保护大脑B.神经系统C.传递信息

【答案】C

【详解】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

神经分布在人的全身,就像电话电缆一样,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33.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

A.头部和内脏B.躯干和四肢C.头部和四肢D.内脏和四肢

【答案】B

【详解】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34.负责“报告情况”的是()。

A.脑神经B.运动神经C.感觉神经

【答案】C

【详解】

大脑是发出各项指令,这些指令靠神经来传达。

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要求学生掌握负责“报告情况”的是感觉神经。

35.()是低级的神经中枢,人体内的一些低级反射活动均有他控制。

A.大脑B.脊髓C.皮肤

【答案】B

【详解】

脊椎是低级的神经中枢,人体内的一些低级反射活动均有他控制,它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在反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故选:

B

【点睛】

本题考查大脑的功能。

36.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的是()。

A.传入神经B.传出神经C.神经元

【答案】A

【详解】

具有从神经末梢向中枢传导冲动的神经称为传入神经,相当于所有的感觉神经。

A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睛】

信息传递的过程是:

接收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A

37.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传播。

A.直线B.折线C.曲线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人类最早记载光的直线传播的是“小孔成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翟。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38.在“研究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实验中,橡皮分别从相同高度落下砸到手背上和脚背上,最先有感觉的是()。

A.手背B.脚背C.一样

【答案】A

【详解】

橡皮砸在手背上,刺激的信号通过手臂上的传入神经送到脊髓传入大脑;橡皮砸在脚背上,刺激的信号通过腿部的传入神经送到脊髓传入大脑,后者信号通过的”线路”长,所以反射需要的时间也长,A符合题意。

39.地震和火山是地球的___________引起的。

A.外部运动B.人类活动C.内部运动

【答案】C

【详解】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包括岩浆活动和板块运动等。

40.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非常()。

A.低B.高C.一般

【答案】B

【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

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核的温度非常高。

41.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当发生地震时,下列行为中不适合的是()。

A.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B.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

C.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答案】C

【详解】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所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发生地震时可以快速离开房间、躲在桌子下、可以躲进厨房里,如果我们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