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述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6771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论述题.docx

《教育学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论述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论述题.docx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

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一个服务”变为“四个服务”(即升学变

为适龄学生、学生素质、合格新生和合格劳动者)

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

突破“一切围绕升学考试”。

明确学校培

养目标

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

“3+1”(前三年文化课,第四年职业技术课)

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和教材改革(教

改的核心内容)。

趋势:

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四结合”。

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教学工作计划

1、建立学校教学工作的计划体系

2、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学校、教研组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工作的组织(教务处:

编班、排课、校历、作息时间、学籍)(三)教研组工作的管理

1、教研组的主要任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思想

水平、业务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培养良好的教风,改进教学计划,

提高教学质量。

2、教研组的设置3、教研组长的选用4、加强教研工作的指导,搞好教研组的建设(四)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指导(五)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1、明确的指导思想2、完整的工作体系3、对形成教学总理的诸要素实行管理4、对教学工作全过程实行管理5、教学工作质量检查与质量分析评价

序渐进、逐步推开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举措的针对性(3)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

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4)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

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

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生都可以受用的学习技

能,在终身教育制度下,成人教育的地位得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需要会得到更多地满足,

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考试失败与成功的概念将失去意义。

教育对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

意义,终身教育正好能够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教育要求,从童年期到老年期,每一个人的每

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优势与劣势。

为了使每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生活得有意义,当然就需要

在每一个阶段都接受相应的教育。

再说,当前人类正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终身教育、终

身制学习无疑有助于我们接受这些挑战。

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

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从结果来看,素

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

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

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对素质教育要有以下几点正确的认识:

(1)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教育的全盘否定

(2)素质教育不是对考试的否定(3)素质教育不是对加强“双基”教学的否定(4)素质教育不是要淡漠对尖子人才的培养(5)素质教育不是要让学生无所事事,没有课业负担(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加强薄弱课程和薄弱学校(7)素质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日常概念的层面。

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教师的智能结构:

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知识结构:

精深的专

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结构: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

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

之间的矛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

(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4)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类型

日益多样化(5)终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2)规定学校教育的性质(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

发展。

德育现实:

一是德育目标相对滞后,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三是

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四是教育方法单一,五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社

会现实往往与学校德育目标相异。

1、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

我个人认为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

关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德育排在“德、智、体、美、劳”之首,

可见其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一点,他至少会有所作为;但如果其他

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是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能力越强,危害越大。

同时,国家治理

社会的手段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二者的职能和调整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无法约束或

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通过道德来约束,所以党和政府才提出以德治国。

从这个角度说,道

德能力是基础和前提。

同时,道德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

道德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节,当

然,毫无疑问,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的形成,是其养成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

首先,中小学生大部分是六七岁至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

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

使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祖国、

爱人民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三是促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

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

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对自己、对社

会、对国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目标。

要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

从小学生的生活圈、中学生的社会公共生活面出发,让学生学会生活,以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要强调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统一在人格教育上,让“爱国守

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中小学德育应

注重人文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认知、判断、反思

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内容编排上,以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为中心,选取

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有助于他们解决

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能得到启发。

应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课堂上,多采用案例分

析、道德讨论、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平时辅以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亲子

沟通。

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国际性、开放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地方史、历史遗物、纪念碑等地

域性资源。

如在编写面向西部地区的教材时,就可以结合延安地区的革命历史和变迁,带学

生参观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遗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

在教学的灵活性、生动性、形象性

以及教材的图文并茂、语言活泼、深入浅出等方面,也要加强和改进。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国际上看,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

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学生面临着

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的极大考验;从教育自身来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工作在目标、任务、途径等方面必然要做出不同于“精英教育”的深刻

变革。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实质,统一思想认识。

1、论述教育的起源?

27页

答:

(一)本义教育起源论

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1)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

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

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

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

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

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

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

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

活需要。

(二)科学教育起源论:

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三)民族文化起源论:

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

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

给予肯定的:

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

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43

答:

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

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

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

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

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

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

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

统连成网络。

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

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

4)体现新人文精神:

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

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

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

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

50

答:

1)粗深的专业知识:

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

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

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

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

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

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4)科学的方法论知识:

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4、论述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

52

答:

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表述

如下:

1)一般知识的能力:

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2)语言表达能力:

包括三种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

3)组织管理能和:

教师只有具备计

划、组织、决策、协调、监督、指导、激励等方面的能力,才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4)教育能力:

(见简述题)5)教育科研能力:

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学术讨论,教

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6)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7)创新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

5、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

见简述题12、13题

6、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答:

含义:

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

质。

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背景的

现代教育。

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意义:

(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7、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答: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8、全面发展的五育是什么?

五育关系?

是指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关系:

是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9、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

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

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术性学科课程:

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

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

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

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

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

能力的培养。

10、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

164页

答:

一、基本观点:

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

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

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

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

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

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

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1、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177页

答: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

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

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

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

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

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

发展:

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

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

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

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

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

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

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

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2、论述教育在人(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

97页3条(该题包含两个小简述题)答:

一、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单独是简述题)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

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

片断的。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

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

3)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

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

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简述题)

答: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有是自发、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而是

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

方向一致。

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3、论述学校管理过程运行原理?

答:

1、导向原理:

学校管理目标与学校管理效能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目标正确,

效率越高,所获得的成s效越大目标错误,效率再高,也只能是负效益。

2、循环原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循环式向前推进的状态,学校管理过程各个基本环节一环扣一环,

循环运转,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管理周期。

3、动力原理:

学校管理在向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必

须要有动力和助动作用,而激发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则是启动学校管理系统市郊

运行的关键。

4、反馈原理:

学校管理过程是通过主动调节实际工作状态和目标值的偏差,

以使管理活动始终保持既定的管理方向,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控制过

程。

5、功效原理:

管理活动就是放大所管理系统的功效,一方面要提高构成管理对象系统

的各种要素的功效;一方面要提高整个管理投入与管理工资之间并非必然的等量关系,即管

理事功是不守恒的。

14、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

P270

答:

1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

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5、教育立法的意义?

P279

答: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

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6、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P312

答:

1、鉴定功能。

2、改进功能。

3、激励功能。

4、管理功能。

5、研究功能17、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

1、方向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

主义办学的方向。

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

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

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

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

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

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

向。

2、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

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

2)评价方法要客观。

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

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

一致性原则一方面

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

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

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

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

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

目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

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

5、目的性原则:

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

后,才能选择有效。

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6、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

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

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

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

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

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

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

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

单项评价是进行综

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

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

动态评价是指对

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

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

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

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

P226

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

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

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

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

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