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6911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 教案.docx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

1.理解文章运用的衬托、对比手法。

2.品味文中富有韵味的语言。

3.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主题时文

秋天·秋天

张晓风

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

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

是哪个聪明的古人想起来以木象春而以金象秋的?

我们喜欢木的青绿,但我们怎能不钦仰金属的灿白?

对了,就是这灿白,闭着眼睛也能感到的。

在云里,在芦苇上,在满山的翠竹上,在满谷的长风里,这样乱扑扑地压了下来。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

但秋是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

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

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

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

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栖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

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

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

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

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的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

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

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

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

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

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

学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

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

“媛媛,”我怀着十分的敬畏问我的同伴,“你说教我们美术的龚老师能不能画下这个山?

“能,他能。

“当然能,当然,”她热切地喊着,“可惜他最近打篮球把手摔坏了,要不然,全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画呢。

沉默了好一会。

“是真的吗?

“真的,当然真的。

我望着她,然后又望着那座山,那神圣的、美丽的、深沉的秋山。

“不,不可能。

”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会画,一定不会。

那天的辩论会后来怎样结束,我已不记得了。

而那个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经阔别了十几年。

如果我能重见到,我仍会那样坚持的。

没有人会画那样的山,没有人能。

媛媛,你呢?

你现在承认了吗?

前年我碰到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问她,她却笑着说已经记不得住过柳州没有了。

那么,她不会是你了。

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没有人能忘记那苍郁的、沉雄的、微带金色的、不可描摹的山。

而日子被西风吹尽了,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

终于,人长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

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上。

“你最喜欢哪一季呢?

”我问芷。

“秋天。

”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我忽然欢欣起来。

“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

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

“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车了,座位慢慢地稀松了,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过。

”她黯然地说。

我们在做什么呢?

芷,我们只不过说了些小女孩的傻话罢了,那种深沉的、无可如何的摇落之悲,又岂是我们所能了解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一起躲在小树丛中念书,一起说梦话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现在,你在中部的深山里工作,像传教士一样地工作着,从心里爱那些朴实的山地灵魂。

今年初秋我们又见了一次面,兴致仍然那样好,坐在小渡船里,早晨的淡水河还没有揭开薄薄的蓝雾,橹声琅然,你又继续你的山林故事了。

“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

”你说,“忽然,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

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

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

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

分别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

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

偶然落一阵秋雨,薄寒袭人,雨后常常又现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种悲秋的情怀。

你那儿呢?

窗外也该换上淡淡的秋景了吧?

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地适合银银亮亮的梦啊!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

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

谁知道呢?

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小溪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的夏云,没有喧哗,有梦,像一片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国学经典

1.原文:

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

“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解读: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

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很好的治理。

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2.原文: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去实行仁的。

解读: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如果长久地处在其中,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实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诗海拾贝

秋怀(其二)

[唐]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赏析】 在这首诗中,饱含诗人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景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诗中通过描写秋月冰冷,寒气森森,秋露滴落破碎了诗人的梦,料峭的秋风寒冷入骨,营造了一种凄清、肃杀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

“冷露”两句中的“滴”字,写露喻泣,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辗转痛心之状,都是妥帖而形象的字眼。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郁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评价】夏衍先生曾说: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二、人物颂歌

至诚赤子郁达夫

您深沉,孤寂,坚韧!

您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

在颠沛流离中,在饱受迫害时,您向往闲散安逸的生活。

您开始不断地游历,借助山水来排遣现实带给您的苦闷,消解离群索居带来的寂寞。

故都的秋就像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漂泊的您的心中,总是弥漫着对故都浓得化不开的眷恋。

再次饱尝故都的秋,您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宿。

站在故都的土地上,您感到全身充满了力量,您不再害怕孤寂,不再恐惧前途,故都给了您勇往直前的勇气。

看到破壁腰中的朵朵牵牛花,开得那么深沉、淡泊,您知道了自己的方向,知道了整个民族的方向,您早已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国家。

作为一位五四时期的前沿作家,您的一生中充满了忧郁,充满了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恐惧和对昨天的不堪回首。

在您浓重深沉的笔法之下,流露出的是一颗赤忱爱国忧民之心;在您远离家乡的凄苦生活之下,隐藏着生活情感的压抑,这是您遁逃现实带来的深重压力,蛰居在诗歌和死亡的帐下。

然而,您“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最终您的生命如一朵奇葩绽放,为了这片您爱得深沉的土地,您的爱永远激荡在国人心中。

您,就是至诚赤子郁达夫!

三、背景链接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他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四、文化常识

创造社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组建。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

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

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潭柘寺(zhè)     

(2)一椽(chuán)

(3)房檩(lǐn)(4)驯鸽(xùn)

(5)细腻(nì)(6)潜意识(qián)

(7)嘶叫(sī)(8)平仄(zè)

(9)歧韵(qí)(10)橄榄(ɡǎn)(lǎn)

(11)颓废(tuí)(12)萧索(xiāo)

(13)譬如(pì)(14)廿四桥(niàn)

(15)普陀山(tuó)(16)鲈鱼(lú)

(二)多音字

(1)数

    

(2)夹

(3)渐

(4)间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6)

三、积累词语

1.一叶知秋: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2.不能自已:

指无法控制自己,不能使自己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3.息列索落: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

四、辨析词义

1.十足 

 实足

课本原句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巧辨巧析

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

十足:

①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②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

实足:

指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

2.萧索 

 萧条

     

(秋景)萧索         萧条

课本原句

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巧辨巧析

二者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

但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

“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

1.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语句(用原文语句回答),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明确]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下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本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

2.行文图解

1.“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

答:

                                    

                                    

[明确] “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以及悲凉之感。

2.作者在第二段写了“江南之秋”的什么特点?

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何要写“江南之秋”呢?

答:

                                    

                                    

                                    

[明确] 

(1)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2)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写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以江南之秋反衬北国之秋的特色,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也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衬 托

[考点解读] 1.含义: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2.分类: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衬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3.作用: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解题指津] 解答相关题目时,应先根据具体文本确定主要描写事物及次要事物,以此来判定是否运用了衬托手法,然后根据具体内容来判断衬托的种类及具体运用,最后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衬托的作用,即判断种类——分析目的——明确作用。

3.第三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答:

                                    

                                    

[明确]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4.请从写景与情感表达方面,赏析下列语句的精彩之处。

(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答: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答:

                                    

                                    

(3)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答:

                                    

                                    

(1)[明确]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2)[明确] 这几句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

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形象,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寂寞之情。

(3)[明确] 这几句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

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表明作者对“有味”“更像样”的北国秋雨由衷的喜爱之情。

5.作者对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是什么?

答:

                                    

                                    

                                    

[明确] 有三个原因:

①这是由作者的思想决定的,他想追求“清”“静”的生活,内心又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风景区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②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挖掘出来,集中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6.“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试加以分析。

答:

                                    

                                    

                                    

[明确] 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

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7.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有人认为此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

答:

                                    

                                    

                                    

[明确] (示例)我认为不是画蛇添足。

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了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了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而中国人对秋的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同学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悲凉”之情难以理解。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

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我的理解] (观点一)与黑暗的社会环境有关。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

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观点四)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

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课内挖掘】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经由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

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

【技巧指导】

写作中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方法要注意:

1.首先要学会观察。

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做到眼观其形状,耳听其声音,鼻嗅其气味,口尝其味道,手摸其大小,肤感其冷暖,数数多少,比比异同。

同时,还要注意确定观察点和观察的顺序,注意观察点的移动和转换,使观察有条不紊。

观察的顺序,可从上到下或由下到上;可由近到远或由远至近;可从中间到周围或由周围到中间;可从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可从个别到一般,由前至后,从左向右,由里到外等。

对动态景物的描写要注意变化的顺序。

只有观察好了,才能把握住景物的特点,才能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体验、心理过程相融合。

2.在写景时可以运用“物我同化”的方法。

“物”就是多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化”就是将作者的感情直接融入景物之中。

这种方法就是美学中常讲的移情。

比如,天上悠悠地飘来一片浮云,人们凝视它,可能觉得它是那样的轻盈超脱,似乎要飘到它的家乡去;一轮红日从西边山梁上悄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