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079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docx

《对外开放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天津市宁河县

芦台一中

马晓丽

 

一、概述课题内容--------------------------------------2

二、分析教学目标--------------------------------------2

三、定位重点难点--------------------------------------2

四、把握学习特征-------------------------------------2

五、教学策略设计--------------------------------------3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3

七、教学过程------------------------------------------4

(一)理论探索,讲授新课----------------------------------4

(二)实践展示,感性导入---------------------------------4

(三)体验感悟,互动生成----------------------------------4

(四)总结提升、情感渗透----------------------------------9

八、教学流程图----------------------------------------10

九、总结和帮助----------------------------------------11

十、多元主体评价----------------------------------------11

十一、板书设计----------------------------------------11

十二、课后反思----------------------------------------11

附表一------------------------------------------------12

附表二------------------------------------------------13

 

一、概述课题内容

本课内容出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4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本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解为“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个部分。

对外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一条主线,学生掌握好这一节可以把“古”今中外中国的经济连接起来。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探究对外开放不仅是非常有益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全球意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仅理解政策的必要性,更能体会历史为现实提供借鉴的规律,明确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分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

”“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三、定位重点难点

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

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把握学习特征

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假如从政策变化的角度切入学习,难免形成自上而下的视角,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

按照教科书平铺直叙,则平淡无味。

高一年级学生大多十六、七岁,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特别是对于鲜活生动的感性事物有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思想也比较敏感,自尊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快速反应。

所以他们对对外开放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以及对外开放的不同设置不是能够区别其不同点,对于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国会面临哪些问题,对外开放对中国日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他们自身还能从对外开放中获得哪些预期性的收益,他们是非常关心的。

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

五、教学策略与设计

教材从对外开放的过程入手,讲了经济特区的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单列了上海浦东,但是关于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影响,教材涉及很少。

考虑到上海世博会更是对外开放的又一精彩见证,同时也考虑到天津既是沿海地区,同时又有滨海新区这样的开放龙头,师生们的家乡——宁河县不仅伴随着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更成为了滨海新区的近邻,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了滨海新区的辐射作用,使全县人民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生存环境和生活品味。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从感性上了解对外开放,关注世界发展,展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由近及远的原则,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枯燥的讲一些政策、理论,学生不易接受,因此要精选一些历史细节穿叉其中,即增强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宏观历史与微观人事相结合,使学生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体验中生成知识,感悟中内化情态。

综上因素,本节课采用了“实践体验→引导提升→结合现实→内化素养”的学习模式,使其符合学生和学科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情境→体验→生成”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感悟历史的平台,让学生感受通过感悟和分析等获取知识的喜悦,掌握合作交流、探究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三种设计特色:

1、实践性:

以对外开放三十年家乡民生变迁实践活动为契机。

2、时代性:

以滨海新区飞跃发展、上海世博会完美举办为依托。

3、史论性:

历史知识与结论分析相结合,注重学生分析总结获取知识的过程。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节课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可采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多。

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我们把涉及此课题的分为如下几种资源:

史料型资源:

如一些历史文献、教材表述等。

现实性资源:

学生对家乡因开放而取得的成就的搜集。

媒体型资源:

音乐、视频、统计软件、展示技术等。

生成性资源:

师生课上通过思维碰撞、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所得收获等。

在这些资源中,生成性资源以其丰富、灵动、多样、深入而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捕捉灵感与体验,通过多种资源营造和谐氛围,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渲染和养成。

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使其达到启而促发的作用。

本课题所设计到的工具有,常用的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音响等,但在本课,软件的充分利用也是一个特色,具体有:

用flash软件设计动态的对外开放形势图,用“问卷星”软件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及世博会青年论坛的反馈,用ppt展示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用遥控鼠标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使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其演示、交流、探究、建构、协作等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构建和谐课堂,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质,运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激趣引胜

课前活动三方案:

1、“改革开放以来的家乡民生变迁”社会实践活动(见附表一)

2、“深圳、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图文资料搜集

3、“我最感兴趣的上海世博会青年论坛主题”网络调查

实践展示,感性导入

导入:

对于90后的同学们来说,改革开放的历史既是伴随你们成长的历史大厦,也是你们未来完成人生新篇章的舞台。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用自己的社会实践去感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民生变迁”,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你们小组的考查结果。

学生展示:

我们小组对改革开放前后,家乡民生变迁做了社会调查。

过去,人们的衣着以蓝黑为主,文革时期绿军装流行。

改革开放后,衣着丰富多彩,像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外国品牌也走进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欧美风、还是韩流,都是很时尚的表现。

过去的饮食主要是窝头、饺子等,现在芦台镇随处可见肯德基的汉堡、加州牛肉面、还有上岛咖啡的披萨等。

过去人们住的是泥瓦平房、破旧楼房,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小洋楼、欧式建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改革开放前,人们出行主要是步行、驴车、自行车等,新时期越来越多轿车走进我们的家庭,其中不乏奥迪、宝马、保时捷等。

新时期,人们的交际面也扩大了,大家看这段录相,这就是咱们历史老师的女儿和老师的非洲和韩国朋友。

我们小组的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大家想,这个小组展示给我们的民生变迁,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哪项政策啊……没错,就是对外开放,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是怎样坚定不移的扩大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点击)

体验感悟,互动生成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32年前,1978年中共中央一共安排了30次副总理级以上的对外出访,特别是邓小平的访日之旅,当时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每个人年均生产94辆,而咱们中国最大的长春一汽,每人每年生产平均1辆,当邓小平去日本君津钢铁公司时,他问:

今天是休息日吗?

为什么没有人呢。

当时的陪同官员告诉他,他们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

一个红按纽这一炉钢就练出来了,这给邓以巨大的震惊,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人面前,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就连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都比中国强。

(出示材料)

巴基斯坦的汽车安全性能好、省油,工厂的设备普遍比我国先进,城市规划也很漂亮。

仅就港口建设而言,卡拉奇港吞吐量为1450万吨,我国最大的上海港吞吐量仅为850万吨。

这都是同时期的我国比不了的。

——李岚清《突围》

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世界25%的人口,拥有世界7%的土地,却只能创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

邓小平不禁感叹:

认识落后,才能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能赶超先进,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向第三世界国家学习,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大家再来看一段影像,共同分析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出来的。

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面临崩溃.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很有借鉴。

邓小平等领导人出国考察,对外开放的思路逐渐在中共领导人当中成为共识。

那么长期以来,我们缺少发展经济的哪些要素呢?

资金、技术、管理等等,

我们是如何学习,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春天的故事》中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这个圈叫什么——经济特区。

在什么地方?

(1)条件

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深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查字典,深圳的圳是“水坑”的意思,过去深圳只有三件宝:

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

”这首民谣,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深圳的真实写照。

有一个小渔村,叫罗芳村,这个村的村民,隔着一条河,就是香港,离罗湖桥口岸近在咫尺的罗芳村村民们不惜一切代价跨越边界线。

后来,潜逃过去的500多村民又在香港建了一个新村,村名仍叫“罗芳村。

”广东省委特派调查组调查,同样以种田为业,深圳河北岸的罗芳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34元,而河南岸的香港罗芳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则高达13000元。

当邓小平得知这件事以后,提出,枪是拦不住这些村民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

1979年春邓小平与广东省领导的谈话中说:

“……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在广东省和福建省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分别位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将海南设为经济特区。

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最早设立特区?

谁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学生回答。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指广东赶上了对外开放的好时代;“地利”指临近港澳;“人和”指广东海外有2400万侨胞和港澳同胞,省内有1200万归侨侨眷。

(2)政策

我国的经济特区有哪些特殊呢?

由学生读一段材料:

深圳敲响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发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股票,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新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

你们可能难以想像,在当时计划经济仍主导全国经济发展的时候,深圳这个地方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是非常具有创新意识、远见卓识,对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举个小例子,当时深圳的市领导被称做时最苦的时候最苦的官,然而他们的困难不仅来自自然界。

比如说在修建一个码头时,需要搬运几十万土方,可长期以来的大锅饭的体制扼杀了的积极性,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车厢里睡觉,最肯干的司机是一名党员,他一天能运40车,这是什么问题?

体制问题!

那时的领导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以40车为基准,我出一车给4分钱,这4分钱在现在不多,在当时也不多,但是却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加班加点的干,结果发放了两万的奖金,却为国家省了100多万的经费,所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响彻特区,很多外地人丢掉铁饭碗到深圳去发展,深圳成为有梦想的年轻人施展抱负的舞台。

我们由单纯引进技术到引进外资、到贸易、金融、合作生产等等,开始了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特区的质疑动声也越来越多。

一批老革命干部参观特区,不禁流泪了“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飘扬以外,遍地都是资本主义,千百万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已经被‘断送’了”。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长期以来,有些人对引进外资持外感,这和我们近代以来屈辱的回忆有关,还记得必修一中我们学习马关条约有这样一条吧,列强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建国后,在两极格局下,国家间的关系被深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特别是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如今,要把资本家请回来,当然就有了以上这些质疑。

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回答

(3)定义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这是咱们现在中学生就能明白的问题,在当时却委实经过了曲折的发展,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他看到了中国第一家从事电脑引进和开发的合资企业,由于采用国际最新技术,而以三天一层建起来的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深圳不找国家要一分钱,而采用国际融资的方式办了一所大学——今天的深圳大学,1980到198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过去三十年的总和,

1984年邓小平亲自写下:

“深圳的发展和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给大家介绍这个提词的故事。

(4)影响

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

在短短的27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创立了深圳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这是其他几个特区的发展,同样也是突飞猛进。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

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如今,深圳罗芳村的村民们不再种地,他们不再像当初那般夜以继日地冒死前往香港。

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物业,他们自己开公司办企业,整个村更成立了股份制公司,资产过亿。

而河对岸的香港罗芳村旧瓦房、水泥房、铁皮房面貌如昨,依旧守护着往日日升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静谧。

如今,香港在内地置业的人数已达20万人之多。

在深圳长期居住的香港人也有近1.5万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的沧桑巨变在深圳,在罗芳村得以完美演绎。

20多年后,就是那个流泪的老革命再次来到深圳时,他说,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世界很多地方,但最美的还是深圳。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说: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

 

(二)沿海开放区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时间:

1984年

②城市: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

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③目的:

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时间:

1985~1992年

②区域: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结果: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意义:

a.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b.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带动内地开发,有深远影响。

过渡:

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特点:

a.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b.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过渡: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又大大地向前迈进,将开放区域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实行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步骤。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浦东位于黄浦江以东,是整个长江流域的龙头。

长期以来,虽然它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于上海的浦西等区域。

为什么开发开放?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条件

浦东拥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和工业基础,这是之前的开放城市所不具备的。

早在近代,洋务大员曾国藩、特别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这部书中想把上海变成东方大都市,但是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起点高,定位更应该高,以开发溥东为契机,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城市,以金融投资环境的优越来吸引国际企业。

起点高定位高。

(3)影响

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的谈话时,提下了这样一段话: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2010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经过二十年来的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让我们通过数据来分析,无论是吸引外资合同还是外贸进出口总额,二十年来,超过千倍的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18%左右,在世界上也是很突出的。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今日的上海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为什么呢?

世博会!

假如现在,同学们就在世博会的青年论坛中,请大家以“精彩世博,开放情怀——世博会的举办与对外开放政策”发表自己的演说,你可以就此视角的任何一个角度,谈观点、谈思路、谈想法,每个小组选择出一名发言人,其他小组成员为出主意!

以3分钟讨论为时限,请各组做好准备,现在开始。

好时间到,请各组代表进行论坛发言:

1、开发开放浦东具有很好的有利条件:

依靠上海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发展非常快,浦东的发展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正确性。

2、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重塑上海国际中心城市地位,而且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开放的浦东还是全国开放开发的舞台,有力地带动了拥有3亿多人口、18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的发展,使对外开放呈现出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龙头带动全局的崭新格局。

3、 世博会召开,将使未来两年前往上海的旅客人数显著增加。

因此,旅产业、交通运输产业、零售与专卖店产业等无疑将从中显著受益,世博会的召开将有望给上海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也会刺激外国人向中国投资,宣传中国自己的品牌。

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大背景下,上海未来很可能成为像伦敦金融城还有纽约曼哈顿那样的金融城。

 

非常好,时间关系,更好的论坛内容我们课下再交流。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回顾一下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如果你是领导人,下一步要开放什么地方了呢?

浦东的开放开发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我国先后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那么大家看,这种格局有什么特点?

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比如说芦台一中球队赴韩国队)

再来比较两幅图,你从中有何感受:

①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