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694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里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2012年4月4日,这首唱了600年的民谣再次在洪洞县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前响起。

与这一活动关联最密切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禅让制  D.世袭制

2.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

“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所评价的是:

A.察举制维护了特权等级利益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D.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4.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5.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6.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记载: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正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样做的结果是

A.军机处变为行政机构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内阁的权力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更加强化

7.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

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8.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

“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

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

”这里的“同样情形”包括

①雅典公民普遍好战②伯里克利才能杰出③雅典实行民主政治④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比较法学者彼得·克鲁兹认为,“在公元前二世纪罗马进行地区扩张重要历史时期,她吸收和修正了希腊思想和哲学,造就了几近完美的一个制度,即罗马法,它具有适应性,持久且实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形成得益于对希腊的征服B.罗马法因其自身的完美而持久且实用

C.罗马法的形成起源于古希腊文明D.罗马法的发展得益于古希腊的思想和哲学

10.下图是近代某两个大国的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对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11.2012年2月美国白人协警齐默尔曼枪杀黑人马丁,未被追究任何责任,佛罗里达州法院在美国民众抗议浪潮中重启此案。

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审理后,认定齐默尔曼无罪。

全美各地再次引发强烈反响和抗议活动,美国总统奥巴马表态:

“要是我有一个儿子,一定长得像马丁。

”以此来安抚民众情绪。

这表明在美国

A.总统可通过对法院施压促其改判B.民众可通过舆论对法院施压促其改判

C.国会可独立修改并通过法律D.法院在各方权力冲突时按法律独立审判

12.菲利普埃尔朗热在《克雷孟梭传》中写道“公社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如果想到有朝一日人家会说他们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作者认为

A.巴黎公社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产物B.巴黎公社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D.巴黎公社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

13.1872年在《宣言》发布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如下图,山海关城南有作为兵营的日本营盘、法国营盘、比利时营盘、意大利营盘、德国营盘和英国营盘的遗址。

这六国营盘应该出现于

英国营盘

德国营盘

意大利营盘

A.《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

C.甲午战争后不久                     D.《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

15.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16.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7.某课题组在研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时,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开国大典标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18.从专制到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围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图一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图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图三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9.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但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权性质的变化B.主要矛盾的变化

C.国家性质的变化D.国际形势的变化

20.下图是丰子恺先生1945年创作的漫画《炮弹作花瓶》,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追切愿望。

与这一愿望最为相近的表述是

A.化干戈为玉帛,中日和平相处B.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C.铸剑为犁,重建家园D.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21.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

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大清国龙旗②五色旗③五星红旗

A.图①具有君主专制统治的色彩B.图②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图③确定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①②③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22.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的“发展”表现在()

①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④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3.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24.“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①新中国成立后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5.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26.“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制度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其中,“铲除专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是指

A.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7.楹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构思奇妙的对联能让人看后拍案叫绝。

曾有这么一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抗战胜利B.重庆谈判C.解放南京D.中日建交

28.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1851年和191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相似之处有

①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②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

③曾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④领导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

29.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20世纪40、50年代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图片展,以下不可能出现的图片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疆各族人民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A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一届人大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D

30.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

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  )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B.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D.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张掖二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

题号

31

32

总分

得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31、32两个小题,共计40分)

31.2011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而在116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

这一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1: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材料2:

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说:

“(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材料3: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园,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4: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讯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1)据上述材料,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4分)

 

(2)据材料3、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6分)

 

(3)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6分)

 

32.(24分)制度建设既要借鉴,也要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党制或工人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的多党制”等等,“因为各国不同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会有所差别。

-------摘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143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6分),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2分)。

 

(2)1911年在中国建立的“仿制品”指什么(2分)?

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在借鉴苏联的基础上有何创新(2分)?

有何意义(4分)?

 

(4)结合上述的制度借鉴和创新,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4分)

 

张掖二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答案

1.B【解析】材料中的寻根祭祖体现了浓厚的血缘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的一项制度,对我国的政治、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B。

A项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C、D两项是政治权力的继承制度。

2.C【解析】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评价。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用官制度,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官僚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故本题正确答案应选C。

3.A【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图示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图示二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制;图示三反映的是近代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三权分立制度;综上反映的是古代东、西方、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说明文明的多样性。

故选A。

BD项错误,中国的体制不符合;C项错误,雅典和西方的体制不符合。

4.D【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以藩凭周”。

将宗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推广郡县制。

故应选D。

5.B【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其“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故选B。

A、C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6.D【解析】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使得专制皇权更加强化。

7.C【解析】材料中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等词语凸显了作者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点重视和关注;而ABD三项则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缺点来说的。

所以答案选C。

8.C【解析】从材料时间“民国四年”,即1915年,结合所学知识对应的历史事件是袁世凯称帝。

材料中提到的教科书认为袁不能成为“元首”的原因:

一是不民主,二是无才干,三是不反抗日本,即不能反抗外邦的入侵。

反之伯利克利能成为雅典领袖的原因在于:

有才干、民主、敢于反抗外邦的入侵。

因此②③④正确,应选C。

9.D【解析】材料中强调了罗马法和希腊思想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依“她吸收和修正了希腊思想和哲学”,注意“吸收”和“修正”故AC错误,D符合题意,B材料体现不了,同时“完美”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

10.C【解析】观察图示左图为德国政治权力示意图,右图为美国政治权力示意图,从本质上说德国的君主立宪和美国的民主共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原则,故C正确。

据所学知A不符合德国,B他们代议机关的职能是相同的都行使立法权,D不符合美国。

11.D【解析】材料中叙述了黑人马丁遭白人协警枪杀未被追究任何责任,在民众抗议浪潮后,依然认定协警无罪,最后连奥巴马也只能以“要是我有一个儿子,一定长得像马丁”来安抚民众情绪,这充分说明了美国司法的独立性,故D正确。

AB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史实,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国会的立法受到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制约。

12.A【解析】根据所学,巴黎公社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根据材料“公社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如果想到有朝一日人家会说他们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定会大吃一惊的”说明作者认为巴黎公社的成立有其偶然性,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综合产物。

13.D【解析】根据所学,①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创新;②中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②正确;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符合题目④说法体现了与国情结合的观点,故D.①②③④正确。

14.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是清政府与德、英、意等11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

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故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故选D。

15.C【解析】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史实,可以判断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的背景都是世纪之交的救亡图存高潮。

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C。

16.C【解析】试题分析: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应是指新中国前夕为筹备建国而于1949年9月召开的新政协。

A不对,1954年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B不对,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不对,建国初期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7.A【解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因此A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而对《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表述均与史实相符合,故选A。

18.D【解析】图一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二是《中华人民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临时约法》具有局限性,仅资产阶级的民主,D项符合题意。

19.B【解析】由已学知识可知1949年之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成为首要的任务;1949年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的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成为了首要的目标。

因此发生变化的关键在于主要矛盾的变化。

故选B。

ACD三项均不是从最根本的主要矛盾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

20.C【解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面临着数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现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迫切愿望是重建家园,不行和些话是对的。

21.B【解析】①大清国龙旗,朝统治时期,故A正确。

②五色旗,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③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它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从全国各地的2992件作品中选出。

故C正确。

这三面旗帜的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故D也正确。

因此选B。

22.D【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1954年宪法。

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故排除③,选D。

23.A【解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政治由封建君主专制开始向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社会转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渡,A项符合题意,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并未完全解体,所以BCD三项内容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影响不符合,故答案选A项,

24.C【解析】《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B项;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国家性质的是《共同纲领》,故排除D;21世纪初,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方才形成,排除C项;答案选A

25.C【解析】1954年的一届人大的主要功绩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故选C。

A、B、D三项都不属于一届人大的功绩。

26.B【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54年的一届人大制定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故选B。

27.A【解析】上联:

中国捷克日本.意思是中国经过八年抗战,很快速战胜日本侵略者.”捷”在这里应该是”快”的意思.”克”是”战胜”的意思.下联:

南京重庆成都.南京本来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沦陷前夕蒋介石政府被迫迁都.下联的意思是:

抗战胜利了,再次庆祝南京成为都城.”重”在这是”又”的意思.

28.C【解析】联系所学,1851年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911年指辛亥革命爆发,两场旧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运动相似之处,第①项说法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反侵略的要求,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因软弱性、妥协性不敢反帝;第②项说法符合辛亥革命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

本题应选③④项,都在南京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十分明显,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