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804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4 大小:1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4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4页
亲,该文档总共1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docx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附全册知识点

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1课,感受光的作用。

光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物质,由于过于熟悉反而会忽略光的重要性。

通过这节课,让学生体验一次没有光的世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光的重要性,激发对光深入探究的兴趣。

第2~6课,先后研究了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和反射现象。

首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因为只有在理解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接着进一步探讨光遇到不同障碍物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如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被分散成七种色光;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阻碍并发生反射,根据光的反射规律,进而对光进行了一系列的应用。

这样的设计逻辑缜密、严谨,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7课,利用光的反射特点设计制作潜望镜,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在制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每天与光接触,在生活中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或仪器,因此对本单元的内容是有一定认知基础的。

但是,五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没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而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认识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可以经三棱镜分散成七种单色光。

1.围绕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进行教学,注重概念的连贯性。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

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传播路线发生变化等现象作为线索,逐步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这些概念的连贯性,温故而知新。

2.依托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等推进教学,注重探索的递进性。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概念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回顾旧知识、小游戏或“头脑风暴”式讨论等形式聚焦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大量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光的传播特点;然后通过研讨交流,总结归纳光的传播规律;最后通过拓展,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或制作有用的光学器具。

第1课 有关光的思考

(教材P2~4)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有关光的思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2.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什么是光源,并会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

认识到没有光就看不到物体。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红苹果、带小孔的黑色盒子、黑布、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提问:

(教学提示:

出示教材单元首页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

)你们看到图片后想到了什么?

(预设:

阳光;清晨;树林;雾气;……)

2.讲解:

光,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光。

但是你们了解光吗?

它是怎样传播的?

它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

本单元将带领大家认识奇妙的光世界!

3.布置任务:

发放调查表并展示汇总结果。

4.揭题:

大家对光的了解可真不少!

虽然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它也包含了很多奥秘,本节课让我们先来进行一些有关光的思考。

(板书:

有关光的思考)

探索

与研讨

【设计意图】利用调查表先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再汇总他们还想知道的有关光的知识,进而聚焦到对光源的研究上。

探索:

哪些物体是光源

1.讲解:

我们先来认识光源。

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比如太阳,而且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但是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直视太阳,因为它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2.布置任务:

出示本课教材中的部分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图片中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并简单说明理由。

3.展示:

课件出示“哪些物体是光源”班级记录表。

4.提问:

仔细观察班级记录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

第3组和第4组认为月亮是光源,其他小组都认为不是。

5.交流:

指导学生再次分组讨论月亮是不是光源,并说明理由。

(预设:

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了太阳的光。

判断月亮是不是光源,学生容易出错,在这个环节让小组再次讨论,加深学生对光源的理解。

6.追问:

没有点燃的蜡烛还是光源吗?

请说明理由。

(预设:

不是光源,因为没有点燃的蜡烛不能发光。

探索

与研讨

7.小结: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前提是该物体要能发光,然后正在发光且是自身发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是光源。

如蜡烛本身不是光源,而燃着的蜡烛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的光不是自身发出的,而是反射了太阳的光。

研讨:

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1.讲解:

光源自身能发光,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光源。

而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照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了我们的眼睛里。

2.提问:

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还能看见物体吗?

(预设:

如果没有光,我们将什么都看不到。

3.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体验“能否看到黑暗中的红苹果”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4.研讨汇报。

探索

与研讨

5.小结:

只有在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后,我们才能

见光源或该物体。

没有光,我们将什么也看不见。

拓展

与小结

1.过渡:

在黑暗的环境中,由于光线不足,我们会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

人们为了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够看清物体,便发明了夜视仪。

(教学提示:

出示夜视仪图片。

2.讲解:

夜视仪一般是安装在照相机中的一种发光仪,它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发出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能被照相机感知并照亮物体,夜视仪再将其转换成电子信号,我们便看到了“黑暗”中的物体。

3.布置任务:

生活中还有什么跟光相关的设计呢?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生活中跟光相关的设计有很多,如无影灯、额镜、透镜、平面镜等。

夜视仪弥补了夜间光线不足造成的视线模糊,刚好承接研讨环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光的广泛应用。

4.小结:

自身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我们想要看到物体必须要有光,如果没有光,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绿色植物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光对人类、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是不可或缺的。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光源和光已经有所了解,但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的认知可能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而这种已有的认知又是很难纠正的。

因此,本节课首先用阳光照射树林的情境,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到对光源的研究上,并了解他们对光已有的认知。

再结合生活现象,通过比较不同的发光物体,引出光源的概念,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最后通过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光对人类、对生命、对世间万物都是不可或缺的,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本课各项教学任务。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第2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P5~6)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难点: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手电筒、无孔矩形卡纸、在同一位置打孔的矩形卡纸、长尾夹、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激光笔。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

老师现在给你们上课,你们能看到我,也能听到我的声音。

而观看演出时,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人说话的声音,却看不到幕后的人,这是为什么?

(预设:

因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幕后人说话的声音可以通过幕后的空气传播到幕布,然后通过幕布传播到幕前的空气,再传播到我们耳内,从而被我们听见。

但光不能穿过幕布,所以我们看不见幕后的人。

2.提问:

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

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预设:

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光不能绕过障碍物传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揭题:

(教学提示:

出示激光笔并对着黑板打开,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到黑板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

光是怎样传播的)

用简单的现象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到底有哪些不同。

 

探索

与研讨

探索:

光是怎么传播的

1.提问:

当老师用激光笔照射前方的墙壁时,前方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光斑。

(教学提示:

边说边演示。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光斑不会出现在左、右或后面的墙壁上呢?

(预设:

光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光只能沿直线传播;……)

2.出示:

出示手电筒、1张无孔矩形卡纸、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矩形卡纸、4个长尾夹。

3.提问:

利用以上材料,你们会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光的传播方式?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光沿直线传播,并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步骤。

4.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拓展

与小结

1.提问:

同学们都明白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呢?

(预设:

前排同学站起来,后排的同学就看不到黑板了;夜晚汽车在拐弯时,车灯会照到道路侧边;……)

2.拓展:

(教学提示:

出示各种显示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

)这些现象都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寻找更多的依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延伸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板书

设计

1.2 光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

以波的形式传播 

光:

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

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淡化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首先,从听到幕后人说话声,却看不见幕后人的经验出发,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推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通过设计光直接穿过小孔和移动一张卡纸两个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改变来探究光是否沿直线传播。

接着,通过研讨交流,达成共识,确认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最后,通过列举事例,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依据,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解释”的过程,不仅认识了光是怎样传播的,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5第四题。

四、下图是状状和同学们一起做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的实验装置。

根据你所学知识帮助状状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三张卡纸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小孔射进。

这时,在左侧纸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光斑。

请在图甲中画出光行进的路线。

2.如图乙,将三张卡纸中的2号卡纸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让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小孔射进。

这时,在左侧纸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光斑。

请在图乙中画出光行进的路线。

3.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证明光是沿________传播的。

4.(多选)下列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有(  )。

A.四张卡纸都需要打孔

B.我们需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C.矩形卡纸上的孔的高度要相同

参考答案

四、1.能 如图甲所示。

 2.不能 如图乙所示。

3.直线 4.BC

第3课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教材P7~9)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知道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2.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传播路径的变化。

难点:

根据现象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推理。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手电筒、透明玻璃、塑料杯、薄纸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激光笔、水槽、线香。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把三张打孔的矩形卡纸对齐时,光会沿直线一一通过小孔,在纸屏上形成光斑。

把第二张打孔卡纸向右移动5厘米,纸屏上的光斑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提示:

播放该演示实验的动画或图片。

)(预设:

光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穿过后,并没有穿过第二张卡纸的小孔,而是在第二张卡纸的小孔左侧形成了光斑,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2.揭题:

在该实验中,我们发现手电筒的光在传播过程中被卡纸挡住时,不能沿直线继续传播。

如果是被其他物体挡住呢?

我们今天就来探索“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板书: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设计意图】延用上节课的实验,既温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又能将学生的关注点快速聚焦在本课要研究的课题上。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

光能否穿过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

1.提问:

光不能穿过卡纸,那如果把卡纸换成别的物体,光能穿过吗?

(预设:

能;不能;有的物体能穿过,有的物体不能;……)

2.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烟气后,如果再用激光笔从一端照射过去,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预设:

激光可能会穿过去继续传播;激光可能被烟气阻碍了,穿不过去;被照射到的烟可能会散到旁边,激光就直接沿直线传播到水槽的另一端;……)

4.演示:

用激光笔从充满烟气的水槽一端照射过去,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5.小结:

当激光穿过充满烟气的水槽时,会看到一条笔直的光路,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烟本身是很小的不透明的固体颗粒,虽然会阻碍光的传播,但有一部分会被照亮,所以能让激光的光路可见。

6.研讨:

日食和月食都是有规律的天文现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日食和月食》,并尝试用光的传播方式来解释。

(教学提示: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的光会被月球挡住,在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由于无法被照亮就会形成月食。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看到的日食和月食现象,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拓展

与小结

小结:

光能直接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而继续传播,但是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因此,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并不能一直以直线的方式传播下去。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本课是光沿直线传播概念的延续,与前一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重点是研究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所以,本节课首先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引出课题“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然后通过探究活动探索光能否穿过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引导学生先做出相关预测,再去探索、观察和发现。

接着通过观察光照射烟雾的现象,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用无烟雾、无“干扰”,看不见“光束”,有烟雾、有“干扰”,清晰地看见“光束”等词进行描述。

最后通过研讨交流,引导学生用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的道理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从而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各项教学任务。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第4课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材P10~11)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        累计1课时

课题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2.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推测光进入不同介质时传播路径的变化。

难点:

根据现象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推理。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玻璃杯、激光笔、铅笔、方形鱼缸、金鱼、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班级记录表。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回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研究了光的传播方式。

当激光笔对着黑板打开(教学提示:

边说边操作。

),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到黑板的,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提问:

那么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预设:

光在水中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追问:

如果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请说明猜测的理由。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预设:

不会,既然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光从空气中到水中,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传播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会,因为水和空气是不同的物质,光进入水中的瞬间就会改变传播方向;不会,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有遇到镜子、玻璃等反光物体才会改变传播方向。

4.揭题:

同学们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说明了理由,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吧!

(板书: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激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进而思考激光在水中的传播方式,由此便自然地过渡到本课要研究的课题——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探索

与研讨

探索:

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

1.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将现象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我的解释”可先不写。

2.研讨汇报。

(教学提示:

根据各小组的需求进行投影。

3.小结: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水面处发生偏折。

4.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根据研讨帮助卡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帮助卡中“我的解释”。

拓展

与小结

小结: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教学延续。

首先,通过回顾前一节课有关光的知识,回忆生活中所见的现象,推测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出课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然后,通过“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从侧面观察现象”“铅笔倾斜和垂直放入水中,从侧面观察现象”“调整观察角度,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三个探索活动,验证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

最后,通过研讨交流,解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在水面发生偏折,即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从而达成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第5课 认识棱镜

(教材P12~14)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认识棱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知道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

3.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科学态度目标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难点:

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三棱镜、手电筒、白纸、硬纸板、水彩笔、火柴、细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那么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材质的透明物体时,也会发生折射吗?

说说理由。

(预设:

会发生折射,因为空气和玻璃不是同一种物质。

2.提问:

(教学提示:

出示教材中的彩虹图片。

)雨后的天空中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大家知道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彩虹吗?

(预设:

雨后如果出太阳,就有可能出现彩虹。

3.揭题:

看来彩虹和太阳光有一定的关系呢!

不过在分析彩虹形成的原因之前,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下棱镜。

(板书:

认识棱镜)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提出新的探究问题。

利用雨后出现彩虹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奥秘。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

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的变化

1.活动:

出示三棱镜,引导学生观察三棱镜并总结其特点。

(预设:

透明玻璃材质、横切面是三角形。

2.提问:

你们预测一下,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能有什么变化?

(预设:

传播方向可能会改变;光的颜色可能会改变;……)

3.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研讨汇报。

5.小结:

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探索二:

制作一个彩色轮

1.提问:

我们发现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不同颜色的光是不是可以混合成白光呢?

(预设:

既然白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不同颜色的光当然可以混合成白光。

2.布置任务:

出示实验帮助卡,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彩色轮。

3.研讨汇报。

4.讲解:

红、绿、蓝为三基色,等量的红、绿、蓝光混合就能得到白光。

大多数的色光都可以由红、绿、蓝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设计意图】先利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多种色光,再利用彩色轮将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白光与不同色光的关系。

拓展

与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