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529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docx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2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

《比例》教案2

第一讲: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师:

同学们还记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吗?

想一想,把一个图形平移和旋转后,图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生:

图形平移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没有变。

师: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图形的变化。

(板书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①体会相似,感知放大现象(电脑演示:

王晓光拖动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得到图1和图2和图3。

师:

请你比较一下,哪幅图和原图最像?

你发现了什么?

生:

图2和原图最像,因为形状没有改变。

(板书:

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②执果索因,建立放大概念(电脑演示:

隐去图1、图3,给两幅图标上数据。

师:

那我们来研究这两幅图。

放大后的长与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

放大后的宽呢?

生:

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是原来宽的2倍。

师概括:

我们就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师:

还能不能用其他的关系来表示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

(2:

1)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比的?

(16:

8=2:

1)放大后的宽与原来的宽呢?

(2:

1)你有什么发现?

(比是相等的)

师:

这两幅图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2:

1,我们可以说它们对应边长的比是2:

1。

(强调:

对应边长)师:

也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

1的比放大。

(电脑演示: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

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

1的比放大。

生:

完整读一遍

③逐步深入,完善放大概念师:

这里的2:

1是谁和谁的比?

(板书:

2:

1)

师:

比值是多少?

“比值2”表示什么意思?

(放大2倍)

概括:

也就是说,如果把一个图形按2:

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

1,放大后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是原图对应边长的2倍。

再追问:

如果把一个图形按3:

1的比放大,可以怎么做?

(2)认识图形的缩小

师:

认识了图形的放大,让我们继续认识图形的缩小。

请大家根据自学菜单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电脑演示:

如果要把原图按1:

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自学菜单:

1:

2是谁和谁的比?

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你是怎样算的?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全班交流:

缩小后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1:

2。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1/2。

(相同点提示:

比的前项表示什么,比的后项表示什么?

)师追问:

如果这样的比是1:

1呢?

(电脑演示:

辨析练习)

下面的这些比哪些可以表示把图形放大,哪些可以表示把图形缩小?

3:

1,1:

10005:

22:

31:

7100:

1

3、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39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师:

(电脑演示)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

上面的3个图形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2、2、完成书本41页第1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师:

(电脑演示)量一量,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师指出:

把三角形按2:

1放大,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原来的2倍。

3、完成书本41页第2题当场口答:

你是怎么画的?

4、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演示)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第二讲: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第40页的例3和“练一练”,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是否成比例及书写格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1、回顾引入。

1、呈现图片,回忆旧知。

课件出示:

大小不同、字体相同的三个“看思说听做”字样,先让学生结合这几个字说几句话,明了上课要求的同时引导观察字样,尝试找出“同与不同”(预设:

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在字样基础上,呈现长方形外框,引导学生观察组图中所隐含的信息,后提问:

图乙中的长方形是由图甲按照():

()放大得来的;图甲是由图丙按照():

()缩小得来的。

2、抽象出图甲、图乙和图丙中的长方形。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长方形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那么在这“同与不同”之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研究!

2、新知探究。

1、沟通联系,初学比例。

请同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写出这三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的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3:

2=3/26:

4=3/29:

6=3/2指名说说三个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后小结:

2、融会贯通,认识比例。

因为3:

2=3/26:

4=3/2,说明3:

2和6:

4这两个比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用“=”连接,形成一个新的等式。

(板书:

3:

2=6:

4)像这样的等式我们称之为比例。

(板书:

比例。

)那么,你们能从这三个比中再选择两个,写出一个比例吗?

(3:

2=9:

6;6:

4=9:

6)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板书)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说比和比例的区别。

3、分组活动,深学比例。

追问:

再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长方形,你还能找出其他比吗?

指名说说。

(1)下面请同学们四个一组,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写出比,并求出比值,看看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比一比哪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的比例最多。

(3分钟)指名汇报,互评。

(2)追问:

那么,谁能告诉老师,如何才能知道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完成练一练。

出示题目,提问:

你们打算如何解决?

课件演示规范的判断比例的书写格式。

生自由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点评、矫正。

汇报、点评。

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事实证明:

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只要用心思考,就会有所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用例3中的数据来说明。

三、练习运用。

1、显身手:

(1)12:

16=3:

()1.8:

3=():

45/6=()/12以抢答的方式进行。

在解决第三小题时,相机引出比例的分数写法。

(2)3:

1=():

()():

2=12:

()

2、游戏:

对对碰。

要求:

甲任意说出一个比,乙快速回应,也提供一个比,使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注意:

其余学生要认真倾听,如甲乙对碰成功,则集体报出所组成的比例;如对碰失败,则保持沉默。

四、全课小结。

第三讲: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师:

什么叫比例?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

7∶4和5∶380∶2和200∶5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师:

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

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你们感兴趣吗?

教学例4

提问:

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

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小结: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说一说其他三个比列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

2:

4=3:

6内项是3、4,外项是2、63:

2=6:

4内项是2、6,外项是3、4。

2:

3=4:

6内项是3、4,外项是2、6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

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

通过交*连线使学生明确:

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

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结果相等。

师:

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

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得出:

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

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

很有道理!

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

b=c:

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

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如果能组成比例,把组成比例写出来,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做“试一试”:

出示“3.6:

1.8和0.5:

0.25”。

,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

3.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因为3.6×0.25=1.8×0.5=0.9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3.6:

1.8和0.5:

0.25可以组成比例。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

使学生明确:

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4、18和12

(2)4、5、6和8

因为6×12=724×18=72,6×12=4×18=72所以第

(1)组可以组成比例,写成是6:

4=18:

12或4:

6=12:

18。

由于第

(2)组任意两项的乘积都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学校航模组有男生18人,女生15人;美术组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

航模组男、女生人数的比和美术组男、女人数的比能组成比例吗?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指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举例比和比例的区别3:

5=6:

104.5:

9比例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两个数相除有4个项:

两个外项,有2个项:

前项和后项前项和项等号连接两个比(=)

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行!

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比和比例的区别,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第四讲:

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说说它的具体内容吗?

2、请你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且说明理由。

5:

7和8:

131/2:

1/3和1/4:

1/6

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几:

14:

()=35:

5():

5=4:

10

导入新知

我们知道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

呈现情境图,解决实际问题。

⑴呈现情景图。

呈现校园景色图片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我打算在电脑上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⑵理解题目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按比例放大”的意思:

每条边放大的倍数是一样的。

⑶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⑷学生交流,形成方法。

展示学生试做的作业,集体评价。

解:

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12:

8=15:

x12x=15×812x=120x=10

答:

放大后照片的宽是10厘米。

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依据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出相关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师指出: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比较、小结。

提问:

解比例的方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方法小结:

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

我们先来总结总结:

(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其实,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他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

教学“试一试”

过渡:

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15/25=6/X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你会读这个比例吗?

读一读,并且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评价。

方法总结:

虽然比例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我们发现不论是比例的一般形式还是分数形式,都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分别相乘,然后解方程。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评价。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解比例。

5:

8=X:

40X/9=7/31/2:

X=1/6:

2/51.5:

0.6=x:

0.4

按下面的条件组成比例,并求未知数的值。

12和5的比等于3。

6和X的比。

X和1/3的比等于4:

3。

拓展延伸。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乘积是最小的质数,已知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多少?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什么叫解比例?

怎样解比例?

(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2)现在你们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另一个作用是什么了吗?

(用来解比例)

第五讲:

比例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法

教法:

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实例讲解法。

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提示理解法。

学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为了考考大家,给同学们出个脑筋急转弯:

一只蚂蚁不到20秒钟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思考回答:

在地图上。

师:

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

图形的放缩。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你会画吗?

生:

长方形。

师:

那我们来估一估它的长和宽吧(生:

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教室的平面图。

(生画师巡视

师:

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意)?

为什么?

生:

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师:

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

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

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师:

比例尺1:

500是什么意思?

生1:

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500厘米。

生2: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生3: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500

师:

比例尺1:

2200000是什么意思?

生1:

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200000厘米的距离。

师:

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学生回答,师评价并规范学生语言:

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小结比例尺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3、练习巩固,检测反馈。

练习1、求比例尺在一幅地图上,用20cm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练习2:

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0204060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