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544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单元测试题(B卷)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15世纪末,一个葡萄牙水手曾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到达了卡里库特城(印度)。

当地王公……询同我们的司令(达·伽马)所需要的是什么,司令回答说,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

”据此可知()

A.该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B.该船队经由地中海最终到达印度

C.该船队和哥伦布航海方向有重叠D.宗教因素是航海的驱动因素之一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找寻那些基督徒”可知,宗教因素是新航路开辟的驱动因素之一,D项正确。

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十五、十六世纪,专制制度的形成和维持,要靠资产阶级经济上的支持,同时资产阶级也需要专制政府保护它的经济利益。

专制政府支持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

这一状况反映了()

A.专制王权国家最早开始海上探险B.西欧国家顺应了资本积累的需要

C.殖民探险者与专制君主遵守契约精神D.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形成利益共同体

【答案】D

【解析】材料不能反映“专制王权国家最早开始海上探险”,并除A项;封建国家并非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资本而支持新航路开辟,排除B项;殖民探险者与专制君主是利益上的契合,不能体现遵守契约精神,排除C项十五、十六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对黄金需求日益增大,而封建统治者为满足其对财富的追求及享乐支持探索寻求黄金的线路,故D项正确。

3、在地理大发现前,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至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至30克。

下列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A.路途太远导致商品价格主涨B.东西方胡椒交易中转商太多

C.这使新航路的开辟有了可能D.商业危机影响着欧洲的消费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前胡椒在欧洲价格居高不下,反映了地中海传统商路被阻断影响了东西经济交流,对欧洲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故D项正确。

路途大远不是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中转商的影响,排除B项;胡椒价格上涨并不能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可能性,排除C项。

4、《全球通史》中说:

“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答案】D

【解析】明朝时期中国远航不是出于经济目的,而是出于政治目的,其经济根源是中国实行小农经济模式,封闭性较强;西方航海家远航是出于经济目的,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西方经济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中西航海反差的根源,D项正确自然地理条件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根源,A项错误;“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和“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不是根本原因,故B、C两项错误。

5、“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这说明了()

A.西欧人急于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B.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

C.西欧人希望向海外传播基督教D.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答案】D

【解析】“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是指西班牙、葡萄牙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材料中的“商品经济发展”“东西方贸易逆差”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欧洲货币短缺”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故D项正确。

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不是影响,排除B项

6、15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

这使他们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

这种“饥渴”产生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B.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道

C.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D.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答案】A

【解析】发现新世界之路是指新航路开辟,其原因主要是西欧因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金银财富和新市场,A项正确,其他三项虽属于原因,但不属于根源,排除。

7、《新全球史》:

“他的探险打开了直接联结欧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之门,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地区建立水久性的联系、”材料中的“他”的远洋探险事业()

A.开创海上丝绸之路B.依赖葡萄牙的支静

C.首次实现全球航行D.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他”的远洋探险事业指达,迦马开辟了到达东方的新航路,A项错误;达·迦马的远航是葡萄牙国王支持的,故B项正确;首次实现全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由西班牙国王支持,C项错误;首次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哥伦布,也是由西班牙国王支持的,D项错误。

8、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与麦哲伦签订远洋探险协定,协定规定:

麦哲伦为新发现地的总督和钦差大臣,有权得到新发现地全部收入(扣除开支后)的1/20和新发现6个岛屿中的2个;西班牙国王必须为探险队装备5艘船,提供必需的物资、武器和保障供应人员。

由此可知()

A.麦哲伦殖民活动曾得到政府积极支持B.西班牙国王是殖民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C.西班牙政府努力协调各殖民者的关系D.西欧殖民活动在积极进行资本的积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与麦哲伦签订远洋探险协定”“麦哲伦为新发现地的总督和钦差大臣,有权得到新发现地全部收入(扣除开支后)的1/20和新发现6个岛屿中的2个;西班牙国王必须为探险队装备5艘船,提供必需的物资、武器和保障供应人员”可知,麦哲伦殖民活动曾得到西班牙政府积极支持,故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只涉及西班牙殖民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没有体现整个西殖民活动,故D项错误。

9、《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1期的文章《二棵树和座古城一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

亚洲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自大术船这艘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

A.美国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答案】B

【解析】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横渡大平洋,完成环球航行经过马六甲海峡。

故选B项。

新航路开辟时,美国和荷兰尚未诞生,排除A、C两项;英国没有参与早期新航路开辟活动,排除

10、为了找到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相信地圆学说的意大利水手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展开了海外探险,结果,碰到了美洲大陆,对这一事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提法,以下四种说法分别强调的角度是()

①“当时如果没有哥伦布,也一定会有别人碰到美洲大陆”

②“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③198年,美洲学者建议称之为“两个文明会合”

④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两个大陆相遇500年”

A.①文明平等②全球文明③欧洲中心④必然性原因

B.①全球文明②欧洲中心③必然性原因④文明平等

C.①欧洲中心②必然性原因③文明平等④全球文明

D.①必然性原因②欧洲中心③全球文明④文明平等

【答案】D

【解析】“当时如果没有哥伦布,也一定会有别人碰到美洲大陆”运用的是唯物辩证法,指出了文明发展和联系产生的必然性;美洲一直在那里,却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观点;把哥伦布到达美洲称为“两个文明会合”用整体视角、全球一盘棋的眼光分析文明的发展和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两个大陆相遇500年”是客观中立地分析这一事件,体现了对多种文明的平等态度,综上所述。

故选D项。

11、“如果朕把特许状赐给想循向西航的路线到朕所指定的地方以便探寻这些海中间的海峡的人……你们从事上述的探险,不得在葡萄牙国王陛下的分界线和境界内进行,沿着我们的分界线,丝毫不得使他受到损害”这是一份16世纪初某国王与某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

这个水手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答案】D

【解析】迪亚士、达·伽马的远航受到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这与材料“不得在葡萄牙国王陛下的分界线和境界内进行”不符,排除A、B两项;哥伦布西航是在15世纪末,这与材料时间“16世纪”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这次航行由西班牙王室支持、航路是向西航行、时间是在16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于1519-1522年进行)相符,D项正确。

12、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

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这些航海探险()

①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②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

③将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④其影响远远超过西葡开辟的新航路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

13、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

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答案】A

【解析】材料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分析。

从这一角度来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A项正确。

B、C两项是从欧洲角度看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新航路开辟没有使入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D项错误。

14、《世界通史》: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

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多元文明的平衡已被打破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限消失殆尽D.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答案】D

【解析】A项是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

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D项正确。

15、1521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月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

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

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

A.带有宗教色彩B.尊重了当地文化

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D.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答案】D

【解析】工菲律宾的国名来自于殖民国家的王储的名字,由此可知,菲律宾国家名字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6、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

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

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飞涨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D.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答案】B

【解析】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只体现出对西欧的影响,与题干“双重的结合”不符,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贸易,同时也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与掠夺,故B项正确;资本输出属于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侵略的特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与新航路开辟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下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

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B.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D.葡西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拉丁美洲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欧洲人等外来人种及混血人种所占的比重较大,土著印第安人所占的比重较小,这是早期殖民扩张中欧洲人殖民美洲并屠杀土著印第安人、进行黑奴贸易等所造成的。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8、有学者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奴隶贩子向美洲大陆贩运的黑奴16世纪约有90万人,17世纪约有275万人,16至19世纪70年代的470年间总数约在2000万人左右。

加上猎奴和贩运过程中死亡的人数,非洲在这四百多年间损失的人数约6000万。

这说明()

A.世界开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B.三角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的灾难

C.世界市场的雏形已开始出现D.欧美殖民者发家路上的血腥事业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三角贸易对非洲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得非洲在四百多年间损失了约6000万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对非洲人民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故B项正确。

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无法全面体现“欧美殖民者发家路上的血腥事业”,排除D项。

19、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

据统计,1580-1590年,每年运至果阿的生丝为3000余担,价值白银24万两;1635年为6000担,价值白银48万两。

这样()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②葡萄牙白银大量流出

③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④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④正确,故选B项。

②葡萄牙白银大量流出不符合材料,排除A、C、D三项。

20、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有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中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B.黑奴贸易的影响

C.郑和下西洋的影响D.地球板块漂移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以后出现了商业革命,其重要表现就是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

题干所述农作物的传播就是商业革命的表现,在商业革命的影响下,“餐桌革命”出现。

故选A项。

黑奴贸易、地球板块漂移与美洲作物向亚洲地区传播及“餐桌革命”无关,排除B、D两项;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过美洲,排除C项。

21、下面是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A.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广阔市场B.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C.移民大量涌入使粮食需求量大增D.自然灾害引发产量减少价格上涨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的时间信息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前后。

新航路开辟后,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故选B项、图示反映的是小麦价格的趋势,而不是出口量,排除A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2、《全球通史》描述道:

“新开辟地的召唤力松弛了农奴制的束缚……农奴主必须减少自己的要求,否则,就要冒农奴们纷纷逃跑的危险……农奴制的削弱是欧洲扩张的先决条件。

它造成了一种更易变动的社会,这种社会能积聚起资本,为探险、征服和殖民提供所需的组织和自由的劳动力。

因此,欧洲诸国从事海外冒险事业的成功的程度与其摆脱封建束缚的程度成正比,并非偶然。

”史家强调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洲封建制的瓦解B.欧洲农奴制的削弱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封建势力雄厚的国家对外侵略成就大D.海外冒险事业的成功意味着农奴制瓦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开辟地的召唤力松驰了农奴制的束缚”“农奴制的削弱是欧洲扩张的先决条件”“欧洲诸国从事海外冒险事业的成功的程度与其摆脱封建束缚的程度成正比”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封建制的瓦解起了促进作用,故A项正确。

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23、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

“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

”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封建势力的打击和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的影响是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不是对西欧的主要影响,应排除。

24、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更是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

A.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题干现象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经济联系,引发了商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各地的商品交流,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D项不属于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

25、从1500年到1600年这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117%,白银增加了206%。

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B.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

C.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D.引发了价格革命

【答案】B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推动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这是其最主要的影响,故选B项;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价格革命,物价飙涨,但不最主要的影响,A项

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不最主要的影响C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价格革命,但不最主要的影响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6分,27题24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香料贸易留给后世的遗产毁誉参半。

寻觅香料的伟大航行揭开了这个星球的真实地理面貌,并启动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

但也是因为香料,欧洲诸势力开始在世界各地攫取据点,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

香料不仅将欧洲人送上发现与探索的航程,也提供了最终长成欧洲殖民帝国的生种子。

新食物和新贸易模式重新界定了美洲、非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接着他们促使英国崛起,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哥伦布交换也促使欧亚大陆的人口分布改变。

在中国,人口从16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4亿。

长江盆地的高地森林被砍伐,以便腾出空间生产蓼蓝和黄麻,种植这两种植物的农民以玉米和番薯维生,因为它们在丘陵地长得很好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伟大航行”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

(14分)

(2)指出材料二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

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12分)

【答案】

(1)影响:

对欧洲:

证实了地圆学说,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推动欧洲殖民扩张,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为西欧国家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8分)

对中国:

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促进中国人口增加;社会发展面临环境问题。

(6分)

(2)方式:

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

(4分)

选择一:

自愿性移民:

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

(2分)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2分)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2分)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

(2分)

选择二:

被迫性移民:

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

(2分)为(2分)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2分)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寻觅香料的伟大航行揭开了这个星球的真实地理面貌”可得出“伟大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根据材料二“欧洲诸势力开始在世界各地攫取据点,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

香料不仅将欧洲人送上发现与探索的航程,也提供了最终长成欧洲殖民帝国的种子”可得出“伟大航行”推动欧洲殖民扩张,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一“新食物和新贸易模式重新界定了美洲、非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接着他们促使英国崛起,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可得出“伟大航行”为西欧国家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准备了条件;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人口从16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4亿”可得出“伟大航行”促进中国人口增加;“长江盆地的高地森林被砍伐,以便腾出空间生产蓼蓝和黄麻,种植这两种植物的农民以玉米和番薯维生”可得出“伟大航行”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但同时也使社会发展面临环境问题。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

第二小问,首先需要解读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按照所给时间“15-18世纪”及图中路线是从欧洲、非洲前往美洲,结合所学可以判断,自愿性移民主要

是欧洲殖民,而被迫性移民主要是三角贸易。

第三小问,如果选择自愿性移民,可以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美洲发展、对印第安文明的破坏等角度归纳;若选择被迫性移民,可以从非洲的灾难与落后、推动美洲的发展、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等角度归纳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66年,尼德兰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起义。

1577年,尼德兰人建立了与俄国北冰洋白海地区的稳定的海上贸易联系。

这年尼德兰探险家布鲁内尔航行到北冰洋的鄂毕湾。

1581)年“尼德兰合众省”独立,习惯上称荷兰共和国。

材料二1594年6月,荷兰一些省区出资装备了一支探险队,巴伦支任总指挥。

省区当局给探险队下达的任务是:

“从北边开辟一条去中华王国和秦王国的海上通道。

”返航后,荷兰政府立即组织了第二支探险队,由巴伦支任船队参谋长。

1595年12月,无果而回。

1596年5月,阿姆斯特丹市议会出资继续北航,巴伦支志愿成为领航员。

1597年6月,巴伦支在途中死去。

巴伦支船队在探险中绘制了准确的地图和海图,搜集了北极地区丰富的气象

——资料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巴伦支船队探险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其与哥伦布远航的相同点。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巴伦支船队探险与郑和船队远航在意图上的差异。

(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巴伦支船队探险的意义。

(6分)

【答案】

(1)时代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荷兰独立及海外贸易的发展荷兰人对北冰洋地区的航海探索。

(6分)

相同点:

官方力量支持;以亚洲(或中国)为目的地;多次远航。

(6分)

(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巴伦支船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

(6分)

(3)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拓展了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的航路。

(6分)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间,根据材料一“反对西班牙统治”“157年,……尼德兰探险家布鲁内尔航行到北冰洋的鄂毕湾”“尼德兰合众省’独立”等信息,并结合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归类概括第

(2)同,结合所学并根据材料二比较意图的不同、第(3)间,从世界联系和认知空间变化的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