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332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9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三年级数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docx

《三年级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docx

三年级数学

填空。

(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条边,()个角。

(3)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它的周长是()。

(4)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相框,它的周长是()。

(5)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有()、( )。

(6)四边形有(    )条(    )的边,有(   )个角。

(7)书本的表面是(     )边形。

(8)长方形(     )边相等,四个角都是(     )。

(9)正方形的四条边(    ),四个角都是(    )。

(10)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列式:

                          

(1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分米,它的周长是(    )分米。

列式:

                          

(12)、平行四边形(     )相等,(    ) 也相等。

选择

1、教室里黑板长大约是4( )。

【① 厘米② 分米 ③ 米】

2、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① 四条边 ② 四个角③ 对边和对角】

3、长8厘米,周长20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宽是( )。

【① 12厘米② 2厘米③ 4厘米】

 4、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A、1厘米         B、2厘米         C、4厘米

5、用1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

      A、4              B、6             C、10

6、用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A、6              B、7             C、8

解决问题。

1、有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长是6米,宽4米,这个喷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2、妈妈买回来一块方形的桌布,边长是10分米,现在要给这块桌布缝上一圈花边,请问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3、一张方桌的边长是2米,用一条90分米长的彩带能够围一圈吗?

 

4、一块长方形菜地,宽是9米,长是宽的3倍。

沿着菜地的边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提升智慧屋

1、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现在改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 用两个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3、用四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

《展开与折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空间图形,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变化后开设的,是前两节课的延续和拓展,又为第四节《从三个方向看》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大多数内容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

教材正是从学生的动手实践开始的。

所以,针对这节课,我会合理利用教材,而不是一味地“教”教材。

二、学情分析

 1、从心理特征上来说,七年级学生仍处于上课活泼好动,好表现的阶段。

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我会抓住这一特征,开展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力争做到“教学做合一”。

 2、从认知特征上来说,学习展开与折叠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图形,对空间图形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不能准确地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

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是本节课的难点。

 3、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展开、折叠,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经历实践与探索,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能够根据表面展开图折叠制作几何体;

 (3)经历本节课的学习,发展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难点:

通过展开、折叠,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自行探索发现为主,我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

具体上课时,我先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然后由学生动手,合作交流,得

出结论,我再加以归纳。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圆柱形纸筒沿侧面虚线展开;

2、圆锥形冰淇淋纸筒沿侧面虚线展开;

3、粉笔盒展开;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求知

的欲望。

(二)进行展示,感受展开过程 正方体的展开过程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展开过程,体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互化,通过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实际操作

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发现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操作,从折叠到展开,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个人想象力,培养了实践能力,而且在总结正方体展开图形的种类时,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能不能得到正方体所有展开图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能学会从正面和反面来思考问题,这也将为后继的几何证明提供了一种分析的方法。

(四)练习

1、课本练一练

2、补充习题

设计意图:

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做到

  活学活用。

 (五)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小结

 2、布置作业

有理数乘方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谨此向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学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乘方”第一课时的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

我在设计中力求“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设计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乘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

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四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与延续,又是后面继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⑵、过程与方法:

在生动的情景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导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有理数乘方中幂,指数,底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在知识掌握方面,由于学生刚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许多概念、法则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忘与混淆。

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应全面系统的加以讲述。

在知识障碍方面,学生对有理数乘方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及其符号规律的推导、应用方面可能会有模糊现象。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在学生特征方面:

由于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征,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

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活动,不断创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结论。

教给学生多观察、勤动手、大胆猜、肯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与发展,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游戏,引入新课:

首先借助多媒体及课前准备好的硬纸片让全体学生共同做两个折纸游戏。

游戏一是把面积为1的长方形硬纸片沿中间对折,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引导学生思考:

如此折叠五次后所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得出算式:

××××;

游戏二是让学生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后再沿折痕剪开,将得到的所有纸片重合放置后再对折、剪开。

如此操作五次之后共有多少张硬纸片?

得出算式:

2×2×2×2×2;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算式的特点,引入新课。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其从直观上理解了乘方运算的特点,并为后续学习起到了导航作用。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算式特点:

①××××,②2×2×2×2×2,③(-3)×(-3)×(-3)×(-3),④(-0.3)×(-0.3)×(-0.3)

接着让学生思考正方形面积与边长a的关系,正方体体积与棱长a的关系,得出:

a·a=a,a·a·a=a。

然后让学生类比出上面四个算式的记法与读法,最后引导学生猜想:

a·a·……·a的结果,总结出幂、底数与指数的概念。

n个a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游戏结果出发,通过正方形面积与正方体体积的表示方法,类比出乘方的表示形式,总结出相关概念。

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又渗透了转化思想。

3、迁移训练,总结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把算式①﹙-4﹚×﹙-4﹚×﹙-4﹚,②﹙-2﹚×﹙-2﹚×﹙-2﹚×﹙-2﹚,③﹙-﹚×﹙-﹚×﹙-﹚,④﹙-﹚×﹙-﹚写成乘方的形式,并说出其底数和指数分别是多少?

接着评析例1,结合例1的解题结果,总结出负数的幂的正负的规律。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将例1各题的底数换为正数或0,结果会怎么样呢?

在学生练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

即: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最后结合例2,要求学生掌握计算器的用法,并运用计算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变换例1的条件让学生加以练习,进而归纳出结论。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初步接触到数学的奇妙,提高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4、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本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组练习,第一组练习是以运用符号规律为目的,让学生通过计算﹙-2﹚、-2、﹙﹚,进一步掌握有理数乘方符号规律的运用方法,并使其在对比﹙-2﹚与-2,﹙﹚与的基础上总结出:

当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

第二组练习是以乘方的实际应用和综合应用为目的而设计的,共两个习题。

希望借助第一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其树立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

而第二题则是乘方与有理数大小比较的综合应用,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分析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

5、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然后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接着布置本节课的课内与课外作业;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

内容安排是从引入概念出发,到有理数乘方符号规律的发现与应用,逐步展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及学具辅助教学,展示图片与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从简单的折纸游戏中就可得出不同类型的运用乘方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探索、研究和解决。

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

谢谢!

《有理数的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熟练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必备知识,它与有理数的其它运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节内容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化未知到已知、用已知求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思维的力量,发展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方面:

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求有理数的倒数,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感知数学知识的普遍性、相互转化性。

(3)情感态度方面:

通过生生合作,使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是很重要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勤思、善思,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本节内容是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利用乘法进行,基于此,教科书中给出了两种法则,对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这两种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针对初一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思维活跃,但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本节课充分借助多媒体来增强直观效果。

运用“自学—辅导”模式,遵循“面向全体,尊重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把教学过程化为学生自学、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使课堂教学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问题,导入课题,提出课堂教学目标。

本着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原则,首先出示了学生熟知的问题8÷(-4)=?

也就是说(-4)*?

=8

得出(-4)*(-2)=8所以8÷(-4)=-2而我们知道8*(-1/4)=-2所以8÷(-4)=8*(-1/4)

2、指导学生自学。

课件揭示自学指导(1)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2)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与此同时,坚持每次自学前给予方法指导,可以使学生积累自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学习,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重点巡视中差的学生,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4、检查自学效果。

课件展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或回答,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或板演时,要照顾到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通过巡视,搜集学生存在的错误,并在头脑里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把倾向性的错误用彩色粉笔写在黑板对应练习处,供讲评时用。

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已致用的能力。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

学生观察板演,找出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的相同,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小组讨论,说出错因,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学习。

这个过程既是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优等生了解更加透彻,训练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能力。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找出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是从理论到理论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6、当堂训练。

为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我给出一组练习,这组题目,分三个梯度:

法则的直接运用、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把这些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能当堂达到学习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哪些同学课后需要“开小灶”,使课外辅导要有针对性。

7、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通过前六个环节,学生已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整理知识,总结规律,提炼思想方法。

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课本38页四题让学生做到作业本上,以考查学生对本节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位置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十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为以后学习整式的加减,解方程及解不等式、分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学情分析:

 刚入初中的学生,对从算术数到有理数,从算术数的运算扩充到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尤其是负数的引入,使他们进入了抽象领域,因此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实际例子出发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意义;

②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简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学生做题,提高学生的灵活解题的能力;

②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

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运算顺序的确定,根据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有理数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的确定和性质符号的处理。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能力,我将采取“复习导入,新旧知识的转化,引导发现总结法则,共同训练提高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共同训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四、论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回忆小学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说出顺序及法则,由此引入今天的新课。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由熟悉的知识转入新知识,过渡自然,易于接受。

(二)出示例题,归纳总结,得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例子,与学生共同来完成,边提示边总结。

使学生熟悉运算顺序应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这样设计学生会很快总结出法则。

(板书)学生参与了这项活动,培养了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尝试训练、巩固法则

出示6道练习题让学生板演,熟悉法则,做完后讲评批改纠错,这样及时纠错,共同提高。

通过这6题进一步熟练运算顺序,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注意符号,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四)课堂小结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①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②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

 ③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

   2.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选择途径;

(2)确定顺序,审慎运算;

(3)注意检查,有错必纠。

(五)布置作业:

p65 习题2.13   1.

 1

整式说课稿

 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将做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整式概念的学习,是七年级上册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等内容的后继学习,也是后面学习整式运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的知识。

但符号感还不够强,还处于数到式的过度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⑴通过本节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的概念。

确定这个

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够认识整式,辨别单项式和多项式。

 ⑵是学生能够识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并能求出他们的次数。

确定这个目标是为了给后面学习整式运算打好坚实的基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生合作协调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

力。

确定这个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代数的兴趣,确定这个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心

情中学习代数。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和识别。

确定这样的重点是因为使学生掌握相关概念,能识别单项式、多项式。

 2.难点是求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确定这样的难点是因为要让学生掌握求单项式、多项

式的次数的方法,事之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法、学法

 我采用的教学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讲解的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的学习,会作讨论探究。

采用这样的教法,学法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1.本章导读使学生了解本章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①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小明房间的窗户所图所示(其中上方的装饰物由两个半径相同的四分之一圆和一个半圆组成)

提出:

问题一装饰物所占的面积是多少?

由学生小组讨论立式解决。

 问题二,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面积是多少?

(窗框面积忽略不计)

 

完成后汇报,然后确正并板书:

①,b216②,

b216

②.操作做一做,让各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这三个问题。

 ⑴.一个塑料三角尺如图所示,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是

         ⑵.某学校学生总数为,其中男生人数占总数的3/5,男生人数为

 ⑶.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高是h,体积是

     完成后请学生汇报,然后确正。

并板书:

mnab2121②x53③ha

③.引导各小组观察,这些列出来的式子的特点并对他们进行分类。

完成后请同学汇报

b216

、x53、ha2分为一类,

ab-b216

、mnab2121分为一类。

 ④.分类完后老师讲解点明概念,像b216

、x53、ha2

等,都是数字字母的乘积,

这样的代数式做单项式

(板书)。

而几个单项式的和就为多项式

(板书)

例:

ab-b216

、mnab2121。

补充: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并板书)⑤接下来我会提出求次数的问题 师:

提出怎么求单项式的次数?

让学生合作讨论后汇报,老师来订正再请学生总结一下是怎么求的。

然后老师再给出小结:

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

次数,并给出实例讲解:

ha2 a是2次,h也是1次。

所以ha2的次数是2+1=3次

师再问:

多项式的次数又该怎么求,让学生思考后汇报。

然后老师给出小结:

在多项式

中次数最高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板书)

,给出实例:

mab2121

中ab21的次数是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