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699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docx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

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医学心理学:

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的科学。

二、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三、医学模式的转化: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著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

对于疾病和健康问题来说(特点),无论是致病、治病、预防及康复,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机械发将它们分开。

四、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影响正常人和病人身心健康的各种心理问题。

五、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六、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心、身统一的观点

2.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的观点

3.认知评价的观点

4.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5.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

6.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七、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按研究时间分类:

●横断研究——几组同一时间研究

●纵向研究——同一个人或同一组长时间的研究

●回顾研究——过去经验

●前瞻研究——预见未来

2.根据研究手段分类: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验法

●个案法

●实验法

八、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1.人贵论

2.形神论

3.性习论

4.知行论

5.情欲论

九、南朝的刘勰设计了一个注意分配的实验:

同时完成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任务。

十、德国哲学教授洛采于1852年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的著作。

十一、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演变:

1.构造主义—德国的冯特

2.功能主义—美国的詹姆斯

3.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

4.完形主义—德国的韦特海默

5.精神分析—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6.皮亚杰学派—瑞士的皮亚杰

7.人本主义—美国的罗杰斯和马斯洛

8.认知学派—美国的奈塞尔

十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了心理学课,陈大齐教授首次建立了我国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我国的心理学进入也科学的时代。

2.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筹建了心理学系。

3.1921年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

4.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的杂志《心理》。

5.1936年4月,在南京成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6.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恢复成立。

十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1.医生心理学建立的两个显著标志:

1852年德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2年美国在加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2.医学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10年代

●应用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

●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今

3.护理科学的先驱南丁格尔,她于1860年在英国创办世界上第所护士学校,把护理作为科学,倡导护理教育,并最早提出心理护理。

十四、

心理现象:

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

1.心理过程:

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情感过程:

喜、怒、忧、思、悲、恐、惊

●意志过程:

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

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系统

●人格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观点和信念等

●人格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等

●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3.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十五、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生命的标志是有感应性

2.心理的标志信号性反应

3.动物心理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

●知觉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的特征:

●概括性

●目的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制约性

5.个体心理的发展

●遗传和环境

●成熟和学习

十六、心理的实质:

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反应。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主要是新皮质区的发展,人的颞区、下顶区和额区的面积显著增大。

●人脑的进货主要表现在皮质第二级区和第三级区的面积增大。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二、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对维持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十分重要。

三、感觉的一般特性:

1.感受性与特殊性:

●感受性:

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Ø绝对感受性:

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Ø绝对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Ø差别感受性: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物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能够分辨这个两个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Ø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

●特殊性:

每种感受器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敏感,即每种感受器的感受性具有特殊性。

2.时间特性;感觉的持续时间是感觉的时间特性一,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和后效。

●感觉的潜伏期:

是指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官到产生感觉之间所经过的时间,不同的感觉潜伏期是不同的。

●后效:

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的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最明显的是视觉的后效,称为视觉后像。

四、感觉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

如明适应和暗适应,但痛觉很难适应。

2.感觉对比:

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可分为同时对比(如颜色)和继时对比(如吃完一样东西再吃另一样的时候的味道变化)。

3.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产生降低的效果。

4.联觉:

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心理活动的发生,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5.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

丧失某种感觉能力的人,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其他健全的感觉来弥补。

五、知觉:

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

六、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在众多刺激物中选择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

Ø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Ø对象本身特性

Ø各部分之间的构成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概念或名称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理解性受人的情绪、动机、态度以及实践活动的任务等因素的影响。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七、知觉的种类:

1.根据参与知觉的分析器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2.根据知觉对象存在的形式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3.痛知觉:

疼痛是个体对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在身体许多部位都分布着大量游离神经末梢,是产生痛觉的主要感受器。

●痛觉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有情感成分,并自主神经活动改变和运动反应。

●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Ø早期经验

Ø产生疼痛原因和后果评价

Ø情绪

Ø注意

Ø暗示

Ø人格特点

Ø文化教育

八、错觉:

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1.图形错觉

2.大小错觉

3.形重错觉

4.运动错觉

九、常见的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降低。

2.感觉减退: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升高,严重时甚至对外界刺激完全不能感知,达到感觉缺失的程度。

3.内感性不适:

也称体感异常,表现为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服或者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十、知觉的障碍:

1.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2.幻觉:

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用于感觉器官时个体出现的虚幻的知觉体验。

3.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整体认知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事物的形象、大小、、位置等某一个别属性却产生错误感知。

第三章记忆、思维和想象

一、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即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

指以感知过和事物形象为记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

指以过去做过的动作或运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

指以要领和逻辑思维过程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指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2.按输入信息、编码、加工方式的不同和储存时间长短分类:

●感觉记忆:

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对感觉器官的刺激停止工作以后,刺激物的映像仍然持续极短时间才消失的记忆。

两秒钟以内。

●短时记忆:

指在感觉记忆基础上,信息能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

容量为7

2个组块。

●长时记忆:

指从几分钟至多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三、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

●识记的分类:

识记是人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或者说对信息进行了编码的过程。

Ø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Ø意义记忆、机械记忆

●影响识记的因素:

Ø目的任务

Ø理解

Ø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Ø复习

2.保持和遗忘:

●保持:

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把感知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储存在脑中的过程。

●遗忘:

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码的再认或回忆。

分为永久性遗忘或暂时性遗忘。

Ø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发展速度较快,后来逐渐缓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Ø遗忘的原因:

干扰说: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Ø压抑说:

回忆中涉及愉快经验的约点55%,不愉快的约点33%,平淡的约占12%。

Ø抵制遗忘的方法:

提高保持效果的条件和方法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复习方式多样化

✧要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再认和回忆:

是对已储存的信息提取的过程。

四、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的反映。

五、思维的特征:

1.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2.思维还有具有指向性、逻辑性和连贯性。

六、思维的形式:

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通过思维形式可以进行对事物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心智操作,人们就可以透过事物的现象而认识事物内部的特征和规律性的联系。

1.概念:

是人脑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或联系的联系的思维形式,一个概念反映一类物。

2.判断:

是对于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3.推理:

指人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经过分析和综合的作用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七、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分为: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2.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为: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分为:

●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八、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九、解决问题的思维:

1.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2.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知觉特点的影响:

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观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定势: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无论情境中所显示的客观条件如何,个人总是先以其主观的经验与习惯方式去处理问题。

●功能固着:

人们趋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从而妨碍以新方式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迁移:

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叫做正迁移,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叫做负迁移。

十、想象:

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了加工、改选、重新组合成新形像的心理过程,

1.表象:

人脑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想象的种类:

●有意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已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无意想象: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十一、创造:

是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

1.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

搜集资料,研究前人的经验等。

●酝酿阶段

●豁朗阶段:

也称灵感期。

⏹灵感状态的特点:

✧注意力高度集中

✧情绪异常充沛和紧张

✧创造性想象极为活跃

●验证阶段

2.创造力的特点:

●变通性:

是创造力的一种特征,是创造轿行为上的一种表现。

●独特性:

是对事物表现独特的新颖的见解。

●流畅性:

表现在心智活动较济,很少阻滞,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出较多的见解。

●三个特点相互关联:

能流畅才能变通,能变通才可能独创。

第四章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是自然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时间短暂,情绪较为强烈、冲动性大,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是社会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时间长久而且深刻稳定。

情感一般较微弱,不有性,外部表现也不明显,这是情绪本质内容。

2.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肯定与否定

●积极与消极

●紧张与放松

●强与弱

3.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根据情绪性质分:

Ø快乐

Ø愤怒

Ø悲哀

Ø恐惧

●根据情绪状态分:

Ø心境

Ø激情

Ø应激

●根据社会内容的性质分:

Ø道德感

Ø理智感

Ø美感

二、情绪的外部表现:

1.面部表情:

指通过眼部、颜面和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口部:

快乐、厌恶

●眼部:

忧愁

●前额:

惊奇

2.身段表情:

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分呈现的姿态。

3.言语表情:

情绪性的言语语调、节奏、速度等的表现。

三、情绪情感的作用:

1.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适度的焦虑能发挥人的最高学习效率

●情绪比较稳定,不容易过分焦虑的人比容易激动和焦虑的有较好的学习成绩。

●低焦虑者在情绪压力下可提高学习效率,而高焦虑者的学习效率常因情绪压力的影响而下降。

2.情绪情感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糖尿病、消化性溃疡、哮喘、偏头痛等80多种疾病,都与不良情绪有关,并称此类疾病为心身疾病。

3.情绪情感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与彼此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人际情感。

它直接影响和反映着人与人交往关系的亲近程度。

4.心理学对情绪调节的的启示:

自我调适的方法:

●认知调节

●恰当宣泄法:

Ø倾诉

Ø哭泣

Ø笑口常开

Ø适当的运动

●音乐疗法

●放松训练

第五章人格

一、人格:

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的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和倾向性。

三、人的格的诸方面:

1.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记忆力,观察力,运动能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某种专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2.气质:

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并使人格染上独特的色彩。

3.气质类型:

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有人的适应与工作的选择方面,不同气质类型是有一定影响的。

四、性格:

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五、性格的特征:

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倾向性。

六、性格的意义:

性格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一贯行为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一个人的性格也可以预测他的行为。

七、需要:

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表现为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需要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动力。

马斯洛需要的层次说: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八、动机:

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动机也可被看做是一种内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需要的动态表现。

动机冲突的三种类型:

1.双趋冲突:

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量出现,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动机冲突。

2.双避冲突:

指个体回避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同时,双面临另一个威胁性的目标出现。

3.趋避冲突:

指个体的动机为滞茉一需求,指向一个目标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个受威胁的目标而需要回避。

九、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1.遗传潜能

2.共同经验

3.独特经验

十、人格形成的标志:

1.自我意识的确立:

也叫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归属感(角色认同)、形象感等。

2.社会化:

指个体的观念及行为被纳入到社会规范中的过程。

第六章心理卫生

一、心理卫生:

也称心理健康,是每时以积极、有益的活动、平稳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环境,以及对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二、心理卫生的意义:

1.有助于心理疾患的防治

2.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3.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心理卫生运动的简史:

1.1908年美国的一位大学生比尔斯以自己精神病后又恢复健康的亲自体验所著的《一颗失而复得的心》。

2.1908年5月成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协会宗旨有五项:

保持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与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

3.1930年5月5日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

4.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四、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

病理学、统计学和文化学。

五、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的)

1.智力正常

2.情绪良好

3.人际和谐

4.社会适应

5.人格完整

六、马斯洛的健康心理的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需要能恰当满足。

七、优生学的定义:

研究改善物种遗传素质,特别是通过社会控制和改善人类配偶生殖的科学。

八、优生的措施:

1.禁止近亲婚姻、进行婚前检查以提倡最佳的妊娠年龄是最重要的。

2.23岁到28岁左右是最佳妊娠年龄。

九、胎教:

胎儿期的教育,是孕期心理卫生的重要问题。

胎教常用的方法:

1.音乐胎教

2.运动胎教

3.言语胎教

十、儿童心理卫生:

1.儿童时期心身发展的特征:

●新生儿期:

出生到28天。

主要特点表现在心身重新适应方面。

●乳儿期:

指小儿1周岁以的哺乳期。

主要特点是各种心身发育是一生中最快的时期之一。

神经系统的发育呈直线上升;运动能力已达到可以受意识控制的水平,会表达需要和情感。

●婴儿期:

3岁以前的儿童称为婴儿。

此期的脑重已增至1000克左右,相当于成年人的2/3。

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记忆特点是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占优势。

●幼儿期:

3到7岁左右,脑重已经接近1300克,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思维出了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判断推理,并出现了独立的愿望,开始自行其是,称为“第一反抗期”

●学龄期:

6~7岁到14~15岁。

此期的神经系统的成熟度已达97%,一般系统的成熟度达60%,生殖系统的成熟度只有15%。

有极强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但破坏力也很强,保护其可贵的自尊心是重要的。

2.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爱抚是儿童重要的心理需要

●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

是指儿童期表现出来的注意不集中、学习效果差、跳动不安、胆小、害羞、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反应迟钝或过于敏感等一系列症状。

●寄养问题:

南京陶国仄教授曾提出:

寄养问题是造成儿童心理缺陷或精神疾病的原因之一。

3.儿童期的心理保健:

儿童时期是进行评议训练与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独立意识的最好时期。

●抓住关键期,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3~7岁是人格、情感和意志发展的重要时期。

●家长与教师的身教作用。

十一、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1.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快,心理功能不断完善:

●认知全面和均衡发展

●情绪体验敏感而不稳定

●人格逐渐形成

●性心理不断成熟

2.青少年的心身发展的常见问题:

●学习问题

●情绪情感问题

●恋爱与性的问题

3.青少年的心理保健:

●青少年自身的不断学习

●父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十二、中年心理卫生:

1.中年人的心身特点:

●生理上从成熟走向衰退

●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

●个性的成熟与稳定

2.中年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反应速度与记忆能力下降

●渴望健康与追求成就的矛盾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家庭与事业的双趋冲突

3.中年人的心理保健:

●建立可行的保健制度和监测体系

●加强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十二、老年心理卫生:

1.老年心身发展的特点: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

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

感觉功能下降,应变能力下降,体弱多病。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认知功能和智力水平开始降。

2.老年人的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不适应离退休生活

●主观健康评价差

●老年人的性生活不和谐

●对死亡的恐惧

3.老年人的心理保健:

●确立生存的意义

●适度锻炼运动

●加强人际交往

第七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