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3593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docx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

RevisedbyBLUEontheafternoonofDecember12,2020.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复习

自考普通心理学

题型:

一、单选1’X10=10’;二、多选2’X5=10’;三、填空1’X5=10’;

四、名词解释4’X5=20’;五、简答题6’X5=30’;六、论述题10’X2=20’;

第二部分章节串讲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基本上由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

第1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

既包括有意识的自觉的反应形式,又包括无意识的自发的反映形式。

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

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过程。

1..认知过程: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记忆:

当人把感知到的经验储存在头脑中,又能对它产生再认和回忆。

2..情感过程:

是指情绪和情感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最有特色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实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带有独特色彩的反映。

3..意志过程:

人在变革现实的活动中,自觉地提出目标,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坚持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心理现象。

3.个性:

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完整的精神面貌。

它是个体在社会化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

又称个性的动力性,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原因,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的选择性和积极性的表现。

包括一个人的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

是个性的表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过程是个性形成的条件和表现,而个性一旦形成又会制约、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

5.心理状态:

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呈现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

6.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1..心理过程体现心理活动的动态性,心理状态体现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2..而个性心理则突出了心理特征的恒定性、持久性;

3..心理状态是联结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中间环节和链锁,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并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逐渐转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第2节:

心理的实质

7.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

地球的形成、生命的出现和人类的诞生标志着物质世界发展的三个水平。

2…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

3...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4...心理是同脑密切联系着的。

感应性:

是一切生命体以一定的变化来回答外界的影响,是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保持平衡、保存自身以利发展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机能;

2..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由于大脑有着任何器官无可比拟的优势:

1…大脑有150亿个细胞,每个细胞有成千上万个细胞同它发生突触联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系统。

2...大脑的各个部位在机能上有不同的分工,形成许多重要的中枢。

3…人有特别发达的额叶,占大脑的1/5,它控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和智慧,影响人的复杂行为和个性。

这一优势保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使人的心理可充分展现出活力和创造力。

个性心理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阿杰的研究:

0~2岁感觉运用阶段;

2~7岁前运算阶段;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

12~15岁形式运算阶段。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1….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所创造的自然;

2….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

社会现实和实践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心理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人的意识有以下特点:

自觉能动性、自控性、创造性

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过程;

心理映象是主观的,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客观性表现:

1….心理所反映的对象及内容是客观的;

2….心理反映过程是客观的;

3….心理活动的表现过程是客观的;

主观性表现:

1….心理映像是观念,是主观的;

2….心理反映是由一定主体进行的,所以带上了主观色彩;

8.动物发展的心理历程:

  1..感觉阶段:

从低等的环节动物,到节肢动物,到脊索动物(它们只能对信号刺激物的个别特性产生反应);

  2..知觉阶段:

脊椎动物(这种知觉反映形式的出现与其神经系统的进化分不开);

  3..思维萌芽阶段:

灵长类动物(心理水平达到动物界的最高峰)。

心理学家认为:

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由此看来生物在感应性的基础上,进化出本能行为,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对信号刺激物的反应,这便是动物心理的产生。

9.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

答:

1..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2..单细胞动物:

直接接触后产生“运动反应”(无心理现象);

3..动物(低至环节动物):

产生“条件反射”(有了心理现象);

4..只有人类有真正的思维,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萌芽。

第3节:

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

10.心理学的由来:

1..德谟克利特坚持灵魂是先验的永恒理念,灵魂不灭,可以转世。

灵魂分为智慧、勇敢、情欲三部分。

2..康德是心理过程知、情、意三分法的倡导者。

3..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者。

4..赫尔姆霍兹提出了视觉的三色说及听觉的共鸣说

5..韦伯和费希纳提出心理物理学定律;

6..1874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生理学纲要》,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意义:

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1.心理学的分支:

试验心里学:

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学,它是基础学科;

生理心理学:

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社会心理学:

主要研究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在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变化规律;

发展心理学:

主要研究个体心理、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比较心理学:

主要研究动物在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

医学心理学:

又称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异常的发生原因、发病的机制、症状与诊断等问题;

组织管理心理学:

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它研究各类群体的组织管理中的人的因素方面;

教育心理学:

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文艺心理学:

又称艺术心理学,涉及文学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体育运动心理学:

研究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中涉及的心理活动规律。

商业心理学:

研究商业活动中,人在购销关系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第4节:

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物质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中间学科);

心理学中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心理学是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统一。

第5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3.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自然试验

测验法

模拟法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

第1节:

神经系统

1.在人的器官系统中,神经系统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2.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1..结构: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组成。

2..机能:

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3..基本机能是:

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元。

3.突触:

神经元之间赖以传递神经冲动,进行通讯联系的特殊连接装置。

1..结构:

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2..机能:

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是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即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逆转,正是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性,才能保证信息有效地传向中枢和大脑,从而产生心理活动。

4.神经系统:

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3..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5.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部位,基本的反射活动。

6.脑:

位于脊髓上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按功能分:

脑干、间脑、小脑、大脑。

7.脑干:

延髓(延脑)、脑桥、中脑合称为脑干,是脑的最古老部分。

8.延脑:

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被称为“活命中枢”。

左脑半球与身体的右侧联系,而右脑半球与身体左侧联系,形成交叉的功能控制。

9.中脑:

除了传导神经冲动外,还参与完成瞳孔反射,也是眼动中枢。

10.脑桥:

联系小脑两半球及上行、下行神经纤维的桥梁;

11.脑干网状结构:

1..决定觉醒状态;

2..网状激活系统不仅对控制觉醒、保持注意和清楚的意识状态起主要作用,而且在知觉、学习、动机、情绪的唤醒与活跃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状结构的抑制系统可引起大脑皮层活动水平的降低。

两种调节系统的协调活动是维持大脑皮层正常功能的根本保证。

12.间脑:

位于脑干上方,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覆盖。

13.丘脑:

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除嗅觉外,还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

14.下丘脑:

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也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的中枢。

在情绪活动中下丘脑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5.小脑:

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协调的姿势,保证随意及不随意动作的实现,调节肌肉紧张度使运动协调。

16.大脑半球:

位于中枢神经最高部位,是最新结构,大脑呈卵圆形,外表被灰质细胞层覆盖,称为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意识和复杂行为的最高调节控制中枢;

第2节:

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

17.大脑皮层:

人类的大脑成卵圆形,外表被灰质细胞层覆盖(2-5毫米),称为大脑皮层。

18.刺激:

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19.大脑包括:

感觉机能、运动机能、传导机能;  

20.感觉机能系统是指产生各种感觉的结构和机能系统,它包括:

感觉中枢和传导系统。

1..躯体感觉中枢:

位于顶叶靠近中央沟的部位,即中央后回,是躯体动觉、平衡觉的中枢。

2..躯体感觉信息在中央后回这一脑区的投射特点:

1…躯体感觉向皮层的投射是交叉的,即一侧的躯体感觉投射到对侧的大脑皮层的相应代表区;

2…感觉传入向皮层投射是倒置的;

3…大脑皮层代表区域的大小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

21.视觉中枢:

位于距状裂两侧枕叶后端;

听觉中枢:

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嗅觉中枢:

位于大脑皮层内侧面的海马回前部;

味觉中枢:

位于中央后回下部。

22.内脏感觉中枢:

位于大脑两半球内侧面与间脑交界的边缘叶。

人的一切受意识支配和调节的运动都是在大脑的运动机能系统的控制下实现的。

23.运动机能包括中枢部分、传导部分、返回传到部分

运动中枢:

位于中央前回。

24.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与调节的功能是通过椎体系统与椎体外系统的下行传导完成的。

25.大脑的联合机能系统:

1..调节紧张度和觉醒状态的联合;

2..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联合区;

3..规划、调节和控制复杂心理、行为的联合区

4..言语机能联合区:

是指接受、处理和储存言语信息的结构和机能系统、为人所独有。

26.单侧化:

从解剖结构上看,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

但从机能上看又是非对称性的。

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单侧化;

单侧化的证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两名右利手裂脑人进行手术前后的测验比较发现,术前他们都能用左右手写字绘画,术后都不能用左手写字,但保留了用右手写字的能力。

在绘画方面,右手反而不如左手画得好。

裂脑人的两个半球相互独立,各司其职,无法使两个半球获得的信息进行统整、比较。

27.“裂脑人”:

切除胼胝体的病人。

28.左右半脑的功能有何不同

答:

优势半球的形成与生活、劳动中用手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右利手),言语机能在左半球上得到发展,成年后,左半球优势建立起来,如受损伤,会导致言语机能障碍,而且很难在右半球重新建起言语中枢。

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因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此外还分管数学计算,概念形成,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语言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

右半球分管不需要语言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具有高度的完形知觉能力及对空间结构方位的识别能力,对复杂关系有较强的理解力,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

第3节:

高级神经活动

29.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1..兴奋过程:

指神经活动从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2..抑制过程:

指神经活动从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二者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30.动力定型(亦称定型):

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31.反射:

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

感觉器官中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装置叫感受器。

32.反馈:

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使中枢及

时获得效应器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33.无条件反射:

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其特点是:

单调、刻板、难变化。

本能:

由一系列无条件反射构成的连锁反应,经世代发展而被遗传下来,就称为本能。

本能行为是由简单刺激引起的先天的复杂行为模式,表现为一系列有顺序的适应动作。

(如寻偶、产卵等)

条件反射:

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

又称“个体反射”;条件反射分为:

自然条件反射和人工条件反射

1..自然条件发射:

在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自然条件反射,如猛兽叫,小动物逃;又或者小学生学校犯错,看到教师家访躲避,自然条件反射是个体获得直接经验的根本保证。

2..人工条件反射:

在人为条件下,个体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包括: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工具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P51

  2…操作性条件反射:

继巴甫洛夫之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同于经典条件反射之处:

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的,可以主动探究,直到学会踩杠杆才达到一定目的;而后者动物被束缚在实验台,被动接受刺激。

另外,前者的反射是从反应到刺激的过程,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后者强化出现刺激之后反应之前。

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是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有机统一。

34.无条件抑制:

在一定条件下,兴奋过程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抑制的过程。

它是有机体生而具有的,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外抑制:

是指新异刺激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着的活动的抑制。

2..超限抑制:

是指有机体受到过强的刺激或刺激持续过久,大脑皮层有关的神经细胞由于疲劳而转化为抑制,也叫保护性抑制。

条件抑制:

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延缓抑制、分化抑制等。

1..消退抑制:

条件反射建立后,若不再以无条件刺激给以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消失,这种内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2..延缓抑制:

当某一信号刺激物出现后,间隔一段时间才对其强化,此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直到强化刺激物出现,抑制才被解除,反射活动才开始发生,这种内抑制称为延缓抑制。

3..分化抑制:

有机体只对被强化的刺激物产生条件反射反映,而对与之相近的未受到强化的刺激物不予以反映,这种内抑制叫做分化抑制。

它是有机体对外界事物进行精确辨别的生理基础。

 

35.第一信号系统:

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射活动。

如:

吃过酸梅,看见酸梅会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

它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如:

说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第三章、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与动机

第1节:

需要

1.需要:

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

它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这种反映以主观的愿望和意向的形式表示出来。

需要以有机体的缺乏或过剩状态引起,通常以生理变化为基础。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它对情绪、认知和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

需要具有对象性、紧张性、动力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第2节:

动机

2.动机:

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诱因:

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称为诱因。

 动机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3.内驱力:

有机体的需要未满足之前,出现心里紧张和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驱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

  

4.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或途径了解动机:

1..生物学的;2..社会人格;3..认识。

5.动机的种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1…内部动机:

由于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活动能使人们的需要获得某种满足,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和报酬,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2…外部动机:

有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称为外部动机。

一般来说外部动机在持续性方面不如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强烈、持久和稳定。

2..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其产生以生理活动为基础,它所引发的活动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这类活动与有机体的生存密切相连,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又称为原始性动机,如饥饿、渴、性等动机。

好奇:

一种较为原始的动机,

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下列3种方式(或好奇心的表现有哪些):

1....感官探索;用视、听、嗅、味和皮肤感官,单独或联合地对新奇刺激进行探索、感知。

2....动作操作;用手或其他部位进行摆弄、敲打、咬、拆卸,对物体的性质作进一步了解。

3....口头诘问。

对新奇的事物提出各种有关的问题。

2…社会性动机:

其产生以非生理活动为基础,它所引发的活动以满足心理需要为目的。

这类活动与

有机体的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是后天习得的,又称为:

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需要成为推动个体行为的直接动力就转化为社会性动机。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

成就动机:

在完成任务时,力求做得出色,获得较高成绩的倾向。

麦克莱兰德认为,人类有三种最为重要的需要:

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

第四章、意识的一种状态-注意

第1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1.简答:

什么是注意的心理功能:

P72

1..选择功能:

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对象,而同时抑制或排除那些无关的影响,把有关的信息线索区分开,并跟踪一定的信息线索,这就是注意的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任何心理过程只有在注意力的维持下,才能持续进行,只有在注意的贯注下,心理活动的内容才能在意识中保持。

3..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最重要的功能;

第2节:

注意的种类

2.无意注意:

是无预定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地发生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3.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条件:

只在短时间起作用

什么样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具有新异性:

分为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

绝对新异性:

人们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及特征。

相对新异性:

刺激物的异常变化或各种特性的异常结合。

2…刺激物的强度;

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和对比度;

2..人的主观状态:

长时间起作用

1…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制约着注意

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3…知识和经验

4.有意注意:

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

5.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区别:

是否是有意识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意注意具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特征。

6.如何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答: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地组织活动;

2..培养间接兴趣;

兴趣分两种:

一种是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和活动过程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它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另一种是间接兴趣,它是对活动目的和结果的兴趣。

3..锻炼坚强的意志,克服干扰

7.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

二者虽有本质区别,但不是绝对对立的。

无意注意可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转化为无意注意。

但后者仍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兼有两种注意的特点,也叫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

第3节:

注意的特征

8.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

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测试工具是:

速视器

注意的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注意的特点和人的注意任务、知识经验的影响:

1...注意广度依赖于注意对象的特点;

2...注意的广度还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及注意的任务的制约;

3…知觉任务的不同也会影响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就是注意的持久性。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注意稳定性:

注意在某一具体事务上所维持的时间;这种稳定性是短暂的,相对的。

  注意的动摇:

周期性的有节律的变化,就是听觉的注意起伏现象,又称为“注意的动摇”。

2…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注意在总的任务下,可以随着活动的进展而改变,注意可以保持在这一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注意的总方向始终不变。

  分心:

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

例如,思想开小差。

  注意的分配:

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