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846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docx

《中考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docx

中考文言文

2010年中考总复习·七(上)文言文练习

《古代寓言二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

(2)遂()不得履(3)宁()信度

(4)遽()契()其舟(5)先自度()其足

(6)宁信度(),无自信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

(4)遽契其舟(5)楚人有涉江者(6)宁信度,无自信也

3.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

(2)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度:

4.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

(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

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6.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5)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是吾剑之所从坠。

(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狼》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乃悟前狼寐,盖以透敌。

3.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其”各代什么?

恐前后受其敌一狼洞其中

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幼时记趣》

1.解释字词。

(1)私拟作群鹤舞空()

(2)项为之强()

(3)又留蚊于素帐中()(4)果如鹤唳云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土砾()②怡()③壑()④癞蛤蟆()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凹者为壑()

②不觉呀然惊恐()③捉蛤蟆,鞭数十()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②使与台齐()

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④余年幼,方出神()

5.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常蹲其身()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④鞭数十,驱之别院()

6.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

(3)鞭数十,驱之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峡》

一.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不见曦月()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飞漱其间()属引凄异()

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三、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

今义: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林寒涧肃

3、空谷传响

五、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六、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2.或王命急宣()

3.则素湍绿潭()()4.良多趣味()

5.属引凄异()6.不见曦月()

七、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回清倒影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5、写山高的句子是: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8、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九、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论语>八则》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

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2、原文填空:

⑴,不亦说乎?

⑵,可以为师矣。

⑶学而不思则罔,。

⑷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人不知而不愠,(      )⑵学而不思则罔()

⑶思而不学则殆()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⑸学而不厌()(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温故而知新()()(8)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9)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4、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5.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E.思而不学则殆。

6.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10年中考总复习·七(上)文言文练习参考答案

《古代寓言二则》

1.

(1)lǚ

(2)suì(3)nìng(4)jù qì(5)duódù

2.

(1)同“座”

(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3.

(1)量长短,是动词

(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4.

(1)这,这儿

(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5.之①:

指量好的尺码之②:

到……去之③:

指剑

(1)①③

(2)②

6.

(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2)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

”(3)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4)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

(5)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6)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7)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狼》略

《幼时记趣》检测与评价参考答案

1.

(1)比做

(2)僵硬(3)白色的(4)鸣叫。

2.①砾(lì)②怡(yí)③壑(hè)④癞(lài)

3.①山谷②惊异的样子③用鞭子打

4.①在②同③把④正

5.①自己②丛草、虫蚁、土砾③二虫④癞蛤蟆6.

6.

(1)我心里这样想,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2)(我把这个景象)比做“青云白鹤”的景观。

(3)用鞭子打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

(4)舌头一吐,二虫全部被它吞下。

《三峡》

一.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

三、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

有时今义:

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

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

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

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

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五、一词多义

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

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六、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

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

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

白色)(湍:

急流或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

很)

5.属引凄异(属:

连接)6.不见曦月(曦:

阳光或日光)

七、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九、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

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010年中考总复习·七(下)文言文练习

一、《赵普》

1.给下列加粗的字词注音。

吏事()寡学术()阖户()启箧()既薨()

循默()龌龊()()奏牍()掷地()补缀()

2.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普少习吏事()()

(2)及为相()

(3)尝奏荐某人为某官()()(4)太祖乃悟,卒用某人()()

(5)寡学术()(6)既薨()(7)复奏()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1)普明日复奏其人古义:

今义:

(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

(2)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译:

(3)普明日复奏某人。

译:

(4)碎裂奏牍掷地。

译:

二、《爱莲说》各地近年中考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阅读《爱莲说》,回答以下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陶后鲜有闻()

③亭亭净植()④濯清涟而不妖()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4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爱莲说》,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3分)

⑴甚蕃()⑵亵玩()⑶宜乎众矣()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4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5分)

相同:

不同:

4.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8分)

(三)(武汉)阅读下面的诗文。

完成第7—11题。

{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4)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2分)

 

4.【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4分)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

 

(四)(2008年浙江省宁波市)文言文阅读(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

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

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

吉,善。

④兼彩:

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

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B)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5.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2分)

香味:

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

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6.(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三、课外阅读

永(永:

即永州)之氓(氓:

民,百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湘水:

即湖南境内的湘江)。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

身且死,何以货(货:

这里指钱)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河东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中济,船破,皆游()

(2)曰:

“何不去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永之氓咸善游。

翻译:

(2)汝愚之甚。

翻译:

3、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文中主要运用了     和     的描写方法。

(4分)

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并谈谈从中你受到的启示。

(4分)

2010年中考总复习·七(下)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一、《赵普》

1.给下列加粗的字词注音。

吏事()寡学术()阖户()启箧()既薨()

循默()龌龊()()奏牍()掷地()补缀()

(lìguǎhéqiēhōngxúnwòchuòdúdúzhuì)

2.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普少习吏事(熟悉)(年轻)

(2)及为相(等到)

(3)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曾经)(担任)(4)太祖乃悟,卒用某人(才)(终于)

(5)寡学术(少)(6)既薨(已经)(7)复奏(又)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1)普明日复奏其人古义:

(任何一天的第二天)今义:

(今天开始的第二天。

(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古义:

(脸色)今义:

(色彩)

4.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

明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来劝(赵普)。

(2)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译:

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

(3)普明日复奏某人。

译:

第二天赵普重新奏请任用此人。

(4)碎裂奏牍掷地。

译:

宋太祖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

二、《爱莲说》各地近年中考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阅读《爱莲说》,回答以下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①可爱者甚蕃(多)②陶后鲜有闻(少)

③亭亭净植(树立)④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二)阅读《爱莲说》,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3分)

⑴甚蕃(多)⑵亵玩(亲近而不庄重)⑶宜乎众矣(应当)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4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5分)

相同:

不同:

示例:

相同点:

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分)不同点:

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2分)

4.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8分)

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2分)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第一空两个要点各1分;默写题每空1分,每句出现一个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武汉)阅读下面的诗文。

完成第7—11题。

{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

(3)陶后鲜有闻(听说)

(4)待到山花烂漫时(等待;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莲,是花中的君子。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2分)(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4分)

[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

[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

(四)(2008年浙江省宁波市)文言文阅读(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爱,同予者何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