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6753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docx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4、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陋室铭》

2、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中文言文句式

(二)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

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

3、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4、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5、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6、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7、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9、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11、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12、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13、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14、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15、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以骨投)《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

4、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

6、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7、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8、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

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

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13、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16、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1、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

2、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

3、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

4、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5、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

6、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7、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 《陈涉世家》

8、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初中文言文句式(三)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3、(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4、(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5、(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6、(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7、(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8、(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9、(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10、(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1、(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2、(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4、(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15、(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16、(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18、(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1、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2、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3、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4、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5、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6、投(之)以骨《狼》

7、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8、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9、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11、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12、与(之)俱来《隆中对》

13、将以(之)攻宋《公输》

14、货恶其弃(之)于地也 《大道之行也》

(四)省略介词“于”

1、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2、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3、驱之(于)别院《童趣》

4、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5、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6、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7、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8、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9、急湍甚(于,比)箭。

《与朱元思书》

10、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11、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12、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  《醉翁亭记》

13、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14、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15、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  《愚公移山》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二)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宠辱偕忘________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④微斯人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

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1)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

(2)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有。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4)我不同意这一观点。

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

【解析】【分析】

(1)、景:

日光;偕:

一起;求:

探求;微:

如果没有。

(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对重点词语正确翻译,句式上样正确认识。

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璧:

玉璧;忧:

以......为忧;乐:

以.....为乐,据此进行翻译。

(3)藤子京也有此胸怀,谪守巴陵郡后并没有沉沦,而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以此证明。

(4)审查题干,联系生活,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阐述理由时,层次要清晰,语言要简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

⑴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

⑵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⑶有。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⑷我不同意这一观点。

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意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某种观点的看法,考生要正确对待观点,表明态度,阐述要合理,论述要清晰。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

然而天下皆曰:

“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此知之难也。

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

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知其姓与名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百不得一焉/得不偿失

C.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则几乎罔矣/罔不因势象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而成为屈原的知音

【答案】

(1)B

(2)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

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解析】【分析】

(1)A.知道;通“智”,智慧。

B.得到,C.具备;详细。

D.可能;无,没有。

故选B。

(2)这句话的大意是:

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知其所以为言”意思是:

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

故答案为:

⑴ B

⑵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⑶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

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

【附参考译文】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

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了。

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

然而世人都说:

“我能读他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是“懂得”的难处啊。

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司马迁读《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这是贤人懂得贤人啊。

没有司马迁那样(高远)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则几乎不可能啊。

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鸣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来焦山有四快事:

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

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汨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天幸也。

(王士祯《焦山题名记》)

【注】①米家父子:

米带父子。

②(miǎo):

树梢。

③《瘗(yì)鹤铭》:

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

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心旷神怡________

③悉成明霞________

④得踏危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潮汐泪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 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 不以物喜         以刀劈狼首(《狼》)

D. 悠然有遗世之想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4)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

__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答案】

(1)日光;愉快;全,都;能够

(2)C

(3)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秒

(5)【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景”这里是“日光”的意思,“悉”这里是“全、都”的意思,“得”这里是能够的意思。

(2)A在/在;B有时/有时;C应为/用;D的/的。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浮光跃金:

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影沉璧:

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晕:

光芒;倏然:

忽然。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分析题目所给其中的两件事,可以看出答题模式是:

时间+事件+地点的模式概括这四件事。

从“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提取这三个要素组合成答案即可。

(5)根据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甲】第一段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第二段赞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因此写景是为了抒情做铺垫。

 从“来焦山有四快事”和“披剔尽致,实天幸也”可以看出【乙】文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

⑴日光;愉快;全、都;能够

⑵C;

⑶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⑷观返照吸江亭 听晚梵声出松秒

⑸【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

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⑸本题考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理解写作意图既要从写作内容进行分析,也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来焦山游览有四件感到畅快的事:

在吸江亭看夕照,青山落日,在烟水苍茫之中,居然有米蒂父子的画意;晚上在孝然祠外望月,天空全是蓝色,长江万里,再也没有一点点云点缀;听寺院的晚钟声从松树梢传出,悠悠然产生超然世外的想法;清晨起床看海门日出,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映射着江水,江水都成一片明亮的红霞,荡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那儿惊涛骇浪,朝夕喷涌激荡。

我在冬月来游览,那时江水刚落,才能够在潮汐起落之中踏上高高的崖石,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实在是很幸运啊。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

②是进亦忧:

________

③微斯人:

________

④性至孝:

________

⑤以母在时方贫:

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3)【甲】文中“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范仲淹的形象。

【答案】

(1)思想感情;指“居庙堂之高”;如果没有;非常、极其;正

(2)①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②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