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054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5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25题研究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

(时间:

20分钟 满分:

48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政治制度

秦官员管理

1

汉代地方治理

2

东汉宦官专权

3

民族交融

4

经济模式

汉政府干预经济

5

农业精耕细作

6

城市的发展

7

中原人口南迁

8

思想文化

汉代儒学

9

儒学政治化

10

儒学对士族集团形成的影响

11

纸与文化传播

12

1.秦朝《置吏律》中规定:

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规定是为(  )

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解析:

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秦朝规定主管官员调任不允许带原任官府的官吏,这样可以防止官员势力膨胀形成利益集团,从而可以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故B项正确。

2.(2019·湖北宜昌二模)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

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解析:

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汉武帝颁布一系列限制豪强地主的律法并被后世继承和发展,这是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C项正确。

贵族政治在秦帝国建立之后就趋于瓦解,故A项错误;汉武帝限制、打击豪强地主,恰恰表明了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拥有较大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是对国内豪强大姓的限制,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而非外部环境,故D项错误。

3.(2019·东北名校联考)《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

“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信任。

”此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皆由宦者决定政局。

这表明(  )

A.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B.皇帝惟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

C.宦官干预朝政的制度化、合法化

D.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解析:

D 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君主专制下皇权扩大,因此宦官依靠皇帝的信任掌握较大的权力,形成宦官专权,故答案为D项。

A、B两项说法绝对,排除;宦官干预朝政是“合谋”的结果,不是制度化、合法化的权力,排除C项。

4.(2019·湖南六校联考)“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

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

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

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解析:

D 根据题干“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反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毁镜”作为鲜卑特殊葬俗逐渐消失。

故选D项。

5.汉昭帝始元六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

这次盐铁会议(  )

A.反映了汉朝朝议的民主作风

B.说明政府干预市场色彩浓厚

C.体现了汉朝人才辈出的盛况

D.标志着汉朝专卖政策的开始

解析: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将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是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层面的延伸,体现了政府干预市场的色彩浓厚,B项正确。

6.(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

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解析:

B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荆襄地区都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两项错误;兴修水利不属于耕作技术,D项错误。

7.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记载,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城西的大市周长近八里,商品种类繁多

刘宋时(南朝政权)商人入巴蜀贸易,携带数百万价值的货物受到刺史限制,引起商人不满,引起骚乱

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店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

A.南方商业发展超过北方

B.重农抑商政策引发了社会动荡

C.此时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南北方城市经济功能均有提升

解析:

D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实现南移,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重农抑商政策引发了社会动荡,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C;材料提到洛阳、巴蜀、建康和秦淮河两岸的商业发展信息,说明南北方城市经济功能均有提升,故选D。

8.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

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解析:

C 中国古代对南方的开发存在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先后,首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然后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岭南地区。

材料中墓葬的规格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以长江中下游为核心,向南、向西不断降低,反映了对江南的开发是“逐步”的,C项正确。

重视墓葬建设是宗法观念的产物,宗法观念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宗法制度早已瓦解,A项错误。

材料中的墓葬不一定是官僚的,B项错误。

“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南宋,D项错误。

9.(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

这表明汉代(  )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解析:

B 本题考查儒学在汉代的发展状况。

材料中“长袖乐舞”反映出儒学对礼乐的影响;“讲学传经图”反映出儒学对教育的影响;“养老图”反映出儒学对社会保障的影响,由此可知汉代儒家学说影响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影响较为广泛,B项符合题意。

10.(2019·河北衡水调研)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下列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17586次

46.53%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12.30%

财富观念

利、财、富

4765次

12.61%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1.71%

道观念

6367次

16.85%

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

解析:

A 根据材料,“仁、礼、信”等关键词在两汉出现的频次和所占比例均最大,说明社会主流观念倾向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A正确。

法家大行其道主要是在秦朝时期,重利轻义观与儒家重义轻利相悖,且二者在表中所占比例较小,故B、C错误;两汉将伦理与政治相结合,并非脱离,故排除D。

11.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解析:

D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兴起,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经魏晋形成士族集团,体现了儒学对士族集团形成的影响,其后士族集团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者,进一步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故D项正确。

12.(2019·清华大学学术诊断)东晋南朝纸的种类很多,有赤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

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一次就给谢安9万多张,朝廷曾下令“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这种现象(  )

A.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B.促进了文化高度发展

C.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

D.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B 根据材料“东晋南朝纸的种类很多”“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可知,纸的种类多,朝廷下令作为书写工具,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传播,故选B项。

(时间:

20分钟 满分:

48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政治制度

汉刺史制度

1

曹魏选官制度

2

南朝皇权的加强

3

边疆选举情况

4

经济模式

秦交通变革

5

丝绸之路

6

汉代户籍管理

7

汉代庄园经济

8

思想文化

董仲舒思想

9

援儒入道

10

汉代历法

11

西晋文德教化思想

12

1.(2019·山西太原一模)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

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

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

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解析:

D 根据材料“奉诏六条察州”“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刺史由原来奉诏察州,转变为参与如何考核官吏的中央决策,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了刺史职权的变化,不能表明该制度走向完善,排除A项;“显著提高”表述不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职权变化,不能体现其监察范围大小,排除C项。

2.(2019·鄂东南教改联盟一模)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

“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

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

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这一选官政策(  )

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

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

C.实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

D.表明科举制重视实际工作能力

解析:

B 由材料内容可知魏文帝时由地方郡国按儒学经术、吏达文法来推荐选官,这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也为以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故选B项;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依然是按才学选官,不是按门第对人才分等,因而非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排除A项;“实现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依然由郡国推荐选官,属于察举制,与以后科举制不同,排除D项。

3.南朝的要藩重镇,大抵委以皇子镇守;中央三省长官人选,出现了士族比例下降、宗室外戚比例上升的情况,二者权势互为消长。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统治层争权夺势B.彰显皇室地位

C.防止大权旁落于异姓D.加强皇权专制

解析:

D 材料反映两方面信息,一是皇子镇守重要藩镇,有利于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二是中央三省长官人选重用宗室外戚,削弱士族势力。

两方面信息合起来分析可知,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故D项正确。

“彰显皇室地位”也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故B项应排除;材料中措施不可能达到抑制统治层争权夺势的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宗室外戚”包括异姓,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4.(2019·陕西西安二模)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这反映了当时(  )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解析:

B 本题考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区文化的认同感。

公元408年属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故A、C两项错误;当时西域地区为割据势力或少数民族政权占据,故D项错误;材料“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说明文化方面新疆与中原地区并没有割裂,文化上的认同是政治上统一的重要条件,故B项正确。

5.(2019·四川百校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交通状况的记述

记述

出处

“有车马之好”“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诗经•秦风》

赵国平阳君赵豹认为“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

《战国策》

秦人畤祠最早使用“木禺车马”。

秦穆公遣大军“径数国千里而袭人”

《史记》

(嬴政)“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汉书》

据此可知,秦国(  )

A.民众依赖车马出行B.社会变革意识强烈

C.军队以骑兵作战为主D.地理交通优于六国

解析:

B 综合表格信息可知,秦国为增强国家统一的实力,呈现出锐意改革创新的意识,故选B。

6.(2019·四川乐山三模)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

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解析:

B 表面素洁、无花纹的织物叫做素织物,也是产自中国。

利用素织物的丝和当地的亚麻纱线混合纺织的纺织品比较廉价,是中西融合的产物,B项正确。

中国丝织品在罗马的畅销不等于“畅销世界各地”,A项错误。

当时罗马的丝织技术落后于中国,其行为也并非出于节俭的考虑,C、D两项错误。

7.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由此可得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解析:

B 建造与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可知,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载入户籍后,政府严格限制平民的迁徙,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汉代的户籍制度,与精耕细作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同理,禁止土地兼并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8.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

”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

B 《后汉书》只是描述了东汉时庄园经济的存在,没有说明其在社会中所占的份额,故A项错误;通过“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可知庄园里面各种经济模式都存在,故B项正确;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本身就是自然经济的一个典型现象,故C项错误;这种自给性庄园对对外交往是不利的,不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错误。

9.(2019·江苏盐城三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

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解析:

C 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要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太学和地方学校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故选C项,排除B项;汉代传承先秦教育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

10.(2019·湖南永州期末)葛洪是东晋道教大师和医学家,宣扬“欲求长生不老者,必欲积善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据此,葛洪强调(  )

A.三教合一B.尊道抑佛

C.援儒入道D.援道入佛

解析:

C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表明要得道成仙,必须修德行。

这与儒家重视道德的特点相一致,故选C项。

三教合一现象出现在隋唐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佛教,排除B、D两项。

11.(2019·河北保定一模)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

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

中国古代历法(  )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解析:

A 根据材料“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没有体现中国古代历法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说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

12.(2019·河北邯郸期末)西晋诗人束晳在《补亡诗》中写道: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朝诗人王融在《曲水诗序》中写道: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这些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文德的教化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B.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C.国家分裂削弱了文化教化职能

D.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

A 《补亡诗》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意义,《曲水诗序》则强调道德教化普及的影响,两首诗都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说明文德教化受到人们的重视,A项正确。

材料的中心思想在于“文化道德”的作用,而不是战争或者国家分裂,B、C两项偏离了材料主题。

材料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符,不能体现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受到冲击,D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