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241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docx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2册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一模块第四专题的《赤壁赋》。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认识和理解的。

一、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苏教版第一模块第四专题第二版块的第一篇文章。

这一专题的名称是“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主旨在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激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是本专题的组成元素。

本专题所选文章分三个版块:

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5cpp34c83u5cpp34c83u

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赤壁赋》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解读的着眼点应放在:

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发生了怎样的联想?

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从过这样的研习,让学生体会大自然在丰富人的生命体验时的重要作用。

同时《赤壁赋》是一篇文言文,根据语文是工具性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文本学习时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积累也是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体会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将自己所学到的文言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文言文的阅读中去。

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与文章的精炼优美的语言。

四、说教法

1、重学案预习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过文字关,只有弄懂字面意思,才有可能领略文章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韵。

学案预习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便于课堂的开展。

2、重诵读感悟

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

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重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

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

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五、说学法

学生利用导学案课前预习,解决部分生字词。

同时将预习时遇到的难理解的字词句重点标注,便于课堂讨论解决。

学生思考教师预设的问题,领会文章的情感内涵。

在这两者进行的过程中一线贯穿的是诵读。

最后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简要赏析并背诵。

六、教学过程设计

我设计这节课安排了六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

以回顾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易于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便于新知识的构建。

第二步,落实基础。

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同时提出预习时遇到的难解字词句,由学生互相讨论解决。

教师尽量不做直接回答,以理解的方法引导为主。

第三步,在整体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讨。

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来,然后学生互动解答。

教师也作为课堂的一份子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预设:

本文的情感线索很清楚,请同学们找出来?

进而追问: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变化?

让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思考从而将学生引向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中去。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的是适时的介绍苏轼的生平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第四步,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诵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简要赏析。

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赏析。

同时赏析语言的同时,让学生试着背诵。

第五步,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自己这节课掌握的文言文字词句,及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只要学生愿意说即可,教师不必做太多规定。

教师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要点。

第六步,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赤壁赋》与《兰亭集序》的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提示:

情感线索上,内容上,人生感悟上,文章结构上等等方面。

七,教学设计评价

本节课的课堂开放度是较大的。

不管是文言语义的梳理还是文本的研讨,首先着眼的是学生自我完成和学生的互动完成。

教师在本节课中充当的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的角色。

同时教师预设的问题开口度小,可挖掘性强,可拓展程度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便于课堂整体的参与。

八、板书设计

乐悲乐

景(自然之景、人文之景)

写景抒情议论(“变”与“不变”的思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

(板书:

题目、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听听那冷雨》是鲁教版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中的第二篇文章,此单元旨在让学生徜徉于山水之间,聆听文学大师们的心语,感受他们丰富而深邃的哲思。

在这大前提下,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和思想上的美,别有深意。

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

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为此,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目标: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力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

教学难点:

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为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1、美读法。

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出作品蕴蓄的美感。

 2、发现、感悟法:

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体会文中精彩的语言与意境,来感受他的创作特点。

3、积累探讨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赏析能力,训练写作,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诗词,鼓励学生搜集研究作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层面。

4、计划两课时。

四、说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两个任务)

1、完成基础训练。

2、简介作者。

3、阅读文本,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准备课堂交流展示。

4、积累描写山水的诗歌并能够背诵一些。

(二)导入新课

有人说,春雨,是遍体芬芳的少女,是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那么,冷雨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五、分组朗读,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点评。

    

六、放飞想像:

你能阅读或背诵描写山水的诗歌吗?

学生阅读或背诵预习作业

七、思维拓展:

优美的散文离不开想象,下面让我们聪明的大脑动起来吧;让我们灵巧的双手动起来,一起来做一做“思维体操”,测试一下你的想象能力,测试一下你的语言功底吧。

请根据下列文字,做仿句练习。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例1:

山是大地的一部乐曲:

山谷是序曲,山峰是高潮,树林、花鸟是山的音符。

    例2:

大地是宇宙的一部剧本:

草儿是场景,鸟儿是旁自,人类是大地的主角。

    例3:

春是大自然的小女儿:

红花是笑脸,绿水是眼睛,蓝天、白云是春的衣裳。

    例4:

天空是宇宙的花园:

雨水是青草,云朵是鲜花,星星、月亮是天空的明灯。

八、 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把雨比喻成一个直观可感的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展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余光中先生写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你是否有“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欣喜和“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惬意?

下面我们再继续学习这篇韵味独特的散文。

你能说出雨可以比喻成什么吗?

     展示: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

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

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二、咀嚼语言

    1、语言欣赏之叠词:

文章开头说,“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渐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人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文段中的叠词很多,有什么作用呢?

   ⑴、提问。

⑵、明确: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

(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的律动感悟节奏的短促轻 快,可以通过对比感悟词语固有的音高音长差别,可以读得又长又高.可以读得又短又轻等)

 2、语言欣赏之比喻: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如何理解呢?

⑴、提问。

⑵、明确:

 

三、体悟感情

1、文本通过“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怀念与追思。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

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

选择“雨”作意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五、知识拓展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让我们送上旬句乡音,缕缕乡情,伴随您一起走过异乡的风风雨雨……你能说出对故乡的思念的话语吗?

(师生展示)

六、《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意境浓郁、幽远而深广,思绪超越了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

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今天我们用心聆听,今后我们灵魂澄净。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关于“雨”意象的诗句。

意在让学生比较并归纳“雨”中传情的异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寄托着诗人的喜悦,“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承载着离别的相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唱着人生的豪情,“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演绎着境遇的起伏。

而余光中笔下的“冷雨”充溢的是浓浓故土情思。

(2)文章以“冷雨”结构全篇,不仅使行文明晰有致,而且使全文浸在冷雨的氛围中,更好的渲染了主题。

写记叙抒情的散文,不妨借鉴此种写法,所以第二个作业便是借鉴本文以“冷雨”为寄托为线索的结构特点,以“老屋”为行文线索,抒写自己的某种情感。

(3)有兴趣的学生搜集台湾当代一些著名作家如林清玄、席慕容、张晓风等的散文作品,品读感悟。

八、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

1、《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学习本文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

⑶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

3、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

二、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

我采取如下办法: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2、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从送别诗导入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汪伦》等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3、指导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读一读:

把握情感,把握节奏

⑴学生读⑵听录音⑶集体读

⑴挥手作别云彩图(难舍难分)——⑵河畔金柳倒映图(欢喜与眷恋)——⑶青草水底招摇图(更加欢喜)——⑷榆阴浮藻清潭图(永恒的眷恋)——⑸撑篙漫溯寻梦图(感情达到高潮)——⑹黄昏夏虫沉默图(情绪低落,沉思默想)——⑺招手作别云彩图(悄悄作别)

5、品一品:

从意境方面入手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6、练一练:

从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扩写成描写性散文,以“离别”为话题。

学生教师展示

7、背一背:

8、小结课文:

9、作业设计

①背诵课文

②“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诉真情”,真、善、美是人们永远歌颂的主题,借你一双敏锐的慧眼,送你一对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滴水、一棵草、一片树叶、一缕阳光……,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尽情挥洒诗兴吧!

 

依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面写上相应的诗句。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                  。

如果我是    ,                。

如果我是   ,                。

五、板书设计

《张衡传》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张衡传》是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它与《论无性造人》共同组成“探索科学奥秘”这一模块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说重点难点

文言文,首先是“文”,学习实词、虚词(于、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传记写法,还有承载的人文精神是重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不仅是本课时的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针对本文特点,本人设计一方面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疏通文意,利用学案导学实现对文言知识梳理和巩固;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及人物形象分析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自学整理法,完成对文言知识掌握;用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内容、结构,总结传主精神,探究本文写法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智者的名字与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齐名并提,他就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科学家张衡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为张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现代郭沫若题词: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在世界上亦罕见

这是当今世界对建造世界文明的科学巨匠表达出的一种最崇高的敬意,是什么原因使张衡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伟人?

《张衡传》中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从而走近张衡,了解张衡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

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传记简介

1)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

 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2)传记的种类:

 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

 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注意:

 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3.知识梳理 结合学案导学,自学整理,小组交流(10分钟)(重点)

难点的解决通过借助工具书,进行自读预习——课上教师讲解——课后归纳整理资料卡片的方式进行

4.三步阅读(20分钟)

1)诵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能诵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预习中已经要求学生读过课文,现在要求学生齐声诵读,旨在规范读音、句读,体会文章韵律,熟悉课文内容

2)自读全文,思考重点问题一:

张衡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

(属文、机巧、术学、政事)此问设计用利对全文内容的掌握

思考二:

为什么张衡在各个方面都有如此高的成就?

(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慕当世、忧国忧民 )此问既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速读全文,思考全文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又如何组织材料?

此问目的在总结传记特点

教师提醒学生找文中表示时间的短语,学生即可发现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的其次引导学生比较材料,不难发现天文历算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详写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有梯度问题的探究发现,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以时间顺序介绍人物,剪裁详略得当

同时,也明确了人物传记写作的一般方法:

一是以时间为序组材来概括人物一生,二是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得当第一步是第二步探究发现的基础,第二步是第一步感知内容的深化

这样三步走,学生的阅读体验经经历了一个从音乐美——人物美——人性美——形式美的层层提高的过程

5.作业:

收集资料,自选一人,写篇小传

总结:

张衡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功,决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天才,那些优秀品质,都是支撑成就大厦的坚固根基今天,我们来读伟人的传记,不单单是为了知道他们的生平,更重要的是从伟人的身上去汲取智慧和力量最后,我想用张衡的一句励志名言来结束这堂课,“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让我们共勉!

七.结束

板书设计:

张衡传

音乐美

人物美 (善属文 、  机巧 、 术学、政事   )    

人性美 (谦虚、淡泊、从容、 忧国忧民)

形式美  (时间、详略)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

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

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