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690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docx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第三册

1陈情表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要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来鉴赏这篇散文的内容及其语言特色。

学习时要注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能力目标:

(1)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3、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4、教学的重点:

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5、教学难点:

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是如何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是:

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

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

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

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

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

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2我不是个好儿子

一、说教材:

 

    《我不是个好儿子》是鲁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必修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体味至爱亲情。

作为这一单元的首篇现代散文,贾平凹的这篇文章,语言虽然平实质朴,文章也通俗易懂,但情感却极为真挚。

他通过对一系列生活细节的刻画,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她不仅对子女对家庭还是对他人,都表现出让人心动的爱怜。

面对这样完美高尚的母亲,作者怀有深深的依恋、感激但字里行间更多的流露出来的却是作为人子不能更好的侍奉母亲反而让母亲为我操心的愧疚与无奈。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母亲都很伟大,只是我们缺乏认知、理解,更欠缺的是一颗感恩的心。

在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作者母子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可以说作者是一个好儿子,但作者认为自己作的还不够,我们从这篇文章学到的应该就是怎样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去感知、理解父母,更重要的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这篇文本的认识以及高一学生的思想状况,我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二、说目标及重点: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其写作风格。

 

(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能力目标:

品读文章细节,把握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

对作者感情有所感悟,升华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文章教学的重点放在品读文章的细节描写,领悟作者的愧疚与无奈之情上。

难点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说学情:

 

高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已经能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经历、生活阅历的限制,对父母的恩情,大多还认识的比较肤浅,并且大多不能在行动上去关心体贴父母。

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却深沉而浓厚,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体验人物的情感经历,从而使他们对亲情的理解提高到更深层次,并学会感恩父母。

 

四说教法:

 

四步教学法:

充分预习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扩展巩固提高 

充分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断深化、细化,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并结合相关事例,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安排课时为二课时) 

第一课时 

完成知识目标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其写作风格〈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3〉整体感知课文。

 

(一)导入新课(以母亲节的故事导入) 

(二)了解作者:

 

充分运用教学案,掌握有关作者的重要内容同时了解贾平凹散文内容及写作特色。

 

(三)掌握字词:

 

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同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A:

学生自主概括总结文中描写的生活琐事。

 

B:

合作交流,形成板书:

 

生 〈1〉操心我写字受苦、 

〈2〉为我和孩子缝冬衣 

活 〈3〉教我学会容忍 

〈4〉攒零钱积整给我 

琐 〈5〉疼爱邻里的孩子        

〈6〉操持家里、关心我的生活(准备行李、包素饺子) 

事 〈7〉热情待客、每年给我留梅李 

〈8〉我生病时母亲冒风雪看望 

小结:

我们司空见惯的母爱博大而无私,这里不仅有对我无限付出,还有对家庭和对他人的关爱。

 

(五)课堂检测,巩固落实。

 

 以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 

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1〉品读文章细节,把握作者的感情。

〈2〉领悟作者感情,升华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解读题目:

 

根据文章题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从而切入对文本的解读。

(母亲是对我怎样,而我对母亲怎样?

) 

(二)温故知新:

 

在第一课时,我们已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总结,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中体味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愧疚与无奈之情。

 

 多      生活琐事         ═══》母亲的无私关爱 

↓                               (事无巨细) 

不 

对                              结论══》我不是个好儿子 

等                               

↑〈1〉寄钱求得安慰              (想的很少) 

少〈2〉不能亲自侍奉母亲  ═══》 我的愧疚与无奈         

  〈3〉母亲为我牵肠挂肚 

小结:

正因为母亲对我做的太多太多,而我能为母亲做的又太少。

直到现在还让母亲为我牵肠挂肚,这种不对等的爱使我对母亲充满了感激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全力报答,因而心里十分的愧疚,觉的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

 

(三)深入探讨、品读细节,提升能力。

 

让学生找出文中最打动自己的描写。

分组讨论打动你的原因。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体会和学习作者用质朴语言、抓住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法。

 

例〈1〉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

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

”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归纳:

“喂不熟的狗”本是母亲笑骂孩子们的戏谑之语,指孩子们得了好处却不记恩惠。

这却让母亲突然想起了远方的儿子。

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成人,最后却连儿子的面都难得见上,更不用说在身边伺候自己了。

“呆呆地发半天愣”写出了母亲内心深处的落寞和忧伤,让我们看到母亲需要的决不仅仅是金钱。

 

例〈2〉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

  

归纳:

“如今只能这样啊!

”饱含作者无尽的酸楚与无奈。

母亲收下了并不需要的钱,为的是给儿子的孝心一个回应。

母子二人心灵息息相通,其至亲至爱之情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此句表达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感激,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之情。

 

(四)扩展提高:

 

1、师生共同回忆古今中外书写的亲情的文章或事迹。

 

目的是让学生在学完此文后,加深对亲情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感恩父母,升华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提示:

 

A唐•孟郊《游子吟》 

B毕淑敏《孝心无价》 

C田世国捐肾救母。

 

2、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模仿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写生活琐事表达感情的方法,叙述家中的一些生活琐事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交流展示:

学生阅读自己的写作成果。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还可以锻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五)作业:

课下阅读本单元自读课文《我与地坛》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六)附板书设计:

 

生 

活       体现      无私关爱 

     ═══════》真情 

琐     融情于事    感激、愧疚 

事 

项脊轩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的一篇,是明代散文。

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最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通过感受、理解、认识这美好、高尚的情感能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的成长。

《项脊轩志》既承载着许多文言知识,又体现着古代散文体裁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的阅读鉴赏,可以使学生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

鉴赏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

品味作品平淡记叙中蕴含的浓郁深情。

三、说教学程序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过程中重难点问题,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对本课进行设计:

(一)导入采用名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

清代散文家姚鼐评价归有光说: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云疏淡。

”也就是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凡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情感。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二)解题志:

名词,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通过回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温习这类文体。

轩:

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轩: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三)了解作者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号震川先生,他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前人称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这篇至情美文,正是他的代表作。

突出作者的身世,和仕途不畅的遭遇,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了个县令。

为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四初步感知疏通文意

(1)通过多媒体呈现重要的词语句式提醒同学们注意。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同时勾画圈点出读不通、读不懂得字句。

(3)请同学们就近组成一个小组,交流一下划出来的语句,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4)最后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教师质疑,由教师加以讲授。

(五)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握文意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要整体把握文意,而不是当做材料来读。

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

而且要出示细节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明确,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

例如让学生自读本文时,出示问题:

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内容,那就是:

围绕一间书屋,抒发两种情感,感怀三位亲人。

是哪两种感情?

哪三位亲人?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集体讨论,最后明确答案:

喜和悲,已逝的母亲、祖母、妻子。

通过训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阅读,找出每段中最能体现作者喜悦之情和悲痛之情的语段,说说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并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指导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并把握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中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通过拓展延伸可以进一步认识归有光感受平凡生活中的小事,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也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请学生以“动人的瞬间”为话题,抓住生动的细节,描写一段生活场景,2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我认为板书设计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记项脊轩特点————借景抒情(情感)忆人和事————借事抒情情感

《我与地坛》说课稿

一、说教材1、课文地位《我与地坛》是一篇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散,作者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融进对古园的景物描写之中,这种描写很有作者的个性、人格的印记,在景物描写中抒写人生感怀和人生思考,;作者的语言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其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见机智。

因而学习本课,除了进一步落实并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去思考、去探讨作者在文中触景生情,对生死问题的深沉思考与明智选择和对母爱的感怀、对亲情感受。

此外,本文也有他思想教育价值:

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的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培养坚忍不拔的一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预防发生意外等等。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进而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将古园的景物描写作者的特殊的生活挫折结合,把握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

(3)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4)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亲人、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对自读课的要求,准备采用自学、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自学方法是简单的雏鸟吞食的方法,对老师的依赖性强,没有掌握自学的方法,容易厌倦,思考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满足与肤浅的认识,为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法的指导:

1、用设疑促思的方法,引导学生由题目入手,带着“内容如何体现题目”的问题去阅读文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边读书边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通过抓关键语段,分析“我”与地坛、母亲的关系,体会作者“对生命、对生活、对母爱”的感悟,养成抓中心段、中心句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3、读书养成摘抄的优美语句的习惯,并通过反复朗读,从抑扬顿挫、修辞、句式、表达的感情、所寄托的寓意、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等用所掌握的赏析语言的方法去品味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即仿写句子),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3、通过联系生活阅历来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注意联系生活来学语文,养成“在语文中学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命运叵测,人生道路上,不幸有时会从天而降。

面对不幸,有人一死了之,有人奋发图强,但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内心的挣扎。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21岁时响应号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到残而下肢瘫痪后的一段心路历程。

(二)整体把握课文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读文章后,就文章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用一个问题将题目及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

学生读完课文后发言讨论,既要说出自拟的题目,又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拟题的根据,老师进行总结。

(三)探讨“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四)品味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通过反复朗读,从抑扬顿挫、修辞、句式、表达的感情、所寄托的寓意、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等角度去品味语言,并模仿着自己创作一句来。

(小组合作完成)(五)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亲人、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

1、联系贝多芬、海伦凯勒、司马迁、张海迪等人的例子来谈谈关注生命,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问题。

2、联系书写母亲的诗如孟郊的《游子吟》等以及当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

《真的爱你》《懂你》等来感受母爱的伟大,亲情的可贵。

(六)播放歌曲《真的爱你》及钢琴曲《命运交响曲》结束本节课,在美妙动人、振奋人心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再次感受亲情的可贵,并树立“扼住命运的喉咙”、与命运抗挣的生活态度,奏响命运的乐章。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教学的重难点:

理解“我”与地坛、母亲的关系:

我与地坛史铁生深爱地坛我感悟生命感受亲情深爱母亲说课方案的自我评价:

说课方案的自我评价:

本课的设计主要抓住了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要素:

“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作为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突破口,深入理解作者的心灵世界,体味他与地坛和母亲的情感,理解他从地坛的景物描写中、从母亲的平凡和琐屑的实践中感悟生命、感悟亲情,完成此环节之后,下面的语言品味及情知教育则水到渠成,可以说起到了“牵一而发动全身”的作用。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本说课稿诸多方面不尽人意:

如对课堂中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没有预先设想;板书的设计欠艺术性和高度概括性等。

恳请指正。

5屈原列传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屈原列传》(板书:

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它与《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组成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模块。

司马迁通过记述屈原的一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我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判断、介宾后置、被动等句式。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世间短暂的是生命,永恒的也是生命。

那么正值青春妙龄的你们会怎样谱写自己的生命赞歌呢?

相信你定会从吟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代“爱国诗人”——屈原身上,收获很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屈原列传》

   第二环节: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

“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等。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

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等。

被动句“为天下笑”等。

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我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老师的讲解,梳理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我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

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

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我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

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

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

“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出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作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

  接着,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

《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然后我在加以点拨。

  第五环节:

课后作业

  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

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

(2)—(3)—(4—11)—(12)

任———疏——怨——黜——迁——自投汨罗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理清脉络。

6纪念刘和珍君

【教材分析】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

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