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906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备战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故选D。

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新华社曾发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C.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日出东方:

指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星火燎原:

指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力挽狂澜:

指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灯塔指引:

指中共七大;进京赶考:

是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故选B。

3、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

“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时间“1946年”以及电文内容可以看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国民党发动内战。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国民党只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故A项错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故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4、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暴动大纲》中提出:

“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由此可知,毛泽东()

A.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B.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

C.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茧重要D.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定政治基础”,说明当时毛泽东已经萌发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故答案为D项。

秋收起义在1927年9月发动,材料没有涉及对结果的判断,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某年9月5日,《大公报》在《瞻望北方胜利》社论中写道:

“自上月二十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这次晋察冀的出击,采取主动进攻,是一种进步。

”由此可见,当时()

A.国共两党军队摩擦加剧B.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精神

C.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破产D.北方抗战已转入反攻阶段

【答案】B

【解析】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坚定了中国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所述为百团大战,不属于国共两党军队的摩擦,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C项;北方抗战转入反攻是在1944年,排除D项。

6、在《马关条约》内容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资本输出,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他国家根据利益均沾也都享有了这项权利,所以C正确。

7、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的开端。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主要表现在()

A.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趋向民主化B.中国被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取代D.中国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重要的一员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故B项正确;A项是政治民主化;C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D项说法错误,错误在“重要的一员”。

8、蒋介石在日记中说:

“吾愿死于青天白日之旗下,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亦即为共产主义而死也。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的时间应在()

A.1926年前后B.1937年前后

C.1945年前后D.1949年前后

【答案】A

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该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故C正确。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属于中国方面的原因,故A排除。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属于双方对比的原因,故B排除。

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属于中国方面原因,故D排除。

10、孙中山在遗嘱中说: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B.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答案】A

11、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

恭亲王奕沂请设“总理各国亊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亊务衙门”,但奕訢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

这表明

A.公使进京有碍淸廷内政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答案】D

【解析】“总理各国亊务衙门”的设立体现出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思想,而咸丰帝只同意“通商”,禁止其他外事活动,显然不符合当时外交的近代化思想,所以急需改变,故D项正确;公使进京并不是有碍淸廷内政,故A项错误;材料中分歧的是外交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中“朝野”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

12、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写道:

“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该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案】D

13、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14、史学家认为:

“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

”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D.永安封王建制

【答案】B

15、据资料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缺,人口遽降。

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解体,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

西方列强侵略,造成人民流离失所D.农民起义爆发,冲击统治秩序

【答案】D

16、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和武汉出现了一批以漫画作为武器进行抗日的艺术家,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勾画了侵华日寇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决心。

下面是发表于1937年底的两幅救亡漫画,其主要用意在于( )

A.反映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B.暗示中国在正面战场已取得局部胜利

C.表达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和警告D.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军民的不畏牺牲,彰显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目的就是鼓舞全中国人们团结一致反抗日本侵略,C项正确;A选错误,1938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选项说法错误,1937年底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沦陷,正面战场的抗战遭到沉重的打击,排除;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的是鼓舞全中国人们团结一致反抗日本侵略的积极态度。

所以选C。

漫画是一种形象的历史图画语言,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形态,来反映作者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或赞扬或讽刺。

解决此题,首先要应该了解该漫画的内涵,意在肯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寓意是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17、毛泽东曾说:

“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材料主张进行各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由此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

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

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两项排除。

18、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

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19、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棍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己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不是统一战线,排除C项。

20、1910年,淸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这是清末预备立宪,材料“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这体现出预备立宪的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故A错误;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说明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民主,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在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预备立宪没有涉及,故D错误。

21、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

“那时,人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

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

”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兴汉灭清”,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重新建立汉族政权,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了,因此选A。

民权主义材料没有体现,B不选;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D项中的民生主义与材料无关。

22、1901年2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声称:

“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

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这体现出清政府()

A.以主权换治权B.主动赔款割地C.甘心做傀儡D.失去民心民意

【答案】A

【解析】“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

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体现出了清政府为了能够继续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出卖国家权益,故A项正确;1901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并未割地,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的工具,但清政府依然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权,并未完全成为傀儡,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民心得失情况,故D项错误。

23、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定()

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

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43年”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外交。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C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干“1943年”时间,排除。

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24、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蒋介石曾说,“我们中国要在20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必须确立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的思想,再不许有第二个思想来扰乱中国”。

这一言论可以用来说明蒋介石()

A.坚定地捍卫三民主义B.表达争取独立的决心

C.借此树立民众的信心D.为专制独裁制造舆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蒋介石试图用三民主义来实现其专制独裁的野心,这种说法是为专制独裁制造舆论,D项正确。

题干并非单纯表达坚定地捍卫三民主义,而是借三民主义来实现其专制独裁的野心,排除A。

题干强调蒋介石借三民主义来实现其专制独裁的野心,而不是表达争取独立的决心,排除C。

题干没有涉及树立民众的信心,而是强调蒋介石借三民主义来实现其专制独裁的野心,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5、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

“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为袁世凯的巨大转变感到开心

B.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感到放心

C.为卸任临时大总统感到舒心

D.为封建帝制被推翻感到安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孙中山说这句话是在1912年2月13日,是在清帝下诏宣布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认为推翻帝制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并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致力于实业建设,因此选D。

26、学者费正清曾断言:

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

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共和制的政体与中国国情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即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是新政体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差距,排除A项;缺乏群众支持是新政体与社会现实脱节的表现,但并非全部,排除B项;材料不是探讨确立新政体的方式,排除C项。

27、太平军士兵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这一歌谣反映了()

A.天京事变的影响B.石达开出走使士兵绝望

C.《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让农民不满D.平均分田不能实现,士兵出走

【答案】A

28、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占了清军重兵把守的大沽口。

与此同时,英法军队协助清军防守上海,共同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

这说明()

A.清廷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C.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D.清廷与英法既斗争又勾结利用

【答案】D

29、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

据此判断()

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A

30、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某条约规定: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知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关于这一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B.双方出于规避外交冲突的考虑

C.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在当时对双方都有利

【答案】C

31、史学家孟森在《淸代史》一文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淸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军事、科学落后,人才的缺失,无世界知识的结果。

全球化强调的是与世界的联系、接轨,从这个角度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全球化的角度”不符,排除。

32、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

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摔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

这一状况根源于()

A.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

D.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答案】A

33、2002年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1925年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

“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材料三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材料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主要救国理论和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于什么时期?

其探索出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几大?

(4)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案】

(1)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

(2)井冈山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中共十五大。

(4)中共要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4、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

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

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

……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