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2550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这一有悖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干里马须遇伯乐,才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

说说理由。

【答案】

1.

(1)通“饲”,喂

(2)按照

2.

(1)只是埋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槽枥之间。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4.示例:

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人发现,受到重视,才有机会展示才能成名。

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更不能错失良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味地埋怨别人是不可取的,幻想一举成名是不现实的。

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也要抢抓机遇,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翻译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是通假字,同“饲”,意思是“喂养”。

“策之不以其道”翻译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以”意思是“按照”。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句中“祗”意思是“只是”,“辱”意思是“受屈辱”,“骈死”意思是“并列而死”。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句中“且”意思是“犹,尚且”,“等”意思是“等同,一样”,“安”意思是“怎么”。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据此作答。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对于文中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们需要必要的认同,但事实也并非都是这样,当今社会更多的需要人才的自我展示,以赢得伯乐的赏识,所以我们要将自身的素质提升上去,适时的展示自己的才华。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

①杰:

高大。

②殊:

差别。

③眼界:

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

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排空:

一扫而空。

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薄暮:

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

美丽的鱼。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语段

(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

请简要分析。

4.语段

(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

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

(一)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

2.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3.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致,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

(意思对即可。

4.第一问:

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用楼。

(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

语段

(二)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

语段

(一)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B选项中的“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予”我;“胜状”,美好景色;“一”,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的即可。

结合“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分析:

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故而生“悲”。

264.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结合“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分析。

对用了对比或衬托的写法,突出了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

而《岳阳楼记》是借景抒情。

借美景抒发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主旨。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

本来。

②从而:

动词,学习。

③庸:

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平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B.④②①③C.③②①④D.②④③①

105.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

(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

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

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为: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

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为: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斯是陋室()

(2)可以调素琴()

(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

1.这调弄,弹奏少多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安贫乐道

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

“鲜”现代汉语仍有,译为“少”。

“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译为“多”。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莲之爱”,应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从文中作者关于陋室环境及陋室生活的描述可知,陋室之所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即主人安贫乐道,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4.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

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两文中对比的语句较多,如“有”与“无”的对比,“可以”与“无”的对比,“多”与“少”的对比等。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5.Ⅰ.阅读《三峡》,完成后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zhàng)

B.不见曦月(xī)

C.乘奔御风(yù)

D.林寒涧肃(jiā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沿溯阻绝(_____)

(2)飞漱其间(_____)

(3)晴初霜旦(_____)

(4)属引凄异(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

1.D

2.⑴顺流而下⑵冲荡⑶早晨⑷延长

3.答案示例:

(1)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或:

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给分点:

连略无阙)

(2)空荡的山谷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4.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

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

【解析】

1.试题分析: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D项有误。

改为:

林寒涧肃(jiàn)。

2.试题分析: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沿”:

顺流而下。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连”“略”“阙”“响”“转”等字词的翻译。

4.试题分析:

文言文要点的提取。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一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在内容上写三峡的山险峻、陡峭。

二问,是从结构上探讨作用:

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自然引出下文对水的描写。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澄渊博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

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

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

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①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澄曰:

“此名服匿②,单于以与苏武。

”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

(注释)①隶事:

引用典故。

②服匿:

盛酒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自非亭午夜分

B.俭乃敬服/乃不知有汉

C.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兴复汉室

D.如澄所言/卿言多务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陆澄的“渊博”体现在哪里。

【答案】

1.D

371.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3.①陆澄补充谈论了几百甚至上千条策略,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

②能说出许多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

③识别器皿并能够说出其来历。

【解析】

1.A.自己/如果;B.于是,就/竟然;C.再,又/恢复;D.都是“说”。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句意:

拿出衣箱、几案并夹杂着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引用典故,谁引用典故多,就把这些物品赠送他,这些人各得一两件物品。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

”“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王俭自以为学识广博,读书超过陆澄。

王俭召集学士何宪等人赞美自己在商讨时所说的策略。

陆澄等待王俭说完,然后补充谈论了他们所遗漏的几百甚至上千条,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王俭于是(对陆澄)十分敬重佩服。

王俭在尚书省做官,拿出衣箱、几案并夹杂着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引用典故,谁引用典故多,就把这些物品赠送他,这些人各得一两件物品。

陆澄后到,更是分别说出了各人所不知道的典故又是好几条,并且夺过东西就要离开。

竟陵王子良得到了一件古代的器皿,小小的口,方方的腹部,平平的底,容积有七八升,拿着这个器皿问陆澄(这是什么),陆澄说:

“这个器皿的名字叫盛酒器,是单于送给苏武的。

”子良后来仔细观察器皿的底部,有虽然模糊但可识别的字迹,正如陆澄所说的那样。

7.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

“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

“臣请三言而已矣!

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

“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

“客有于此。

”客曰: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

“亡,更言之。

”对曰:

“君不闻大鱼乎?

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

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

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

“善。

”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

靖郭君的封地。

②荡:

放肆、任性。

(选自《战国策·齐策》)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靖郭君谓谒者(________)

②毋为客通(________)

③益一言,臣请烹(________)

④乃辍城薛(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靖郭君因见之/罔不因势象形

B.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卷石底以出

C.乃辍城薛/乃不知有汉

D.臣之妻私臣/小大之狱

2.按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客”在劝谏中采用了类似的说理方式,请分别简析。

【答案】

1.

(1)①对……说②通报③字④停止

(2)D

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

(1)如果失去了齐国的庇护,即使把薛地的城墙修筑到天那么高,也没有什么用处。

(2)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甲文邹忌从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入手,以此为喻,以私事比国事委婉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乙文门客以水喻齐国,以大鱼喻靖郭君,靖郭君倚仗齐国,如鱼依靠水。

劝谏靖郭君放弃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靖郭君谓谒者”翻译为“靖郭君对传达人员说”,“谓”意思是“对……说”。

“毋为客通”翻译为“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

”,“通”意思是“通报”。

“益一言,臣请烹”翻译为“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

”,“言”意思是“字”。

“乃辍城薛”翻译为“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辍”意思是“停止”。

2.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翻译为“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

”,句中“鄙臣”是主语,所以停顿为:

鄙臣/不敢/以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