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146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docx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航天类时评文

1以探索之心在火星刻上中国“脚印”

余建斌

2021年05月15日11:

28|来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历经 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更经历“黑色九分钟”的着陆,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

在此刻正距离地球3.2亿公里的遥远星球上,留下了中国行星和深空探测特有的印记。

“天问一号”成功拥抱火星,既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探测任务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现在,我们无比期待“祝融号”火星车驶出,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迈开脚步进行科考。

“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中国首次火星探索计划也将实现预想目标。

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揭开我国地外行星探测新篇章,到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首次拍摄火星高清影像……短短10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天问一号”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多个新突破。

“天问一号”代表中国航天器首次登上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再次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

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

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

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的“黑色9分钟”。

中国航天器首登火星就毫发未损涉险过关,让人惊叹。

在“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火星的背后,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惊心动魄的短短几分钟,凝结着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卓越创新。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梦想的星球。

当前,人类太空活动范围已覆盖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各种类型天体。

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火星探测是从月球到行星探测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肩负着非凡的意义——从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遥远的行星及行星际发展,无论是发展航天尖端技术还是科学的全新探索,乃至满足人们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都将有着巨大的收获。

如同此次实现火星的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实地探访,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

火星已在脚下,梦想又一次得以实现。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驱动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即将在火星上迈开脚步、闪亮登场,让我们期待“祝融”的精彩表现!

 

2新华网评:

在浩瀚太空刻下中国新高度

 202105/1514:

37:

24

来源:

新华网

徐 可

志高霄汉近,梦广天地小。

在历经了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于5月15日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

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目前,探索器距离地球约3.2亿千米。

3.2亿千米,这是中国航天抵达的新高度!

这稳稳的一落,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伟大跨越。

火星,是太阳系里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为相似的星球。

从古至今,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都充满着无限遐想。

中国古人因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困惑,将火星命名为“荧惑”。

翻开人类近代史,“向火”之旅多达40余次,虽然成功“通关”次数仅占一半左右,但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在火星探测领域,中国是后发国家。

为了实现探火梦想,从“看了一辈子火星”的天文学家李元,到“把办公室‘搬’到医院”的中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万卫星,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不舍昼夜,迎难而上,集智攻关,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

他们让中国人望向太空的视线变得更深、更远,直至今天,我们抵达了那颗曾经认为遥不可及的星。

  火星的形貌与地质构造如何?

哪里有水冰分布?

大气环境与表面气候怎样?

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如何?

……这些神秘而遥远的问题,将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即将研究的重点科学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成功着陆,不仅实现了国人对地月系统之外的行星探索,更将对人类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千年上下求索,逐梦浩瀚星空。

从嫦娥奔月的上古神话传说,到屈原欲探“天地万象之理”的《天问》,中国古人对神秘太空的好奇和追问,在中国航天人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变成现实。

随着祝融号探索之旅的启程,火星上的“中国时刻”已顺利开启。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华民族探索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脚步必将愈加稳健。

3用航天精神引领探索之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院党委书记李明华)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作为中国首枚空间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回首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历程,几代航天人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孕育形成了航天“三大精神”——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深厚博大的航天“三大精神”反映着不同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着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体航天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两弹一星”的伟大创举,到“天宫”揽胜、“嫦娥”奔月,再到“北斗”指路、“长五”飞天……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航天精神的坚定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航天精神一以贯之、历久弥新。

热爱祖国是航天精神的核心要素。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

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要始终坚守热爱祖国传统,始终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航天科技战线的主旋律。

改革创新是时代要义。

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发展航天事业,就要坚持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机制活力。

自力更生是立业之本。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几代航天人经过不懈奋斗,用实践证明了自力更生是法宝,靠自己才靠得住。

航天人要进一步坚定自力更生的信念,坚持实现核心技术及重要原材料、关键核心器件自主可控,使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航天精神也深刻折射出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和协同攻坚的大局意识。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航天人的真实写照。

航天人骨子里始终保持着特有的奉献基因,以实际行动,为航天强国建设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和无数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胸怀大局、协同攻坚、集智攻关,取得了伟大成就和举世瞩目的科技突破。

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坚仍然是重要法宝。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离不开航天人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

随着航天强国建设的号角吹响,新时代的中国航天人要紧盯最先进水平发力前行,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去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在航天“三大精神”的引领和推动下,中国航天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稳更远。

 

4 百折不挠地搞好科技攻关

(解放军报)

 

每一次升空都标注着崭新的中国高度,每一次飞行都描绘着壮丽的中国航迹。

在2020年即将到来之际,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重要工程,作为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航天探索从来不是一片坦途。

航天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领域,每前进一步都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有探索就会有风险,有尝试就会有失败。

长征五号火箭第二次发射因火箭发动机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工程全线科研人员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历经两年多艰苦攻关、连续奋战,进行了大量地面试验,采取了一系列改进优化措施,圆满完成了第二发失利故障归零和第三发火箭的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航天战线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时代风貌。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多年来,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突破掌握了一系列载人航天基本技术,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启示我们:

推进新时代强国强军事业,必须强化为国担当、居安思危的使命意识,发扬挑战未知、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保持精益求精、夙兴夜寐的敬业作风,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在勇于拼搏、接续奋斗中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航天梦。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征程任重道远。

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由此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面向未来,我们要完成的任务和续写的精彩有很多,同时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攻克的难关也有很多。

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锚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一项一项地攻克难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才能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辉煌。

太空之路,无比广阔;航天征程,无限壮美。

我们相信,未来的征途中,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实、迈向更远。

 

5 “冷板凳”精神挺起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

(人民网)

 

海思“备胎转正”的豪情,体现了中国科技领域以“冷板凳”精神默默耕耘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深层实力”,而这样的凌云壮志在中国科技强国之路上并不罕见。

5月17日23时48分,一场火箭发射在西昌悄然进行。

长征三号丙遥十六火箭拔地而起,将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此次任务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火箭第200次发射,距离第100次发射只用了8年的时间,而此前完成100次发射却用了整整40年。

从40年到8年的跨度,不仅浓缩了几代中国航天人不断进取、敢于创新的热情和决心,浓缩了中国航天技术综合能力的加速与提升,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力和能力,体现了所有中国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仰望星空、默默付出的情怀与胸襟。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北斗计划、深海探测、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5G网络,看得见的实力背后,是更厉害的“备胎”和一批甘当“备胎”的人。

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怀着科学报国的热忱,历尽艰险、饱经坎坷,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

他们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几代航天人前仆后继、攻坚克难,续写了“嫦娥”奔月、神舟飞天、北斗导航的壮丽篇章;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肩负创新使命,积极追踪科学前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倾注了几乎所有的心血和感情。

他们的努力,让我国科技事业得以高歌猛进,民生福祉得以大为改观,综合国力得以不断提升。

当今的中国,既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底气,也有“要谈愿意谈,要打陪你打”的硬气。

这底气,来自于前赴后继的科研先锋,怀着“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志向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气神,走通了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攀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这硬气,来自于一代又一代“民族脊梁”,以“清湛如水、不动如山”的精神奋起直追、弯道超越,锻造出一件件挺起民族脊梁的国之重器,描绘出一幅幅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

 

6 中国空间站彰显创新精神

(人民时评)

 

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记录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步,也说明中国走出了一条促进航天科技发展的成功之路。

经过7天的海上航行,专为空间站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于不久前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按计划在4月中下旬把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太空,为后续的载人飞行进行技术试验。

这将是长征五号B大火箭的首飞,同时也意味着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从此拉开序幕。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锲而不舍地追逐梦想,中国载人航天已推开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从1999年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往返太空、2003年中国人第一次飞出地球,到2008年首次太空出舱、2016年33天太空驻留……一个个仿佛仍在昨日的经典瞬间让人难忘,也串起中国人钟情飞天、圆梦飞天的壮美轨迹。

如今,空间站梦想近在咫尺,这既是对长久执着的一个回报和勉励,也将激发我们对更广阔世界的想象、对更辽远深空的探索。

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记录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步,也说明中国走出了一条促进航天科技发展的成功之路。

在追逐航天梦想的路上,中国还是追赶者,载人航天“三步走”的规划立足自身条件,不超前、不浮躁,照顾国情,考量当时科技实力,也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前瞻。

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每个阶段水到渠成,写满了一个个梦想与智慧、追求与勇气交织的故事;每一步扎扎实实,背后是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

这既让人感叹远见者的眼光,也感佩创新者的精神。

如同首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周年时所描述的,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将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强烈的创新意识则在规划的蓝图上涂抹出让人叹服的技术突破,积攒出跨越发展的底气和经济高效的产出。

一个典型的创新案例是,在空间站建造必需技术——交会对接技术试验中,我国科研人员创造性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目标,减少了飞船的发射次数以降低成本,同时提前实现了空间实验室的部分试验目标。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空间站的建设不仅彰显了探索未知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占据未来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科技制高点。

中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有空间站和航天技术自身的飞跃,还带动众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和突破,带来了航天成果造福社会和普通人的无数美好场景。

正因如此,建成和运营的中国空间站,重心将向挖掘科学价值倾斜。

它将成为一个国家太空实验室,在如此独特环境下的太空科学技术实验平台上,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将有机会用珍贵的太空资源致力于科学发现,运用中国的空间站造福人类。

航天任务风险高、难度高,未来要在不到3年时间内连续实施10余次航天飞行任务,来完成建造并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并不容易。

要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科学应用效益不断提升,空间站阶段任务仍面临不少挑战。

对无止境的宇宙探索来说,建成空间站也只是未来征程中的一个起点。

和梦想同行的我们,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来探寻更多的奥秘,收获更美好的未来。

 

7 奋力开启中国航天事业“新征程”

(宣讲家网)

 

一声春雷拔地起,耀眼红光透夜空。

3月10日0时2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

时值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发射,令人振奋、令人骄傲。

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又一次奇迹,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新的历史篇章,也不断助推着中国成为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航天强国。

梦想推动中国航天事业“新飞跃”。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

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是的,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有着一个不变的航天梦,直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横空出世,让这一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成为了中国追梦太空的起点。

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时起,中国航天事业一直在加速前进。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迎来了爆发性成长,进入了稳定、高速的发展期:

从第1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用了37年,从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用了7年,从第200次发射到第300次发射更是仅用了4年时间。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先后有17型火箭投入使用,成功将506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

在这半个世纪的跨度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力保障了我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的成功实施,让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脚步越走越坚定。

创新点燃中国航天事业“新引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

翻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00次发射史,就如同翻开一部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从常温火箭到低温火箭,从串联式火箭到捆绑式火箭,从小推力火箭到大推力火箭……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凝结了无数航天人的诸多心血,是中国航天不断创新发展的最好注解。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已形成系列型谱,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飞船和探测器的能力。

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开启了“30+”模式,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独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航天发射能力显著增强,创造了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随着长征火箭产品系列越来越丰富,进入空间的能力越来越强,我国正以创新驱动点燃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引擎”,让中国航天的舞台变得越来越广阔,为中国探索浩瀚宇宙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奋斗开启中国航天事业“新长征”。

60多年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不断努力奋斗的真实体现。

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我国运载火箭能力将再一次实现新跨越:

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正按计划开展研制,以实现运载火箭整体的“更新换代”;长征五号火箭将先后执行多个重要发射任务,支撑我国探月三期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火星探测器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稳步实施;重型运载火箭有望在2030年实现首飞,使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

不难想见,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必将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一次次飞向太空,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

仰望星空,征途漫漫。

300次发射,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们去不懈奋斗。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8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2021-04-1207:

11来源:

人民日报

苍凉而广袤的火星逐渐进入视野,稀薄的大气层和火星表面形貌清晰可见,探测器上太阳翼的轻微震动,提醒人们这个壮丽的太空视角来自造访火星的地球航天器。

不久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拍摄的火星影像公布,让航天迷们扎扎实实过了把瘾。

在航天迷看来,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大年”。

自开年以来,从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到嫦娥五号轨道器飞抵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日地引力平衡点,再到“天问一号”登陆火星、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发射等大动作的预告,激发起无数人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和向往。

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也是创新的跋涉。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不断刷新纪录。

从近地轨道到太阳系深处,中国航天器的队伍越来越大,足迹不断延伸。

北斗、嫦娥、天宫、玉兔、天问……这些名字背后,是航天发射能力的显著提升,卫星、飞船等航天飞行器技术的持续进步,反映着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有力步伐。

太空探索事业的突破和进展,不断夯实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卓越不凡的创新进一步激起人们对星空的好奇,而这种热情的向往,无疑又会驱动着探索脚步不断前行。

太空探索的进步不仅映照着“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也进一步增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底气。

经过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我们取得了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成就,不断实现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

至今环绕地球飞行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月球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玉兔号月球车,以及即将踏上火星表面的中国火星车,它们在地球外探索的勇敢身影,凝结着中国航天人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汗水和智慧,体现着中国科技强起来的决心和勇气。

面向未来,太空探索仍将是科学探索的有力牵引,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更为坚定。

宇宙起源与演化等基础科学研究,探月工程四期、火星环绕、小行星巡视等星际探测,和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和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研制、北斗产业化应用等,都已被列入相关规划之中。

预计2022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将为科学家们提供极其宝贵的科学实验平台,有望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

可以说,对宇宙奥秘的探究和对深空的探测,将继续牵引科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面对浩瀚宇宙,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

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以追逐梦想的热情和坚忍不拔的壮志,创造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怀揣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开启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我们将向着更深更远的太空不断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