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245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

中考分类汇编专题十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2016·福建福州)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不独子食子()(4)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

3.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

示例:

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

(1)整齐的样子

(2)交错相通(3)以……为子(4)憎恶

2.B

3.

(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示例: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二、(2016·福建泉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5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丙】柯公焕,字德章,福建晋江人。

元贞间为古田尉。

时邻寇侵境,或曰:

‘可以去乎?

’焕曰:

‘寇至则去,国谁与守?

’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

帅府嘉其忠勇,立祠祀之。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还于旧都    所恶有甚于死者

B.忠之属也   子之听夫志

C.元贞间为古田尉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帅府嘉其忠勇   稍稍宾客其父

2.解释加点词。

(3分)

(1)北定中原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_____(3)可以去乎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曹刿、柯焕三人“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

(1)向北

(2)案件(3)离开

3.

(1)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故”“崩”“以大事”)

(2)柯焕于是他就率领他的民众抵抗敌人,终因实力不足战死。

(补主语,“敌”“力”)

4.诸葛亮忠诚蜀汉,报先帝忠陛下;鲁庄公竭尽全力做好君主本分的事;柯焕誓死抗敌,为国为民。

三、(2016·福建南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

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

刚。

③洵(xún):

确实。

④浣:

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仿佛若有光()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余顾而慕之

C.具答之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一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

(1)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译文: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答:

1.

(1)隐隐约约

(2)全(3)正,正在(4)遗憾

2.A

3.

(1)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

(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

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四、(2016·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

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

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

(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

公元1890年。

②蜡人:

用蜡做成人的形象。

③生人:

活人;④亟(qì):

屡次,不断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无不毕肖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不能指其一端②其一犬坐于前。

(《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②求石兽于水这。

(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3分)

译文: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分)

译文: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2分)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

2.D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之”:

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⑴(客人们)扬起

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

4.C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

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

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观巴黎油画记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看到所塑造的蜡人,全都仿照活人的样子,那形体神态、头发肤色、高矮胖瘦,没有不完全相像的。

从达官贵族以至工艺家和各行各业的人,凡是有名气的,每每在馆里留下蜡像。

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弯着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博戏,猛然一看,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

我再三赞叹制作蜡人技术的奇妙。

五、(2016·山东枣庄)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8-13题。

(14分)

【甲】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

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

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和曰: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

【乙】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

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非谓舟人曰: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

”船人曰:

“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丙】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①荆(jīng):

古代楚国的别称。

次非,人名,传说是出国的一位勇士。

②干遂:

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1.【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出自《论语·里仁》:

“,。

”(1分)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或说处杀虎斩蛟蛟或浮或没

B.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

C.竟杀蛟而出杀之而复上船

D.舟中之人皆得活乡人皆好之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

(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2)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3)还反涉江,至于中流()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1)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译文:

(2)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5.【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

(2分)

答:

6.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

(2分)

答: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C

3.

(1)希望。

(2)时光流失,光阴虚度。

(3)同“返”,回,归。

4.

(1)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

(2)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5.(甲)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

(乙)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机关头挺身费而出、为民除害的勇气。

(意思对即可)

6.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意思对即可)

 

六、(2016·山东东营)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

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

“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

“异哉!

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

“……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

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

拍。

②橐(tuó):

袋子。

③嘐嘐(jiāo)聱(áo)聱:

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④虿(chài):

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穴: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见: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于:

2.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译文: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答: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2分)

答:

1.答案:

①像狗一样②咬洞③被④在

2.答案:

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答案:

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人对方圈套。

4.答案:

甲中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賦)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七、(2016·四川南充)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

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

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

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

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

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

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

“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

”语讫,挥手西行。

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

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湮于沙上()②不亦颠乎()

③虽危症亦立愈()④终不反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负势竞上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译文: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2分)

【甲】文的启示:

____

【乙】文的启示:

____

1.

(1)埋没

(2)通“癫”疯狂(3)即使(4)回头看

2.C(2分)

3.

(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意近即可)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意近即可)

4.【甲】文的启示:

“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意近即可)

【乙】文的启示:

“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

(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我十一二岁时,听从叔灿若公说:

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

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药丸。

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

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

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

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

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

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

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

他急忙拜谢。

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

“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

”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

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八、(2016·江苏淮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

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

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

“媚笔之泉”。

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

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

游者悚焉。

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释】①霁:

天放晴。

②漎:

流水声。

③巂(guī):

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

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

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

溶,融入。

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

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

指何如宠。

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

“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

完成。

⑩卒:

同“猝”,突然。

(姚鼐《游媚笔泉记》)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2分)

大石出潭中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

①水尤清洌②乃记之而去

③被而名之④要客九人饮于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译文: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③翼乎临于溪右

译文:

4.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小石潭的感受。

(4分)

答:

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4分)

答:

1.大石/出潭中

2.清洌:

清澈寒冷。

去:

离开。

名:

命名。

要:

同“邀”,邀请。

3.①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②看到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③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4.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