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385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x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2)理解:

以基本事实为基础,通过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的表现,深入理解“主观能动性”这一概念。

(3)运用:

列举事实说明人类主观能动性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2、能力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人文价值目标

(1)增强学生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与关切。

(2)重视自身能力的自觉性,增强“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信心。

(3)使学生认识人自身的社会美、智慧美和思维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2、难点:

人类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点拔、引导、启发与学生看书、思考、回答、练习相结合,教法与学法相统一,通过师生课堂共同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2、讲授新课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

1、主动能动性的含义(板书)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着重理解“自觉”和“人类特有”两个关键环节。

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板书)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板书)提问:

什么是认识?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比较:

认识与意识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强调: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与动物有区别,指明:

人类的认识活动有鲜明的特点:

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

投影显示图片,学生评说几个伟人的共性。

教师归纳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及活动的特点,表现在:

①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

③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只是反映既成事实,反映现实,还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教材中提到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我国“北斗”导航卫星方案,都是在认识世界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吗?

(学生举出更多新鲜的、准确的例子。

过渡: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板书)投影显示马克思的一段论述。

提问:

想一想,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

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则不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投影显示人在“做”中的鲜明特点。

投影显示人在改造世界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图片,加深学生对人自身的创造能力的理解。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板书)

投影显示图片,要求学生讨论:

你对于拼搏、勇气、决心等精神因素有什么体验?

学生回答,教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特别强调拼搏、勇气等精神因素的意义。

投影显示视频:

《拼搏勇气鼓舞》以加深学生对前面观点的理解。

强调:

人们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成就,最好的结果。

反之,缺乏勇气,缺乏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必然影响人的能力的发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与动物反映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活动,虽有相似之处,更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觉性,是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

具体表现在想、做和精神状态三个方面。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板书)

投影显示学生接受教育的图片,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科教兴国”的理解。

[本课知识小结]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做《考学练》本框题练习题。

板书设计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1、含义: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理解: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运用:

列举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比较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

  能力方面

   通过理论观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在改造主观世界方面加强自觉修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时,其主观因素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对于“想什么和做什么”要做出选择,这实际上就是价值观问题,教材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就是立足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制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主观因素对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教学方法】   “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采用讨论法,“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讲解和举例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归纳)人类改造世界需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做指导。

否则主观能动性越发挥,所起的破坏作用越大。

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讲授新课]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页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请同学们思考这三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生:

第一是从认识世界方面分析的,第二是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方面分析的,第三讲的人的精神状态,三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为什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师:

我们在物理学中学过“万有引力”定律,提起“万有引力”定律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苹果落地现象。

牛顿是不是看到苹果落地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

显然不是,如果是这样,那就是神话,而不是事实。

牛顿在1666年注意到苹果落地现象,他抓住不放,努力研究,直到1685年才发现这个现象的本质是地球引力的作用,公布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中间经过了19年。

这不仅说明牛顿的伟大,而且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容易发现的。

既然是本质的联系,就不是浮在事物的表面,感觉器官一般是不能感觉得到的。

它必须通过深入的研究才能由抽象思维去把握。

  生:

如果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的认识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事物表面的感知。

   师:

对,这就是我们要强调的第一点:

  ⑴从认识世界目的来看: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在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师:

客观事物是自在的存在,它自身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有哪些属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些方面的需要?

它在运动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哪些情况对人有利,哪些对人有害?

这些会不会主动展示给人们呢?

   生:

这些都不会主动展示给人们。

   师:

因此,人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它们,从而改变或创造条件,使其向着对人有利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第二点:

  ⑵从改造世界条件来看:

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利用和创造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也就要求我们:

①当条件不具备时,我们不要勉强去做那些办不到的事。

②如果从现有的条件出发,能够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出新的有利条件,从而办成某一件事,我们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做。

  师:

门捷列夫是俄国的化学家,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发现元素周期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19年的艰苦探索;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试制白炽灯泡曾失败了1200次,终于找到钨丝;像这种情况不计可数。

因此,决心、意志、干劲这些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第三点:

  (3)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来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有充沛的精神状态。

(克服困难和挫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以,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那末,我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是不是就能如愿以偿呢?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

不能。

“揠苗助长”的宋人,不是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吗?

甚至是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却不能“如愿以偿”,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2、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哪些因素、哪些条件有关?

   我们上学期讲过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着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同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受着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1)客观因素

    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开垦大量的森林、草原种植粮食,结果农作物没种成,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现象。

那个累坏了的宋人,没有想到,由于他的努力,造成了禾苗的全部死亡。

造成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客观规律,从而违背了客观规律。

这是讲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忆一忆:

⑴什么是规律?

⑵为什么说规律是客观的?

⑶规律的客观性对人们的活动提出了什么基本要求?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对规律客观性的理解:

规律是客观是含义,就是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是不能创造和消灭的。

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屏幕显示)“神州六号”有关照片

   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体现了按规律办事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必须遵循学习规律,否则会事倍功半。

从而来看,对客观规律把握的程度越高,了解的越深越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能动性发挥越能取得相应的结果。

所以说,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成果。

  投影:

我国大跃进时提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胆量等于产量,思想等于行动。

   结论:

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功。

可见,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总之,客观规律对人类是“限制和自由的统一”,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人们通过对它的认识、利用和创造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使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发生改变,做到造福人类。

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存在着如何对待客观条件的问题。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和利用客观条件

   一个人能种两千亩地,只有当全部机械化才会实现。

要想靠养鱼致富,必须有一片池塘。

物质是第一性的,人们只能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可能超过这个范围。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唯物主义。

   客观条件可能有利于事物的发展,也可能不利于事物的发展,这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人们所能做的就是认识条件、利用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分析条件、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页最后一段,“舞台”的比喻非常好。

舞台本身是制约,但又是演出条件。

如何利用“舞台”,便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好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网络”,利用好了,它就有利于我们学习;利用不好,它就有害于我们学习。

然后引导学生解析教材第10页的“想一想”。

   师:

其实,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谁都想取得成功,不想失败。

如不成功而失败,原因之一当然是没有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他们为什么不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呢?

   生:

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有正确的主观因素。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以上我们讲了主观能动性受着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制约”的只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冒险、蛮干,岂止是“制约”,还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而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则任君驰聘,“随心所欲”。

同此,我们可以看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受着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受着主观因素的制约。

 

   人有哪些主观因素?

它们又是怎样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呢?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0——11页,学生回答主观因素的内容)

   师:

通过唯物论学习,我们知道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辩证法的学习,知道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习了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就知道在实践中应怎样尊重这些规律,该怎样做。

总之,这些都是主观因素。

虽然人的主观因素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

  (屏幕显示)

   智叟: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如何?

  愚公: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霜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究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对于这两句话,你们赞成谁的观点呢?

为什么?

(在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不讨论他们的是非对错,只讲一点,智叟与愚公的观念不同,智叟对移山没有信心,而愚公却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在移山问题上认识不同,两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然就大相径庭了,愚公坚定地去移山,而智叟则要另谋“出路”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愚公”与“智叟”之争。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想和做)中,总要根据自己的立场、观念、知识水平,对自己的能力、条件的认识,对想什么和做什么做出选择:

这样想这样做对不对?

能不能做到?

值不值得做?

该不该做?

认为对了,值了,能做,该做,才能下定决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想、去做。

但是,对于“对不对,值不值,能不能,该不该”的判断,则有赖于人的主观因素。

所以,我们要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办成几件事,多做于国于民有利的事。

  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随着实践与学习的积累而不断增强的,这些不断增长的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的程度等因素,就成为制约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的主观因素,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这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价值观念,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政协委员时提出“八荣八耻”即:

(屏幕显示)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青年学生要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取向,使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起码不应当损害集体、国家和人类的利益。

  以上我们讲了主观能动性受着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应该如何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那么,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是否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呢?

(同学们议论)。

  既然“制约”,当然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它妨碍的只是违背客观规律、不顾客观条件的主观随意的冒险蛮干;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但没有任何妨碍,反而因为要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利用条件、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从而给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其实正如第7页的漫画所揭示的:

"人的能动性≠蛮干"。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屏幕显示)                                                         

[课堂作业]

   1、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飞船安全着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

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充分表明

   A.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是积极的   B.意识对人们的行为起促进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紧密结合

   2、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修建青藏铁路,施工难度举世罕见,铁路建设大军发扬“挑战极限、永创一流”的精神,团结拼搏,科学施工,群策群力,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

这表明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社会进步取决于人的精神力量

   C.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D.客观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三、认识的根本任务

【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

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

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⑶觉悟方面:

  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人本质上予以分析。

复习提问:

  1.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上(或"认识世界"上)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给讲授新课作知识准备,并引出节题和本节课的内容。

导入新课:

  在“认识”事物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那末,人们认识世界的重点是认识事物的现象,还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呢?

 讲授新课:

 一.认识的根本任务(板书)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板书)

  什么是感性认识?

什么是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例如,我们对一所学校的认识:

  首先看到的是各种现象:

学校的大门、校舍、操场、校园环境、各种设施;从传达室到校长师生员工的待人接物;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活动。

  时间长了,了解多了,进而对学校的校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作出评价。

  前者就是感性认识,后者就是理性认识。

 2.为什么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板书)

  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10页至13页,先了解一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

(同学阅读、回答,教师小结。

  

(1).现象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

  现象同本质有什么区别呢?

请看几个例子。

  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户的铁板、石头和木块。

  冬天感觉铁板最凉,依次是石头、木块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次是石头、木块

  温度相同  不同物质的导热性不同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但从以上已经可以看出: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10页最后一段至11页第四段,看看教材中讲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都有哪些。

(在同学回答后,出示投影或小黑板)

现象本质规律

(1)

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同类现象中一般东西

是多变的是相对稳定的

(2)

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可见,现象不是本质,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象,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识。

这当然不是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毫无关系,现象反映着本质,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人环节一个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这个问题在后面还要讲到。

正由于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所以,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小结:

  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板书)

         从前面举过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相比较,哪一个更正确、更可靠呢?

  冬天的铁板似乎比石头、木块的温度低,夏天的铁板似乎比石头、木块的温度高,这种由假象产生的错觉,其正确和可靠性当然无法与正确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相比。

  即使感性认识是正确的可靠的,不是假象,没有错觉,那又如何呢?

如例一中列举的商品经济的现象,例二中列举的热现象,虽然都是真实可靠的,但是,它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外部现象的某些方面,是多变的,而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对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变化,企业兴衰的原因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

我们理解了热的本质和热力学规律,对各种热现象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

  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12页的"比一比",请回答"两个阶段的认识有哪些不同,哪个更为深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