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225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docx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案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万荣斌

【高考考点】

1.现象与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知识梳理】

▲知识网络

是什么?

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来看

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看

从认识的作用来看

(1)占有十分丰富、

工资创造两个必要的条件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怎么办?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2)对感性材料进行加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工制作

(1)含义、意义及要求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注意培养科

(2)原理内容及方法论

学的思维方法含义

合理想像和创造性思维要求、表现及作用

注意点

▲重难点分析

考点1:

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名称

现象

本质

区别

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个别的、多变的东西

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东西

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3.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必要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对立

(2)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可能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3)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

比较真象与假象:

比较

真象

假象

区别

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联系

都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考点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二,程度、水平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第三,作用不同。

正确的感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而正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2)联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相互渗透的。

坚持了第二、第三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质变,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区  别

联   系

内容

形式

特点

地位

作用

感性认识

是对事物现象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

直接性、形象性、生动性

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指导实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整个认识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

理性认识

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

间接性、抽象性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

正确的理性认识更能指导实践

考点3: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事物现象感性认识

认识认识任务

世界认识事物本质理性认识根本任务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因为现象和本质、规律是有区别的。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因为对本质、规律的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如何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①通过实践这条根本途径。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检验标准,离开实践主观和客观就不能联系起来,不能形成认识。

②创造必要的条件

A(前提):

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关键):

对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的加工制作。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实践过程是创造必要条件的过程,贯穿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④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要注意防止认识的僵化。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备条件:

原材料加工厂成品

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理性认识

分析本质规律

综合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过程,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

(4)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认识的深化、扩展、前移)

1)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①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关系

A.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回到)第一次飞跃

 实践(上升)

(基础)感性认识

(整个认识过程)

B.两次飞跃的关系: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②第二次飞跃的伟大意义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认识第一次飞跃认识第二次飞跃认识发展

创造两理论联系

个条件实际

认识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

区别

联系

内容

条件

作用

第一次飞跃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二者统一于实践,构成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辩证运动的过程。

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1)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

(2)理论与实践达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3)理论必须掌握群众。

达到认识的目的,理论才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2)为什么人们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首先

其次

再次

综上所述,从深度上讲

 从广度上讲

 从进程上讲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____________

考点4: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什么是真理-------P12

2.什么是科学理论---------P12

3.真理、科学理论、理性认识、理论的关系

(只有正确的)    属于     (有正有误)

  系 理系 理

统 论统 论

化 化化 化

(只有正确的)  属于      (有正有误)

4.真理、科学理论为什么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哲学依据在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5.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①能够预见社会发展规律,预见①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指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作用

②要认真学习理论,掌握理论

历史进程③要深入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②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 ④要在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

       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

认识和改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③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何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

④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作用?

方案

⑤是人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的思想武器

邓小平理论P.13

考点5:

科学的思维方法

1.为什么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人们的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要明确概念,正确使用判断和进行推理,善于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这样,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审题和答题过程中也要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2.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思维的形式,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1)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最基本的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后要保持一致。

(2)判断是认识深化的标志,又是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作出判断要真实,不能自相矛盾,使用判断前后一致。

(3)推理是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要获得正确的新知识,推理的前提必须正确,还要遵守推理的规则。

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1)分析的含义:

分析不是单纯的“分”,而是“联结”中的“分”。

(2)综合的含义:

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

(3)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A.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必先分析,不分析无法综合;分析是为了综合,不综合,分析就失去意义,而且分析时也要在综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分析。

B.分析和综合二者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

A.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坚持对立统一观点。

B.坚持矛盾分析法,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C.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D.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E.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分析和综合的含义、作用及要求

分析

综合

含义

作用

分析是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

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析。

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事物

要求

第一,要分析各要素和、各部分、各阶段;第二,要分析各部分、各要素、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分析事物的矛盾关系;第三,要在整体中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注意抓住各要素、各部分、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去区分粗和精,去抓住主要的和重点的方面,把握整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应伴随着合理科学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的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合理想象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它要求人们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归纳和演绎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

(1)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是在对个别对象分析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

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常要用到归纳的方法。

(2)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是把已知的一般性观点、原理作为前提,按照逻辑规则来说明、证明或反驳某一个命题。

(3)在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考点6:

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1.事物是发展的,实践是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

为此,就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旧观念,解放思想,树立创新精神,学习新知识,采用新技术,大胆改革,敢于创新。

这样才能使思想跟上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因此,江泽民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3.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坚持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固守书本,受前人现成结论所束缚,而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①创新精神的哲学依据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唯物论

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发展观点

B.辩证法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C.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②创造性思维

A.含义:

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B.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独特性   表现为思维内容的与众不同解决问题的独特性及首创性

求异性   破坏传统思维模式和习惯,获得新的思维成果

灵活性   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条件,具体对待,灵活应用

敏捷性   能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想到别人所没有想到的

突发性   长期思考,偶然得之

跳跃性   以偶然为契机,突然产生某种判断和结论,始与终不连贯

综合性   各种瞬息万变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

联动性   彼此连贯的思索

C.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第一,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

第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高个体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第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③如何发扬创新精神和坚持创造性思维?

第一,应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采用新技术,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第二,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

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哲学依据: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创新精神和 客观必然性: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创造性思维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

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具体要求:

 实事求是,理论指导,解放思想

▲知识误区

1.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理解的六个误区

误区一:

感性认识不正确,理性认识正确

[剖析]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实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2)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是否正确地、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

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

反之,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则都是错误的。

误区二:

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剖析]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都属于认识范畴,都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身;理性认识则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不是事物本质和规律本身。

误区三:

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剖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事物现象的堆积不等于其本质和规律,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为“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实质上是混淆了两种不同质的认识。

误区四:

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纯粹的理性认识

[剖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纯粹的理性认识,它们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是相对而言的。

误区五: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剖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但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二者都来源于实践。

误区六: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可靠

[剖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实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也不可以说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可靠。

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

感性认识正确就可靠,理性认识也一样。

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错误的理性认识无法与正确的感性认识比较。

2.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

[剖析]真象和假象都是现象,都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因而不是对本质的“反映”,只有主观认识才是“反映”。

应该说:

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表现,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的表现,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都属于客观范畴。

3.科学思维方法等于科学方法

[剖析]科学方法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方法问题,它既包括具体的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如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等等,也包括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后者即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其外延不同。

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它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2)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学会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关于“创新”认识的五个误区

误区一:

创新就是否定旧事物中的—切

[剖析]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

创新必然要求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否定,但并不是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科学的成分要予以保留、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误区二:

创新一定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剖析]人们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就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新观点、新方法去解决。

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

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误区二:

创新就是创造出新的事物

[剖析]人类产生后,逐步学会了通过创新创造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而新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如“非典”、“法轮功”、“电脑算命”等就是新出现的事物,但就其实质而言,却不是新事物,因而不能算是—种创新。

另外,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每一次物种的进化,都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但其中并没有人类的创新活动。

因此,创新并不是创造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也不—定是创新的结果。

误区四:

创新就要敢想干,敢想敢干就能创新

[剖析]创新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实现事物的发展。

它要求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

但是,树立创新精神,不仅要敢想敢干,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新。

反之,不顾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地蛮干,就个能创新。

误区五:

创新就是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

[剖析]创新是指在科学理沦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固守书本,固守教条,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就不能提出科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探讨新规律,创立新学说。

创新的确需要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但决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凭空主观臆断,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凭空臆断,那就不是创新。

因此,就这—点来说,题中的观点有偏颇之处。

【解题分析】

[例1]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

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太阳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两小儿的观点之所以大相径庭,是因为他们的认识都停留在感性阶段,即停留在“大”、“小”“热”、“凉”等感性认识上,因而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告诉我们应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故B是正确答案。

A项是错误的,理性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C、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解析]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决定了高山气温要低于平地,植物开花的时间相对就晚些,即用一般理论揭示自然现象的特殊本质,B项最符合题意。

A、C项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与题意相反,不选;D项本身正确。

但不能表明题目的意思,也不选。

[例3]从前,有一位老人在临终前给3个儿子留下17匹马的遗产,并有一个费解的遗嘱:

马群的1/2分给长子,1/3分给次子,1/9分给最小的儿子,同时要求不许宰杀马。

3个儿子苦思冥想了许久,仍没有想出分马的良策。

正在“山穷水尽”之时,来了一位骑马的哲学家。

哲学家问清了遗嘱的具体内容后,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马归人待分的马群中,使马的总数成为2、3、9的公倍数,这样,再按老人的遗嘱分配,长子得9匹马,次子得6匹马,小儿子得2匹马,兄弟3人分掉的还是17匹马。

这表明

A.要发挥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B.创造性思维有重大作用

C.要多接受新事物D.要敢于提出新问题

[解析]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

A是错误选项,因为,科学理论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只能起指导作用,不可能起决定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