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685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4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文言文阅读.docx

《4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文言文阅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文言文阅读.docx

4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东城二模】

(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第10~13题。

(9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所给的词条,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只填序号,2分)

喻:

①晓谕,开导。

②明白,知道。

③表达,说明。

④比喻,譬喻。

⑤通“愉”,愉快。

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⑵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11.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及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百里奚举于市。

翻译:

百里奚从集市里被赎回并起用。

 

理解:

举百里奚和舜等六人的例子,是为了强调后文“大任”的重要性。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

内心困苦,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理解:

作者认为,人只有与忧患不断斗争,超越自我,才能有所作为。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一位国君,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侵略,他就有被颠覆的危险。

理解:

这句举国君丧失政权的事例,反面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2.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从“忧患”和“安乐”两个方面分别谈谈它们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影响。

(4分)

【材料一】

江南朝士①,因晋中兴②,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末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③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④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

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唐]颜之推文)

【材料二】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

再四强之,君曰: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卒不去,故及于难。

(选自《戊戌政变记》,梁启超文)

①朝士:

朝中士大夫。

②中兴:

西晋亡后,东晋又建国于江南,故称中兴。

③信:

依靠。

④坺:

bá,耕地时翻起的土块。

⑤办:

治理。

答:

13.古诗文中,有不少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语句。

调动积累,写出在这方面给你印象最深的

一句:

“”。

(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1分)

【东城二模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9分)

10.答案:

⑴②⑵④

评分:

2分。

每小题1分。

11.答案:

B

评分:

2分。

12.示例:

忧患既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让人成就大业,也可以救国家于危难。

安乐不仅会让人能力低下,不懂社会事务,还会造成灭国的危险。

评分:

4分。

结合具体内容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谈“忧患”“安乐”的影响,各2分。

13.示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评分:

1分。

错一字即该空不得分。

【西城二模】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共8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集》)

【乙】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

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及睹《事物纪原》①,谓武后②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

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③?

花王之封,允④宜肇⑤于此日。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事物纪原》:

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的原始归属。

②武后:

指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做过正统女皇帝的人,称帝期间多权略,能用人,治国有方,但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所以才会有下文所记“她冬天到后花园游玩,百花惧怕其威严都改在冬天开放”的这一传说。

③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

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它被贬到八千里以外的耻辱呢?

这句是李渔自己领悟到牡丹品格高贵,不该受屈,堪当花王。

“八千”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句,借指被降职流放到边远地区。

④允:

确实,果真。

⑤肇:

开始。

10.解释【甲】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分)

濯清涟而不妖濯:

11.“强项”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解释【乙】文中加点词“强项”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强横。

B.强,通“僵”。

颈项僵直,不能随意转动。

C.指有竞争力的项目。

D.刚正,不为威武所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共2分)

(1)香远益清

翻译:

(2)予初不服是论

翻译:

13.【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牡丹,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两篇文章作者分别借牡丹表达了怎样的看法。

(4分)

答:

【西城二模答案】

(三)(共8分)

10.答案:

评分标准:

1分。

有错字不得分。

11..答案:

D

评分标准:

1分。

选错不得分。

12.示例:

(1)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

(2)我当初不信服这种观点

评分标准:

共2分。

每句1分,关键词“远”“益”“予”“是”理解有误,此句不得分。

13.示例:

【甲】文中的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作者通过写牡丹要表达对追求富贵的世态的厌弃。

【乙】文中讲了牡丹没有屈从于武后而被贬的故事,作者借牡丹要表达的是对刚正不屈品格的赞许。

评分标准:

4分。

两文作者看法各1分,共2分;结合选文各1分,共2分。

【海淀二模】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共10分)

【甲】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

①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

若夫中华四裔①驰名猎取者,皆饶郡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

土出婺源、祁门两山:

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

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②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

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

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图1),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图2),(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雀口。

)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圈。

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③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

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

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

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

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

火以十二时辰为足。

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

器在火中其软如棉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

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注:

①[四裔]四方边远之地。

②[饶郡]江西饶州府,即指浮梁县景德镇。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1分)

A.薄如钱唇日薄西山B.瞬息可就功成名就

C.功多业熟熟能生巧D.辨认真足丰衣足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翻译:

12.【甲】文第②段在介绍活板制作的方法时,是按照制字、①、排字、②、平字的顺序说明的;【乙】文第②段在介绍瓷器制作的方法时,是按照③、晒坯、利坯、画坯、④的顺序说明的。

(4分)

13.结合【甲】文第②段和【乙】文第③段的内容,说说制字之“活”和烧瓷用火的特点各体现在何处。

(3分)

答:

【海淀二模答案】

(三)

10.A

(1分)

11.示例:

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2分)

12.示例:

①设板②炀板③旋坯④过釉

(共4分。

共4空,每空1分)

13.示例:

制字之“活”:

每字为一印,一字多印,奇字旋刻。

烧瓷用火的特点:

先发门火,火力从下攻上;后发窗火,火力从上透下。

(共3分。

制字“活”,2分;烧瓷用火,1分)

【朝阳二模】

(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12-14题。

(共7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2.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滁皆山也/环环相扣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与日去

B.风霜高洁/冰清玉洁野芳发而幽香/朝发白帝

C.四时之景/春和景明至于负者歌于途/负箧曳屣

D.鸣声上下/一鸣惊人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

13.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那山。

理解:

琅琊山环绕着游州城,它的树林和山谷非常美丽。

【乙】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

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理解:

早晨,雾气消散,山间便变得明亮;晚上,烟云聚拢,山谷又变得昏暗了。

【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

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滁州游山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

太守之所以喝醉,是因为他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且同游者不能懂得他的乐趣。

14.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3分)

【链接材料】

孟子见于王①曰:

“王之好乐②甚,则齐其庶几乎③!

”曰:

“可得闻与?

”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人。

”曰: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籍之音④举⑤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闯王车马之音,见羽施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元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⑥矣!

”(节选自《孟子》)

注:

①[王]指齐王。

②[乐]欣赏音乐。

③[齐其庶几乎]齐国大概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庶几,差不多。

④[钟鼓之声、管籍之音]指音乐。

⑤[举]皆、都。

⑥[王]成就王业。

【朝阳二模答案】

(三)(共8分)

12.答案:

D(2分)

13.答案:

乙(2分)

14.答案示例:

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欧阳修所说的“醉能同其乐”体现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所说的“与众乐乐”,也是倡导君王要“与民同乐”,关注民心民情。

(共3分。

思想,1分;说明,2分)

【丰台二模】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共8分)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云归而岩穴暝吾谁与归

B.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

C.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

D.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9.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分)

【例句】①醒能述以文者②问其姓氏③四时之景不同

A.①可以一战②其真无马耶③暮寝而思之

B.①以一平板按其面②劳其筋骨③古仁人之心

C.①静以修身②其人视端容寂③当余之从师也

D.①不以臣卑鄙②其间千二百里③马之千里者

10. 依据上下文,下面对【A】【B】【C】三句的翻译和理解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

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

理解:

结合上文可以发现,醉翁亭高踞峰回路转处的酿泉之上,这里可以说是最佳位

置。

选择这样优美的环境建造醉翁亭,可见建造者独具匠心。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理解:

这里“醉翁”二字不仅是字面意思,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对滁州山水景物的喜爱和陶醉。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雪景,哪里还会有比相公您更痴迷的人呢!

理解:

借舟子的话,来表明作者对雪的喜爱与痴迷。

“痴似相公者”与作者做对比,突出作者对雪的痴迷之情,天下无人能比,无人可及。

11.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描写山水抒发情感的优美篇章。

请阅读上面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三则文段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

(3分)

答:

【链接材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②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③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西湖记》)

【注】①昭庆:

指昭庆寺。

②棹:

读音zhào,划船的意思。

③东阿王:

曹植,三国时魏国诗人,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洛神”是诗人描摹的一位美丽的女神形象。

【丰台二模答案】

8.D(2分)9.B(1分)10.C(2分)

11.【参考答案要点】《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茂盛的草木、清澈的山泉和山间早晚变化之美,以及四季不同的美景;《湖心亭看雪》描写了西湖边披着雾凇的树木,洁白广阔的雪景图和幽静深远意境;《游西湖记》描写了青黑色的远山,如同美女的秀眉;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

这一切都写出了西湖山水的秀美。

评分标准:

共3分,意思对即可。

【石景山二模】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

(共7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乙】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

“捞笋!

”鼓枻⑧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天镜园》)

注:

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

⑥[轻舠]小船。

⑦[牙人]商人。

⑧[枻]船桨。

9.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更定矣”和“更有此人”的“更”同是“更加”的意思。

B.“人鸟声俱绝”和“字俱碧鲜”的“俱”同是“都”的意思。

C.“余拏一小舟”的“拏”和“鼓枻飞去”的“鼓”同是“划”的意思。

D.“类若乘空”的“若”和“形如象牙”的“如”同是“好像”的意思。

10.人们评价张岱的散文“笔墨淡,情却浓”。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一项是(2分)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理解:

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出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人顿生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无限感慨。

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的痴人。

理解:

此句借舟子之口直接点明“痴”字,坦露文人雅士独与天地往来的率性认真与傲岸情操。

C.高槐深竹,樾暗千层。

翻译:

高高的槐树,幽深的竹林,林荫层层叠叠。

理解:

此句中的“高”“深”“暗”生动细致地描摹了天镜园的美景,让人如临其境,心向往之。

D.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翻译:

妙不可言,只有惭愧。

理解:

昔日的美景美味与今日的国破家亡形成了对比,令作者不禁对过去的奢靡享受深感惭愧。

11.【甲】【乙】两文皆出自《陶庵梦忆》,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

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看法。

(3分)

【链接材料】

《陶庵梦忆》为明朝散文家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

该书成书于明朝灭亡之后,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

一幕幕过往,让读者看到那个曾经生活闲适、性情潇洒、爱好广泛的风流天才,感受到他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追求。

答:

【石景山二模答案】

(三)(共7分)

9.A(2分)

10.A(2分)

11.示例:

虽然遭逢改朝换代之乱,心怀国破家亡之悲,但作者仍然留存着天镜园一草一木的美好记忆,仍然有深夜独自看雪的闲情逸致,由此可见他高雅的生活情趣。

(3分。

结合材料得出结论1分,结合两文内容分析2分。

【怀柔二模】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1-14(共8分)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苏世长尝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

“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

何雕丽之若是也!

”高祖①曰:

“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

”对曰:

“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

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

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③?

(选自《唐语林》有删改)

【注】①高祖:

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

②倾宫、鹿台:

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

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与徐公孰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非所宜

C.闻寡人之耳者不求闻达于诸侯

D.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翻译:

13.下面对【乙】文中的句子“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

何雕丽之若是也!

”的翻译及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翻译:

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

为什么雕刻装饰这样像呢?

理解:

苏世长明知宫殿乃高祖李渊所建,却说隋炀帝所作,其讽刺之口吻显而易见。

【乙】翻译:

这座宫殿是隋炀帝的建造吧?

为什么雕刻装饰这样奢华呢?

理解:

苏世长不知宫殿乃高祖李渊所建,以为是隋炀帝所作,因此才露出讽刺之意。

14.邹忌和苏世长都是勇于劝谏的忠臣,【甲】文中邹忌以___⑴____,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避免受蔽。

乙文叙述了苏世长___⑵____(概括事件),从中可以看出苏世长敢于劝谏的胆气和忧国忧民的忠心。

(2分)

【怀柔二模答案】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1-14题。

(共8分)

11.(2分)B

12.(2分)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13.(2分)甲

14.(2分)①以讽谏的方式(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委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