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748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

高中历史62《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2课 玛雅文明的历史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玛雅文明的历程

玛雅文明起源于奥尔梅克文化,经历了形成的前古典期、全盛的古典期、衰退期1的后古典期,最后进入衰退期2的殖民地时期

全面了解玛雅文明的兴起轨迹、辉煌及突然衰落的历史

探讨文明的兴衰原因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

1.玛雅文明业绩辉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文化摇篮之一,体现了印第安人的独特智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由“玛雅文明失落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玛雅人的城邦

了解玛雅城邦的自然概况、政权性质、统治方式和特点、社会结构以及相互关系

了解玛雅城邦文明的特点

与希腊城邦文明作比较

特点的归纳与比较

玛雅人的社会生活

了解玛雅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鲜明的特色

玉米为什么是玛雅人的主食

购买玉米,煮熟了带到课堂分享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与体验

玛雅人的宗教

宗教已与玛雅人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也是其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自然崇拜和多神教、神灵信仰的原因

讨论“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文明发展的若干历程、玛雅的农业文明。

 

难点

 

玛雅文明的失落之谜。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历史:

玛雅文明的历程、玛雅人的城邦、玛雅人的社会生活和玛雅人的宗教。

有关玛雅文明的起源和历史传说比较多样化,建议老师上课前指导同学们去图书馆、网站查询资料,增强感性了解,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交流,丰富和提高大家对玛雅文明历史的兴趣,加深理解这一古老文明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引言由名人用语及其评价、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三个部分组成。

建议老师根据中国汉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理解:

语言作为一种活的历史化石对文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古老语言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悠久文明的鲜明表证。

 

第一目:

“玛雅文明的历程”

 

①玛雅文明的来源:

 

人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但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文明区”的说法,即东地中海文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腓尼基、希腊以及罗马等)、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印度及其周边地区)、东亚文明区(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玛雅、阿兹特克、印加)。

以玛雅为首的印第安文明在人类文明殿堂上能获得如此重要的“常任理事”席位,其魅力何在?

 

美洲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

历史上,他们曾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化。

其中最发达、水平最高的玛雅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玛雅文明的内容和灵魂。

 

玛雅文明包括渊源的奥尔梅克文化;主要发展历程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阶段;再次失落走向失传的西班牙殖民控制期。

 

奥尔梅克文化,是玛雅文明和墨西哥其他地区古文明的共同渊源,被称为中美洲的“文明之母”。

奥尔梅克人用整块石头雕凿了高约4米、重达30吨、面带微笑的巨大石刻人头像。

他们留下许多用硬玉雕成的脸形奇特的人像。

还有一些比较细致的石器陶器。

为墨西哥“古典时期”文化的先驱。

 

②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

 

“前古典期”,起止于公元前10世纪—3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形成期。

那时,有大量的村落开始形成,农业文明发达,勤恳的农艺家们伐林焚草,开荒耕植,培育了大量品种的高产农作物,过着定居生活。

手工业发达、交换也较发达。

 

③玛雅文明的“古典期”:

 

“古典期”,起止于公元3—9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全盛期。

那时,文明成就主要集中在中部低地,民族融合活跃,城邦建设发达,各类文化艺术,如数学、历法、艺术、文字等发展成就均达到巅峰状态。

这一时期,已知的拥有象形文字铭刻的城邦就有110个,还有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城邦。

最大的城邦有危地马拉北部的蒂卡尔等。

另外,有着“象形文字梯道”之称的玛雅科班城,也是玛雅学术活动的中心,它的楼道宽8米多,在90多级的石阶上刻有20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是世界题铭学上少见的珍贵文物。

 

9世纪末,玛雅文明核心区在短期内突然全面衰落,城市变成废墟,居民去向不明,留下了千古历史之谜。

 

④玛雅文明的“后古典期”:

 

“后古典期”,起止于公元10世纪—16世纪,一方面,文明更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文明有所退化、并逐步衰亡。

最后被西班牙文明所摧残,衰亡加速。

 

⑤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荷枪实弹,踏上尤卡坦半岛的时候,玛雅人曾把他们当作神的使者欢迎,然而厄运也就降临到他们头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玛雅人似乎有天才的预见,趁侵略者的屠刀还没来得及挥向他们脖子的时候,突然间销声匿迹了。

这不只使当时的殖民者震惊,尤其使今日的考古者百思不解!

 

现在关于玛雅文明在短期内全面衰落而消失或“失落”有以下几种原因推测:

 

第一种:

野蛮战争说。

 

科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野蛮的古代战争。

依据为考古学家们破译了大量文字,这些文字刻绘在石碑上、陶罐上以及城墙上。

从这些被破译了文字的一座座墓碑上,翻译者们看到了一些关于玛雅人的描述,有战争策略、血腥的战场以及用被俘的敌人来进行祭祀。

(注:

从这一角度我们所看到的玛雅的统治者,都是些好战的武士,而不是以前人类所提出的,玛雅人是一群非常爱好和平而且具有丰富知识的人。

因为大部分文字记载的都是他们的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

)各个城邦在相互之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被削弱摧毁了,从他们在伯利兹的一个地方发现的武器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危地马拉北部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成堆的人头,从这些被砍下的头颅中,考古学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估计玛雅人在公元820年前后,其数量就锐减到其以前的5%。

 

第二种:

环境淘汰说。

 

有人从环境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大自然“淘汰”了玛雅文明。

依据是古气候学家在1995年研究尤卡坦半岛中部的奇彻坎努博湖时,发现有大量的沉积物沉淀在湖底。

在这些沉积物中,硫酸的含量在公元800~1000年的沉积物中很高。

只有在湖水很少的情况下,硫酸才会沉到湖底,而且通常是在干旱时期。

据此,考古学家认为,灭亡可能是因为有严重的干旱发生在这一时期,玛雅文明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庄稼歉收、饿殍遍野、疾病盛行。

 

还有人认为玛雅人不断地毁林造田,以得到更多的耕地,但到最后他们将自己的土地都用尽了。

还有人则认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是造成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

 

第三种:

殖民摧毁说。

 

西班牙的第一任主教迭戈·德·兰达在玛雅人辉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称那是“魔鬼干的活儿”“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销毁。

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蛮摧残,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现在只存四本(有残缺)分别藏在德累斯顿、马德里、巴黎图书馆和纽约私人图书馆。

也有人认为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

 

第四种:

外来文明说。

 

也有不少人把玛雅人同外星智慧生物联系起来,他们的依据就是玛雅文明中令科学家难以解释的“发达科技”,如系统的数学理论、精确的天文计算等。

认为他们可能是“神”的后裔?

宇宙中的“神”──外星人知道他们的处境,在一个没有星光的黑夜,用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把他们载入了茫茫的太空?

那现在散居于各地的零星的玛雅人,是不是当年逃逸者的后裔?

这更给匪夷所思的玛雅文明的消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可是,上述说法本身也有着不少未解之节。

如:

如果他们怀着愤恨,集体告别了人世?

那应会在殖民扩张和追捕斩杀中发现他们的踪迹。

如果是一场内部纠纷?

那么胜利者为何没留在原址。

如果是气候异常变化?

迁移350公里的距离又不足以逃避这广阔的灾难。

而且他们居留地的选择也令人迷惑不解,一切古老的民族都沿着河流和海岸发展,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以及地中海的岛、岸,还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尽管玛雅人生活的尤卡坦半岛三面临海,又背靠太平洋,他们却把新的城镇建靠在深深的丛林和山巅。

据考察,玛雅人的120座城镇之间没有一条相连的道路,他们怎样交往?

怎样运来巨大的岩石,重新建造城市、寺庙和金字塔?

在蒂卡尔,他们建造了13座大水库,总容量为164000立方米,工程浩大,他们为什么舍近求远,舍易就难,宁可修建水库,也不愿靠近水域定居?

 

难道是“神”的启示……总之,他们坚决地、神秘地失踪了,给世界留下了空荡荡的宏伟基业,又留下了一个个永恒的疑团!

真不可思议!

 

教学建议: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建议教师

(1)课前精心组织、引导同学们去图书馆、相关网站查询资料,全面了解有关玛雅文明的史实和史学研究最新成果,激发学生对玛雅文明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及其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做好课堂相互交流、讨论的准备。

(2)利用课本插图,直观的介绍作为玛雅文明的源泉──奥尔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3)以玛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为主题,开展辩论赛“玛雅文明失落之谜何在?

”讨论解决课本上【学思之窗】的问题。

并努力试着总结:

玛雅文明失落之启示。

 

第二目:

“玛雅人的城邦”

 

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初,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于公元前后建立“城邦”。

玛雅人的城邦,以供奉部族神的金字塔庙坛建筑为中心,在其附近形成居民点。

玛雅文化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达1400万左右,仅居住在危地马拉的蒂卡尔附近森林中的玛雅人就达200万人,蒂卡尔城内就居住着5万人。

城邦由祭司贵族执政,居民则组成农村公社。

玛雅城邦数量多、范围小、人口10万以下,是神权基础上的小国寡民统治。

 

在玛雅城邦国家的发展中,奴隶占有制已有相当发展。

捕获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除战俘外,小偷、未赎身的奴隶子女、杀人犯、离婚的妇女、孤儿、无力偿还债务的负债人,以及与奴隶结合的自由人都变成奴隶。

奴隶买卖的风气很盛行,奴隶从事一切劳动:

为贵族们耕种田地、建筑房屋,为商人搬运重物,乃至做纤夫和在海里捕鱼等等。

 

城邦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四个群体。

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统治方式是“家天下”,政权性质是政教合一。

城邦的统治特点为大邦统治。

形式上,呈现分立性、区域性和暂时性;政治上,有独立性;文化上,为同一性。

这些与历史上的古代希腊城邦文明相似。

 

玛雅城邦的建筑,一定程度上是玛雅奴隶制文明的直接写照。

1972年在一个被称为“铭记的神庙”的金字塔内部深处,发现一座布满浮雕人像的宽大墓室。

石棺上盖着重达40吨的石刻板,板上刻着栩栩如生的玛雅人像和多种想象丰富的图案。

根据板上所刻的象形文字判断,为7世纪的作品。

死者遗体的头部覆盖着玉制的面具,并有玉制装饰品等随葬器物,这个墓葬充分说明当时玛雅地区的社会分化。

这个墓室的发现,也打破了过去一贯认为古代美洲的“金字塔”,只是神庙一类建筑物的台座而非陵墓的说法。

 

教学建议:

 

提供若干幅玛雅城邦的遗址图片和玛雅城邦社会组织情况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体会独特的玛雅建筑风格及其政治的、宗教的内涵;并试着动手总结出一幅玛雅城邦社会组织形式简图,明晰玛雅奴隶制城邦国家统治的真实面貌。

 

第三目:

玛雅人的社会生活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玛雅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

他们既不会炼铁,也不懂得使用车辆和大牲畜,却有着自己宏伟的城池和金字塔,有着自己的精确的历法和奇妙的文字,这不可思议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发展的?

玛雅文化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灿烂辉煌的程度?

 

其实玛雅文明经济生活的基石在于农业。

玛雅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即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不有利于农业生产。

玛雅文明的成就之一,就是从野生植物中培植出六十多种农作物和蔬菜新品种。

在粮食作物中,有玉米、马铃薯、木薯以及各种豆类;由于玉米最适宜中美洲的光照和贫瘠的地力,加上它的高淀粉高糖的生物特性而发展了以玉米为主的农业。

同时培植了番茄、南瓜以及辣椒和西葫芦等农作物。

他们还栽种花生、橡胶、烟草和可可以及棉花、龙舌兰和制作兰靛的经济作物。

此外,玛雅人饲养火鸡、狗和蜜蜂,也集体从事狩猎和捕鱼。

近年来,人们在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水渠网和“台田”。

水渠网纵横交错,与附近河流相通,以利排水;修渠挖出的泥土则被垒在耕地上堆成一块块长条形的“台田”,玛雅人在台田上精心耕作,旱涝保收,可见当时的农业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在手工业方面,玛雅人用陶土、木头和石头制造器皿,陶器讲究对称均衡;用石头制造工具和武器,但不知冶铁;有用羽毛织在布上带有艺术特色的纺织品,有棉纺、毛纺两种,衣着简朴随意。

有用金、银、铜、锡等合金制成的器皿和装饰物。

 

作为互相交易的场所,市场上买卖各种食物和日用品,并开始用可可和豆子作为交换的媒介。

玛雅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玛雅文化。

丰富的经济内涵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奠定了玛雅人创造辉煌灿烂古文明的物质基础。

 

它的文化成就辉煌,包括成熟的象形文字、巨大的金字塔、精致的巨型石建筑、精确的天文历法、领先的零数字的使用等。

 

教学建议:

(1)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要求学生尝一尝课前从现代市场买来的各种玉米,体会和分享古老的印第安人给我们人类创造的饮食文明。

(2)补充有关资料,开展两个“奇思妙想”活动:

 

A:

5000年前,中国人有可能发现过美洲大陆吗?

 

B:

印第安人可能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第四目:

玛雅人的宗教

 

玛雅人宗教的特点是自然崇拜和多神教崇拜。

还信仰法力巨大的神灵,如:

羽蛇神,集天地创造者、王权化身和玛雅文明创设者为一身。

虎神为一切神力的代表。

它们是玛雅艺术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是玛雅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面对各种各样的欢乐与苦恼,他们试图寻求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支撑自己。

众神繁多,神灵百余,偶像十万。

宗教的畸形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文明的再创力。

 

教学建议:

(1)出示图片《祭祀石碑》:

它表现的是玛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鲜血乃至心脏、头颅向神献祭时作为牺牲者的痛苦表情。

(2)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纵横】内容,介绍“圣井”的财宝不仅是玛雅人酬神的岁贡所然,而且同时还发掘出众多尸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玛雅传说中的“神泉取妻”。

提出问题:

那么,对于玛雅文化中其他的不可思议的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是不是更该加倍关注与探索了呢?

也许正是它们,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历史的真实线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玛雅文明的历程”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建议教师利用“小组学习法”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

课前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去图书馆、相关互联网站查阅、搜集图书、报刊杂志、电子读物等资料,全面了解玛雅文明有关史实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激发兴趣,增强认识,做好课堂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准备。

同时,利用课本上的两幅插图,应用“看图说话”的方法介绍归纳玛雅文明的源泉——奥尔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建议以玛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为主题,开展辩论赛,探讨、总结“玛雅文明失落之谜何在?

”“玛雅文明失落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最后,结合讨论内容,解决课本上【学思之窗】的问题。

 

关于“玛雅人的城邦”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可提供若干幅玛雅城邦的遗址图片和玛雅城邦社会组织情况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归纳玛雅城邦的自然概况,绘制一张玛雅城邦社会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的简图,认识其奴隶制的政权性质、统治方式和特点。

 

也可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将玛雅城邦文明与希腊城邦文明作比较,进一步突出印第安人城邦文明的独特智慧和创造性。

 

关于“玛雅人的社会生活”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亲历历史”:

出示教材插图《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要求学生尝一尝课前从现代市场买来的曾是玛雅人主食的各种玉米,补充有关印第安人“栽培花生”和现代记者印第安“部落采访见闻与思考”两则资料,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和分享印第安人创造的古老的饮食文明;开展两个“奇思妙想”活动:

A:

5000年前,中国人有可能发现过美洲大陆吗?

  B:

印第安人可能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培养资料搜集、问题探究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玛雅文明的历程”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图片1:

 

同课本上的插图《花瓶装饰画橡胶球比赛》,强调“橡胶”代表了奥尔梅克的经济特色;“橡胶比赛”不是一般的娱乐活动,而是最隆重的宗教祭奠。

 

图片2:

 

同课本插图《公元前8世纪作品:

奥尔梅克石雕》,是众多的奥尔梅克文化石雕艺术之一。

头像纹饰头盔,脸庞宽阔,鼻子扁平,嘴唇很厚,双眼阴沉威严,人称“虎人”。

这种图象表现的是现实中的首领还是想象中的神祗,至今人们仍不清楚。

 

材料1:

根据课本【学思之窗】的问题,补充四种有关玛雅文明失落之因的推测,引导学生讨论:

 

第一种:

野蛮战争说。

 

第二种:

环境淘汰说。

 

第三种:

殖民摧毁说。

 

第四种:

外来文明说。

 

案例二 在介绍“玛雅人的社会生活”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资料一:

 

最初长在南美洲的植物──花生的种子特性:

既不能在鸟类的胃里存活,经水长时间浸透后也不能发芽。

虽然现代中国是世界上一个主要的花生产地,但也要到本世纪才开始种植花生。

那么中国沿海的江苏和浙江两省,为什么会发现公元前约3000年生长的干瘪花生呢(经放射性碳分析,证明年代无讹)?

这么说来,经过人手将花生从一个半球移植到另一个半球,难道没有可能吗?

如果这一可能成立,那么太平洋两岸古时有来有往的接触与联系仿佛就必然成立。

加上中国和中南美洲文化上相似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难以用巧合来解释。

如:

死者口中含玉,用作护符的风俗,即是一例。

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有此风俗,中国人也有这种风俗。

尤其奇怪的是,在太平洋两岸,有时人们又会把绿玉染成赭红色。

固然,隔得很远、天各一方的民族,也可能有相同的风俗,但相同到如此微细就绝非寻常了。

同样,中国商代和墨西哥古老文明之一奥尔梅克文化(约公元前1300—公元前900年),都拜大型猫科动物(中国崇拜虎,墨西哥崇拜美洲虎)为土地神,这虽不足为奇,但这两种文化在塑造崇拜的巨型猫科动物时,常常都塑成没有下颌的,就极为离奇了。

 

这些令人困惑不解的事情,会使你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资料二:

 

在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那高耸的图腾柱是他们的标志物,有的色彩绚丽灿烂,有的质朴自然。

不少图腾柱在接近顶端处还有两个横的“小翅膀”。

初看,感到新奇;细想,还正是与我们的华表十分相似。

不仅外形有相似之处:

直立、高耸、雕刻图腾(华表为龙、云等,印第安图腾柱为人头、鸟头等);作用也同是吉祥物。

不同的是我们是石做的,这里是木制的。

而与我国民间信奉“石敢当”(虽然矮小得多)之类,在文化心理上也是共同的。

中国立石崇拜也许源于夏代,传说禹生于石,禹子启又生于石。

而后民间立石柱崇拜,发展到写上“泰山石敢当”已是文字以后的事了。

“石敢当”有大有小,然与华表、与印第安人图腾柱,在对一种耸立的“物崇拜”上,其宗教心理、宗教思维是完全一样的。

 

我又想起读过的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其中又转引张超人记东北赫哲人的一段内容:

“屋前多有大方柱矗立,顶为人头形,有目有口,两面皆有人头像及动物像……”这不是图腾助又是什么?

赫哲人居黑龙江两岸,他们与印第安人一样以熊为吉祥兽。

 

——现代记者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资料三:

 

近年来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玛雅”即中国华夏古人的一支。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张光直曾提出“中国——玛雅,是同一祖先所创造的文明”。

 

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王朝前已有夏族。

商灭夏,夏族开始迁徙。

据何光岳《夏源流史》考,夏是一个迁徙极广的民族。

西迁至中亚建大夏国,南迁之泰雅人、赛雅人、达雅克人等到台湾、加里曼丹岛……而“玛雅人东迁中美洲……玛雅文化在中美洲开出光辉灿烂的花朵,成为大夏人在拉丁美洲的伟大业绩的标志”。

“玛雅即木雅、姆夏的转音,原系黄河流域大夏人的一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玛雅人有五大家族,其中一个叫‘修’或‘熙’,其相貌与华北人亦与牛河土陶像一样。

”“熙”是夏禹父的名字,“修”是夏禹母的名字,何先生认为“玛雅中的修、熙家族疑即夏族的一支后裔,不然,不会连总族名支族名都那么巧合。

 

玛雅很可能是公元前17世纪的商灭夏时迁往山东的夏族一支,后北上辽东,再经白令海峡到北美,又不知经历几代人到达中美。

但始终恋恋不忘是夏族之后因而立国名为“玛雅(夏)”,不忘祖先而崇大禹之父母熙与修。

玛雅文化达到顶峰是在公元692年前后,自中原迁徙至此,约经历了近两千年。

 

从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

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

美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

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现代记者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图片1:

 

《玉石项链及风神形象坠饰》

 

玛雅人常用玉石和绿色石头制作饰品来表现自己的美感。

 

 

图片2:

《印第安人的玩偶》

 

 

案例三 在介绍“玛雅人的宗教”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资料1:

 

在印第安人的传说中,把玛雅文化的突然消亡,归结为某种不可言状的、极其恐怖的劫难。

历史学家猜测,这种劫难也许是天灾、瘟疫、战祸、或者是内讧。

且莫漠视印第安人的传说,20世纪初,一个名叫汤姆逊的美国人,听到了一个印第安人的有趣传说。

说金字塔旁有一口圣泉井,那是古代玛雅人祭祀雨神的地方。

每年玛雅人都把一名美丽的纯洁的少女推入圣泉奉献给雨神,同时还把许多金银财宝投入井中,作为她的嫁妆。

汤姆逊相信了这个传说,并且在圣泉井里挖掘和打捞。

当时许多人都嘲笑他的天真。

可是,他果然从井里打捞出了当年殉难少女们的尸骨和陪嫁的金银财宝。

后来,汤姆逊又在金字塔的内部发现了传说中古玛雅帝国的宝藏。

这就使人不得不相信,许多印第安传说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这种事,也激起了人们对考古发现的新热情。

 

──《世界全史(上)》

 

图片3:

《祭祀石碑》:

石碑表现的是玛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鲜血乃至心脏、头颅向神献祭时作为牺牲者的痛苦表情。

 

 

图片4:

霍奇皮伊瓮:

霍奇皮伊是代表春天、鲜花与歌唱的神,以玛雅人的轮回观来讲,他又与死亡密切相连。

 

 

图片5:

《绿石面具》:

面部所饰的浅浮雕横带,是脸部涂绘的象征。

据说这种面具罩在死者的脸上,可以得到鬼神的照顾。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在以上三种“失落”中,你认为哪一种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

 

解题关键:

本题材料中的三个时间段划分;注意材料引用的倾向性与西班牙侵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