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4122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69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4页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4页
亲,该文档总共1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 106页doc.docx

通用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doc106页doc

第一章信息化管理基础--管理与运作

一、信息技术革命

二、信息化内涵

三、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四、组织与管理

一、信息技术革命

1.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特别是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

人们习惯上把因为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的人类社会的全面突变或革命性变化称作“化”,如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等,而对应的社会形态被称作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等。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深深地刻着科学技术的时代烙印。

“刀耕火种”即农业工具的发明和作物知识的发现——农业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摆脱狩猎和游牧的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

它经过了上千年的历程。

200年前,机械与能源即工业的科学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

机械化、电气化导致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得信息迅速赶超上材料、能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

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

结果是:

社会经济的信息投入产出比迅速增长,社会交往合作不断加强,科技与经济加速发展。

发生在现代社会中的这一变化趋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化”。

信息化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无处不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信息系统和主导现代社会发展的支柱——信息产业,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

2.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

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其中,最主要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它们相当于人类的思维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

与半导体材料紧密相关的微电子技术是它们的基础。

微电子技术是指在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材料上,用微米及亚微米刻蚀加工技术,制作成成千上万的晶体管构成的微缩单元电路,并应用这些电路装配成各种微电子设备的总称。

通俗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

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是一种节约材料、能源、空间和劳动的技术。

其技术工艺新、更新换代快、品种数量多、应用范围广,集中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全面推动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在过去的30多年间,芯片每18个月集成度翻番、价格减半(“摩尔定律”),微电子技术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信息技术应用,有人把它概括为“3C”革命,即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自动控制(Control)领域的革命。

三者相互联系,不断发展,集成应用,使整个社会普遍实现了自动化——工厂自动化(FA)、办公自动化(OA)、家庭自动化(HA),即“3A”革命。

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从政府办公到企业生产运作再到家庭、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很难想象,当今信息化社会如果没有计算机将会成为什么样子,这就如同工业化社会没有机器和电一样。

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信息技术的水平、规模和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把这种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技术革命。

3.信息技术革命的特征

信息技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高新性等特征。

第一、与依赖经验完成纺织机械革新不同,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发明和发展过程中,科学理论与实验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科研成果渗透到技术的各个环节,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使技术越来越科学化和成熟。

这一点不难从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历史中得到验证,如关系代数理论于数据库技术,TCP/IP协议于互联网技术等。

  第二、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愈加深化,所面临的问题就愈带有综合性,涉及范围广、难度大,绝非单一科技所能胜任,必须依赖多学科、多技术所形成的技术群解决。

如野外作业人员或移动商务人员需要使用便捷可靠的移动终端设备,人们综合多种技术制造了集PDA、GPS和Phone于一身的智能手机及其应用软件。

第三、信息技术革命更强调智能化。

比如,机电一体化的数控机床、机器人;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涉及的语音处理、图像识别、软件代理、搜索引擎技术等,无不带有智能色彩。

第四、信息技术具有高新技术的特征。

一是高驱动,信息技术相当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几乎可以渗透应用于各个领域,带动各行各业技术进步,它的应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二是高增值,它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倍增器。

三是高智力,信息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技术,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智力,其次才是资金。

四是高战略,信息技术是以科学技术形式表现的战略实力,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区域或行业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地位。

五是高风险,信息技术的探索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任何一项开创性构思,设计和实施都具有风险,要么获得巨大成功,要么造成严重损失。

六是高时效,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快,市场竞争激烈,时间效益特性突出。

二、信息化内涵

1.信息化概念

现在,尽管“信息化”一词被社会广泛使用,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没有统一的翻译——参考网络学习题)。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一般可归为如下一些理解: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应用的过程;

•信息化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其结果是导致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化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国家信息化包含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与个人信息化等多个层面;

•信息化是各级社会组织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所从事的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活动。

有人把“活动”形象地分为3个任务:

“铺路”——建设信息网络,“买车”——建设信息系统,“运货”——提供信息内容。

本课所用“信息化”一词的内涵主要限于最后一条,信息化特指一个具体组织实体(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与活动。

2.信息化社会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主导性或支配性资源。

信息极大的丰富,信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以信息产品制作和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产业,成为社会支柱产业。

我们正面对的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化)社会,它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非物质性

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0-1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社会进入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所描述的“比特时代”。

正如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一样,比特是构成信息世界的基本单元。

在信息社会中没有重量的、虚拟形式的、非物质的比特(bit)比原子(atom)更加重要和活跃,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其物质重量在减轻或消失。

正像人们看到的,在数字化时代,人们会花钱买创意、娱乐、式样、便利、速度、创造性和美观。

因此,出现了一大批非物质性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如信息咨询、代理服务、媒体制作、软件开发等等。

•超时空性

由于信息网络的存在,到处都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的没有重量的比特,它们无视空间和地域,时空距离被消除,地球变成了“村”。

电子商务、全球经济一体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超越了时空,实现了信息的网络化。

•可扩展性

因为比特可以共享且方便传播,所以信息社会具备某种“无限可扩展性”。

传统稀缺经济学“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传统的生产观念、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等都受到重要影响。

三、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国家信息化的任务会分层次(领域或行业、区域或地方、企业或事业)而具体地落实到相应的部门或机构,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战略和方针指导下,因地制宜地运作本单位的信息化,实现“铺路、买车、运货”,需要各种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

一个组织的信息化管理与运作通常包括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组织、信息化实施和信息化评价等环节和相应管理任务。

1.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规划是在分析一个组织经营管理战略的基础上,对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战略、原则、架构和进程等进行的筹划与设计。

组织的经营战略规划是它的基础,一般的信息化规划可以被细分为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信息系统规划、信息资源规划等。

它们使组织有计划地完成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任务。

能否制订好的信息化规划,往往决定着信息化的成败。

而制订好的信息化规划,既需要有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也需要有科学规划的方法,更需要组织决策层的领导和支持。

2.信息化组织

信息化需要配置各种各样的资源,而人是最重要的,他们是完成信息化任务的主体。

组织如何构建以信息主管(CIO)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和相应的队伍,是信息化组织的首要问题。

对一个组织来说,信息化是一场革命。

如何有效地实施信息化,即使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效率,创造效益,通常也需要业务流程重组(BPR),组织结构调整。

3.信息化实施

在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具体完成各类信息化建设任务。

它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信息化项目管理,即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信息化项目过程的启动、计划、实施、收尾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

2)信息系统运作,主要解决信息化项目完成,信息系统上线以后,如何实现系统的良性运行、高效使用和安全维护等问题。

  4.信息化评价

信息化不仅会产生一个结果,同时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信息化评价不仅要对组织的信息化水平(结果)进行客观的状态评价,以便纵横向比较。

同时,也要对信息化过程包括其各个环节进行过程绩效评价。

信息化评价是一种多准则的系统评价,需要建立客观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四、组织与管理

1.社会组织及其分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被分在社会特定群体中,遵循特定的行为规范,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便是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指:

一定的人群为实现某种目标,按照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活动规则所组成的群体。

人员、岗位、职责、关系和信息构成组织的5个基本要素。

组织是有目标的,它决定着组织的性质、行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我们把社会组织分为4大类:

1)政府机构:

包括国家各级立法、司法、行政部门。

政府是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构,主要从维护社会公益角度,建立社会秩序(包括市场秩序),为社会提供安全和稳定的保障(如社会保障体系等)。

2)事业单位:

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企业:

是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如个体工业者)。

它们为数最多,是社会生产与发展的基本力量。

4)其他:

不属于上述的单位。

如非政府机构、社团(如妇联)、协会等非赢利性组织。

2.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通过一定的手段和过程,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方法等,高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功能定义)。

管理主体是人(管理者);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方法等资源;管理活动是科学地配置和使用资源;管理目标是高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因为组织有非盈利(如政府)和盈利(如企业)之分,所以“高效”包括高效率和高效益两重含义。

管理的核心是目标最优化(如政府管理成本最小、社会冲突最小或公平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等)。

所以,管理者最基本的素质是具备效益优化意识和能力,即成本/效益分析或投入/产出分析意识和能力。

  著名的管理学家H.Simon(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是一个围绕决策,由信息、目标、方案、选择、执行、评价、反馈等要素或环节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自封闭过程(过程定义)。

其中,“信息”存在于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目标”是组织对事物客观状态的一种主观期望,它通常建立于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测之上,同时也蕴涵了人判别事物好坏的价值观(如成本越小越好,收益越大越好)。

“方案”是人可控的管理行为,可以被表示为一定管理资源使用的数量和方式;“选择”是决策人根据其偏好,测度和比较方案的效用,最终依据一定的决策原则确定优选方案;“执行”是通过组织、指挥活动实现行动;“评价”是通过一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获取关于目标和活动效果的比较信息;“反馈”即反馈控制,指各环节间信息传递和活动行为调整。

管理过程可分为“决策分析(又称计划)”和“执行与控制”两大阶段。

“决策分析(计划)”是指行动前管理者(决策人)的思维活动,即决策人根据信息,设立组织目标,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案,并进行优化选择(俗称拍板)。

决策分析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分析。

“执行与控制”涉及具体行动的“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活动。

其中,“组织”:

首先,按决策(计划)需要设置机构、明确岗位、配备人员、规定权限、赋予职责,完成人力资源配置;其次,合理配置和使用其它资源,以使行动取得最佳效果。

“指挥”:

管理者运用组织权限,发挥领导权威,对其下属所进行的激励、协调、命令、调度和检查,高效的指挥系统是“执行”环节的核心。

“控制”:

又称反馈控制,它包括评价和调整。

评价的任务是收集行动执行过程及其效果的各类信息,并与计划目标比较分析;调整是指管理者在接到评价的反馈信息后,对计划及其执行等所进行的修正或改进活动,以弥补计划不周或避免行动偏离。

所以,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4大职能。

1.管理层次

复杂的管理通常被人们从组织上分为战略、管理和操作等3个层次,相应决策被分为战略决策(Strategicdecision)、管理决策(Administrativedecision)和业务决策(Operatingdecision)。

战略决策是为谋求组织体与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决策。

这种决策具有总体性、重大性和长远性的特征,由组织中高层决策人完成,如企业经营战略。

管理决策是组织体为实现战略决策所进行的具有实施管理性质的一种决策,由组织中的管理部门完成,如企业部门管理。

业务决策是在管理决策的指导下,为了提高组织体中各种具体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等的一种决策,它们集中在组织体中的专业部门或基层单位,如企业班组生产。

决策种类:

主要特征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决策权集中集中与分散混合分散

信息不全较全完全

问题结构不良一般良好

风险程度大一般完全可推断

决策组织复杂一般简单

再生性非再生非再生和反复均有反复、再生

目标数多单或多单

决策程序复杂一般简单

决策分析准分析准分析分析

决策实施长期中期短期

  

2.基本的管理组织形式

与管理层次相关的是分权,其结果就是将组织划分为若干相互依存、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基本管理单位。

不同的分权方式,导致不同的管理组织形式(结构)。

常见的基本形式有:

  1)直线型

这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没有职能机构,从最高层到最低层,上下垂直领导。

适用于人数较多但职能单一的组织。

如军队、学校院系管理等,如图1-1。

2)职能型

  这是较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

根据专业化原则,先将组织分解为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下为作业单位。

3)矩阵型

这种组织形式象数学中的2维矩阵,故得名之。

其中一维是直线或职能式组织,另一维则是任务(如项目或产品等)。

上述为3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们还可以组合成新的组织形式,如广泛采用的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等。

各种组织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相应组织形式,使之效能最佳。

同时,描述一个管理组织的结构,也是对其进行业务流程分析、优化乃至信息化所必须的基础工作。

 

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

一、企业及其分类

二、企业经营管理及其信息化

三、人力资源管理

四、财务会计基础

五、生产运作管理

一、企业及其分类

1.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通过满足社会效益而获得利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制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市场经济下企业应具有独立自主性、自负盈亏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点,具备应变力、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内在冲动力等能力,以应付来自市场的任何变化。

2、企业的分类

现代企业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对企业进行分类:

按承担经济责任划分: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经济责任和“股份”相关,理解它们需要了解基础的财务会计知识。

按所有制划分:

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

按产出性质划分:

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运输业、服务业等。

按产业性质划分:

第一产业企业(农业、矿业…)、第二产业企业(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企业(服务业…)等。

按生产、产品及销售形态划分:

水泥加砖块的传统企业、鼠标加砖块的传统E化企业、虚拟企业等。

生产同类产品的所有企业构成了产业(Industry)。

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递、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信息服务相关行业(如咨询业…)等。

 

二、企业经营管理及其信息化

1.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通过生产运作向市场提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在满足公益(消费者需求和国家税收)的同时,也得到收益(利润)。

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1)消费者需求情况;2)同质性企业竞争情况;3)供给情况(含宏观经济环境);4)政府的法规、政策与服务等;5)企业自身条件(生产能力)等。

所以,经营一个企业,首先要在尽可能多而准确地把握企业内外部(特别是市场)信息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发展战略。

进而,通过对其人力资源、财务和生产运作等进行科学的管理,提供社会需要的好产品或服务,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生存与发展。

掌握信息的数量多少、质量高低、速度快慢,进而能否制订出好的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生产计划,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这正是企业信息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企业信息化概述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层次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活动。

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不断融合相互进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且高风险的过程。

最主要的是,企业需要围绕其经营战略,制订信息化规划,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组织,指导信息化建设活动。

从技术层面,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完成构建信息网络、开发信息系统、利用信息资源等三个层面的工作。

(1)构建信息网络

构建企业内网、外网和互联网,即借助ISP利用TCP/IP、防火墙、虚拟专用网(VPN)等技术搭建安全可靠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

公众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了解企业、电子商务、接受服务、参与设计等;合作伙伴(如供应商)利用Extranet共享信息,协同商务;员工则利用Intranet实现网上办公、知识管理、协同工作等。

(2)开发信息系统

根据企业信息化规划,企业分步骤地、因地制宜地建设或引进使用下列常用的信息系统:

OA(Office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使企业的行政管理事务自动化;

CAD(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ComputerAidedProcessPlanning,计算机辅助工艺流程设计)/CAM(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等系统集成,完成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自动化;

CRM(CustomerRelation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深度管理,实现销售过程自动化;

SCM(SupplyChain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管理自动化,以便协同设计、生产与商务;

EC(ElectronicCommerce,电子商务)实现商务自动化;

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企业信息门户)积累企业知识财富,实现知识管理(KM);

DSS(DecisionSupportSystem,决策支持系统)/EIS(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经理信息系统)借助商业智能(BI)等分析工具,辅助高层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使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

(3)利用信息资源

企业信息资源是指企业生产运作和管理所需的所有信息。

信息社会信息极度丰富,企业亦然,人们经常会陷入矛盾、虚假信息的海洋中。

所以,信息资源的组织技术(如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等)和利用技术(搜索引擎、联机分析OLAP等)是信息资源利用的关键。

尽可能地根据国家或行业标准,制订企业数据编码标准;以及建立企业信息门户,集成企业信息;加强员工信息系统操作和应用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信息意识与能力(信息敏感力、转化力、决策力等),这些都是企业利用信息资源所要做的主要工作。

 

三、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及其特点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中,能为社会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

与其它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时效性。

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开发、利用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劳动力的体力、智力不能及时、合理地被使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

能动性。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力既是被开发、被管理的对象,又是自我开发、自我管理的主体。

智力性。

人的智慧可以传播、积累,人可以通过智力使自己能力扩大,这种智力的继承和发展使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劳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以积累、延续和加强。

社会性。

人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具有社会性,人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社会需要的满足。

这些特点使得对人的管理更倾向于一种“软”管理,强调价值观、公平、交流与沟通。

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人视为生产经营中的一种特殊的和宝贵的资源,围绕组织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对人力资源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活动。

通常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针对企业业务的需要,按照人力未来的需求发展做出的时期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对象是指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类工作所需配置的人力资源(结构)等。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力需求的预测;2)人员招聘计划;3)人员培训计划;4)人力资源使用计划。

(2)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亦称职位分析或岗位分析,是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需要,对其各类生产管理活动所进行的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对各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的科学系统的描述和规定。

它是其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发展、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的基础。

(3)招聘与录用

在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招聘与录用工作就是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

通常包含如下工作内容:

制定招聘计划,选择招聘途径,进行招聘宣传,考核和甄选应聘人员,办理聘用手续,进行新员工上岗引导,以及对不需要人员加以解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