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4186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气管肺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支气管肺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支气管肺炎.docx

《支气管肺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气管肺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支气管肺炎.docx

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

案例编号200216

知识点:

支气管肺炎的抗感染治疗;抗菌药合理应用、不良反应的防治和用药护理;消毒剂的使用

关键词:

支气管肺炎、抗生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PAE、MIC、MP、T1/2不良反应消毒剂

患者,男,37岁,因“咳嗽、咳痰、发热8天,气急2天”于4月21日入院。

8天前淋雨受凉后下出现咳嗽、咳痰,为铁锈色痰,约30ml/日,伴有寒战、发热,最高体温40.8℃,全天均有发热,使用退热药物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在当地医院先后使用"克林霉素0.6,ivgtt,qd"治疗3天,“青霉素针640万U,ivgtt,qd”治疗1天后体温高峰仍未下降。

查体:

T38.7℃,R94次/分,P28次/分,两肺呼吸音粗,闻及干湿性啰音。

胸片提示:

大叶性肺炎。

血常规:

WBC12.77×109/L,N86.8%。

诊断:

社区获得性肺炎。

医嘱:

1.呼吸道护理

2.吸氧

3.双氯芬酸钠栓剂50mg塞肛st

4.Inj0.9%Nacl250ml+阿奇霉素针0.5givgttqd

5.Inj0.9%Nacl250ml+头孢呋辛针4.0givgttbid

6.Inj0.9%NS100ml+氨溴索针90mgivgttbid

情境1疾病概要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的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等,病原体与患者的某些特定状态有关,见表16-1。

表16-1某些特定状态下CAP患者易感染的病原体

状态或合并症

易感染的特定病原体

酗酒

肺炎链球菌(包括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厌氧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军团菌属

COPD/吸烟者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

居住在养老院

肺炎链球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肺炎衣原体

患流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接触鸟类

鹦鹉热衣原体、新型隐球菌

疑有吸入因素

厌氧菌

结构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囊肿、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

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近期应用抗生素

耐药肺炎链球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情境2药物相关知识

肺炎治疗的关键是合理应用有效抗菌药。

《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建议的抗菌药有:

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大环内酯类;

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呼吸喹诺酮类(如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抗菌药物可以分为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两类,前者抗菌作用充分发挥需要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时间,后者则需要药物在体内有足够的量与浓度;因此,临床必须根据各种药物的PK/PD特性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以达到合理用药目的。

(一)抗菌药PK/PD的几个重要的相关概念:

1.达峰时间(peaktime,Tmax):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出现最大血药浓度的时间。

2.峰浓度(peakconcentration,Cmax):

药物吸收过程中的最大浓度。

3.药-时间曲线下面积:

(areaunderthecurve,AUC):

反映吸收到体内药物的总量。

4.抗菌活性: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

(antibacterialactivity,ABA)。

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杀灭病原菌的最低药物浓度为最低杀菌浓度(MBC)。

二者的数值越小,表示抗菌活性越大。

5.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系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之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通常以时间(小时)表示。

目前发现,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后效应,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喹诺酮类药尤为显著,PAE长的药物有利于延长用药间隔期和缩短抗生素的疗程。

PAE的长短在一定范围内与抗生素浓度及接触时间长短呈相关性,增加浓度或延长接触时间均能延长PAE。

在制定给药间隔时间时,可在维持MIC或MBC的时间上加上PAE,从而延长给药时间间隔。

6.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preventionconcentration,MPC):

是指防止耐药株被选择性富集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抗菌药的血药浓度不但要高于MIC,而且也要高于MPC。

7.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

是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抗菌药的血药浓度在此范围易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通过提高药物浓度或联合用药可以缩小MSW。

 

图16-1MIC、MPC、MSW三者的关系

8.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当血药浓度达到4×MIC时,杀菌效应即达到了饱和。

特点:

无首次接触效应,只有当血药浓度达到MIC时,即可有效地杀灭细菌,本类药物常须一日多次给药,但大多数药物只要使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之上的时间(T>MIC)大于40%~60%的用药间隔期即能获得满意效果,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万古霉素等。

9.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

特点:

有首次接触效应(firstexposureeffect)

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因此这类药物临床疗效的关键是药物浓度,所以常一天一次给药。

因为药物毒性与峰值浓度相关,故一天一次给药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其安全性。

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酮内酯类、二性霉素B。

10.序贯疗法:

即在急性期先静脉途径给予抗生素治疗,病情稳定后改为抗生素口服,以减少抗生素静脉用药时间。

或者每日静脉用药与口服用药连贯用药以增加T>MIC。

 

 

图16-2药-时曲线

(二)常用抗菌药物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半合成衍生物的结构中都有一个β-内酰胺环,其抗菌作用和作用机制均极相似,故现代分类中将这两类抗生素统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本类抗生素共同的优点为:

①繁殖期杀菌剂。

②作用机制均为抑制敏感菌细胞壁的形成,导致敏感菌死亡。

③除青霉素和半合成耐青霉素酶新型青霉素类外,其他均为广谱抗生素。

本类抗生素共有的缺点:

易致过敏,尤其是青霉素可发生危重的过敏性休克;半衰期较短,无抗生素后效应,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1.青霉素类包括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

天然青霉素具有杀菌力强,不良反应少、价廉等优点,但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窄。

对繁殖旺盛期的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的细菌作用弱。

大多数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对本品高度敏感。

革兰阳性杆菌中的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及白喉杆菌均对本品极为敏感。

但对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原虫等均无效。

常用天然青霉素为青霉素G(PenicillinG,苄青霉素),为有机酸,难溶于水,现主要用其钠盐,其晶粉在室温中稳定,可保存数年,易溶于水,但水溶液在室温中极不稳定,20℃放置24小时后抗菌活性迅速下降,且易产生具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必须现配现用。

本药不耐酸、碱、醇、重金属离子及氧化剂,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常规为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应单独用药。

体内分布广,可达胆汁和胎儿循环中;脑脊液中浓度低。

大部分以原形由肾小管分泌排出。

tl/2为0.5-1.0小时,有效血药浓度维持4~6小时,为保证疗效常每日每6~8小时给药一次。

为克服天然青霉素某些的不足,在主核6-APA加上不同的侧链可获得一系列具有耐酸、耐酶,广谱、抗铜绿假单胞菌等特点的半合成青霉素。

但均与青霉素G之间有交叉过敏性,用药前均需先做皮试,阴性者才能使用。

临床常用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的特点及用途见表16-2。

表16-2常用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的特点及用

常用药物

特点及用途

耐酸青霉素类

青霉素V(penicillinV)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抗菌活性较弱;

不耐β-内酰胺酶

耐酸,口服吸收好;

仅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度感染。

耐酸青霉素类

苯唑西林(Oxacillin)

氯唑西林(Cloxacillin)

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抗菌活性较弱;

耐β-内酰胺酶,对产酶的金葡菌作用强;

耐酸,可口服,食物会影响吸收;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

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Ampicillin)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G,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较强,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耐酸可口服,但吸收不完全,严重感染仍需注射给药:

不耐β-内酰胺酶;

用于各种敏感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全身感染,严重患者应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阿洛西林(Azlocillin)

美洛西林(Mezlocillin)

呋布西林(furbucillin)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对革兰阴性菌,尤其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不及青霉素G;哌拉西林作用较强,对多种厌氧菌有效;

不耐酸、不耐β-内酰胺酶;

用于各种敏感革兰阴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患者应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

美西林(Mecillinam)

替莫西林(Temocillin)

抗菌谱窄,对抗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抗革兰阳性菌作用弱,主要用于肠杆菌属、流感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等引起的肠道、泌尿道、呼吸道感染。

某些对头孢第三代耐药的革兰阴性菌对替莫西林也敏感。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青霉素的主要是过敏反应,发率可达20%,轻者表现为荨麻疹、皮炎、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惊厥等。

如不及时抢救,可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2.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在头孢菌素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上接不同侧链得到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其化学结构中均含有与青霉素类相同的β-内酰胺环。

(1)分类依据研制应用的顺序和抗菌特点,以“代”分类。

现已有4代头孢菌素用于临床,前3代较为常用。

常用头孢菌素药的特点及用途见表16-3。

表16-3常用头孢菌素药的特点及用途

常用药物

特点及用途

第一代

头孢氨苄(cefalexin)

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

头孢唑啉(cefazolin)

头孢拉定(cefradine)

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弱;

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无效;

对青霉素酶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有肾毒性,头孢拉定较轻,但可致药物性血尿;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金葡菌及其他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呼吸道及软组织、尿路感染等

第二代

头孢克洛(cefaclor)

头孢呋辛(cefuroxime)

头孢尼西(cefonicid)

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革兰阳性菌强;

部分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肾毒性较小;

主要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尿路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感染;

 

第三代

头孢噻肟(cefotaxime)

头孢他啶(cefiahdime)

头孢曲松(ceftriaxone)

头孢哌酮(cefoperazone)

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弱,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

对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较强)、厌氧菌作用较强,;

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

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

血浆t1/2长;

基本无肾毒性;

用于重症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尤其是危及生命的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及兼有厌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混合感染;

第四代

头孢吡肟(cefepime)

头孢匹啰(cefpriome)

头孢克定(cefcidin)

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更强,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更稳定。

主要用于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中、重度感染,特别是当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2)抗菌作用和用途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杀菌作用,属于繁殖期杀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疗效高、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特点,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

(3)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常见为皮疹、药热,严重者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者约有5%-10%对头孢菌素有交叉过敏反应,应予以重视。

2)胃肠道反应:

口服头孢菌素类药可发生恶心、食欲减退、腹泻等反应。

第三代头孢菌素偶可发生二重感染。

3)肾毒性:

第一代头孢菌素大量使用,或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合用,可出现肾近曲小管坏死,产生肾毒性,禁用于肾脏疾病患者。

4)出血:

头孢哌酮可引起低凝血酶原症及血小板减少,导致严重出血。

5)“双流仑”样反应:

应用头孢菌素后饮酒出现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

二)大环内酯类

本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大环内酯核心结构。

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等天然品及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半合成品,均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天然大环内酯类是难溶于水的碱性药物。

其特点有:

①抗菌谱窄(对革兰阳性球菌、某些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有效);②对胃酸很不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低,pH﹤4时几乎无抗菌活性;③组织中浓度﹥血药浓度;④主要经胆汁排泄,对胆道感染效果好,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有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本类药物的特点有:

①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②血药浓度高,组织渗透性好;③t1/2较长,用药次数减少,其中阿奇霉素只需每日一次;④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增强;⑤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具有良好的PAE;⑥不良反应少而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较窄,主要包括:

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的金葡菌);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阴性菌;

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非典型分支杆菌等非典型病原体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临床上常作为支原体肺炎、军团菌性肺炎及其他非典型肺炎的首选药,也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线药物。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口服或静脉注射均可引起,半合成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2)肝损害:

表现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为主,亦可发生肝实质损害(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酯化红霉素更易引起,发生率可高达40%,其他大环内酯类发生率较低。

(3)耳毒性红霉素每日剂量大于4g易发生,常发生在用药后1~2周。

损害以耳蜗为主,症状以耳聋多见,前庭功能亦可受损。

(4)其他:

偶见药热、皮疹等过敏反应,但与青霉素之间无交叉过敏;心脏毒性反应。

三)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最常用的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尤其是第三代喹诺酮类,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它们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破坏细菌DNA复制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等。

新喹诺酮类药物有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和吉米沙星等。

这些新喹诺酮类药物明显增强了对肺炎链球菌等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同时又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显示容易进入肺脏组织和支气管分泌物而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故也被称为“呼吸喹诺酮”,常用于各类肺炎治疗的一线抗菌药。

呼吸喹喏酮有如下优点:

①抗菌谱广,同时覆盖呼吸道感染常见细菌及非典型致病原,对耐药肺炎链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②具有良好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特性,呼吸道感染靶位的药物浓度超过血药浓度数倍;③耐药突变预防浓度(MPC)值低,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窄,可有效预防耐药;④有较长的半衰期,可每日1次给药,更方便序贯疗法。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中枢兴奋、心脏毒性、光敏反应、软骨损害、跟腱炎等。

四)多西环素

多西环素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受食物影响小,主要由胆汁排泄,可形成肝肠循环,少部分经肾排泄,故肾功能不全时仍可应用,水溶性好,遇光不稳定。

t1/2长达20小时,一般细菌感染每日服药一次即可,属于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1.作用及应用抗菌谱和四环素相似。

抗菌作用较四环素强2~10倍,具有长效、速效、高效的特点。

耐天然四环素类和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对本药敏感。

与天然品之间无明显交叉耐药性。

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炎等;也可用于泌尿生殖道、胆道感染和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2.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常见胃肠道刺激症状及皮疹,二重感染少。

静脉注射时,可出现舌麻木及口腔异味感。

易致光敏反应,应嘱病人用药后注意皮肤暴露部位避光。

情境3依据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可以分为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两类,前者抗菌作用充分发挥需要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时间,后者则需要药物在体内有足够的量与浓度;因此,临床必须根据各种药物的PK/PD特性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以达到合理用药目的;PK/PD理论对药物开发研究、优化抗菌药物治疗、预防细菌耐药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一般来说,评价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T>MIC(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即时间依赖性药物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间的50%,临床疗效较好。

通常用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h)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率(%ofdoseinterval)用%T>MIC表示,若%T>MIC若≥40%-50%可达满意杀菌效果,若%T>MIC若≥60%-70%表示杀菌效果很满意。

因此,本类药物应根据药物半衰期的长短,合理安排用药间隔时间:

1.T1/2为1~2小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头孢唑啉、

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每日2次给药,即可使大部分给药间隔时间中药物浓度高于MIC。

2.T1/2为30~60min的其它头孢菌素类和大部分青霉素类,需每

日3~4次给药。

3.碳青霉素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等对繁殖期和静

止期细菌均有强大杀菌活性,又显示较长的PAE,因此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时可适当延长药物给药间隔时间,采取每日2次的给药方案,或延长点滴时间。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但有较长的抗生素

后效应。

T>MIC、T1/2ß和PAE是评定该类药物疗效的重要参数。

5.某些大环内酯类药物T1/2ß较长,可考虑特殊的给药方案。

如阿

齐霉素血浆T1/2ß为24h,组织T1/2ß可达72h,连续三日给药,停药七天,仍可使组织中保持有效浓度。

喹诺酮类及多西环素属于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此类药物的Cmax/MIC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

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可以获得比多次给药更高的Cmax,使Cmax/MIC比值增大,从而明显提高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因此,此类药物多数为日剂量1-2次给药。

但应注意Cmax不得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应注意单次投药最大剂量。

情境4护理相关基础医学

1.青霉素类过敏的防治必须做到:

询问过敏史,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的过敏史。

皮肤过敏试验:

凡初次应用、用药间隔3天以上以及用药过程中更换不同批号者均需作皮肤过敏试验(皮试)。

皮试阳性者应禁用。

避免局部用药以及饥饿和疲劳状态用药,用药后应留观病人30分钟。

备好抢救药物和器械:

皮试和用药前,应准备肾上腺素和吸氧装置等,以备急救用。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儿童最大量为0.3mg),必要隔20~30分钟重复给药;严重者可稀释后从静脉给予肾上腺素;心跳停止者,可心内注射,酌情加用糖皮质激素、H1受体阻断药;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及人工呼吸,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2.青霉素水溶液不稳定,久置后易诱发过敏反应,应现配现,静滴时间控制在0.5~1h为宜;青霉素制剂不宜与任何制剂同时使用;青霉素最适pH值为5~7.5,故静滴时最好选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pH值为4.5~7.0)。

3.青霉素G盐有较强刺激性,宜选深部肌内注射或缓慢静注。

长期应用或大剂量静注含钠、钾的β-内酰胺类,必须监测血清电解质(100万U青霉素G钾盐含钾约67mg,100万U青霉素G钠盐含钠约40mg),尤其对合并心衰或肾功能衰竭病人,防止出现水、钠潴留及血钾过高。

为避免肌注的疼痛和静注引起静脉炎,宜选用青霉素G钠盐且每次更换注射部位,并用热敷。

鞘内注射易引起神经损伤,宜改用2%笨甲醇作溶媒。

大剂量静滴青霉素时可出现青霉素脑病,表现为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尤其对婴儿、老人及肾功能不全病人应慎用。

4.青霉素的混悬剂和油剂不能静脉给药,必须深部肌肉注射。

5.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做皮试,并密切观察。

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同青霉素。

6.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有较强的肾毒性,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用药期间要注意肾功能的改变,对老年患者应特别重视,要定期检测尿蛋白、血尿素氮,注意观察尿量、尿色。

7.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故用药期间可能并发出血,不宜与抗凝血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合用,且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必要时酌情补给维生素K等。

8.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要饮酒和含乙醇的饮料,以免发生“酒醉样”反应(面红、胸闷、血压下降、心动过速、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眼花、痉挛等)。

9.大环内酯类药物口服可引起胃肠道反应,一般选择进食前后1小时服用。

肠溶片应整片吞服,不能与酸性药同服。

静滴因刺激性大可引起局部疼痛或血栓性静脉炎,故应稀释后缓慢滴注。

10.乳糖酸红霉素滴注液的配制,先加灭菌注射用水6ml至0.3g乳糖酸红霉素粉针瓶中,用力振摇至溶解。

然后加入生理盐水或其他电解质溶液中稀释,缓慢静脉滴注,注意红霉素浓度在1%~5%以内。

溶解后也可加入含葡萄糖的溶液稀释,但因葡萄糖溶液偏酸性,必须每l00ml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lml。

11.喹诺酮类用药期间应避免阳光和紫外线的直接或间接照射;用药后不要从事带危险性操作的工作;用药前应询问用药过敏史,如发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停药。

12.用药30天以上应注意有否出现关节样症状,如关节肿胀等,一旦出现应立即报告医生,14岁以下儿童禁用本类药。

13.依诺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可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血药在肝内代谢,可使以上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应避免联合应用,若必须联用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并用,可增加中枢的毒性反应。

14.药物相互作用:

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抑菌药可降低青霉素抗菌活性,不宜联合应用;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可增强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但不能混合静脉注射,以免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

第一代头孢菌素与氨基苷类抗生素、高效利尿药合用可加重肾损害,甚至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应避免合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